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2024-01-30 06:02袁箐镅
生活文摘 2023年6期
关键词:财会会计专业院校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竞争呈现出白热化的态势,信息化和智能化慢慢成为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传统的生产方式也在不断更新。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的基地,有必要根据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进程,不断完善和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对会计专业的教学要进行深刻的改革和创新。因此,本文阐述了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及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短板,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路径,为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引言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方面的人才,而高职院校中的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各行各业输送具备扎实财务核算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会计人才。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对于会计人才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充分掌握和运用有关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求其具有敏锐的数据获取以及剖析的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充分抓住大数据时代的机遇,更加注重新型财会人才的培养,并基于此,进一步地推动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提升该专业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而使其更能匹配市场的需求。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各个单位或集团内部的财务和会计工作也正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财务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占据基础的会计核算领域,这就对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实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现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环节中仍有许多问题,例如,现有的教学理念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步伐,无法匹配现代经济社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教学环节不具备实操性,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缺乏实践和实操的教学无法培养出出色的财会人才。因此,众多高职院校若期望不断巩固自身教学能力,其会计专业期望不断进步,就务必要重视其中存在的短板,同时采取恰当的手段进行解决,特别要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优化教学手段和环节,这样方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进步输送更多的高质量和高素质的财会专业人才。所以会計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已刻不容缓,改革实践必须匹配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及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可以体现突出教学改革工作的精准性,促进学生的全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短板分析

(一)课程结构设置存在问题

第一,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计“同质化”。尽管近年来相关课程的设计已逐渐由传统学科制转变为灵活性较强的课程模式,但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相差无几,并没有创新原来课程模式。也就是说,大部分院校仍旧将会计核算作为基础, 将基础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基础审计等专业核心课作为教学主任务,重点关注学生的决策和核算水平,课程设计没有结合大数据信息时代下会计核算和决策环境产生的新变化,未针对新变化做出进一步的改变和调整。

第二,目前的课程设计和安排无法与社会发展步伐匹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和安排依然侧重理论,同时对于实际的教学方法,学生无法进行选择,这将使得学生无法进行高效地学习,同时也会降低其对本专业的兴趣。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会计教学的关键成果之一即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该制度的建立让大部分来自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满足经济市场中“持证上岗”的要求。“证越多越好”也逐渐成为大部分高职院校以及学生的终极目标,但是这样却与当今时代的智能化、数据化的趋势不匹配,一些问题也逐渐滋生,“高分低能”的情况会在会计就业领域凸显。

(二)师资队伍信息化素养薄弱

基于当前的大数据背景,为了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课程的教学取得更出色的效果,一支具备高信息数据素养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方可更加精确掌握有关细节,同时使得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当今时代,高职学生所处的工作环境有十分明显的改变,特别是遇到许多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往往会手足无措。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关授课教师缺乏必要的信息数据能力。针对以上问题, 授课教师往往采取较为陈旧的教学手段来使得教学工作得以完成。尽管使得教学工作能够按部就班进行,但无法大幅提升教学质量。另外,如果授课教师没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力,那么其也难以将各种新事物运用至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而会降低教学效果。再者,许多高校在招聘人才时,更加关注学历和职称,往往不看重该教师的实践和实操能力,因此,新进的师资队伍中大多为硕士学历、中级职称,较为年轻的教师为早日晋升职称,往往将精力投入到科研和课题,进而投入到教学实践的精力就较少,造成“双师型”教师紧缺。

(三)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较低

尽管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的学科内容大多是专业基础知识,难度并不高,但实际上财会类专业既具备文科专业的特点也具备理科专业的特点,所以想要成为该专业的拔尖人才,学生本身就应该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但事实上,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掌握方面较本科院校的学生确实较为欠缺,所以想全面掌握专业知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另一方面,许多学生为了将来能够找到好工作,因此选择就读财会类专业,然而他们并未真正对会计专业有一个深入和全面地了解,以至于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且无法有针对性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对自己的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前景也很迷茫,所以毕业后也无法找到满意度较高的工作。

(四)未充分关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对一所高等院校而言,其办学的重点目标之一就是学生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为各个行业不断输送专业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务必要了解清楚,国家和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有这样,其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对口人才。然而,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并不算多,这就使得院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无法精确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且会计学作为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学科,想要成为该专业的拔尖人才,那必然离不开在实践中去学习和积累经验。倘若学生无法到实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那么就不能有一个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一)改进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合理课程标准

为了跟上经济社会的前进步伐,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安排需要全面考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发展的影响。第一,对于较为“类似”的课程,学校可以尽量采取“压缩”法,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精简课程,加强学科与学科的兼容性和连贯性,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例如,税法和智能财税这两门课的联合教学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将税法知识与财税系统操作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进而培养学生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过于重视条理化和规范性,对于会计学科中所蕴含的管理、决策和辨析等职业能力的关注度还不够。因此,高职院校的教研组在设置相关课程体系时应当要充分考虑大数据时代的需求,即当今时代究竟需要何种财会人才。所以在安排课程时应当加入战略管理、风险评估、信息系统应用等特色课程尽量多地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处理和辨析的能力,且使其娴熟掌握和运用STATA等信息处理软件,多方位提升学生数据处理的能力,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考虑设置种类丰富的选修课,以提高其综合专业素质。

(二)注重“双师”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养

高职院校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实践型人才,若要想达到此目标,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不可或缺。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师资队伍中,教授能力强的教师其实占多数,但是实操经验丰富的教师却是不多的。所以,相关院校对于教师的实操能力务必要重视起来。第一,学校应当努力举行跨学科交流会,充分剖析各学科特色,集各家所长,多多交流,一起探讨符合时代需求的会计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创新教学设计,培养复合型财会人才。比如,将财会专业、法律专业、计算机专业等知识结合起来,在讲授财会知识的同时将法律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等融入财会专业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判断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第二,学校还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手段,对于专技职称越高的教师给予越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进而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热情,学校还要大力支持教師进入企业顶岗锻炼,累积实践经验,与企业员工一起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同时也鼓励企业主动与学校沟通,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与学校教师进行交流,共同攻克难关,帮助企业更上一层楼。

(三)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基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高职院校要想充分展现自身特点和优势,那么就应该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侧重提升学生收集、整理、剖析重点数据的能力。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学习专业知识的数据网站和平台,并且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趣味知识问答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学校一定要将智能化技术与专业知识相融合,进而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财会专业的学生必备的技能应当是规范编写财务报告,因此,学校在设置课程时,有必要增设数学、统计学、管理学等课程,多方面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授课时,教师也应当注意方式方法,结合多种教学资源和手段,尽量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知识的思维框架,此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与学生进行交流,答疑解惑,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便捷性,进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校企合作”,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在制定和完善学生培养方案时,在考虑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同时,还应当思考社会和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并加以开发,进而使其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尽管刚出学校的毕业生,最开始都是做着最基础的工作,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随着经验和能力的不断积累,最终一定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学校为提高本校财会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使得培养的学生更能匹配企业的需求,那么务必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形态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在专业基础课中,融入智能化、云计算等现代科技内容,以更好地辅助会计核算流程。因此,高职院校要多方位调查和关注社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这样方能成为实践型人才的“摇篮”

结语

基于大数据的时代特征,社会和企业对财会人员的要求并不只是基础的核算能力,更多的是具有敏锐的数据分析能力的管理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务必要认清时势,创新教育模式,完善课程设计,组建实力强劲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以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婷.高职会计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创业教育的渗透[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7):14-15,20.

[2]刘世英.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对策[J].纳税,2018(15)

[3]王晓芳.大数据时代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3):3.

[4]胡洪雷.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商场现代化,2022(6):133-135

[5]陈成.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结合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22(05):86-87.

[6]唐李昶.大数据背景下会计类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0):2.

[7]胡海华,张霞.“互联网 +”环境下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3):61-63.

[8]王丹.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23):118-119.

[9]刘淑萍.跨学科视角下会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会计师,2017(15):2.

[10]李鑫,李勇.大数据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011(15):2.

作者简介:

袁箐镅(1996—)女,汉族,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会计与审计。

猜你喜欢
财会会计专业院校
中小企业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策略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现状与思考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发挥财会管理功能促进企业提高效益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