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课堂改革实践
——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为例

2024-01-26 02:46李玉芝
地矿测绘 2023年4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改革

李玉芝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水利工程系,山东 日照 276826)

0 引言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层面,才真正进入深水区。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高质量发展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落实课程思政、推动课堂改革是高职院校坚持德技并修、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笔者结合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改革实践,梳理课程思政背景下课堂改革内涵,构建“价值引领、任务驱动、六环四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展示典型案例,对于促进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改革内涵

在工业革命背景下形成的传统课堂,一般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学生被动地跟学,导致不少学生陷入无奈、无助与厌学(两无一厌)的困境[1]。摆脱困境的关键在于课堂改革,变“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会学、学会,努力成才。实施课堂改革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课堂是好的课堂?“高质量发展意见”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实施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课堂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一体的课堂模式,因材施教,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育人环境。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构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是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和运用,有利于更加自觉地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2]。因此,坚持课程思政引领实现价值塑造,更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多样性,有利于摆脱两学一厌的困境,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课堂改革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课堂与课程亦是要素与系统的关系,课堂不是孤立存在的,课堂改革需要由课程其他要素诸如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支撑。因此,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课堂改革应包含理念改革、内容改革、模式改革、方法改革等[3]。作为课程思政主力军、课堂教学执行者的教师,提升理念,强化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高育人能力,是课程思政、课堂改革落地落实的关键。作为课程思政载体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体系重构,使课程思政内容与知识、技能同向同行、同频共振,而不是割裂、硬插入。作为课程思政主渠道的课堂,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关注“学生”中心,实现价值引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4],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而形成德技并修,效果好、效率高、参与度大的课堂模式。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在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中,案例教学、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尤其是在融入真实项目、生产案例时,能有效增强沉浸感,对于促进意义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有很大促进作用,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也更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2 “价值引领、任务驱动、六环四有”的课堂育人模式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是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旨在培养具备GIS基础知识,能利用GIS软件进行空间数据生产、入库、分析、显示及应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学生从事GIS技术服务奠定基础[5]。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教学团队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设计“双线并行、四融共举、榫接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见图1)。其中,“双线”是指知识技能主线和课程思政主线;“四融”为爱国情怀、科学思维、工匠精神、责任担当四个主题的思政目标。如图1所示,以新时代基础测绘、GIS应用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组织为四个模块、八个项目,包括认识GIS、认识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创建、空间数据采集、空间数据处理、地理信息可视化、空间查询与分析、GIS综合应用,循序渐进培养学生GIS应用能力,形成知识技能主线。依托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逐步融入爱国情怀、科学思维、工匠精神、责任担当四个主题的思政内容,形成思政主线。课程思政与知识技能像“榫头”与“榫眼”穿插结合,通过两者之间的“摩檫力”(案例、人物故事、新技术等素材)牢固结合在一起,实现精准思政,逐步培养学生个人素养、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图1 “双线并行、四融共举、榫接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Fig.1 Curriculum content system of “dual line parallel,four integration,and progressive mortise and tenon”

结合课程理实一体、应用性强等特点,设计“价值引领、任务驱动、六环四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借鉴OBE(成果导向教育)、PBL(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育教学理论,选取蕴含思政元素(价值)的GIS应用案例引入学习内容和工作任务,例如传统文化地图制作、救护车路径规划、洪水淹没分析等;以案例任务为驱动,通过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设计导、学、练、做、评、拓6个环节;教师依托案例实施价值引领,示证新知识新技能,辅导学生应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问题,并借助在线课程、云平台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对学习结果及时反馈,便于学生修正,做到扶放有度、有效[6];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深入思考、激活旧知、学习新知、小组成员合作应用新知识新技能完成任务。蕴含思政元素的案例贯穿课堂始终实现价值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意愿、促进意义学习;6个环节的设计实现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学做一体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有用、有情、有趣、有效的“四有”课堂(见图2)。

图2 “价值引领、任务驱动、六环四有”的课堂教学模式Fig.2 Class teaching mode of “value led,task driven,and six links and four haves”

3 “专题地图制作”课堂改革实例

“专题地图制作”是项目六“地理信息可视化”第二个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是掌握专题地图概念、类型和制作方法,能够利用GIS软件制作专题地图,培养借助专题地图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担当意识。教学实际中,以“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分布图”制作为案例引领“专题地图制作”任务学习,实施“价值引领、任务驱动、六环四有”的课堂教学。

1)课前导入:引入红色文化

教师导学,学生预习并完成任务:①线上学习“专题地图制作”相关内容,完成课前测试;②网络搜索“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数据,并将特色村名单整理到Excel表格;③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沂蒙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故事,并制作展示课件。

2)课中实施:价值引领、任务驱动,红色文化贯穿课堂始终

导:教师检查学生线上学习情况,依据测试进行学情分析,调整教学策略。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演讲分享红色革命故事,追忆抗战中的革命英雄。

教师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是否可以将山东红色文化故事、沂蒙精神借助地图更好地展示出来,让中国红色文化、革命精神更好地传承、发扬呢?

学:师生互动,学习专题信息的表示方法。针对学生课前预习中的问题、困难,教师进行重点讲解,答疑解惑。

练:结合视频学习和教师演示,练习GIS软件中专题地图制作方法。

做:小组合作制作红色文化特色村分布图。

①任务分析。学生对搜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所学选择合适的专题地图形式。

②任务实施。小组分工合作,查询红色文化特色村坐标数据;以山东省地级市行政区划矢量数据为底图数据,以红色文化特色村信息为专题信息,独立完成红色文化地图制作。

③成果提交。学生将成果截图提交至云班课。图3为某学生作品。

图3 山东红色文化特色村分布图(示意图)Fig.3 Special map of distribution of red culture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评:小组内同学互评,推举出最优作品,参加班级最美红色文化地图评选。

3)课后提升

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山东各地红色文化纪念馆、博物馆、根据地旧址等地理要素的名称、位置数据、红色故事等主要信息,制作红色研学地图,并绘制研学路线。

4 几点建议

从以上案例的实施过程可以发现,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课堂改革要做到以下关键点:

第一,教师选取合适的案例(任务),实现价值引领。对接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将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当下新闻热点、国家重大事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引入课堂,充分挖掘思政资源,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学习、任务实施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提升文化素养、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增加沉浸感,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理念。首先,以“学”为主的理念要体现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其次,教师发挥引导、辅助、帮学作用,做到价值引导、过程帮学、结果反馈,扶放有度。最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开阔思维、减小差距,建立平等、互助、友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打造人人皆可成才的学习环境。

第三,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结合教学目标设计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详细评价方案,通过个人、小组、教师等多元主体实施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增值评价,充分掌握学生素质提升情况,为教师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5 结束语

以课程思政引领课堂改革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德技并修、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笔者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中构建了“价值引领、任务驱动、六环四有”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实现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是高职院校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改革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改革之路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