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帮扶政策的富民效应及提升路径
——以湘西州猕猴桃产业为例

2024-01-31 09:53谭明交朱洋洋
关键词:总收入富民农业产业

谭明交 朱洋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性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第一道关隘,而乡村产业振兴是基础、是关键,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主要源动力。猕猴桃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助推百姓致富的支柱产业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央视、央广网免费推介和湖南省重点扶持的农业品牌,2020年全州猕猴桃果园面积13.89万亩,产量9.72万吨,产值近18亿元。经过脱贫攻坚帮扶发展的猕猴桃农业产业富民效应如何?产业帮扶政策在其中所起作用如何?如何提档升级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本文以集中连片地区、与全国一道摆脱贫困的湘西州为样本调查区域,以猕猴桃产业为例,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湘西州4县16个乡(镇)64个村调研所得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论证,提出政策优化建议,旨在促进湘西州以猕猴桃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做强“土特产”文章,增强脱贫民族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做好乡村产业振兴这篇文章,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一、文献综述

现有关于特色农业产业富民效应的研究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产业具有一定的富民效应,即能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1)Yang Y. J.,“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xpanding Effective Investment to Promo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Take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vol.1995,no.1,2021,pp.10-21.如香银元等提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香银元、陈思中:《中药材特色产业扶贫效率的评价研究——基于DEA-Tobit模型》,《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第30期。;王伟认为特色农业产业能够有效提升贫困区域和贫困个体持续增收能力(3)王伟:《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的产业路径创新》,《重庆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汪晓文等认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是解决农民生活困难、贫困户脱贫、区域性整体发展的有效手段(4)汪晓文、李济民:《从产业扶贫到乡村振兴——河西走廊寒旱农区产业扶贫发展历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杨瑢提出特色产业是农村因势利导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5)杨瑢:《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研究》,《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1年第10期。;佘玥认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帮扶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重要抓手,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路径(6)佘玥:《牵住“牛鼻子”走出“好路子”——河北省L县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1年第10期。;白晋湘根据武陵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的短板因素,提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7)白晋湘:《武陵山区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增效路径》,《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沈宏亮等利用内蒙古、山西、黑龙江3省区4县2582户贫困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特色帮扶产业显著增加了农户人均收入,但对总收入影响不显著。(8)沈宏亮、张佳、郝宇彪:《乡村振兴视角下产业扶贫政策的增收效应研究——基于入户调查的微观证据》,《经济问题探索》2020年第4期。二是特色农业产业富民效应作用有限,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短板。蒋辉等认为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私营企业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但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性和区域性的辐射力有限,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9)蒋辉、刘兆阳:《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困境——以湖南千村调研为例》,《求索》2020年第2期。;李海金等认为乡村缺乏资金、政策的支持,专业人才请不进来导致特色产业富民效应的作用无法得以充分发挥,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亟需政策供给(10)李海金、焦方杨:《乡村人才振兴:人力资本、城乡融合与农民主体性的三维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部分学者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推动特色农业产业的提档升级。方言认为政府应当坚持通过政策引导、统筹协调、财政支持和税收减免的方式推动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11)方言:《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宏观经济管理》2002年第7期。;张亚鹏等认为需要有连贯且精准的产业政策来支撑扶持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路径,实现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12)张亚鹏、江华锋:《重思产业扶贫:基于国家治理的透视》,《学海》2021年第4期。;郭俊华等提出要以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为重要突破口,促进产业振兴(13)郭俊华、王阳:《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农村生态政策优化调整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曹立等提出要以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转变(14)曹立、王声啸:《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梁杰等认为产业振兴、城乡融合、消费需求多元化为提升产业扶贫质量提供了新机遇(15)梁杰、高强、徐晗筱:《质量发展视阈下产业扶贫内涵机理、制约因素与实现路径》,《宏观质量研究》2020年第6期。,需通过完善体制政策、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塑造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16)Olga Aleksandrovna Romanona,Alena Olegovna Ponomareva,“Theoretical, Institutional and Ethical Basis for Implementing Modern Industrial Policy. Part I,”Economy of Rejion,vol.1,no.5,2019,pp.78-99.;刘明月等提出产业发展需要优化顶层设计,做好产业规划,促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更好衔接。(17)刘明月、汪三贵:《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有机衔接:逻辑关系、面临困境及实现路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猕猴桃作为特色农业产业,在帮助农户脱贫、促进农户增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术界对猕猴桃产业展开了丰富的研究,如郭晓鸣等指出四川省苍溪县猕猴桃产业面临贫困覆盖面广、发展能力弱、基础条件差等困难(18)郭晓鸣、虞洪:《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产业扶贫模式创新——以四川省苍溪县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齐秀娟等通过对国内外猕猴桃生产、贸易数据的统计分析,指出中国猕猴桃产业存在单产低、质量差等问题(19)齐秀娟、郭丹丹、王然,等:《我国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果树学报》2020年第5期。;毛楠等以陕西眉县典型电商产品猕猴桃为例,建议从加大推介力度,拓宽销售渠道,完善生产体系、保障果业发展,推进政策宣传、落实惠农政策等方面促进眉县猕猴桃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毛楠、万红莲、石雯洁,等:《乡村振兴战略下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以陕西眉县为例》,《贵州农业科学》2019年第8期。;李岚欣等指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整合资源优势和科研力量,提升产业标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我国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21)李岚欣、孙洁、辛奇,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猕猴桃产业技术高质量发展分析》,《保鲜与加工》2022年第7期。

已有研究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猕猴桃产业发展等方面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一是猕猴桃特色农业产业富民效应的相关研究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对影响猕猴桃产业增收富民效应作用发挥有限或不足的影响因素探究不足、针对性不强,缺乏一手调研数据和可信的实证分析;二是针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探究不足,特别是对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州的猕猴桃产业有效衔接产业振兴的路径策略研究较少。因此,对猕猴桃产业富民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探究提档升级策略,是对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探索。

二、数据来源与说明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22年7月至8月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家庭的入户调查。该区域是全国富硒猕猴桃主产区,猕猴桃产业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农业支柱产业,也是该地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主推产业,已成为该地区农民的致富成果,即名副其实的“土特产”,因此选择该区域探讨产业帮扶政策的富民效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课题组选择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进行抽样调查,在考虑各地区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地区差异的基础上,选择吉首市、花垣县、永顺县、凤凰县等4个市县作为调研区域,在此基础上对农户进行分层抽样,首先在4个所选样本县(市)中,每个县(市)随机抽选4个乡镇,然后在每个乡镇随机抽选4个村,最后每个村再随机抽取20个农户,采取座谈与入户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产业扶持情况;本次调研共走访1100户,回收问卷1100份,有效问卷为1035份,问卷有效率为94%,收集了产品销售、产业效益、产业帮扶政策等方面的数据。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本文运用猕猴桃种植户家庭总收入作为描述富民效应的指标。家庭总收入作为农村家庭在一定时期内从各种经济活动中获得的全部收入,可直观反映出猕猴桃产业的富民效应。此外,为保证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通过替代被解释变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即选择种植户的农业收入与产业贡献率进一步反映产业帮扶政策的富民效应。

2.处理变量:本文以产业帮扶政策为处理变量。该州连续七年出台州委一号文件,聚焦特色产业扶贫和产业支持政策。基于此,本文在构建这一变量时将其设置为一个二元虚拟变量,当猕猴桃产业种植户接受过至少一种政策时,便视为享受过产业帮扶政策,变量取值为1;反之,当种植户从未享受过产业帮扶政策时,变量取值为0。

3.匹配变量。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将匹配变量分为户主信息、家庭信息以及产业信息三类。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将匹配变量分为户主信息、家庭信息以及产业信息等三类。其中户主信息的变量包括户主的务农时长以及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家庭信息包括家庭负债情况、负债金额、受大专以上教育人数、养老金购买情况、农业机械数量以及土地面积。产业信息包括产业培训情况、农业保险、参保金额、产业产量等。

基于本次的调研数据,结合湘西州猕猴桃产业环境,通过咨询当地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本文将猕猴桃产业种植主体分为合作社集体种植户与个体种植户,其中猕猴桃种植规模超过20亩的个体种植户称为猕猴桃种植大户,种植规模低于20亩的猕猴桃种植户称为猕猴桃种植小户。

(三)均值差异分析

本文通过对相关变量进行了均值差异分析,初步得到产业帮扶政策对猕猴桃产业和种植户具有增收作用,帮扶政策对猕猴桃产业产生了明显的富民效应,且对种植规模大、以合作社形式种植的种植户增收作用更好,具体分析如表2所示。

由表2可得,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与不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在主要变量上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组间均值差异。

收入情况方面,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其家庭总收入为12.917万元,未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家庭总收入为10.877万元,前者均值高于后者2.04万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户主信息层面,种植户对产业帮扶政策的不同态度在务农时长与受教育程度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种植户务农时间长,因长时间与土地、农作物打交道,具有更多的农业产业生产经验,较于务农时间短、缺乏经验的种植户而言,产业帮扶政策对农业产业无明显改进。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其受教育程度均值为2.906,未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其受教育程度均值为2.690,前者均值高于后者0.206,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种植户的受教育程度可以影响种植户对产业帮扶政策的信息处理,以及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影响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进而影响种植户的决定。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种植户内心对产业帮扶政策认知不够,而受到较高教育程度的种植户能够选择性接受适宜产业发展的产业帮扶政策,达到富民效应的结果。

家庭信息层面,家庭负债情况、受大专以上教育人数以及养老金购买情况均有组间显著性差异。首先,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负债的概率为30.2%,未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负债的概率为22.4%,前者均值高于后者7.8%;其次,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家庭受大专以上教育人数的均值为0.573,未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家庭受大专以上教育人数的均值为0.434,前者均值高于后者0.139,种植户家庭受大专以上教育人数可以代表该家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以及该家庭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家庭更能适应产业帮扶政策而实现增收;最后,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家庭中老人购买养老保险的概率为73.2%,未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家庭中老人购买养老保险的概率为63.8%,前者均值高于后者9.4%,说明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会有更高的概率去购买养老保险。

产业信息层面,产业培训情况与农业保险均具有显著的组间显著性差异。首先,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平均受到的产业培训次数为0.671,未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平均受到的产业培训次数为0.466,前者均值高于后者0.255,说明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受到的产业培训次数更多。其次,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概率为0.651,未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受到的产业培训的概率为0.845,前者均值低于后者0.194。虽然没有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购买农业保险的家庭数量更多,但是相比参保金额,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购买金额均值明显高于没有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

表3与表4是接受产业帮扶政策对不同产业种植主体带来的增收异质性研究结果。从种植大户与种植小户看,种植大户的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产业贡献率均显著大于种植小户,即产业帮扶政策对种植大户的增收效果更佳;从个体种植户与合作社来看,个体种植户的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和产业贡献率显著低于合作社,相对个体种植户而言,产业帮扶政策对合作社的增收效果更明显。综上,产业帮扶政策的作用表现出对大规模和集体产业的种植户更具有富民效应。

基于以上分析,初步建立假设:接受产业帮扶政策对种植户有增收的作用。

(四)模型构建

本研究中,种植户是否接受产业帮扶政策一般带有“自选择”性,仅用OLS、Logit或者Probit等方法估计产业帮扶政策对种植户的富民效应,可能会因为样本选择偏差而产生结果误差。因此本文将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这一反事实推断的非参数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可以有效消除杂乱的干扰因素造成的选择性偏差,使本文结论更具稳健性。本文将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分为处理组,未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分为控制组,计算倾向匹配得分,通过得分对控制组与处理组进行匹配,使两组趋于可比的均衡状态。

(1)

三、实证分析

本文旨在通过种植户接受产业帮扶政策后猕猴桃产业是否对种植户带来增收来体现猕猴桃产业的富民效应。研究构建倾向得分匹配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倾向匹配得分,并将共同支撑域可视化,进一步分析匹配结果。

(一)共同支撑域与PSM匹配结果分析

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利用Logit模型得到倾向匹配得分后,为保证匹配成功后的质量,本文进一步绘制了匹配前后农户接受产业帮扶政策倾向匹配得分的密度函数图,通过对比模型匹配前后图形的重叠程度(图1),以及匹配变量的误差消减状况(表6)检验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的匹配效果。

图1 匹配前后密度比较

如图1所示,容易看出匹配后较于匹配前,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样本与没有接受产业帮扶政策样本的倾向匹配得分有更大部分重合,即匹配后的处理组与控制组的密度函数曲线差异更小,密度函数更为接近。同时,基于表5的PSM匹配结果显示,在匹配结束后,有20个样本丢失,保留了1015个样本,匹配成功率为98.07%,表明匹配效果较好。

本文对匹配变量的平衡性进行检验,由表6可以看出,匹配后所有变量的标准偏差的绝对值均在10%以内,匹配之后的标准化偏差有较大程度下降,减幅在39.4%~96.9%,匹配后的标准偏差达到20%以下则满足检验标准,故本文匹配后的数据平衡性较理想,匹配质量高,效果较好。除此之外,通过t值显示,在匹配之后,处理组与控制组的种植户在匹配变量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则本文建立的倾向得分匹配模型是合理的。

(二)平衡性检验

为保证倾向得分匹配的结果具有稳定性,本文分别采用了最近邻匹配(1对5匹配)、半径匹配(半径=0.04)、核匹配(带宽0.06)、卡尺内的k近邻匹配等4种匹配方法验证了匹配变量的平衡性,即通过匹配后,两组样本在家庭总收入之外,匹配变量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具体情况由表7显示可得,通过匹配后均值偏差由原来的10.1%下降到2.1%~2.5%;中位数偏差由9%下降到1.8%~1.9%;R2从匹配前的0.117下降到0.001~0.002;LR统计量由匹配前的17.63下降至0.966~0.992;根据上述平衡性检验结果,可知均值偏差和中位数偏差均有较大程度下降,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明显降低了处理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差异,匹配结果较为理想,通过了平衡性检验。

(三)产业帮扶政策对农户产业收入的影响效应测算

本文测算了种植户接受产业帮扶政策对家庭总收入的平均处理效应,估计结果(表8)显示,消除其他干扰因素,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比不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家庭总收入要高,四种匹配方法所得到的结论一致,种植户接受产业帮扶政策这一行为对种植户家庭总收入具有促进作用。

经过平衡性检验后,本文运用平均处理效应(ATT),即匹配后的样本中接受产业帮扶政策与未接受产业帮扶政策农户之间收入水平的平均差异,进一步证明产业帮扶政策的富民效应,为尽量消除样本的选择性偏差,选取了四种匹配方法:最近邻匹配(1对5匹配)、半径匹配(半径=0.04)、核匹配(带宽0.06)、卡尺内的k近邻匹配,最后的平均处理效应(ATT)结果显示如表8。

从表8的结果显示上看,同样以最近邻匹配(1对5匹配)的ATT为例,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对家庭总收入贡献为13.433,而不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对家庭总收入贡献为10.836,接受产业帮扶政策对种植户的家庭总收入正向显著,消除选择性偏差之后,影响的净效益为2.598,即消除其他的干扰因素之后,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家庭总收入比不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高25980元,二者差异在5%的水平上显著。以上对四种匹配方法所得到的结论一致,可知种植户接受产业帮扶政策这一行为对种植户家庭总收入具有促进作用。

(四)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本文的估计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健性,本文通过替换变量的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与以上被解释变量不同的是,此处通过种植户的农业收入与产业贡献率反映产业帮扶政策对种植户的富民效应,估计结果如表9和表10所示。

表1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表2 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与未接受帮扶政策的种植户的比较和样本均值差异检验

表3 产业帮扶政策种植大户与种植小户的增收差异

表4 产业帮扶政策对个体种植户与合作社的增收差异

表5 PSM匹配结果

表6 变量误差消减情况

表7 倾向得分匹配前后的平衡性检验结果

表8 倾向得分匹配(PSM)的处理效应(家庭总收入)

表9 产业帮扶政策对种植户农业净收入的净效应

表10 产业帮扶政策对种植户产业贡献率的净效应

结果显示,经过四种不同匹配方法匹配之后,结论基本一致,以最近邻匹配(1对5匹配)法为例,匹配后,消除其他因素干扰,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的农业收入与产业贡献率分别为40210元和17.103%,不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的农业收入与产业贡献率分别为26300元和16.488%,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的农业收入与产业贡献率均大于没有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种植户,且差异显著,结果与前文基本一致,表明本文的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2022年湘西州千余户猕猴桃种植家庭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从种植户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以及产业贡献率等三个层面,运用最近邻匹配(1对5匹配)、半径匹配(半径=0.04)、核匹配(带宽0.06)、卡尺内的k近邻匹配等四种匹配方法,验证了产业帮扶政策对种植户具有富民效应,产业帮扶政策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种植户的猕猴桃产业产值和家庭总收入的增加,让猕猴桃产业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占比提高,且效果显著。具体而言:相较于不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种植户接受产业帮扶政策的产业产值增长了6350~6850元,家庭总收入提高了22190~25980元,农业收入提高了9130~13910元,产业对家庭总收入的贡献率提高了61.5%~82%,结果表示产业帮扶政策对农户的各种主要收入带动增长效果明显。但是通过产业帮扶政策,猕猴桃产业在种植户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提高程度较低,猕猴桃产业收益在种植户的家庭总收入中平均占比为16.53%。产业帮扶政策存在较大改进空间,需要州县协同制定行之有效的产业帮扶政策,促进以猕猴桃产业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猕猴桃这一“土特产”,夯实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之基。

(二)政策启示

实现脱贫民族地区全面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重点是推动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完善产业帮扶政策,补齐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短板,以增强脱贫民族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因此,为促进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基于以上实证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落实产业帮扶政策要坚持市场定位。把握和应用市场规律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原则,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尽可能全面掌握产业发展情况,以此为基础确定特色农业产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如政府可通过问卷调查、重点访谈、会议座谈、市场数据分析、拜访专业人士等方式,了解市场的潜力、趋势和竞争状况,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市场导向的依据,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通过策划宣传活动、参加农产品展览会、举办农产品推介会、猕猴桃丰收节等方式,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推动特色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发展,帮助农民开拓网络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面。

2.落实产业帮扶政策需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技术培训中心、农业教育基地等平台,为农民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能和产品质量,推动特色农业产业的提档升级和创新。如定时举办特色产业种植技术宣讲会,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多形式开展培训,针对年轻人可以选择外出参观培训,对老年人可以选择送学上门,提高产业种植技术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术覆盖特色产业种植面,一村或者一大户拥有一名“土专家”;健全专家农户联系沟通机制,让农户遇到难题时能够联系专家及时解决问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沟通,专人负责,产业帮扶政策出台后,及时开展培训,方便基层干部及时执行。

3.落实产业帮扶政策需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基金等方式,为特色农业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特色农业产业提供贷款、信用担保等金融支持,帮助企业和农民解决资金问题,可以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信贷扶持等创新产品,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如加大产业项目的宣传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撬动企业、金融机构、非盈利组织、村民自筹或社会捐赠等社会资源投入产业发展;优化金融信贷服务,扩大小额贷款范围,提高小额贷款额度,真正解决种植农户发展资金问题;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让适合产业的农业机械纳入补贴范围,一定程度上减少种植农户的生产投入。

猜你喜欢
总收入富民农业产业
兴边,富民,发展更均衡
富民,幸福如花绽放
碧桂园:2019年总收入4859.1亿 同比增长28.2%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振兴志 三代百姓“奋斗史”——思想始终“钉”在治穷富民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茶果飘香 富民一方
旅游业:半年总收入2.25万亿元
旅游业:半年总收入2.25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