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赋象的首次整体书像呈现
--评《宋玉辞赋书法作品选》

2024-01-31 01:57吴樾柠
关键词:招魂宋玉辞赋

吴樾柠

(湖南科技大学 齐白石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2012年9月,南京大学文学院赵宪章提出“文学图像论”[1];2021年3月,赵宪章又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学书像论”,他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可以延异为书写的艺术,‘语象’‘字像’和‘书像’串联起两种艺术的图像关系,基于这种关系的理论批评即可名之为‘文学书像论。’”[2]2023年5月,南京大学文学院许结进而提出“赋与书同体批评论”,他认为:“辞赋与书法的关联,突出体现于书体语象(书法赋)与赋体书像(赋书法),而从艺术批评史的角度看,二者又有着异类而同体的功用。概括地说,赋用与书用,构成征实原则;赋法与书法,成就技术特征;赋象与书像,呈示形似艺术;赋势与书势,表现气韵风骨。这种基于体性的批评,将辞赋与书法这两种不同体类的艺术联结起来,具有我国古代文艺史写作的典范意义。”[3]赵宪章的“文学书像论”和许结的“赋与书同体批评论”,为我们探讨“文学(辞赋)与书法”两种艺术的图像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话语体系。

2019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王玉书、曹炳然主编的《宋玉辞赋书法作品选》。该书赞同宋玉研究专家吴广平的考证结论,认为宋玉创作了《九辩》《招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微咏赋》《御赋》《对楚王问》14篇作品[4-6],在此基础上,该书又据辞赋研究专家赵逵夫的观点认为《九章》中的《悲回风》并非屈原所作而为宋玉所作[7-8];该书另据宋玉研究专家刘刚和江柳的观点认为宋玉还创作了《舞赋》[9-11],因而认为宋玉有16篇辞赋作品。湖北省宜城市是宋玉的故里。2019年,湖北省宜城市书法家协会组织了李斌、王玉书、曹炳然、杨捍东、廖明志、陈家满、沈长生、黄盘全、王吉国、程天友、徐贵斌、李振贵、姚诚13位书法家书写了宋玉的《九辩》《招魂》《悲回风》《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微咏赋》《御赋》《对楚王问》16篇作品。王玉书、曹炳然主编的《宋玉辞赋书法作品选》就汇集了这批书法作品。这批书法作品,黄盘全书写的《对楚王问》,廖明志书写的《钓赋(选句)》是篆书;王吉国书写的《登徒子好色赋》,徐贵斌书写的《笛赋》是隶书;王玉书书写的《招魂》,廖明志书写的《神女赋》,陈家满书写的《钓赋》《御赋》,沈长生书写的《讽赋》,李振贵书写的《悲回风》是楷书;杨捍东书写的《高唐赋》,曹炳然书写的《大言赋》《小言赋》,程天友书写的《微咏赋》是行书;李斌书写的《九辩》《风赋》《舞赋》,姚诚书写的《招魂(节选)》是草书。13位书法家18幅书法作品,全部以宋玉辞赋为创作题材,书写了传世的和出土的宋玉16篇辞赋作品(其中《招魂》和《钓赋》各有两幅作品,一为全篇,一为节选;《御赋》为考古发掘出土的宋玉赋佚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各体兼备,用不同风格的书像表达了对宋玉辞赋思想与艺术的理解和诠释,是宋玉辞赋的首次整体书法再现、宋玉赋象的首次整体书像呈现,在“文学书像论”和“赋与书同体批评论”的视域下检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和作用。

“辞赋与书法有一共同之处,就是均为着重形似的艺术,前者是以语象呈现物态与事项,后者是以造型呈现字像之美。”[3]辞赋以语象呈现物态与事项,谓之赋象;书法以造型呈现字像之美,谓之书像。王玉书、曹炳然主编的《宋玉辞赋书法作品选》篆书书像、隶书书像、楷书书像、行书书像、草书书像5种书像齐备,且各有特色。

篆书书像:黄盘全小篆《对楚王问》在秦代李斯篆书笔法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清代邓石如篆书的章法,结字大小均匀,严谨对称,墨色浓淡与线条粗细统一中又富于变化,字形微方,线条圆润流畅,笔势纵横捭阖。南朝梁代伟大的文学批评家刘勰说:“宋玉含才,颇亦负俗,始造《对问》,以申其志,放怀寥廓,气实使之。”[12]254其指出了《对楚王问》孤高自负的旨趣,黄盘全篆书书写的《对楚王问》与原作声气相应。廖明志以楚简体书写的《钓赋》选句:“昔尧舜禹汤之钓也,以贤圣为竿,道德为纶,仁义为钩,禄利为饵,四海为池,万民为鱼。钓道微矣,非圣人其孰能察之?”[13]167撇和捺十分飘逸,横和竖有点弧曲,字势喜横向取势,起笔重而收笔轻,笔道富有弹性,轻柔中凸显刚劲,规整中展示率意,浪漫中呈现诡谲,造型丰富多变,书风与赋风十分契合,生动呈现了楚国艺术的神奇瑰丽。

隶书书像:王吉国汉隶《登徒子好色赋》(如图1所示)扁方取势,每字的长笔富于变化、处理细腻,波挑笔画“蚕头雁尾”特征鲜明,整幅作品潇洒飘逸,有汉简风貌。徐贵斌隶书《笛赋》笔画瘦劲且有轻重变化,结体既紧密又舒展,长波尾部尖挑,捺角粗壮斜行,风格典雅整饬、洒脱自然,有东汉《礼器碑》之神采。

楷书书像:王玉书楷书《招魂》谨循南朝智永和尚为后代楷书立下的“永字八法”典范,书法结体整齐缜密,运笔精到,风格饱满遒健,有智永和尚真书《千字文》影子,有唐人写经味道。廖明志楷书《神女赋》碑帖结合,将碑学字体的粗豪与帖学字体的柔媚融为一体,粗中有细,柔中有刚,笔力内敛而劲健。陈家满一直秉承“字不高古,难出新意,人未沉心,何来静气”的信条,其小楷《钓赋》《御赋》有唐代《灵飞经》风神,法度谨严,细腻精到。沈长生楷书《讽赋》笔画瘦劲,风姿绰约,细而不轻,纤而不弱,具备宋徽宗赵佶《楷书千字文》《秾芳诗》韵致,有瘦金体风貌。李振贵多年主攻欧阳询楷书,其欧体《悲回风》用笔劲拔,笔画方整,结体开朗,既瘦劲有力,又婉转含蓄,将刚劲与平和、端稳与险峭熔为一炉,有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风貌。

草书书像:李斌以今草书写的《九辩》《风赋》《舞赋》点画相连、云谲波诡、潇洒流落、翰逸神飞,透露出浓郁的唐代孙过庭《书谱》笔意。3篇作品风格又略有不同:《九辩》笔墨相对粗浓,显得有些凝重,与作品“悲秋”的主题、氛围相当吻合;《舞赋》笔墨相对细淡,书势飘飞灵动,与作品描写舞姿的内容、情调相当搭配;小草《风赋》顿挫起伏、瘦劲有力、奕奕动人、顾盼有神,与宋玉原作对风曲尽其态的生动描绘交相辉映。“书者,抒也。”孙过庭《书谱》说书法就是要“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最先揭示了中国书法的本质和灵魂是用来“抒情”。李斌既继承了《书谱》的技艺,也继承了《书谱》的思想,其书写的3篇宋玉赋既表现了笔墨的意趣,也抒发了自身的情感,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鲜活的灵魂和鲜明的个性。姚诚行草《招魂》节选:“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豺狼从目,往来侁侁些。悬人以嬉,投之深渊些。致命于帝,然后得瞑些。归来,往恐危身些。”[13]166融入了明代书法家张瑞图、黄道周、王铎三家的笔意,落笔有因,收放有度,构型别致,书风劲健,笔势爽利,笔法大气。

总之,《宋玉辞赋书法作品选》首次将宋玉辞赋文本整体转换为书法文本,将赋象转换为书像,将文学艺术转换为书法艺术,既表现了13位书法家对“赋祖”与“赋圣”宋玉的无限景仰、对宋玉辞赋的由衷热爱,也表现了他们对宋玉辞赋的深度理解与精彩再现,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各自的书法风格和造诣,是促进宋玉辞赋广泛传播的成功尝试与有益探索。

猜你喜欢
招魂宋玉辞赋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人见人爱的“子”
这是个什么字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神仙观念在汉代辞赋家书写中的价值体现
招魂(短篇小说)
招魂
突破学术窠臼 逼近历史真实——刘培《两宋辞赋史》读后
《楚辞·招魂》与安徽滁州招魂风俗
说“看”不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