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管理视角下高校与中小学区域化党建模式创新初探

2024-01-30 03:36谢俊慧赵鹏
关键词:区域化思政教育

谢俊慧 赵鹏

(福州大学a. 共青团福州大学委员会, b. 党委组织部, 福建福州 3501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22年第21期。近年来,为了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基于“近邻党建”理念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被广泛运用。区域化党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重构区域内基层党组织的合作形态,是区域内的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参与现代化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高校与中小学在统筹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党建工作融入思政教育各环节,以一流党建引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在集成管理的视角下,高校和中小学应该开展区域化党建,实现双方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共通,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有关德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是在整体规划与建构学校德育体系和德育课程基础上的系统工程,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概念提出阶段。1994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孙秀玉和邵龙宝在《整体规划高校德育体系的若干原则》中最早强调:实施德育要把握分层有序与一以贯之的关系。这些教育从小学生到研究生,根据不同培养目标要由低到高,由浅入深,一以贯之,不能忽有忽无,中间断条。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分层次地开展教育。(2)孙秀玉、邵龙宝:《整体规划高校德育体系的若干原则》,《现代教育管理》1996年第5期。(2)实践完善阶段。2005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对“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义、目标与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凸显出大中小学各德育层次系统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在这期间,以詹万生(3)詹万生:《服务决策 指导实践 深化研究 推广实验--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2005年第八届学术年会暨中国伦理学会德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主题报告》,《中国德育》2005年第8期。、郑敬斌和王立仁(4)郑敬斌、王立仁:《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困境与出路》,《师资建设》2017年第5期。为代表的学者分别从工作理念、规划架构、工作困境等方面展开研究,真正实现学校德育体系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向,不断提升学校德育实践力。(3)新时代发展阶段。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正式明确了进入新时代整体规划德育体系就是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不断提升思政课教育质量,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近年来,以文天天和陈大文(6)文天天、陈大文:《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由来、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年第7期。、宋道雷等(7)宋道雷、谭金欣、叶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成效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教师的视角》,《复旦教育论坛》2021年第4期。、徐秦法和赖远妮(8)徐秦法、赖远妮:《以教育逻辑为遵循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方法》,《中国大学教学》2021年第12期。为代表的学者从政策内涵解读、影响因素分析、教学方法设计等角度深度剖析了新时代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内容。

可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党在新时代办好思政教育的重要方针政策,正在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尚未有学者关注到,只有弥补高校与中小学在管理体系、学段特点、师资队伍、内部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双方才能形成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共识。因此,坚持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加强顶层设计,基于集成管理视角,构建科学合理的运作模式,对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系统推进,真正发挥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形成协同效应是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所在。

二、高校与中小学区域化党建的发生逻辑

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高校与中小学开展区域化党建,不仅是双方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也具有良好的内生动力和现实基础。双方增强协同交流、开展区域化党建有利于形成共生共融关系,统筹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区域化党建是双方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中组部、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加强中小学党的建设,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校肩负着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责任。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高校党组织应当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因此,作为区域内的学校型党组织,高校与中小学党组织遵循政策文件要求,开展联建共建、结对帮扶,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才能发挥组织育人实效。其次,区域化党建是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作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两大阶段,高校和中小学党组织在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必须加强耦合,才能把握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推动高校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是高校与中小学共同发展的内生动力。最后,区域化党建在现阶段已具备广泛推广的现实基础。自2000年起,全国范围内开始兴建大学城,据最新统计,全国现已建成知名大学城38个,包括广州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城、福州大学城等。(9)《全国有38个大学城?来看看有没有你心仪的?》,https://learning.sohu.com/a/583265119_121124321 ,2023年3月25日。基于“近邻党建”工作理念,高校党组织凭借自身丰富的资源,成为大学城驻区内区域化党建的重要参与者。高校与中小学开展区域化党建是推进双方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创新形式和有效路径,在全国众多大学城驻区形态中,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

三、基于集成力模型的高校与中小学区域化党建的实证分析

(一)高校与中小学区域化党建的模型构建

自1938年切斯特·巴纳德首次提出集成的概念,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集成理念已广泛运用于复杂型组织管理,致力于实现组织的整体寻优、功效增倍、系统创新。(10)王乾坤:《集成管理原理分析与运行探索》,《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吴秋明为探究两个组织集成行为的作用力,引入牛顿力学公式,提出集成力模型,如公式1所示。(11)吴秋明:《集成管理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第3页。为了实现高校和中小学区域化党建的协同旋进和整合增效,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进程,可以将集成力模型引入高校与中小学区域化党建研究,构建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针对性解决现阶段高校与中小学区域化党建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公式1)

公式1中,F表示在区域化党建过程中,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集成力大小;E表示区域化党建过程的外部环境,取值为0到1。设定外部环境越有利,E取值越接近于1;Q与q分别表示在区域化党建过程中,高校与中小学的质量;D与d分别表示在区域化党建过程中,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即双方在地理位置上与心理情感上的远近程度;t为时间参数,模型各变量均是时间t的函数,随时间变化而改变。但在某一时间点t0,上述变量的值是固定的。

(二)高校与中小学区域化党建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假设

(1)集成力F。吴秋明和李必强提出,在自然或社会集成系统中,组织集合在一起会产生力的作用。(12)吴秋明、李必强:《集成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一门新兴的学科》,《企业管理》2004年第 5期。邱栋和吴秋明将集成力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外部推动力,即组织集成需要有利的外部集成;二是内在驱动力,即组织开始主动寻求合作;三是集成内力,即组织开展集成行为产生的内在吸引力。(13)邱栋、吴秋明:《虚拟创新集群形成路径与动力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6期。基于上述研究,本研究认为高校与中小学区域化党建需具备感召力、吸引力、结合力,共设计3个题项进行测量。

(2)高校质量Q。高校质量反映的是高校党组织开展区域化党建时满足与中小学党组织集成的条件或能力,是影响区域化党建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指南》中对高校党建工作的要求,本研究从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党建宣传、价值引领、平台建设五个角度,设计5个题项测量高校质量,提出假设H1:高校质量Q对区域化党建中集成力F有正向影响。

(3)中小学质量q。在区域化党建过程中,中小学也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能力才能实现双方集成行为。因此,中小学质量也是影响区域化党建效果的因素。王鸿杰提出,开展新时代中小学党建工作质量评估,是对其党建工作建设历程、达成水平、影响作用等方面进行揭示、评判、鉴定的教育管理活动,可以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四个方面进行评价。(14)王鸿杰:《新时代中小学校党建质量评估的三大关键点》,《华夏教师》2021年第7期。本研究设计4个题项测量中小学质量,提出假设H2:中小学质量q对区域化党建中集成力F有正向影响。

(4)空间距离D。组织空间距离的远近,影响双方开展合作的频率。因此,空间距离也是影响高校与中小学区域化党建的因素。本研究基于蒋海兵和徐建刚的划分方法,复合使用路程距离和时间距离度量,以位置间移动的快慢界定“远近”的概念,将高校和中小学的空间距离从很近到很远划分成5个等级(15)蒋海兵、徐建刚:《基于交通可达性的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腹地划分》,《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4期。,提出假设H3:空间距离D对区域化党建中集成力F有负向影响。

(5)心理距离d。白丽英和吴秋明提出,心理距离是组织承诺、组织认同和忠诚度的表现,心理距离近代表合作双方关系密切。(16)白丽英、吴秋明:《人与组织的绩优集成:从P-O双向匹配到心理距离的影响》,《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当高校与中小学关系密切时,双方彼此信任,心理距离越近,更有可能产生区域化党建合作。因此,心理距离是双方开展区域化党建的主观因素。本研究选取合作愿意度、标杆效应性、行为模式和共享资源这四个角度设计出4个题项进行探测,提出假设H4:心理距离d对区域化党建中集成力F有负向影响。

(6)外部环境E。外部环境是影响高校与中小学区域化党建客观因素的总和。对于环境量表的设计,本研究选择Johnson和Scholes的做法,从政策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地理环境、技术环境设计4个题项衡量区域化党建外在环境因素(17)格里·约翰逊(Johnson G.)、凯万·斯科尔斯(Scholes K.):《战略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年,第108页。,提出假设H5:外部环境E对区域化党建中集成力F有正向影响。

(三)高校与中小学区域化党建实证分析

根据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在与多位行业专家深入交流后,本研究挖掘集成力F、高校质量Q、中小学质量q、心理距离d、外部环境E五个指标的测量维度,结合现有政策文件、文献研究、成熟量表,设计25个科学合理的测量题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478份,其中高校样本201份,中小学样本277份,发放范围涵盖广东、上海、福建、浙江、安徽、山东、云南7大省份大学城驻区内高校及中小学,样本对象为党建工作者与思政教师,采集数据量满足实证分析要求。通过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对采集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1)信度分析。信度检验用于测度量表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程度。根据Devellis研究(18)罗伯特·F.德威利斯:《量表编制:理论与应用》,席仲恩、杜珏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5页。,采用Cronbach’s Alpha(α)信度系数评判量表信度,各潜变量的α系数值不低于0.7。从表1可以看出,三组数据潜变量的α系数值均在0.80至0.90之间,说明问卷的信度较好。

表1 问卷信度分析

(2)效度分析。作为检验量表构建效度的常用方法,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通过探索变量的内部联系,将潜变量进行归类,利用Bartlett球体检验和KMO检验进行判断。满足KMO的值在0.7以上、Bartlett球体检验显著、各因子载荷大于0.6、对方差变异的解释率在50%以上四个条件,则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研究利用SPSS26.0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三组数据的KMO取样值均大于0.8,且p<0.001,说明三组数据存在共同因子,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三组数据20个题项进行因子抽取,旋转形成成分矩阵。从表3可以看出,三组数据均成功抽取出潜变量,因子载荷均大于0.6,因子累积解释比例均超过70%,损失较少,说明筛选的变量具有不错的代表性,证明三组数据具有良好结构效度。

(3)相关性分析。Pearson 相关系数是用来衡量两个定距变量间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且显著性水平p<0.05说明变量之间是相关的,相关系数的值在-1到1之间,绝对值越大,表明两者相关性越强。从表4可以看出,集成力与空间距离负相关显著(r=-0.307,p<0.01),与心理距离负相关显著(r=-0.33,p<0.01),与中小学质量正相关显著(r=0.377,p<0.01),与高校质量正相关显著(r=0.303,p<0.01),与外部环境正相关显著(r=0.533,p<0.01)。模型假设得到初步支持。

表4 相关性分析

(4)结构方程模型(SEM)。结构方程模型(SEM)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综合运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检验变量相关关系的统计方法。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程度通过绝对适配度指标和增值适配度指标加以验证。本研究利用AMOS软件对三组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

从表5可以看出,三组数据的绝对适配度指标和增值适配度指标均达到理想值,说明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程度较好。从表6可以看出,中小学质量q对集成力F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05,p<0.01);心理距离d对集成力F存在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316,p<0.001);空间距离D对集成力F存在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93,p<0.001);高校质量Q对集成力F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663,p<0.001);外部环境E对集成力F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568,p<0.001)。因此,5个研究假设均得到支持。

表5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

表6 路径分析结果

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模型5个假设,可以引入集成力模型,通过提升高校与中小学质量、优化外部环境、缩小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等方式,实现高校和中小学区域化党建的协同旋进和整合增效,提升组织育人成效,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进程。

四、高校与中小学区域化党建模式创新

基于集成理论,本研究认为高校和中小学在开展区域化党建过程中要重视氛围营造,提升外在推动力;加强互信,增进内在驱动力;凝聚共识,形成双向集成力。在三种作用力共同驱动下,实现双方党建工作有机融合,以党建工作为抓手,有效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

(一)氛围营造,提升外在推动力

高校与中小学在开展区域化党建过程中首先要重构基层党组织形态,依靠网络链接和资源共享,实现党建资源在空间中横向性、自主性和流动性的全覆盖。(19)唐文玉:《从单位制党建到区域化党建--区域化党建的生成逻辑与理论内涵》,《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空间距离D对区域化党建集成力F有负向影响,高校地理位置的稳定性可以在空间近距离内形成区域化党建的独特场域。以福州大学城为例,辖区内近10所中小学与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签订了共建合作协议,探索党建工作融合也是其中重要内容。(20)《福州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揭牌》,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657434894324666&wfr=spider&for=pc,2022年9月14日。高校与近距离中小学签订区域化党建合作协议,发挥党建专业化能力、价值输出影响力和党建资源优势,也为区域化党建创造了有利的外在推动条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探索“互联网+党建”工作新模式,实现优质党建资源在云端共享,缩小高校与偏远地区中小学党建资源鸿沟,未来空间距离D对区域化党建集成力F的负向影响水平逐渐降低。

区域化党建外在推动力也离不开外部环境E的影响。构建外部支持环境能有效促进基层党组织形成紧密网络链接和高效信息传递。在政治方面,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最新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中被明确提及。有关部门以党建工作为抓手,通过外部政策支持,推动高校与中小学党建工作协同发展,统筹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进程。在经济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也显著提升,为开展区域化党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资金支持。在技术方面,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模式,高校通过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可以实现教育资源云端化、党务流程规范化、党员信息数据化、党建工作协同化,为中小学党建工作提供“高响应、全方位、零距离”的党建工作支持,降低高校与中小学党建工作融合门槛,技术要素对双方区域化党建影响水平逐步提升。在文化方面,要改变高校单方强势的情况,构筑能力共建、价值共享、合作共赢的愿景,提升中小学党组织参与度,协同达成更高目标。例如,广东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帮扶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积极推进中山大学党委与韶关市教育局结对帮扶,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帮助受援学校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举措。(21)《中山大学与韶关市教育局结对帮扶签约仪式在乐昌市第二中学举行》,https://www.sg.gov.cn/zw/zdlyxxgk/dzjg/sgsjyj/gxxxgk/gzdt/content/post_2245936.html,2022年9月14日。

(二)增进互信,激发内在驱动力

心理距离d作为主观因素,显著影响区域化党建行为。为提升双方合作的意愿度,需要增进双方互信,激发区域化党建的内在驱动力。其中,发挥党建标杆效应、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和共享党建资源是三个主要途径。首先,作为区域化党建中占优的一方,高校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工作机制、党员发展等方面更加规范。高校要发挥自身标杆效应,探索党建工作经验,培养党建工作典型,形成党建特色品牌。其次,高校和中小学要打破定势思维,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双方党建工作目标的嵌套,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运用“互联网+党建”等新方法,探索“近邻党建”的新路径,创新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促进双方全方位、宽领域、多层面互动,构建“资源共享、方式创新、合作共赢”的合作共建新格局。最后,在区域化党建过程中,党建资源的两极化差距是阻碍双方合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高校与中小学要健全党建资源共享机制,整合党建工作规范、党务工作经验、党史教育课程、党建师资队伍等资源,通过签订共建协议、支部书记互派、党建名师支教、录制党史慕课、支部合作立项等方式,促进优质资源在不同层次学校间的共享共用,进而实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目标。如华东师范大学党委设立了“红研专项基金”,与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等合作,加强党史教育活动的设计和资源开发,推进党史教育融入中小学学科德育,在青少年当中开展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传播,建立“社会-高校-中小学”协同育人的新体系。(22)《各界人士共议党史教育如何融入中小学学科德育》,http://www.sh.chinanews.com.cn/dangjian/2021-05-15/87240.shtml,2023年3月14日。

(三)凝聚共识,形成双向集成力

通过提升外在推动力和内在驱动力,促使高校与中小学增进互信,认可区域化党建模式。高校输出党建优势,中小学提供正向反馈,实现双方供需平衡,最终形成双向集成力。在三种力的共同驱动下,双方以党建工作为抓手,提升思政教育一体化水平。

高校在区域化党建过程中扮演优势输出的角色,核心在于梳理需求清单,输出组织优势、资源优势、队伍优势,增强与中小学党组织合作的有效性。首先,高校党组织可通过支部书记互派、干部挂职、党日活动共建等方式,派驻优秀的党务工作者支持中小学党建工作,提供成熟的党建工作经验,助推中小学党组织架构优化。例如,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与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党委开展支部共建党日活动,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德育、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育人功能,通过支部共建切实发挥互通互融、创新聚力的重要作用,开创支部建设与发展新格局。(23)《高中高校党建联建 共赢共享至臻至善--大学城实验高中与山东中医药大学举行“双高”党建联建主题党日活动》,http://jndxcshiyan.jinan.cn/art/2022/11/12/art_5223_294932.html,2023年3月14日。其次,在思政教育一体化背景下,高校可以将丰富的党史教育资源与中小学共享,利用党团立项、慕课授课等渠道将党史学习教育引入中小学,促进驻区内基层党组织的有机团结和资源整合。最后,高校作为专业人才的聚集地,应发挥队伍优势,开展高校与中小学党建干部队伍合训,加强区域化党建队伍联动培养。如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党委和丹阳高级中学党委以协同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为目标,开展党建共建暨创新人才培养师资结对活动,加强基础学科骨干师资对接,提高协同育人水平。(24)《匡亚明学院党委与附属丹阳中学开展党建共建活动》,https://news.nju.edu.cn/xydt/20221011/i110340.html,2023年3月14日。

在区域化党建过程中,中小学党组织不能过于依附高校党建支持,双方要破除资源差距的限制,中小学党组织在获得高校优势输出时,给予正向反馈,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达成区域化党建的共同愿景。一方面,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双方的内生需求。中小学党建工作者要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参与到与高校的合作框架构建中,基于双方差异和工作实际,探索有效合作互动模式,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持续不断为高校输送优质人才,进而推动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中小学在接收高校优势支持时,也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广阔的研究场域。如苏州科技大学党委在与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实验中学开展党建共建过程中,通过签署结对共建协议,高校以人才资源、科研资源涵养基础教育,中学则推动高校党建工作落地,优化青少年教育模式,实现基础教育反哺高等教育。(25)《中学高校携手 党建联动共进 --星海实验中学与中科大签署党建合作协议》,https://sipedu.sipac.gov.cn/xwzx/qydt/content_728324,2023年3月14日。可见,党建联动交流能够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化解不同教育阶段党建工作的差异性的创新路径,以协同旋进的方式为双方优化党建工作、提升育人质量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范式。

五、结语

高校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党建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26)张志忠:《“双一流”建设中高校提升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研究》,《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背景下,高校与中小学开展区域化党建具有坚实的内生动力和现实基础。本研究在集成管理视角下,通过引入集成力模型,深入探究影响高校与中小学开展区域化党建的因素,构建科学指标体系并加以验证。在外在推动力、内在驱动力和双向集成力共同作用下,双方开展区域化党建,推动党建工作的有机融合,应以党建工作为抓手,提升不同教育阶段组织育人实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统筹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进程。

猜你喜欢
区域化思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强化区域化管理 聚焦信息化建设
城燃企业区域化管理模式下技术创新体系搭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阿尔金山西部区域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对比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