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新生适应性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4-01-30 06:02洪淑真
生活文摘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医学适应性新生

新生适应性教育是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方式,帮助新生顺利、平稳地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变,从未成年到成年人之间的蜕变,较好地融入校园,为毕业后的工作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中医学专业新生而言,新生适应性教育应结合专业特色,科学制定新生适应性教育方案,帮助新生更好适应校园环境、专业学习、人际交往、校园生活等,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学习目标、认真规划生活,树立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和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决心。

一、中医学专业新生适应性教育意义

大学生适应过程中比较特殊的一种,主要指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环境后,面临生活、学习、身心、角色、情感、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变化,在此过程中不断改变纠正自己的行为、心理、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的能力,更好地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实现与新学校、新环境、新同学和谐相融的状态[1]。新生处于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期,部分新生没能尽快适应新环境,从而导致刚入校的大学生更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大学新生在进入学校后,怎样适应新环境,在适应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怎样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对于中医学专业新生而言,大学时期是职业生涯的起点,是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熟练实操技能,夯实医学基础的关键期,而新生适应性教育是打开职业生涯大门的一把钥匙,是快速熟悉校园生活,明晰专业就业前景,树立专业学习目标,确立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可见,新生适应性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入学教育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大学及整个职业生涯。医学新生入学教育要求各高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根据职业角色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组织一系列教育和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变的过程[2]。

二、中医学专业新生适应困难的主要表现

(一)陌生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新生面对崭新校园环境和集体宿舍生活,大部分新生会产生不适、焦虑、害怕等情绪。离开了熟悉的父母、伙伴、学校,甚至有些同学背井离乡、远赴他乡求学,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难免心理、生理产生不适应甚至抵触等情绪。陌生的环境不适应主要体现在对校园环境、集体宿舍、生活习惯、性格差异等,这些不适应会严重影响新生本人的学习、生活、社交,容易诱发心理疾病。中医学专业新生与其他专业新生一样,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难以顺利融入大学生活。

(二)大学人际社交的不适应

众所周知,新生进入大学以后,人际交往对象、方式和之前会有较大不同。其中,社交是最为显著的变化。人与人来往不再是从小玩到大的玩伴,而是不同口音、不同性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同学。同学之间的情谊完全需要靠同学之间来往来维系,无法通过父母帮忙协助建立联系。这就要求新生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在众多的同学之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人无完人”,也需要在交往中适当体谅、宽容他人。而人际社交不适应主要原因有:一是同学来自四面八方,南北方生活习性截然不同,家庭背景和生活习惯差异大,人际交往容易产生矛盾、冲突;二是大部分新生年龄在17~19岁之间,均为“00”后,独生子女居多,是父母放手,由未成年逐渐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自我意识强烈、个人性格突出,思考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理心。

(三)自主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中医的专业性要求学生需要花费比其他专业更多时间、精力,尤其是需要大量、长时间记忆背诵知识,不允许采用临时抱佛脚的“突击”学习方式,对于新生而言,他们还未深刻理解中医学专业的博大精深,与其他专业的区别,更没完全跳出高中“按部就班”的学习模式。新生普遍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自主性、学习方法等与中医学专业要求匹配的能力与素质,再者,由于大学开放式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与高中老师监督式学习方式完全不同,使得大部分学生难以融入专业学习,造成学习适应性困难,容易失去学习信心乃至学习兴趣。另外,在部分中医学专业新生心中,西医专业的市场需求、就业前景、升学竞争等方面比中医专业更为理想,难以结合党的二十大、“十四五”规划等国家政策方面发现中医专业的就业前景及独特优势,乃至以消极情绪学习专业知识。

(四)中医专业学习的不适应

新生因对专业的认识不足,普遍存在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再有,中医学课程复杂、难度高,挂科率高且学习周期长,往往使同学望而生畏,失去学习信心与兴趣,专业学习迷茫。此外,有部分学生因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不一样,理想专业与中医专业差异大等原因,消极对待大学生活。再者,当下中医卫生医疗机构相比于西医数量少,竞争大,学历要求高,使得部分学生有“转专业”想法等,难以引导新生们融入大学生活及中医专业学习。

三、中医学专业适应性教育面临的困难分析

(一)中医专业性强,课业任务繁重

大部分中医学新生入学时对中医学、医学专业特点、学习方法缺乏了解,片面地认为毕业后就能进入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编制医师。然而,中医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课业要繁重得多,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不仅需要记背大量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见习、实习,通过实践来掌握相关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操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就导致一部分新生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存在学习畏难情绪。此外,中医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就业率偏低,同时对于市级以上医院,大部分均要求硕士以上学历,由此可知中医学专业对于毕业生学历要求高、就业门槛高,并非一蹴而就成为“铁饭碗”的中医师。

(二)中医生源质量高,但学习自主性不强

大部分中医学专业高考分数线高于本一线之上,且不少均通过提前批专业招录,生源品质高,且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基础知识储备,中医专业学习有优势。但也存在过度自信或自信不足的两极端情况,医学专业录取分数高,相对其他非医类专业新生有优越感,且学医毕业后就业主要在医疗卫生机构,不容易失业,因此,部分新生或家长更自豪選择中医学专业;反之,部分学生因发挥失常等因素未考到梦寐以求高校或心仪专业,丧失学习信心与兴趣,情绪低迷。最重要的是,大部分新生学习自主性不足,缺少钻研精神,同时中医学专业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与复习,学生若仅仅依靠按部就班完成课堂学习,缺少自我学习能力及与专业老师沟通交流,就容易导致专业学习被动吃力,课程学习不理想。

(三)新生自理能力较差,适应新环境能力不足

与大学生活相比,高中阶段为了让孩子更加专注于学习,很多父母除了“学习”,在人际交往、生活自理、情绪管理、兴趣爱好等方面基本是零投入、零培养,把小孩培养成只专注于读书的机器,很多孩子也因此失去了成为独立人的基本生存能力。新生进入大学后,远离了父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都需要独自面对解决,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此外,因受家庭保护较好,很多新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缺少换位思考能力,一旦遇到不同观点的声音,常常容易发生矛盾。倘若不加以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教授有效的人际社交方法,帮助学生更好融入大学生活,那么将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乃至毕业后的工作。

(四)适应性教育内容陈旧,活动效果欠佳

一方面,传统的新生适应性教育包括爱国爱校、课程设置、专业前景、在校安全、党团知识等,内容涵盖全面、学习周期长,但新颖性不高,针对性不强。对于中医院校而言,更应强调中医文化、校园文化、专业背景等内容,在入校第一课中,让新生对中医学习树立起敬畏之心。此外,针对心理问题低龄化、大众化等趋势,也应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比重,教授学生基本心理调适,引导学生面对自卑、嫉妒、害怕等负面情绪时,能用积极心态面对。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多采用讲座会议、主题班会、观看视频等传统说教方式进行,未能结合“00后”追求新颖独特,表达方式新颖,善用网络自媒体等“网络原住民”的特点,也不能很好利用短视频等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表达,教育效果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四、增强中医学学生适应性教育成效的实践路径

(一)立足专业优势,丰富新生教育内涵

一是把政治思想教育、爱党爱校教育与专业人文教育相结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立足中医专业优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点强调专业思想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好迎接繁重学业的心理准备[3]。同时强化政治引领,加强党团知识学习,强化医德教育,通过开展中医义诊活动、中医药知识进社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增强中学学子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把个人的专业学习和国家的健康发展战略紧密联系起来,使新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培养献身医学、恪守医德、精益求精的精神。二是把专业学习教育、学习方法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包括课程设置、就业前景、职业规划、专业历史、师资力量、毕业生代表等,通过专业教育,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医学专业,激发学生中医学习兴趣,热爱中医。组织开展诸如“学长学姐学习经验分享”的活动,帮助新生尽快树立正确的中医学习观,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中医学专业必备能力素质、学习经验和考研经验进行座谈交流,为新生答疑解惑,帮助新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学医信心,坚定学医信念,尽早适应中医专业学习。邀请职业规划教师和专业科任老师对近年来就业、考研的形势和现状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就业方向的同学,开展针对性发展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三是把校规法纪教育、安全综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法律是帮助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校规校纪是新生在校期间遵守的行为准则,为了更好融入校园生活,十分有必要带领新生学习法律常识、校规校纪,教育引导新生不触碰法律红线,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安全教育是适应性教育重要内容之一,除了专业教育外,传统适应性教育内容也需要及时跟上。通过开展系列安全主题的入学教育来帮助新生增强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帮助新生提升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新生受各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易发频发,在不同的阶段、情境下学生的心理特征差异较大,应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与心理问题疏导。

(二)创新教育形式,提升教育趣味性

一是强化朋辈辅导。适应“00后”新生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借助心协、志愿者、红会等团委学生会部门,融入朋辈教育,例如可以通过学长学姐去了解新生的思想动态,加强与新生的互动。也可通过朋辈教育完成较简单的适应性教育内容。二是突出新生主体地位。除了传统意义以教师为主开展教育活动外,要关注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开展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活动。通过课外实践、班级团建、主题团日、第二课堂等,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潜移默化中提升新生自我认识水平。三是加强家校联动。开学之际,新生刚踏出家门,融入大学,难免有些新生不适应,容易引发心理、生理问题。此时,应关注学生日常表现,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情况,尤其是关注父母离异、经济困难、身体残疾等特殊群体。对于重点关注学生,应与家长建立联系,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家长,避免意外发生。

(三)重视专业引导,增强教育主体化专业水平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周期长,与任课教师接触交流机会多,再有大部分专业教师也是医生,教师、医生的双重身份令新生对于专业教师产生敬畏之心,往往也更愿意听取任课教师对自己在学业发展、人生规划等方面的建议。因此,任课教师在“授业”之余承担向新生“传道”的责任。相对辅导员而言,专业教师可以弥补辅导员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专业课程教育的不足,能够更好地对新生在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升学指导等方面给出更为全面的意见。同时,提前给予医院见习、实习机会,帮助新生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专业学习,最终调动新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专业课程,达到新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目标。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全力配合,既能帮助新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又能指导新生专业学习,充分体现出意识形态目标和育人目标的高度融合,为新生融入大学生活提供条件[4]。

结语

中医学专业新生入学教育是中医药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保障,因此,开展中医药院校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不仅有助于中医学专业新生更好融入大学生活,树立专业学习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而且能够帮助新生坚定学医信念,热爱中医,学好中医。

参考文献:

[1]彭晓.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表现、成因及应对举措——基于辅导员视角[J].济宁学院学报,2022,43(04):89-96.

[2]顾洋.独立学院医学专业新生入学教育探析[J].职大学报,2019(06):102-104.

[3]熊春华.医学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优化途径探讨——基于某醫学院的调查[J].普洱学院学报,2018,34(06):129-131.

[4]徐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D].云南大学,2020.001208.

作者简介:

洪淑真(1991.4—)女,汉族,福建泉州人,研究生学历,福建中医药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中医学适应性新生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重获新生 庇佑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新生娃萌萌哒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