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古诗词作业设计

2024-01-30 06:31胡颖
生活文摘 2023年6期
关键词:飞花古诗词诗词

“双减”政策的发布要求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对教师布置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诗文作为中华古代优秀文化的载体,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作业布置更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初中古诗词作业设计为例,探讨在符合学情与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设计更为优质作业的五类具体作业类型,旨在助力学生能力与素养提升。

前言

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教师更用心地设计作业,依据班级的整体学情及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针对性的,分层次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真正助力学生能力提高的优质作业。作业的设计应符合注重积累性、体现趣味性、加强活动性并指向实践性这四项原则。注重积累性指向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比如诗词的背诵默写,诗词的作者、背景知识积累及思想情感等;体现趣味性指向学生的兴趣激发,不能只布置一些枯燥乏味、让学生死记硬背的作业,要致力于激发学生热爱诗词的心,布置学生喜欢的趣味作业;加强活动性指向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诗词的学习能力,比如设计诗词诵读比赛、诗词飞花接龙等,让学生取长补短,互相激发;指向实践性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诗词的实效体现在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上,在学生听、读过后,要让学生应用于实践,学过的诗词能够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诉诸同好、诉诸笔端。

一、诗词诵读吟咏——“松桧不摇风自度,读书声在白云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的学习离不开“读”,无论是默读还是诵读,“读”都对古诗词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古代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进而感受到诗词背后厚重的历史文化。从遥远的《诗经》起,诗词之源绵绵不断、流传至今,数千年的中华文化精华凝聚于诗词,在诵读诗词时,学生仿佛穿越千年时空与古人进行精神对话,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增强学生潜藏于心底的文化自信。

不同的古诗词因为风格不同,所蕴含的情感不同,诵读时的节奏也会有所不同。在教授学生诵读诗词时,应把握好诵读不同诗词的节奏韵律,比如速度的快慢、音调的高低以及语调的轻重缓急。比如《登幽州台歌》,它的句式长短不一,不讲究平仄押韵,是一首古体诗。前两句五言干脆利落,我们读的时候要铿锵有力,后两句在中间加了两个虚词,我们读时就要有停顿,还要缓舒,要让学生读出这种抑扬顿挫的变化来。在布置古诗词类作业时,除了背诵,教师还可以布置诵读作业,让学生录朗诵视频,布置前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多媒体展示优秀诵读作品,为学生提供示范。后面检查作业时,可以将学生的优秀诵读在班内展示,同龄人之间的示范作用会更显著。诵读诗歌还可以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比如《使之塞上》的壮阔、《饮酒》的悠闲以及《定风波》的豁达。除诵读外还可以布置吟咏诗词的作业,这样在减少重复背诵的低效作业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对古诗词的死记硬背,通过吟咏诗词,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领会诗人通过诗句传达出的悠悠情思。

二、诗词配图插画——“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我国最早提出美育理念的先驱有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中进行了一系列美学范畴的分析。“词以境界为最上”[1],而如何体会诗词的境界离不开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因此教师在布置古诗词相关作业时,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为诗词配图、插画就是很好的方式。学生结合自己对古诗词的独特理解,在绘画过程中进行个性化的展现,将对自己触动最深的形象进行细节的创作与表达。相信每首诗歌都可以用独特的线条、构图和色彩表达出来,每首诗歌都会有属于它的画面,有独属于它的主人公形象,虽然学生的绘画基础会有不同,但是对触动心灵的诗词的理解却不会有高低之分。

学生要想画出相对“成功”的诗词插画,首先要对诗词有较深的理解,知道诗词的主人公应该是什么形象,是娇美柔弱的闺中女子,还是在外征战的英勇将军,是白发苍苍的暮年老者,还是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知道诗人是在什么环境下写的诗词,是描绘萧瑟的秋风中纷飞的落叶,还是潇潇暮雨中吹落的花朵,是描绘万里长空中飞过的一只孤雁,还是骑一匹孤马在外漂泊的旅人;知道诗词的情感基调,是清新明快的绿,还是冷落凄凉的蓝,是一望无际的黑,还是五彩斑斓的红。抓住形象、意象、意境等细节进行诗词配画创作,会更容易画出精髓。教师在布置这类作业时也要为学生做好示范,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教材中的插画,可以借助互联网上诗词配画的优秀作品,还可以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在黑板上完成绘画。明确地指导学生,笔画随心,不拘形式,可以是简笔画,也可以是水彩画、粉笔画等,抓住诗词中的要素,进行不脱离诗词的个性化绘画创作。学生完成作业后,挑选优秀作业在班级内展示,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简要陈述,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让学生将自己的创作思路与同学们交流,寻求共鸣。

三、诗词飞花积累——“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春城无处不飞花”,飞花令是古人行酒时的雅令,是深受文人墨客喜爱的文字游戏。随着《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热播,国人对诗词的热爱、对学习诗词的兴趣都更上一层楼,其引进并改良的“飞花令”这一游戏形式也为更多的人所熟知、喜爱。全国范围内都兴起了学诗的热潮,而作为培育祖国未来的学校来说,更应成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坚定阵地,为师生共创一个学诗词、爱诗词的文化氛围。

教师在设计古诗词类作业時,可以引入诗词飞花这一形式,激发学生学诗、背诗的兴趣。在推行诗词飞花之初,可能学生的兴趣、积累或是调动记忆能力稍有不足,诗词飞花接几句就因诗词储备不足而停止,这时就需要教师加以正向引导,让学生熟悉飞花令这一文字游戏形式。教师可以选定一段时间,通过多媒体和学生一起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片段,也可以布置学生回家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了解飞花令。在学生知晓飞花令的游戏规则后,可以通过课前的三、五分钟,选定一两个关键词,让全班学生进行诗词飞花的小接龙,在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快速调动记忆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接龙过程中发现自己能力较弱的学生,会在之后的日常学习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丰富自己的诗词积累,促使其学习诗词的兴趣提升。除课前飞花接龙外,教师可以向学校提议定期举办全校诗词飞花竞赛活动,诗词基础知识竞赛活动,借鉴《中国诗词大会》形式,举办“校园诗词大会”,这样就能结合班级内的小接龙,挑选出班级内的诗词达人,进而推荐到全校的诗词竞赛中,设计好规则,办成学校常规活动,让诗词走进学生日常。教师适时给予学生学习方向指导,可以提前告诉学生下节课飞哪一个字的飞花令,可以是一个关键字,例如“花”“柳”“月”,这样学生就可以有意识、有动力地去积累相关的诗词。教师还可对“诗词飞花”模式进行创新,可以飞意象,也可以飞典故、飞主题,促使学生分门别类积累诗词。

四、诗词仿写创作——“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杜甫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长时间受诗词熏陶,于潜移默化之中不知不觉就会受其影响。我们不但要学诗背诗还要会用诗,做到学以致用。而古诗词与作文的结合,无疑会让文章更富文采。在写作中,学生可以直接引用古诗词,让自己的语言诗化、美化、哲理化。也可以引用古诗作标题,例如:“腹有诗书气自华”可用于“修养”“阅读”等主题,“青山一道同云雨”可用于“民族担当”等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学生不必再经历科举,需要作古诗词或文言文,而是代替以简洁通俗的白话文写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诗心就此沉寂。初中生已经有了小学六年甚至以上的古诗词学习经验以及一定数量的古诗词积累,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足够的诗词创作能力。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们根据已学的古诗词形式,进行古诗词创作。可以限定主题或情感,或者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独立创作,文要动人必有情,如果不明平仄或格律可以选择创作句式长短不一,也不讲究平仄、格律的古体诗,重在用短小精悍的诗句抒发真情。对于初中生来说,可以记录生活趣事、学习心得,家人好友,可以抒发亲情、歌颂友情,倾吐青春的烦恼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可以根据现有古诗词格式进行仿写,写律诗、绝句、古乐府等诗,也可以选择写词,不同的词牌往往代表不同的情感,例如抒发大气豪放之情的“沁园春”“满江红”或是表达缠绵悱恻之情的“蝶恋花”“望海潮”等。还可以用白话文改写古诗词,化诗入文,可以让文章变得诗情画意,意境空幽,如:“什么是美?是与王维同赏松间明月,石上清流;是与李白同邀明月畅饮,趁春光行乐;是与苏轼同游赤壁于月下,泛舟横江而抒怀;是与李清照同乘轻舟寄闲愁,看花瓣飘零溪水流。”这是综合不同诗歌对同一主题的改写,还可以将一首古诗改写成现代诗,多种形式让师生共同探索。

五、诗词个性理解——“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诗无达诂”。鉴赏古诗词需要一定的方法技巧,但又不能拘泥于所谓的方法技巧,让学生用一贯的套路去鉴赏所有诗词。如今教育注重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真正有思维的学生,不能让学生被教师的讲解或是教参的分析所束缚,从而代替自己的独立思考。叶圣陶先生曾说:“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是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2]也就是说,诗词的空白部分可以与学生的个性理解相碰撞。因此教师在布置古诗词类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对一首诗的多元理解,并简要阐述原因。在布置此类作业时,要先引导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做好示范。同学们各抒己见,但一定不能是脱离文本、天马行空的。对诗词的赏析必须结合诗词本身,亦要考虑诗词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人生经历,因为多元解读就是想出多种可能的答案,然后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在众多可能的答案中找出自己最为认同的一种答案。

鉴赏古诗词可以从“炼字”“析意象”“情感赏析”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字句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不同学生对同一首诗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勇于表达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对于李商隐的《无题》所抒发的情感有哪些,你是如何理解的?课上同学们共同交流,进行思维的发散碰撞与开放性的讨论,教师根据讨论情况给予关键性的点拨、补充,最后师生共同选出共识较高的一种理解,这样学生对诗词情感的理解也会更深,同时增强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信心。除了情感、主题上的多元解读,还可以布置“炼字”“炼意象”的个性化作业。“炼字”可以炼动词、形容词、数词、语气词等,如学习《使之塞上》时可以问学生你觉得哪个字或哪几个字用得最好,说出你的理由。再比如《望岳》中的语气词“夫”,动词“钟”和“割”“决眦”以及副词“会”等等,各有各的妙处,值得学生赏析。

当然,在教师优化作业设计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作业的过程性监控。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且评价应以正向激励为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的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绩表现评价提供了基本依據。在课程实施的评价建议中强调,过程性评价重点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应广泛收集课堂关键表现、典型作业和阶段性测试等数据,如学生日常写字、读书、习作、讨论、汇报展示、朗读背诵等。[3]针对以上提议的作业形式,教师要让学生保存好平时的过程性材料记录,期间定期将以上学生作业挑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增强学生学习热情,也为其余学生提供示范,择其善者而从之。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2] 叶圣陶.好读书而求甚解[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9:60-6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6-47.

作者简介:

胡颖(2000.08—),女,汉族,辽宁省朝阳市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猜你喜欢
飞花古诗词诗词
诗词飞花令
踏青古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飞花令”上走麦城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自在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