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优化路径研究

2024-02-02 11:11刘亚萍朝乐门
财经理论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交错带养老老年人

刘亚萍,朝乐门

(1.内蒙古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2.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阿拉善供电公司,内蒙古 阿拉善 750306)

一、引言

2018—2022年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反复强调,要发展乡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推动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多层次农村养老事业,加强和改善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此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农村失能、半失能与留守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和关爱服务提上新的日程。随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公布,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再次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乡村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23.81%、17.72%,该比例远超全国平均老龄化水平。对于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养老压力随之外溢的农村牧区而言,探索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已然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的互助养老实践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发布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要“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此后,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在全国遍地开花,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建设了数量众多的互助养老院。经过多年的经营探索与改进,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缓解了农村家庭和社会养老的负担。但在老龄化水平急剧攀升的西部农牧交错带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习俗以及游离于城乡、农牧区之间被撕裂的经济结构,造就了独特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学界对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但已有文献多以宏观视角和特定区域的微观问题进行分析,鲜有针对农牧交错带这一特殊区域的农牧户互助养老服务问题进行的探讨。从突破瓶颈角度关注互助养老服务问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及农村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视角,也是巩固全面脱贫成果、促进生态脆弱区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与深度访谈获取一手研究资料,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考察老年农牧户参与互助养老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突破瓶颈制约因素这一切入点提出对策建议,为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文献回顾

关于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国内外学者已有较为丰厚的讨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与德国由于较早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在互助养老服务方面具有深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讨。我国在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后,国内学者对老龄化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在2008年才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与传统养老方式相比,互助养老服务模式这一新鲜事物在我国的实践时间较短,但关于互助养老服务的理论成果已经较为丰富。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全球性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构成了严重威胁。老年赡养比的攀升导致财政与家庭为老支出持续性增长,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互助养老的重要性。

1.互助服务

日本学者伊藤海等从医学中央杂志Web版和CiNii Articles数据库检索出32篇有关“互助”的文献,通过分析最后总结出互助是“人们解决社区生活问题所产生的共鸣和相互帮助的自发行为”[1]。Sudo等提出,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早在2015年占比已达26.7%,日本被归类为超老龄社会。为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日本政府提出了“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护理系统”,由自助服务、互助服务、社会团体志愿服务、政府照料服务等要素组成,主要目的是为减轻社会和政府的养老负担,从而达到积极老龄化[2]。日本从老龄社会过渡到老龄化社会仅用了24年,而英国与法国分别通过将近50年与100年的漫长过渡期才步入老龄化社会。①

2.时间银行

时间银行模式由美国学者Edgar Cahn所发明,并在很短时间之内风靡西欧国家。Seyfang和Smith[3]对英国时间银行的运营进行调研,发现该模式以“时间”作为“货币”进行简单交换的方式,为不同的群体提供了互助平台。Lasker[4]等进一步研究认为,时间银行模式在促进老年人,特别是对老年贫困者和独居者的健康保健与增加归属感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3.互助养老模式

在美国,互助养老服务主要是“村庄”模式,Scharlach等[5]研究中提出该模式起源于波士顿贝肯山社区,在2001年一群老年人因晚年生活不想在养老院度过,便协商组成了互帮互助的基层养老志愿组织。Graham等[6]对“村庄”模式进行研究后认为,该模式具有许多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能有效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改善福祉和增强在地养老的信心。

互助养老模式在德国主要以“多代互助养老”和“同居互助养老”模式存在。Ache等[7]认为“多代互助养老”主要是非血缘关系的几代人一起生活,由低龄群体为高龄群体提供养老服务;而“同居互助养老”模式主要指拥有共同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的老年人搭伴互助养老。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学事业的进步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加深,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卫生保健系统、社会保障互济能力均提出了新的挑战。

1.农村互助养老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长期以来,在城镇化、工业化优先发展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精英人力资源和高质量农业产品持续向城镇输送,而城市却很少反哺农村,高品质的养老资源和福利多集中在城镇,乡村养老事业仍处于资源短缺、老年人福利不足的窘境。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的尝试和推广,无疑为我国乡村养老事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路径。袁同成[8]从我国古代家族养老的经验出发,构建了现代乡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模式的设想,该模式既符合老年人在地养老的愿望,有效缓解了家庭养老的负担,同时又能减轻财政和社会养老压力。基于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过程中“未富先老”和“老年低龄化”的特点,郑功成[9]曾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全面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不宜再行强调“未富先老”,因为穷有穷的养老办法、富有富的养老追求,关键是要解决好“未备先老”的问题。蔡昉[10]认为,在人口老龄化不可逆的趋势下,发展养老产业应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虽然,我国政策文件中并未对互助养老进行明确的概念界定,但是从具体实施的乡村互助养老服务模式来看,参与的主客体主要为老年人群。王立剑和邸晓东[11]进一步阐释,互助养老是指健康低龄的老年人为高龄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提供非正式照料服务。对于乡村互助养老模式而言,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为互助养老服务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民族文化中特有的孝道文化和家族、宗族观念为互助行为的存续提供了重要支撑。

2.互助养老实践困境

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同样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对于互助养老服务在建设过程中依靠财政兜底发展迅猛,但在后期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郑雄飞和吴振其[12]认为,很多互助养老实体存在过于依赖财政拨款的异化现象,当政府退居幕后时,互助养老服务很难依靠集体继续经营。对于互助养老服务发展效果不好的现状,贺雪峰[13]认为,理论上互助养老服务是相对理想的模式,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却忽视了环境建设和互助技术的匹配,从而导致国家虽然在政策上大力推广,但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崔树义等[14]调查发现,部分地区互助服务范围极其狭窄,互助内容多停留在情感、精神慰藉方面,相互生活照料的作用极其微弱。王辉[15]进一步提出,部分地区由于管理力量缺乏和政府职能定位偏差等原因导致互助养老运行欠佳的困境。虽然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在缓解农村养老压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理性看待不足之处并积极解决瓶颈问题,是互助养老服务模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3.养老难题应对策略

针对目前互助养老服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刘妮娜[16]认为,要拓宽资金渠道,培育互助养老组织,扩大互助内容,推动互助机制与多元主体互联互通,最后培育互助理念文化,从而回应互助养老难题。米恩广[17]以准市场理论为指导,从互助政策、互助服务市场环境、资本结构、互助主体关系、城乡融合等方面提出了互助养老服务市场化长效运行的建议。刘琪[18]提出要避免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社会或中国城市的经验,避免机械地按照城市老年人喜好对农村老年人需求展开想象,而要通过调研、走访和观察等形式深入了解活动偏好,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空间规划和内容设置。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人口发展最鲜明的特征之一,由此带来的养老难题体现在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发展互帮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已然成为国内外缓解养老压力的重要举措。学者们从互助养老服务模式产生的背景、契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等方面均展开了丰富的讨论,但研究往往针对全国范围的宏观研究或典型地区的案例研究,对于我国西部农牧交错带这一特殊区域的互助养老服务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因此,本文选择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作为研究对象,深入考察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探究优化互助养老的路径。

三、研究方法、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是由Glaser和Strauss提出的一种极具系统性和灵活性的质性研究方法,采取自下而上的理论模型构建;田野调查之前并不需要提前设定假设,而是直接对收集到的一手文本资料采用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等步骤提取相关概念,从而构建理论框架,为解决某一问题提供理论基础[19]。针对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优化的路径问题,对接受互助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开展深度访谈,收集原始资料,并对其进行概括、提炼、归纳、升华,寻找范畴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互助养老服务优化的机制模型。

(二)研究区域概况

2017年农业农村部在《农业部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中将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等5个盟市,阿鲁科尔沁旗、多伦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固阳县与土默特左旗等29个旗县调整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交错带重点区域范围。该区域具有不同于农区和牧区的独特经济形态,是一类重要的农业空间,但是长期以来,该区域内农牧业结构动态失衡,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突出,乡村地区由于缺乏竞争力而存在严重的劳动力人口流失问题。留守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攀升,使得部分村庄成为空心村,失去发展活力,被迫陷入“人口流失—贫困—人口进一步流失—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留守老年人养老问题也成为地区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

(三)数据来源

依据研究主旨所需,笔者综合考虑典型案例地,自2021年7月至8月、2022年7月至12月、2023年4月至7月,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与包头市等部分盟市的农牧交错带开展调研工作。对居住在互助养老幸福院、享受集中互助养老服务的老年人采取访谈法与观察法等田野调查方法获取一手文本研究资料。根据Fassinger[20]的研究,理论上,样本量越大越趋于理论饱和,但在实际工作中,为避免冗长,样本量在20~30份最佳。同时,按照理论饱和度原则,随机抽取1/3的样本资料作为理论饱和度的验证[20],因此,选取19份样本进行编码,剩余9份样本用来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

四、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问题的扎根理论探索

本部分按照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程序开展原始资料分析,包括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一)资料收集与处理

基于研究目的,本文访谈对象包括居住在农牧交错带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部分村“两委”领导班子成员。基于现实要求(部分蒙古族老年人不会讲汉语),依据访谈提纲采用“蒙汉双语”半结构式访谈的形式,围绕“互助养老”这一主题,对28位老年人开展深度访谈,如表1所示。在进行访谈前,向访谈对象说明研究目的,并向受访者承诺访谈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②在征求受访者同意后,对访谈全程录音,并对访谈内容的关键语句、关键字眼等进行记录,时间为40分钟至90分钟,最终汇总出有效原始文字稿近3万字。

表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二)开放性编码

对原始访谈材料进行逐句逐字的开放性编码,通过初步分析,共提取367份原始语句,基于“互助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的目标导向原则,将原始语句归类为“互助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与“互助养老服务存在的优点”两个分类,同时剔除优点部分,将互助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部分逐一进行命名,并对其进行归类,确定概念及特征,最终凝练出反映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的基本概念和范畴104份,剔除频率少于3次的原始概念,最终获得23个范畴,如表2所示。

表2 开放性编码形成的结果

(三)主轴性编码

基于开放性编码获取的范畴,进行重点归纳和总结,找到范畴与范畴之间的联系,寻找下级范畴与上级范畴之间的关系,演绎串联互助养老服务存在的故事线。通过主轴性编码将开放性编码组成的23个范畴归纳为生活照料不足、缺乏精神慰藉、为老服务缺位、经济保障不足、人力资源缺失、管理运营不善、基层协调不良、管理缺乏信任等8个副范畴和互助服务空壳运行、基本养老资源匮乏、基层治理能力不足等3个主范畴,如表3所示。

表3 主轴性编码形成的结果

(四)选择性编码与模型构建

作为扎根理论的第三阶段,选择性编码处于更高的演绎归纳水平上继续进行主轴性编码。目的在于结合开放性编码与主轴性编码寻找核心范畴,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故事线。本文基于“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为核心范畴,通过对正居住在互助幸福院的老年人与居家享受互助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的访谈,并对资料进行概念化和归纳总结,依托扎根理论,构建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存在问题的影响机制分析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互助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诊断机制模型

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模式中,邻里互助、代际互助、亲友互助、熟人照料等供给服务的缺失,是造成互助养老服务存在生活照料不足的主要原因;精神关怀、日常娱乐、心理诉求等未得到有效满足是造成老年人缺乏精神慰藉的重要因素;生活照料不足与缺乏精神慰藉是构成互助养老服务空壳运行的主要原因。

(五)理论饱和度检验

将剩余9份访谈资料依据前文分析步骤,借助NVivo软件按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程序进行重新编码,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与选择性编码并未发现新的概念和范畴,总体证明前文中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关系是可靠的。但由于检验样本数量的减少,导致开放性编码中有7个概念,即志愿者、乡贤能人、日常娱乐、代际互助、生活矛盾、人口结构、信任危机等出现次数少于3次,其他概念出现次数3次及以上。同时,由于理论饱和度检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因此,借助NViov软件的词段过滤功能,尝试寻找新的概念与范畴,9份访谈资料中并未出现新的概念与范畴,说明理论已经达到饱和。

五、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问题诊断模型分析

如上文所述,经过三个阶段的文本扎根分析得出,目前我国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主要存在互助养老服务空壳运行、基本养老资源匮乏与基层治理能力不足等三大问题范畴,范畴与范畴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又有各自维度的诸多问题。

(一)互助养老服务空壳运行

1.服务内容有限

对老年人生活照料不足是造成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空壳运行的主要问题。从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可知,发展互助养老服务要有数量可观的老年人,需要强大的内在需求与相匹配的服务供给者。调研中发现,互助服务的提供者主要为邻里、子女、亲友与熟人,但提供的互助服务质量普遍较差,存在着互助服务提供主体实际参与互助活动不足、子女对采取互助养老方式的老年人关怀不足、家庭照料缺失等较为普遍的现象。

2.精神慰藉缺失

互助养老的互助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老年人精神慰藉主要源于家庭以及亲朋好友的日常交流、娱乐休闲等活动。随着老年人集中居住在幸福院,与子女之间的往来相对减少,造成了老年人孤独感加深。首先,由于互助养老幸福院的建造采取辐射一定区域原则,在偏远的西部农牧交错区域,部分村落与村落之间会达到几十公里以上的距离,由此,部分老年人在选择互助养老服务时会与子女产生较远的空间距离,造成子女不能经常看望老人,导致老年人心理孤独。其次,农牧交错带老年人文化娱乐种类单调,更多的是诸如广场舞、棋牌、偶尔观看乌兰牧骑文艺演出等,与城镇老年人的老年大学、文艺学习班等众多消遣、参与活动相比,平日里的娱乐项目较少,更鲜有继续学习、发展兴趣、提升自我的机会。最后,互助养老幸福院普遍采取集中居住形式,长时间与老年同龄人共同生活,与子女及其他中青年群体分离,加剧了老年人的空虚寂寞感。而由于村“两委”资金短缺且人手不足等现实困境,无法安排陪伴、聊天、情绪安抚等心理慰藉服务。

(二)基本养老资源匮乏

1.基础物质资源不足

首先,由于当地财政资金紧张关系,多数互助养老幸福院并没有配备相应的老年食堂,导致部分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自身虽然住在幸福院,但一日三餐仍需要子女配送,这不仅加重了家庭养老负担,同时也降低了老年人的安心感。其次,老年食堂的缺失导致单独居住的老年人时常顾及不到饮食营养搭配,出现明显的营养不良状况。相比城市,农村牧区集中养老的老年人健康问题突出,对康养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最后,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城镇,农村牧区较为薄弱,村级卫生诊所无法提供体检服务,而城镇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的就医费用昂贵,使得相对贫困的农村老年群体无法承担,导致部分老年人放弃健康检查,往往出现症状时才紧急就医治疗,给家庭、医疗机构及健康保险诸方面均带来较大压力,且易造成后遗症留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不仅加重了家庭养老负担,更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养老信心和幸福感。

2.家庭经济保障薄弱

一直以来,我国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重点在城市,对西部农牧交错带养老服务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力度均较小。对于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而言,经济保障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子女的经济收入有限,还要承担自身家庭经济责任,对老年人的养老投入往往力不从心。第二,老年贫困问题在西部农牧交错区域较为普遍。老年人收入主要分为社会保障收入、个人储蓄与子女供养收入。除前述子女供养能力有限之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低亦是导致老年贫困的主要原因。第三,西部农牧交错带经济生产方式单一,多数村庄除土地租赁收入以外并无集体性经济收入,村集体财政赤字发生率高。近年来国家对农牧业的政策倾斜力度一直在增加,但由于种植成本与养殖成本亦逐年提高,农牧民实际纯收入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

3.劳动力流失严重

乡贤能人和志愿服务人员的缺少对互助养老服务的运转产生明显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西部农牧交错带经济社会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日益扩大,导致乡村人口大量流失。致富能手和外出求学、务工、经商人员的乡村认同感与归属感日益降低,对于老年人而言,缺少了乡贤能人的社会影响力优势和社会网络资本优势,导致自身权益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人才流失导致西部农牧交错带自身志愿者内生性不足,而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亦很难获得城市社会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互助养老服务得以长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志愿组织开展的互助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志愿服务提供的理发、卫生清洁、聊天等各类服务,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尤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独居老人、失独家庭、留守老人而言,志愿服务不仅限于物质上的帮扶,开展的舞蹈、乐器、养生等讲座对老年人幸福感的提升同样很重要。

(三)基层治理能力不足

1.老年人利益供需失衡问题较为普遍

实地访谈中了解到,养老幸福院入住费、取暖费等较昂贵,成为老年家庭的繁重经济负担,尤其对没有经济来源的老年人而言,达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对此,老年人虽然多次表达诉求,却始终难以得到有效回应,由此引起老年人对村“两委”工作的不满。西部农牧交错带由于经济相对落后,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的短缺,导致该区域互助养老幸福院的治理属于行政主导型模式,由地方政府出资建设互助养老幸福院,村委会负责具体运营工作。基层政府部门未予要求的事项,村“两委”则往往不加关注。幸福院日常运转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因相关负责人的关注度不够而被忽视。同时,出于政绩达成的目标,负责人更倾向于把有限的公共资源用在诸如村庄形象建设等工程上。

2.互助养老幸福院经营管理状况不良

部分互助养老幸福院管理松懈,存在严重的“重建轻管”问题。体现在互助养老幸福院虽然有数量可观的房屋,但内部精细化管理却始终滞后,导致老年人入住热情较低,影响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的持续发展。首先,对于幸福院整体居住环境方面,村“两委”与入住幸福院的老年人签订相关合同,明确禁止院内饲养家畜等相关规定,但是在后续入住过程中,部分老年家庭饲养家禽家畜、私搭乱建仓库等现象频出,严重影响幸福院居住环境。其次,老年人群中存在宗教信仰不同的情况,信仰并传播宗教的老年人与不信仰宗教的老年人群体经常发生口角等矛盾,影响了幸福院的和谐宁静。对于此类事件,往往由居住在幸福院的老党员出面调解矛盾,但始终没有稳定长效的解决办法。

3.对基层干部信任度普遍较低

信任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支配人们对待事物的看法和行为。首先,村“两委”将公共服务外包给第三方机构,但由于第三方机构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又没有稳定、成熟的监督激励机制,使得老年人对第三方机构的信任度较低。老年代表向村委会反映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回应,问题往往得不到有效解决,老年人抱怨村委会存在“官官相护、利益勾结”。其次,村“两委”信息公开不及时也是造成信任危机产生的重要因素,尤其在集体财产的分配使用方面,未向村民公开,未及时向村民解释说明,从而引起信任危机。

六、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优化路径

互助养老服务模式是缓解农牧交错带养老压力行之有效的方法,服务发展需要顺应当地养老服务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客观条件,不能为政绩盲目建设,更不能只建设而疏于管理,亟须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强化自身造血能力。

(一)丰富互助服务内容,加强多元主体参与

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的持续发展需将现有的多种资源进行整合,将更多的社会力量融入互助养老服务行列。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互助服务主客体会根据社会资源展开一系列的服务提供与接受等活动。因此,社会关系网络是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得以长效持续运作的基础。

1.培育本土社会组织,拓展互助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的成立,离不开公共部门的资金支持,以缓解西部农牧交错带“草根性”社会组织面临的经费压力。同时,应对他们定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与技能培训,提升其服务和护理水平。首先,在互助养老服务中要充分利用闲置劳动力,组织现有力量,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伍,为当地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提供志愿服务,从而丰富互助服务内容。其次,鼓励老年人群体成立老年协会,通过老年协会表达老年人集体需求,不仅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经济、政治、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权益,本质上还能调动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减轻基层行政部门工作负担。

2.筑牢守望相助基础,增强邻里亲朋参与度

秉承“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生活相帮、助人自助”的社会交往准则,邻里帮扶、亲朋好友间互助是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得以存续的源泉。熟人社会下形成的社群机制,使老年人彼此间互动频繁,老年人既是互助养老服务的主体,又是互助养老服务的客体;既是互助服务的既得利益者,同时也是劳动资源的输出者。基层政府、村“两委”基于传统文化中的亲朋互帮互助、邻里扶持等优良文化,借助多种渠道宣传个人先进事迹、筹办村级文化讲座与相关文艺宣讲等方式鼓励老年人之间主动互帮互助,涵养相扶养老的氛围。

(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更好保障老年人权益

高质量发展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面临诸多困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如前文所述,互助养老服务越专业、养老设施越完善、质量越高、管理越高效,老年人加入互助养老的意愿也就越强。因此,针对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运转不良问题,应提升基层组织治理协调能力,同时应加强自身监督。

1.积极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首先,对于互助养老幸福院的管理,基层部门权责不清、管理混乱的局面,村(嘎查)基层“两委”应加强自身党建建设,以党心聚民心,逐步实现基层“两委”职能的归位,积极开展公共建设,共同谋划、统筹安排各项为老工作。其次,要促进多元主体参与互助养老幸福院的管理,例如,针对部分农牧交错带幸福院宗教氛围浓厚,由此在宗教团体与不信仰宗教团体之间产生矛盾时,鼓励退休居住在幸福院的老党员与村“两委”共同斡旋调和矛盾。最后,要明确互助养老服务发展方向,做好科学规划和引导,确保互助养老服务基础建设的“硬件”与管理的“软件”同步发展。大胆采用一些创新性方案,精准聚焦分析各种具体难题,实现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发展的“弯道超车”。

2.村务公开且采取多渠道、多频次的宣传方式

针对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单纯依靠公告栏、公告墙、微信群等方式很容易被老年人忽略,应采取广播语音播报与微信群“双语甚至多语‘大白话’讲解”通知等形式向村民公开公布工作进展,增加老年人对政策及基层工作措施的知晓度,提升老年人对村“两委”工作的认可度。同时,应成立专人队伍负责老龄服务工作,强化工作责任追究机制,定期对老年人做专访调查,避免老人家属与村“两委”产生隔阂和纠纷。同时,拓宽协商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常态化建设民主协商会、民情恳谈会、老年人座谈会等工作机制,保障老年人知情权,使其自身权益不受到损失。

(三)强化政府职责,完善养老政策供给体系

互助养老服务的优化,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领与监督。西部农牧交错带经济基础薄弱、人才流失严重,政府兜底是互助养老服务长效发展的基石。明晰政府互助养老服务中的职责,创新农村牧区互助养老服务运行机制,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模式。

1.健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机制

完备健全的机制是吸引低龄健康老年人、年轻人等其他潜在服务供给主体参与互助养老服务的重要前提。地方政府对互助养老服务的流程进行标准化建设,对基本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时间与互助服务时间储蓄等进一步明细规范化,确保基层养老服务能精准落地,将水电暖等惠民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通过宏观公共政策的引导,弥补互助养老服务建设过程中基本公共设施的缺位,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形成西部农牧交错带基本养老服务网络体系。

2.加强公共政策的倾斜力度,夯实政府部门兜底能力

首先,相关管理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与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发展及其相关的专项发展中长期规划。通过调研得知,部分农牧交错带存在基本公共物品缺失、互助养老幸福院公共基础建设薄弱、为老服务严重缺位等问题。对此,可在互助资源较为充沛的情况下,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契机,加强农牧交错带老年人转移支付和对口帮扶,保障基本生活水平。内部设立为老食堂等为部分特困老年人提供方便,同时可尝试建立村级卫生室与互助养老点的基层医养结合点,为老年人提供康养服务。其次,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互助养老政策法规,促进互助养老服务的合法化,从立法的角度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权益。完善互助养老政策措施,在机制层面加快为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提供制度性保障的进程。互助养老幸福院运营标准、扶持政策、监督政策、激励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最后,要加强西部农牧交错带整体经济建设,通过乡村环境建设与乡村社会建设,打造良性、可持续、高质量的互助养老模式。

(四)振兴乡村经济,增进在地化养老的老年人福祉

提升老年人自我经济保障能力,关键在于发展乡村产业。西部农牧交错带的老年人晚年养老生活品质不高,主要原因在于自身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和充沛的养老储蓄,多数老年人依靠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子女供养。通过发展乡村产业拓展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是增加老年人收入和福利多元化的直接有效方法。

1.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拓展低龄老年人再就业岗位

目前,西部农牧交错带的集体经济仍集中在开采沙场、采石场、集体耕地与牧场出租等资源开采型产业,不仅环境污染大且经济收入低,这些收入大部分用于村务开支,村民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年底分红”。对此,亟待发展绿色旅游经济,提升老年人福祉。依托西部农牧交错带具有的区域特色,借助传统民族服饰、特色食品等非物质文化的底蕴和现实条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非物质文化的价值,在壮大区域特色产业时,重视传承老年人的传统技艺,将老年人特殊手艺转变为具有经济回报的产品,进而打造地区品牌产业。例如,将拥有娴熟民族服饰制作手艺的老年人组成生产小组,加工生产当地特色的民族服饰与民族手工工艺品;将拥有传统美食制作手艺的老年人组成食品生产小组,生产健康优质的特色美食。同时,乡镇、村可在销售渠道上给老年人提供帮助,借此增添老年人再就业岗位,增加老年人绝对收入,化解老年人相对贫困问题,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

2.促进合作社经济发展,提升老年人经济保障能力

合作社作为一种特殊的互助性经济组织,通过提供劳动岗位和分红的形式创造和增加福利,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因此,发挥村庄精英带动效应发展具有互助性的合作社经济,不仅可以减少闲置资源的浪费,还可以增加入股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加强养老的经济保障。首先,合作社应开发老年人入股的多样化条件,保障有意愿的老年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入股,例如民族风情旅游专线的合作社可采取拥有空闲房屋的老年人以房屋入股,以采摘园和养殖为产业的合作社可以采取老年人以确权承包地入股等。其次,鼓励经济合作社为健康且低龄的老年人提供适当比例的劳动就业岗位。农牧交错带老年人在农业种植与畜牧业养殖的知识、技能、经验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在与年轻工作者的交流与工作中能够形成有效的经验互补,提高合作社产出能力,为合作社发展提供重要力量。应认识到,西部农牧交错带老龄群体是拥有巨大潜能的社会资源,更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生产力。

(五)强化家庭养老保障,与互助养老联合发力

自古至今,家庭赡养是我国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方式。但随着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带病生存时间也随之增加。老年照料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一方面家庭照护使得子女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收入减少,同时,赡养的压力还会加重老年人及其赡养者的精神负担。互助养老服务的创生大大缓解了老年人家庭照护的困难,释放了劳动力,缓解了老年人及其家庭照护者双方的体力和精神压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子女赡养老人的家庭内在约束机制正在逐渐弱化,存在子女对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漠不关心的现象,家庭在互助养老服务中出现缺位。

1.强化家庭经济保障责任和能力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各地互助养老幸福院的建设数量在增加,从而出现了“互助养老服务成功与否主要在于政府行为”的观点,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缺乏“互助”提供,使该模式的运行面临“无源之水”的困境。其中,家庭成员参与支持互助养老行为的减少是导致服务不足的重要原因,家庭仍应承担互助养老服务的主要责任,尤其是经济保障责任。为此,对赡养老人的家庭提供综合而持续的支持,应成为制定养老服务支持政策的着眼点。而在维护子女家庭的稳定、保障子代的就业等方面,亦应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2.助推家庭的精神慰藉功能良好发挥

增进老年人群幸福感,不但要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更要重视其精神需求。在对互助养老幸福院的支持上,政府部门更多是提供设备设施等物质基础支持,在精神赡养上仍然主要靠血缘、地缘等非正式资源来实现。应进一步弘扬传统伦理,使孝老、敬老内化为年轻一代的自觉行为,同时,应引导家庭积极参与互助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以激励措施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互助养老。乡土血亲的情感滋养与养老幸福院互助服务相结合,是西部农牧交错带在地化养老的老年人群体安享晚年的题中应有之义。

七、研究局限及引申

我国西部农牧交错带地域辽阔,民族成分复杂,生产生活习惯差别大,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特点。本文只选取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若干地区的互助养老幸福院作为研究对象,反映出的问题不够全面。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同时,本文虽然严格按照扎根理论的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等步骤进行模型构建,但质性研究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问题,对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和归纳能力均有较高要求,因此,对该研究的进一步检验仍被期待。

[注 释]

① 世界卫生组织将老龄化社会划分为“老龄社会”“老龄化社会”和“超老龄社会”,主要细分依据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7%、14%和20%。

② 遵循学术惯例,田野调查涉及的具体名称做了技术化处理,对所有访谈资料也做了匿名化处理。

猜你喜欢
交错带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水陆交错带生态功能及其氮素截留效果研究进展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1987-2010年和林格尔县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与景观动态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