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困境与路径探析

2024-01-26 03:57付天新吕巧枝许昱苹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育人院校素养

付天新,吕巧枝,许昱苹,姜 浩

(1.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2.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素养作为在全球信息化进程中人们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普及综合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全世界很多国家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手段。高等教育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这也就意味着广大学生要在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前提下,拥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获取帮助解决问题的知识,掌握高效获取信息的技能与方法,这一内涵与信息素养不谋而合。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迫切需要立足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摆脱教育困局,探索能够全面支撑信息素养教育的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可借鉴推广的示范经验,推动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迈向新阶段。

一、高职信息素养教育的困境

高职院校虽然纷纷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但受学校建设、办学规模、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生源特征和师资力量等多方因素掣肘,教育生态不完整、体系待完善、成效待提高。其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不明确,生态弱统筹;培养力度不强,意识浅层次;教育环境需完善,培育低创新等方面。

(一)教育目标不明确,生态弱统筹

国内外高等院校对信息素养教育已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就我国高职院校而言,大部分院校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以及师生群体对信息素养教育认知薄弱,重视不足。在学校发展、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中没有开展顶层设计规划并形成长效机制,使之嵌入人才培养中、加入专业教育里、进入正式课堂上、融入技能比赛中。信息素养教育从体系、生态、实践等诸多方面目标不清,缺少对教育生态的培育与构建,缺少在教学体系、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统筹考量,随波逐流、形式化严重。

(二)培养力度不强,意识浅层次

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对信息素养教育重视不足导致信息素养教育未能得到深入发展,培养力度薄弱,师生认知浅层次。一方面,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已有信息检索课程的基础上建设信息素养课程,由于课程内容相对陈旧、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师资匮乏、课程定位固化,创新与改革艰难,信息素养教育一直游离在教学体系之外,无法全面、系统地融入人才培养、嵌入学科、进入课堂,这使得信息素养教育没有抓手、力度不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全域师生经过多年“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信息技术”等相关课程的“教”与“学”,已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力。但就个人认知而言,并没有上升到信息素养教育层面,教师缺乏进阶、学生缺乏引领,这使得师生简单地把信息素养理解为文献信息检索、数据库操作或软件应用,过分关注信息应用,而忽视信息思维意识的培育和知识技能素养的养成,认知不足、以点盖面,呈现浅层次特征。

(三)教育环境需完善,培育低创新

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使得“孤军奋战”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弊端凸显。新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应当“兼容并蓄、集众之彩、通力合作、共创共荣”。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环境待完善,培育低创新。在高职院校内部,信息素养教育更多的是依靠图书馆一方力量,以传统的新生入馆教育、信息检索课程、数据库利用讲座、学术文献搜索培训等普适教育为主,模式缺乏创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灵活,吸引力不足,学生认可度偏低。信息素养教育被局限于狭义范畴之中,不能协同内外、横纵联合、互通有无、共荣发展。同时,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教学单位以及师生群体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知与体系构建各不相同、彼此割裂,导致高职院校的良好教育环境和优质教育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以激活效能,促进改革与创新,无法打造精良的教育范式和经典案例引领。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环境需进一步融合、渗透、优化,信息素养培育创新力需进一步提升。

二、高职信息素养教育路径探析

信息素养教育是多元育人元素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够广泛提升学生信息能力、培育信息气质、促进终身学习,也能推动学校向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本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三全育人”核心教育理念,立足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借助新技术和新方法,通过“建体系、构生态、富实践”的演进路径,积极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与探索,助力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走出困境。

(一)建立“核—质—膜”圈层结构体系

深度融合“三全育人”核心教育理念,以圈层视角将信息素养教育各类育人要素按照“位置—功能”特性组织在“三圈”层次结构中,即:内圈—教育核、中圈—教育质、外圈—教育膜(简称“核—质—膜”结构),见图1。以此清晰描述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环境中各育人元素的隐形结构关系和一般规律,为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积极探索育人新模式、打造育人共同体理清思路,筑牢根基。

图1 信息素养教育“核—质—膜”圈层结构体系

1.信息素养教育内圈“教育核”

“教育核”体现“三全育人”这一核心教育理念。“教育核”完全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内化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思想、准则和价值引领,确定信息素养教育根本,促进形成“有据而依、有时而进、有势而新”的“三有”育人新模式和“人人、时时、处处”的育人新格局,是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思想灵魂和指路明灯。

2.信息素养教育中圈“教育质”

“教育质”围绕在“教育核”外部,是在信息素养教育环境中能够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项育人要素的有机集合,如环境、群体、资源、组织、服务与氛围等,是营造信息素养教育生态、构建教育框架、开展全息融合和进行探索实践的重要内容。“教育质”承上启下,即应用各项育人要素向内圈滋养“教育核”,又以其相互间的影响与联系向外圈不断提供物质基础,是“核—质—膜”结构中基础且重要的一环。

3.信息素养教育外圈“教育膜”

“教育膜”是能够与信息素养教育外部环境进行渗透交互育人组织的有机集合,如“教育生态”“教育框架”“教育融合”“探索实践”等。其能够与外部环境直接进行物质渗透和信息交换并能彼此反馈调整。通过“教育膜”的渗透交互作用,能够衍化丰富多态的教育成果,同时也能将教育的效果反馈给中圈“教育质”和内圈“教育核”进行新陈代谢,不断优化、调整和生长。

(二)构建“三层五群”的教育生态系统

日新月异的信息环境和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催生信息素养教育发生结构性变化,并在不同时期不同理论的指导下经历了从书目指导、信息搜寻与能力评价到融入情境、嵌入融合的多次转型[1]。信息素养在“元素养”和“阈概念”的基础上,其内涵从围绕单一“信息”的技能习得转向以“人”为核心的知识发现与创新实践。变革之下的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应加强顶层设计与统一规划,兼容继往研究成果,关注合作协同,并通过深入分析高职院校环境(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内容环境、发展环境)、群体(学生、教师、教辅及工作人员)、组织(教学单位、行政部门、教辅机构)、服务(知识传递与获取服务、技术保障与支持服务、教育活动与学科服务、实践实训创新服务)和教育实践(校内实训、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等各项教育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创建较为完整、开放的生态系统,彻底改变仅靠图书馆一方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不利局面。

本文在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以信息素养教育“核—质—膜”圈层结构组成的微观有机体为生态核,统筹全域资源,不断裂变、融合、演化出环境、受众、组织、服务、提升5 个生态群落(“五群”)和基础用户层、组织服务层、核心教育层3个分层(“三层”),形成高职信息素养教育“三层五群”生态系统(见图2)。“三层五群”生态系统以提升群落为核心,以环境群落(政策、发展、技术和内容)为保障,以受众群落(学生、教师、图书馆员、教辅及行政管理人员)、组织群落(部门、院系、专业、图书馆)和服务群落(知识、技术、教育、实践、创新)为三大支撑,深度刻画信息素养教育的群落分型特征和层次结构,通过生态群落间的良性协作,不断吐故纳新,赋能行业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培育信息气质,促进终身学习和教育可持续发展,进而形成开放合作、多态多维的信息素养教育生态与全新格局。

图2 高职院校信息素养“三层五群”教育生态系统

(三)开展“全息融通”的探索与实践

围绕 “三全育人”核心理念,利用“三层五群”教育生态系统,从信息素养教育路径的纵深演进和育人要素的横广分布维度横纵联结、多位融通,建立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空间尺度上的育人框架和时间尺度上的育人要素集,最终形成“学(学习经验)—融(融入情境)—探(探索实践)—创(创新示范)”的路径,协同院内系部、馆外同仁,开展集“全员、全程、全位”于一体、全息融通、多维多态的实践探索与创新示范,进而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从无到有”的突破、“从有到众”的跨越以及“从众到优”的蝶变。

1.全员共育:集众之彩、要素共协

信息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教育变革使得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突破“技能习得”限制逐渐演变成为“融入情境、参与合作、嵌入实践、发展创新”的高阶信息素养教育[1-2]。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教育不同,重在塑造信息思维与认知、提高信息技能、强化实践创新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启智、惠心、拾技、赋能”等典型特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不能仅靠图书馆一方,而应合作协同,充分利用“三层五群”生态系统中受众群落的促进、生长与平衡功效,各取所长、全员共育。一方面,统筹全域人本资源,通盘考量专任教师、图书馆员、教辅和行政工作人员等传统意义的“信息人”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义、职责分工和作用,使其定义构成的服务受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产生反应,激发整体效能。另一方面,扩展全员边界,将学院领导、教学单位、教辅部门、管理部门等以集体思维意识参与信息素养教育的“信息群体”或“信息机构”纳入全员范围,由其定义构成的组织受体进行顶层设计优化,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强化技术服务保障,营造全员共育良好环境。最后,信息素养教育集众之彩,以理念与氛围贯穿全员共育始末。树立人人皆为师长的理念,引导建立同伴教育关系,挖掘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帮互助、潜在自驱的教育能力,形成互为师长、谦逊进学的泛在氛围。

2.全程覆盖:分层进阶、个性差异

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不仅要适应时代发展和产业变革,还要彰显职教特色、聚焦职业岗位、助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3-4],这一特征使得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统筹各方资源,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衔接,以实现贯通发展。一方面,从年级结构入手,上下融通,纵向构建“分层进阶”的渐进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针对高职院校不同的年级结构特征、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计划,分层、分阶段地完成基础信息知识、通用信息能力、专业信息素养以及信息创新实践的培育过程,建立信息素养教育在不同年级和不同阶段的组织方法、实施策略和应用模式,例如:面向大一新生开展基础(入门)教育,开展新生入馆培训、数字资源专题讲座等;在大二阶段开展通用信息能力提升或专业信息素养知识与技能储备,开设通用信息检索选修课、专题/专业信息素养必修课;在大三阶段根据竞赛、实践、顶岗、毕业设计等实际需要开展信息实践,开设科技论文写作、专利信息利用、学术道德与学术写作规范等课程。通过分层进阶、渐进的系统教育,将信息素养融入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与活动中,摆脱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单一、教育内容泛乏、教育过程缺乏贯通等问题。另一方面,从学科差异入手,横向构建个性差异的信息素养教学体系。在分层进阶的渐进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基础上,从学科(专业)维度入手,为不同专业量身定制符合年级特征和专业要求、差异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嵌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逐步提高学生获取专业信息、解决专业问题和创新专业实践能力,解决信息素养教育对学科差异关注不够、缺乏针对性的问题。

3.全位渗透:嵌入融合、立体多元

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支撑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环境不断涌现。新理念、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不仅加速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也为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应积极开展全位融通渗透的探索实践,进而全面推动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转型升级。

(1)以生为本,渗透于内,提升信息气质

信息思维与认知、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应用与评价、信息道德与伦理是信息气质的构成要素,各要素相互融合,内化于本心见神以信息思考、外化于能力见形以信息实践,由此散逸呈现的品节与独特素养即为信息气质。信息气质与个人气质相容相通,是人们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相伴而至的必然产物。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应从学生本位出发,加强信息素养内涵建设,培育信息思维、深化信息认知,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与伦理观,强化信息知识习得、信息技能运用与评价,并通过不断学习、思考与实践积累,进行沉淀与提升。

(2)以育为器,渗透于中,全位嵌入融通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化、职业教育的深刻变革促使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要突出职教类型、聚焦职业岗位、助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因此,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应与时代共进、同频共改,结合新理论、新方法、新情境,开展创新实践,促进新时代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转型升级。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与统一规划,积极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嵌入融合,使之融入学校建设与发展中、加入人才培养中、嵌入专业课程里、进入正式课堂上、检验于技能比赛活动中,建立健全信息素养教育机制,夯实根基。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应充分利用新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吸收先进理念、创设教育情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媒介课堂呈现、多终端互联、随机通达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5]。注重情境与合作,应用嵌入式教学、网络教学、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探索开放型、混合型、导向型、合作型、游戏型等多种信息素养教育新形态[9],打造泛在学习环境和立体多样的课堂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成效。

(3)以适为评,渗透于外,全域统筹发展

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应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特征、学校建设与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素质能力成长规律,并以适应信息社会、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为重要评价尺度,“适时、适势、适需”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时应充分考虑不同经济增长类型的地区、不同领域的行业、不同类型的院校和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特征,不应“千篇一律”,而应“特色发展”。一方面,地区经济腾飞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技能型人才赋能。因此,学生在校内实训、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将信息素养教育与职业岗位和生产过程对接并有所侧重,以此推动校企深入合作与产教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科专长,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合于学科建设与职业发展之中,面向学院特色领域,构建“金牌”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打造“精—专—深—适”的信息素养训练场,锻造与学校定位相匹配的信息素养教育品牌和经典案例示范,提升教育影响力。

四、结语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信息素养教育以“三层五群”生态系统为基,以“分层进阶、个性差异”的教育框架为引,结合教学实际率先在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探索与实践。通过分析近几年学生参加“校—市—国家”各级高职高专信息素养大赛的获奖情况,发现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同学在各级奖项中均有涉及且规模超过学院获奖总量的50%,在全院各专业中占据绝对优势。从专业和年级的差异来看,近半数的获奖者中约有80%来自于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完善、嵌合较好”的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高年级学生,而信息素养教育刚刚起步的食品营养与检测和药品生物技术2个专业各占约10%。

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应用于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环境与情境、技术与服务推陈出新、不断变化。新理论、新技术、新场景、新环境成为助力引擎,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由“量”到“质”的进阶飞跃。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使得仅靠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成为过去,新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不应局限一方,而应统筹全域、协同内外、加强顶层设计,在良性的生态系统中不断调整、平衡、协同与发展,推动演化出信息素养教育新的内容、新的情境,探寻新的实践与创新,进而使其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育人院校素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