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理论的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教学实施研究

2024-01-31 13:25张璞
语言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思政

张璞

摘 要|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理论角度出发,探讨中国文化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并试图初步探讨相应的实施路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国文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深挖词汇、语法点、课文教学中思政元素,提炼思政主题,以期为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为了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全国高校所有课程均需系统规划“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涉及对象主要为中国学生,实际上在中国高校开设的来华留学生课程也应该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特别是文化类课程。本文基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理论,探讨构建中国文化课程思政体系的必要性、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并尝试以《HSK标准教程4(上)》第10课《幸福的味道》课文4为教学内容,提出具体的中国文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期为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教学提供有效措施。

1 构建中国文化课程思政体系的必须性

从国家宏观层面看,构建中国文化课程思政体系能够传播中国文化,推动文化走出去,进而扩大中华文化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持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及文化自信。

从我省留学生教育实际情况看,亟需探索出与新形式相适应的有效文化教学模式,以便更快更好地发展辽宁留学教育,建设教育强省。辽宁省接受来华留学生人数在全国名列较前,其中学历留学生呈现跨越式发展。但我省大部分学历生是在英文授课模式下进行专业学习,无论是学习动力还是教学环境都不利于文化教学,而必要的文化知识、积极的文化心态和跨文化能力又是留学生活所必需的。因此,我们力图构建中国文化课程思政体系,寻求适合辽宁留学教育实际发展需要的文化教学模式,推进辽宁“走出去”战略。

从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看,加强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来华留学生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有时会产生文化休克、跨文化交际冲突等问题,增加了留学生的教育管理难度。构建中国文化课程思政体系,帮助留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文化冲突,不仅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还可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亲华、友华、爱华人士。

2 中国文化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1)深挖留学生感兴趣的思政元素,创新中国文化课程思政可触性内容。针对来华留学生的课程思政与中国学生的不同,并不是简单地增加一门课程,而是通过梳理汉语言、专业课的内容,挖掘其中所蕴含的隐形课程思政元素,结合中国文化课的显性课程思政元素,构建汉语课(综合、口语、听力、阅读、书写等)、专业课、中国文化课有机融合的中国文化课程思政体系。

(2)开设中国文化必修、选修课程,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选修相关课程,整合现有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根据留学生学习能力、语言水平,设置初、中、高不同级别文化教育教学内容。对能够反映中国社会特点、民众思维方式且与世界各国价值观具有共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专题化、系统化的介绍。同时,克服第一课堂教师传授的单向性和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将中国文化融入各項活动中。比如举办汉语趣味知识竞赛、中国文化专题讲座、征文比赛、中华诗词诵读大赛等,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协作精神,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体验,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达到以育人为目的的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效果。

(3)创造开放式环境,营造文化育人氛围。充分利用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创造能够使其耳濡目染的文化环境。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中国文化相关内容,在教室和走廊布置文化宣传板,张贴名人名言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加深留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整合校内外资源,结合辽宁地方文化,建立校外留学生文化基地,建立留学生志愿团队,开展体验中国文化系列活动,引导留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让留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磅礴震撼、温润心灵的力量,增强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提高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使中国文化课程思政教育无处不在。

(4)创新中国文化课程思政方法,借助新媒体辅助教学。在语言教学中,不同的语言要素有不同的教学策略。而文化教学方面,除了常规的教学策略,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课堂内,教师通过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图片、音频、视频,使学生们减轻抵触心理,增加学习动机,创造轻松的上课氛围,会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课堂外,教师可以借助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向学生发布微课,共建教学资源库等辅助“课程思政”教学。教师运用微课发布中国国情、文化、概况等知识内容,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使留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文化育人质量。一方面,培养一支专门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这些教师既了解本国文化知识,也熟悉留学生所在国的文化常识,同时其外语水平能够达到解释复杂文化概念,可以进行“双语教学”。另一方面,发挥留管人员的思教主体作用,提升留管人员的文化内涵,增强留管人员对留学生进行文化思想教育的认识,从而将优秀文化运用到留学生管理的工作实践中去,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让来华留学生通过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明规守矩,注重礼仪,诚实守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文化育人质量。

3 中国文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本文以《HSK标准教程4(上)》第10课《幸福的味道》课文4为例设计留学生汉语言课程思政教学。根据课程特点,教师挖掘词汇、语法点的思政元素,提炼课文内容的思政主题,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了解当代中国,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3.1 思政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国家、家庭、普通人的经济变化,了解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

(2)引发学生关于幸福的思考,引入“中国梦”的概念,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家庭发展,国家命运展开讨论。

3.2 思政教学设计

(1)词汇讲授环节中思政教学设计:讲解词汇“经济”“条件”“富”“穷”时,一方面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采取直观法、对比法等讲解词义;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举例使留学生深刻领会词义背后的思政元素,直观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国家、家庭、普通人的经济变化,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意义和影响,并理解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普通百姓的辛苦与拼搏,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人的勃勃生机。

(2)语法点操练环节中思政教学设计:在完成语言点“由于”的讲解后,可以进行练习,用提问启发法、情境法展开语法点操练。比如,教师可以提问:改革开放后,中国普通家庭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好了,大家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可以开展小组讨论等方式用“由于”回答问题,不仅可以达到语法点操练的目的,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当代中国的理解。

(3)课文讲授环节中思政教学设计:在完成词汇、语法点和课文梳理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你觉得什么是幸福?”引出本课的思政主题。教师可以先通过课文中提到的物质生活、健康、工作等,过渡到精神层面,再引发学生对“幸福与梦想”的讨论,引入“中国梦”的概念。

(4)课后实践环节中思政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开展课后调查,采访本国的家人/朋友、中国朋友、班内的外国朋友关于“幸福的标准”“幸福与梦想”的看法,并进行对比。同时开展互动讨论,让学生结合个人、家庭发展,国家命运进行思考讨论。

本课的教学教案设计坚持在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理论的指导下,将汉语(词汇、语法点、课文)教学、文化互动讨论、思政主题有机融合,使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教学中始终贯彻中国文化课程思政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提高教学效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同时,助推趋同化管理,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来华留学生。

4 结语

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教学应该充分坚持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理论,将汉语言学习、文化知识、立德树人有机结合,教师切实发挥主导作用,深挖各类课程、每一环节所包含的思政元素,落实于课堂教学主渠道之中,延伸至课后社会文化讨论之中,真正让学生在学好语言的同时,更好地融入中国,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减少文化休克,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使者。

参考文献

[1]过国娇.在留学生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教改探析:以“中国概况”课程为例[J].文教资料,2019(6):175-176.

[2]江伟,宋欣阳.“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思想文化教育初探[J].上海教育,2019(3):76-77.

[3]杨昱华.“课程思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观察,2019(13):98-100.

[4]马婷婷.高校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科技风,2018(34):39-54.

[5]张正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论[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4):16-19.

[6]周海晏.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中国话语建构[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6):74-77.

[7]危玉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传承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274-275.

[8]李影,韩喜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66-69.

[9]馮海丹.高校来华留学生当代中国话题“课程思政”建设研究,2021(3):70-72,93.

[10]陈峥.“课程思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考察[J].汉字文化,2020(17):1-6.

[11]牛百文.高校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路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2):212-214.

[12]杨昱华.“课程思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观察,2019,8(13):98-100.

[13]张新杰,刘笑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

[14]苏瑞.来华留学生思政进课堂教学改革探析:以新媒体教学在“中国概况”课程中的应用为例[J].科教文汇,2019(10).

[15]齐鹏飞.全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J].中国高等教育,2020(Z2):4-6.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eaching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Zhang Pu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Shenyang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theory of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cessity of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education in Chinese cultural teaching, and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orresponding implementation path. On this basis, we will design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education for Chinese cultural courses, delv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vocabulary, grammar, text teaching, ex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mes,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Chinese cultural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Key words: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Chinese culture

猜你喜欢
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动漫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浅析汉风壶与中国文化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