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2024-01-29 03:14李宝贵
关键词:范式建构领域

李宝贵, 李 慧

(1.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2. 辽宁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引 言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https://www.gov.cn/guowuyuan/2022-04/25/content_5687105.htm,2022-04-25.。自此,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相关研究也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追溯研究历史,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和突破,然而,迄今为止尚未检索到对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进行全时段系统分析的文献。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直观、全面地展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研究进展,分析研究的核心议题,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新时代,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参考。

一、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进展

本文首先以中国知网(CNKI)为统计源,检索主题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对学术期刊、学位论文、学术辑刊、报纸等论文库进行系统检索,剔除政策报道、研讨会综述、访谈、公告与会议信息等非研究性文章,整理获得247篇相关研究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23年12月30日)。然后采用文献计量法,并辅之以CiteSpace软件,对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并总结研究进展。研究发现,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研究领域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命题。(2)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s://www.gov.cn/guowuyuan/2016-05/17/content_5074162.htm,2016-05-17.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整体概念,涵盖了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了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3)高培勇.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N].光明日报,2022-06-08(006).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述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4)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7105.htm,2022-04-25.他也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理论任务和历史使命,相关研究也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领域。

统计247篇研究文献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发现,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其一,综合性研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主要集中在综合性研究上,相关研究文献有50篇,这也表明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需要综合多种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从全局视域进行深入探讨。其二,多数学者将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自己的研究领域相结合。涉及的学科领域有:新闻传播学17篇,经济学15篇,新闻学13篇,政治学10篇,法学9篇,教育学7篇,档案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6篇,出版学、社会学5篇,宪法学4篇,国际传播、新文科、政治经济学3篇,边疆学、传播学、国家安全学、纪检监察学、民法学、行政学等2篇,调解学、安全学、财税法学、法经济学、法理学、干部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宗教学、区域国别学等1篇。从统计数据来看,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闻传播类和经济学科的相关研究受备受关注。这两个学科领域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传播中华文明和核心价值观方面。二是政治学和法学的相关研究受关注程度较高。政治学和法学在维护国家安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以及促进法治建设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三是其他学科领域相对分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还与许多其他学科领域有关联,但相关文献数量较少且相对分散。四是新兴学科领域逐渐受到关注。新的学科领域不断涌现,如区域国别学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中逐渐受到关注。

(二)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研究论域

研究论域是相关研究的核心论题的总和。关键词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凝练与概括,研究领域中的高频关键词是热点主题词,可作为具体观测点来把握的核心论题,成为文献计量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指标。(5)李宝贵,刘家宁,李慧.“三大体系”研究的论域、进路与展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3,(3).绘制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1),并统计频次3次及以上的关键词,按照频次高低排序(见表1)。根据结果分析,查阅重要节点文献,进一步挖掘数据,归纳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并进行逐一解读。

图1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表1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1. 关于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概念内涵研究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概念。学者针对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结构来看,它是一个包含了自主、中国自主、知识、知识体系等子概念的复合概念。

其一,重点在于强调“中国自主”,即以中国为基础、聚焦中国问题,坚持中国问题导向,以解决和回应中国的具体情境。“自主”意味着不依傍于其他思想构架而形成自身特有的概念、理论体系。(6)杨国荣,吴晓明,翟锦程,等.“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笔谈[J].哲学分析,2023,(2).“中国自主”则意味着我们建构的知识体系是紧密关联中国的。这个知识体系扎根于中国大地,孕育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活动和生产活动,致力于塑造中华文明的理念旨趣、内涵机理、制度载体和行为范式。(7)沈江平.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三重诠释[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

其二,《辞海》对知识的定义是:“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知识体系”表现为知识总和的概括性体系。(8)张雷声,韩喜平,肖贵清,钟明华,韩建新.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7).广义的知识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所形成的总体的知识。狭义的知识体系则是指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9)连志英.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理论阐释与实现路径[J].图书情报工作,2023,(20).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指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指以中国场域为基本范围,以中华民族的思维活动、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实践为基本内容,以建构中华文明的价值目标、丰富内涵、深刻思想、内在机理、制度载体和行为模式等为基本内容的知识体系。(10)黄建洪.“中国之理”:建构新时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EB/OL].https://www.cssn.cn/glx/202210/t20221009_5545977.shtml,2022-05-05.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指的是内源于中国历史与当代实践经验所形成的关于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认知,按照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形成的整体。(11)郁建兴,黄飚.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及其世界意义[J].政治学研究,2023,(3).

其三,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深刻把握它的三重内涵:其理论内涵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使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拥有自己的思想理论,让世界知道“理论中的中国”;其时代内涵是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世界知道“现代化的中国”;其文明内涵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世界知道“文明中的中国”。(12)白刚.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三重内涵[J].南京社会科学,2023,(10).

本文所涉及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指上文中提到的广义观点。概括说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在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的基础上,独立发展和建立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框架。它以中国为出发点,深根于中国历史和实际,密切关注时代发展,专注于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包括主体性、自主性和原创性等特征。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的中国特有的独立知识框架,旨在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 关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必要性研究

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为了更好地解释中国的经验和中国的实践。学者们通常将这种必要性归因于西方现有理论在应对中国特殊经验时的解释力不足,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亟须理论的阐释、总结和指导。具体来说,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具有世界意义。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将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卓越贡献,也将为其他国家的发展与治理实践提供重要理论借鉴。(13)郁建兴,黄飚.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及其世界意义[J].政治学研究,2023,(3).其二,是历史必然。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所需,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需。(14)韩喜平.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历史必然与路径探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9).

总之,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回答当代中国和世界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应有之义,是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学术回应,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支点,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历史任务。

3. 关于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构成要素研究

新时代中国学者的核心责任就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通常由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组成。

学者对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与“三大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诸多探讨。一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三大体系”建设为理论基础和支撑。“三大体系”建设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中心内容。(15)谢伏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N].人民日报,2022-05-17(009).二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目标,以协同发展为支撑。(16)臧峰宇,沈江平,王立,王莅.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使命和议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5).三是学科体系是知识的建制,学术体系是知识的生成,话语体系是知识的阐发,三者彼此交融、相辅相成,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统一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17)王炳权,杨睿智.新时代中国政治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发展与创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四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互为基础。(18)李凤亮,杨辉.新时代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3,(5).也就是说,“三大体系”所构成的整体框架,就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19)李红岩.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维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相互交融、相辅相成,(20)李宝贵,刘家宁.国际中文教育话语体系构建:内涵要素、功能价值与实现路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共同致力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独立发展提供支撑。

4. 关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路径研究

多位学者从不同视域提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的实现路径,为形成更丰富、更多元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指引方向。

从全局视域出发,已有研究表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秉持问题意识,遵循知识的演进规律和知识体系的生长规律。要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以中国为观照点,以时代为参照,确保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与国家发展目标一致。要继承中国传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理化发展,使之能够融入现代知识体系并为其提供丰富的内涵;要回应外部关切,解决中国问题,发展中国理论;要不断创新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不断拓展研究领域,进一步丰富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使其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某一学科而言,学者们也提出了诸多针对性建议。例如,在档案学领域,学者提出在主体层,要提高思想站位,培育研究精神;在内容层,要鉴往知今,开放融合;在保障层,要遵循系统导向,搭建支持机制。(21)卜昊昊,张斌.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内涵意蕴、生成动因与构建路径[J].档案学研究,2023,(6).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具体路径上,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实践逐渐形成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兼容古今;同时借鉴新闻传播思想史中本土知识生产的一般经验,开拓创新。(22)李滨,李若兰.本土思想史视野下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探析[J].教育传媒研究,2023,(6).面对国内外环境和媒介生态的大变局,需要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的视角入手。(23)胡正荣,叶俊.中国特色新闻学“三大体系”创新路径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J].中国出版,2022,(20).

(三)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研究范式

研究范式是指在学术研究中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和研究取向,为研究提供基本框架和指引。不同的研究范式为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和理论支持,帮助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索实际问题。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范式主要包括理论研究范式、实证研究范式、应用研究范式、比较研究范式、历史研究范式、跨学科研究范式等。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领域,学者主要运用理论研究范式。

所谓理论研究范式,是指采用系统性的基础理论、核心概念和分析框架,分析和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帮助深化对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关键问题的认识,为理论建设与学术发展提供支撑力和推动力。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相关研究中,理论研究范式充当着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的驱动力,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而系统的理论资源,推动着对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相关研究和理论探索的深入。研究者通过文献综述、概念分析、理论构建等手段,系统地整合、拓展已有理论,通过对关键概念的界定以及理论体系的建构,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演化过程、内在机制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应对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所面临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问题的实施路径。

(四)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研究作者

两年以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这一方向。对文献作者署名次数进行了基于频次的统计,如表2所示。并绘制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作者的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直观地反映作者合作情况,通过设置,图2中仅提取合作规模top10的作者合作群。

表2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的作者发文量情况

图2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作者的共现知识图谱

研究结果显示:其一,署名次数为1篇文献作者人数约占作者总人数的87.83%,远高于洛特卡定律规定的“写一篇论文作者的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的理论值。(24)高玉娟,李宝贵,李慧.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语言接触研究的进展、主题与趋势[J].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2021,(1).可见,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尚属新兴研究领域,亟须形成成熟的作者群体。其二,根据普赖斯定律,(25)核心作者发文量Nmin=0.749(Nmax)1/2,Nmin和Nmax分别代表核心作者群体中发表论文数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发表2篇论文以上的作者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的核心作者。表2可见,发表2篇以上论文的作者共41人,发文98篇,约占总发文量的39.68%,与普赖斯定律规定的理论值50%相比,有一定差距。也呼吁相关专家学者加强对该领域的持续研究。其三,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领域的学者数量较多,共计337人,之前存在277条连线,研究密度较高,但分布较为零散;相关领域之间虽有合作,但合作规模总体较小。排名前10的作者合作群多为专家学者“笔谈”或者是“大家谈”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相关研究受到学界关注和重视,期刊专题刊发专栏文章。

(五)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研究机构

对发文量3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进行统计,得到表3。

表3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的机构发文量情况

表3显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研究力量的主要来源。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有41篇,该机构成为了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的重要基地,位列其后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从总体上看,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研究机构相对集中。对研究机构进行进一步分析:其一,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为中国人民大学在该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这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领域发文量遥遥领先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发文量较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表明他们对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较为重视。如,首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成果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成果月度发布会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主题。中国大学智库论坛2023年年会在复旦大学举行,会议主题是“建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前沿理论、创新实践与未来探索”。

二、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的未来展望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这两年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已经取得显著成果,说明中国学者在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方面的自觉意识觉醒,呈现出一个可喜的发展趋势。展望未来,广大专家学者应巩固并延续研究动力,接续奋斗,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更深入、更可持续。

(一)扩大学科领域

从上述统计数据和分析中可以看出,新闻传播类、经济类、政治学和法学是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中受关注程度较高的学科领域,其他学科领域相对较为分散,新兴学科领域逐渐崭露头角,未来的研究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科领域,深入了解和挖掘中国在不同领域的知识构建和演化过程,为国家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有益的知识基础。

第一,拓宽学科领域的覆盖面。应进一步扩大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学科领域的范围,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以全面理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一是在历史学、哲学、文学等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知识体系的影响,了解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独特知识传统的塑造,把握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深层文化根基。二是深入理解中国的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自主知识体系在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方面的演变,揭示中国社会如何影响和被影响,不同社会群体中的传承和变化。三是通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更深刻地理解科技发展对于知识体系的塑造和推动作用。

第二,鼓励并支持跨学科研究。应打破学科壁垒,集结来自文化、历史、经济、科技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综合不同领域的见解,共同探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促进不同领域的知识碰撞,激发新的研究思路,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各个领域中的演化过程和相互关系。例如,结合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剖析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如何在政治与经济变革中发展演变的,揭示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大力支持新兴学科领域。新兴学科通常紧密关联着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前沿,给予新兴学科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的重要举措。例如,区域国别、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发展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理论,深入研究其知识的传播和演化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拓展研究论域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也是当代学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后应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研究。

其一,深化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作出战略部署,要切实落实到位。(26)习近平.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J].求是,2023,(15).发挥好基础理论对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对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概念、内涵和框架进一步梳理,明晰建设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整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信息资源,用中国理论、中国学术解读中国实践,逐步形成内容科学、结构合理、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

其二,追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建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其提供了文化价值和话语渊源。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溯传统智慧的渊源,更好地借鉴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对历史文献进行考证,对于历史上的知识体系的根源形成、演变轨迹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深入了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各个时期是如何发展和建构的,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更为丰富和多维的思想支撑。

其三,探索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实践路径研究。不应只关注如何理论建构,也需要考虑如何被“接受”的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实践,才赋予了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真正的意义。应科学合理制定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行动路线,采取关注学科发展重大问题、引导学术研究方向和提升话语影响力等措施,智助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

其四,把握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的数字时代契机。加快建构数字时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应紧紧围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等核心层面的内容,实现协同推进。一要加强对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研究,积极挖掘、整合和开发数字时代的丰富信息资源。这包括数字化文献、多媒体资料等,以支持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的丰富化和深度化。二要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中的信息整合、分析和应用,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的创新和进步,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建构研究范式

建构研究范式对于深入研究和全面理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目前,现有的研究范式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上,然而,新的研究需求催生了更加多元化和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有必要将不同研究范式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各种研究范式,以更全面的视角进行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理论剖析与实践探索。一是理论研究范式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学者应对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关键概念、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二是实证研究范式能够提供更为具体和实证的支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和问题,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验证理论建构的有效性。三是应用研究范式将研究成果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实际应用,为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建议。四是比较研究范式展现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独特性。通过与其他现有知识体系相比所表现出的理论优越性,提高其实践指导力。五是历史研究范式揭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演变过程。通过对知识的演化过程进行深入挖掘,能够加深对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根源的理解。六是跨学科研究范式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通过有机结合这些研究范式,更全面、深入地进行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理论剖析与实践探索,回应当下社会的需求,使研究更具实用性和前瞻性。

(四)加强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模式有助于提高研究效率,促进知识的交流、整合与创新,为学术界和社会实践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持。加强团队合作是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问题。

其一,鼓励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建立合作联盟。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是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的重要力量。为了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应鼓励和支持这些机建构立合作联盟。各方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承担科研任务,深入研究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各个方面,推动各类知识整合,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合作联盟应主动融入国家使命,将科研规划、科研任务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二,倡导国际合作,吸引国际专家参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离不开文明互鉴与合作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合作对于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应积极与国际专家和机构合作,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吸收借鉴国际学术界提出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引入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全方位加强和世界各国的广泛对话,提高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其三,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如定期的学术沙龙或团队培训,为团队成员提供一个讨论和分享研究成果的平台。这类学术沙龙活动有助于提高团队成员的研究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也能够促进团队成员相互了解、交流思想。

(五)搭建研究平台

良好的研究平台是推动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促进研究深入发展的关键支撑。

其一,建立开放、共享的研究平台。一是打造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形式多样、共建共享的在线知识互助社区。应强调学术透明度,突破学术界的信息壁垒,为学者们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促进整个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领域知识的传播和共同进步。二是建设高度开放性的研究平台。制定明确的成果共享政策,为学者提供上传、下载、分享研究成果的便捷途径。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鼓励研究者将研究成果贡献给平台,实现广泛的资源共享。

其二,建设综合性的数据资源库。一是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数据库,包括文献、数据、案例分析等,覆盖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的各个方面。强调数据库的及时更新和质量控制,确保学者们能够获取最新、高质量的研究资料。二是建设和完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案例库,推动中国本土化教材体系建设,并结合数字时代的新特征,优化相关人才的培养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有望实现学术交流的深化、资源共享的扩大和研究质量的提高,从而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同时,也能够为年轻学者提供更广泛的学术资源和合作机会,促使他们在开放的学术环境中成长和发展。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已有两年。虽然时间较短,仍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相关问题的深度阐释反映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趋势,适时做一回顾和前瞻十分必要。文章立足于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研究现状,全面回顾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核心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历史的必然。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启航,我们仍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各个层面,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新思路,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范式建构领域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领域·对峙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