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应急语言服务本地化策略研究

2024-02-03 03:42
榆林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应急疫情语言

张 莉

(延安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2020年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在2022年1月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中表示,“新冠病毒可能最终会成为这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1]。这意味着新冠病毒将可能与人类长期共存,并极大影响国际交往、社会民生。在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应急语言服务”的提法应运而生。因为语言不仅是一种高效、便捷的交际工具,它同时具有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功用,作为一种应急辅助手段参与到疫情前预知、疫情中处置、疫情后重建等工作中去。语言参与到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安宁生活中正是应急语言服务的最大社会功用之一。应急语言服务是指“针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公共危机事件的预防监测、快速处置和恢复重建提供快速救援语言产品、语言技术或参与语言救援行动”[2]。《“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都提到“要加强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国家应急管理、语言规划部门都高度重视应急语言服务,它是国家运用语言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国家应急管理的有力补充。在疫情时代、后疫情时代甚至疫情后时代,应急语言服务都可作为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有效手段应用到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中来。然而,当前的语言应急服务还多从国家层面进行研究与实施,区域化研究相对较少。王立非等提出,“应急语言服务是社会和国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专业服务,本地化是尊重不同市场的语言、文化和习俗差异的语言服务形式。为了提高跨国应急语言服务的效果,需要重视应急语言服务的本地化”[3]。鉴于此,本文将首先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国际相关研究动态,然后厘清应急语言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精准化路径,最后以陕西省为例提出本地化应急语言服务的具体策略。

一、 研究现状

在国外,应急语言服务研究起步较早,尤其在灾害频发、经济发达的国家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如日本、美国等。相关成果可归纳为应急语言服务对象、服务方式以及应急语言形式与应急话语等方面的研究。国外应急语言服务对象研究主要从“语言弱势群体”着手,如视听觉障碍人士、老年人、非主导语言①持有者等。针对这类群体,通常手段是采用手语翻译(包括针对“聋哑口音”的方言手语翻译)、语言景观完善、公共大屏通告等形式进行“语言关照”。应急语言服务方式研究主要有多语应急翻译、翻译记忆技术、跨文化转换翻译等。学者们同时提出应急翻译的重要性,以及翻译技术在应急事前、事中、事后使用的必要性与技术提升的难度。应急语言形式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一些国家提出的简明语言②,如日本倡导的简明日语或称简易日语、英美国家发动的“简明英语运动”、保加利亚在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尝试使用的受控语言等。这些应急语言形式研究都是在考虑语言大众化、简明化基础上形成的,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际学界普遍提及简明语言并要求运用到应对新冠疫情防控中来。此外,国外应急话语研究主要分析语言治理中官方话语权、社会舆情、谣言预警与消减等。学者们提出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分析民众对于某些公共事件的态度、情感,从而使政府做出判断、采取措施,以消除谣言、掌控官方话语权。

2003年 “非典”爆发,国内学术界开始应急语言研究;2020年新冠疫情出现,应急语言研究随之成果辈出,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两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较早开始关注、并一直致力于应急语言研究的当属李宇明、赵世举、方寅等著名学者,正是这些学者从语言参与社会应急管理的角度提出并发展了应急语言的概念、地位、功用等,是应急语言研究的领路人。近两年,应急语言出现了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主要有国家语言治理与语言政策规划方面的研究、应急语言服务需求方面的研究、应急语言服务体系方面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提出了应急语言能力对国家应急管理的重要作用、对应急语言服务的特殊人群进行分析并提出应急语言服务人才体系、管理体系与服务体系的建构设想等。

国内对于应急语言的实践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主要有在《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与其他文献中出现的引介国外(如德国、韩国、日本等)应急语言服务实践的相关研究,也有近两年对应急语言产品与技术开发的研究,以及应急语言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除此之外,自2020年以来,国内也出版了一些文集进行应急语言理论、实践及调查与纪实报告研究。

由上可见,国内外就应急语言服务从理论与实践角度都做了较多研究,但是对应急语言的本地化研究相对缺乏。国内外皆以国家层面研究成果居多,就地域、事件层面研究较少。王非凡指出,“应急语言服务规划有两个重点:(1)理清供需关系。(2)服务下沉至社区”[4]。鉴于以上文献梳理,本文将从服务精准化角度着手进行本地化应急语言服务策略探讨。

二、精准化服务

精准化是本地化服务的刚需。应急语言服务需要本地化,它就应该是契合本地情况、符合本地实际量身定做的一套服务体系。因此,本地化应急语言服务体系首先应厘清应急语言“为谁服务、服务什么、如何服务”的问题,只有明确了这几个最基本的问题才有可能将服务精准定位、稳步落实。

(一)服务对象精准化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精准的应急语言服务需要有调查数据作为支撑。“为谁服务”就需要定位服务对象,进行服务需求调研。在本地化应急语言服务管理中,首先需对当地人口语言结构进行调查。人口语言结构又称人口语言构成,“是在总人口中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口之间的组成状况和构成关系”[5]。大政方针、经济发展、文化沟通都会影响人口语言结构,反之亦然。人口语言结构调查对国家、地区语言政策制定、经济文化交流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本地化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建立需在应急管理部门协调下对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包括旅游者、务工者等)以及留学生等使用的语言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对常住人口,主要收集其掌握的语言文字(如普通话、外语、方言、民族语言、书面文字)、存在的语言障碍(如视听、读写、智力障碍)、具有的语言优势(如多语多言、手语盲文使用)等方面的数据;对流动人口主要收集其来源地(国)、常用语言与其他语言(方言、民族语言)使用情况等信息;对留学生主要收集其汉语、母语及其他第二语言掌握情况的信息。这些数据的收集一方面可以使应急管理部门掌握当地应急语言服务对象的语言使用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使当地应急语言服务团吸纳可用于应急语言服务的人才,是一种双向调研,可谓一举两得。

以陕西省为例,陕西应急语言服务的对象是陕西省内常住与流动人口(包括来陕留学生),这就需要进行人口语言结构调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陕西”③网报信息显示,2021年陕西省常住人口为3 954万人,其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约为109万,少数民族人口约22万。陕西各地方言从语音到词汇使用都有很大差异,整体来看,陕西方言分为关中话、陕北话、陕南话三部分。关中方言又有西府、东府方言之别;陕北方言分属西北官话和晋方言;陕南方言多属于巴蜀方言(西南官话),同时有关中话、江淮官话、楚语、赣语、湘语、客家话分布。同时,根据《2020年陕西省残疾人事业统计公报》④网报信息显示,2020年,陕西省共有53万多名持证残疾人及残疾儿童,其中有视力残疾人6万名、听力残疾人5万名、言语残疾人1万名左右。在2020年全球性新冠疫情爆发以前,根据《2019年陕西省旅游经济发展统计公报》⑤网报信息显示,2019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7亿多人次,其中入境游客466万人次,来陕留学生达到1.3万左右。此外,据《2021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⑥网报信息显示,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2021年,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9057.97万人次。

由以上数据可知,陕西省在国内是一个人口大省、旅游大省,常住与往来人口数量较大。同时,陕西省语言使用情况复杂,语言弱势者人数较多。但是这些数据对于陕西省应急语言服务管理还不够精确,应急管理部门需对省内人口语言结构进行调研,明确应急语言在公共突发事件中“为谁服务”的问题,继而开展“服务什么、如何服务”的思考与行动。

(二)服务内容精准化

2022年4月28日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在北京成立,主要业务是“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和国家其他领域重要工作中急需克服的语言障碍,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方言、手语、盲文、外国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语言服务”[6]。提供的这些语言服务也正是“服务什么”的问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日常及本地化应急语言服务中使用最多且资源最广的部分,其持有者与语言产品是最多的,一般无须过分关照,而其他语言形式,如手语、盲文、外文等则在本地化应急语言服务中需根据人口语言结构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将相应语言持有者纳入当地应急语言人才库。此外,还可由这些人才库中的专业人员培养更多的通用手语者、方言手语者与盲文使用者,其中,方言手语持有者资源尤其稀缺。借此,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可以更多考虑语言障碍者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获取信息的权利,也可让有限中文能力⑦人群有获取紧急信息的权利,保障其生命安全。此外,在国际经济文化广泛交流的今天,各地都有外宾往来,或常住,或短居,应急管理部门也需考虑这些人员畅通的信息通道与生命安全。

语言服务内容的精准提供应以本地人口语言结构调查为基础,同时也应以应急语言服务目标为导向。王铭玉认为,国家应急语言服务的主要目标是语言沟通、语言抚慰、语情监测[7]。语言沟通是突发公共事件中人们开展工作与避免灾害升级必备的一项能力或一种行为。在互联网时代,语言沟通可分为网媒沟通与现场沟通。网媒沟通需有传播媒介。在后疫情时代,政府应建立专门应急互动平台,在公共突发事件中随时与民众保持互动、交流,发布官方信息。此外,语言沟通需保证沟通双方的语言是彼此能够理解、互通的。这就需要在紧急时刻有应急语言志愿者参与到其中。语言抚慰是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对受害者、恐惧者所开展的一种语言劝慰与心理疏导的方法。这种抚慰措施分为公共语言抚慰和私人语言抚慰,它可与常规心理安抚方式相结合并辅以事件缘起及其影响的相关常识,针对公众或个人进行安慰,尤其在针对个人语言抚慰时使用被抚慰者所持语言或方言效果更佳。语情监测主要是对国家语情、事件语情进行侦测、把控的行为。语情监测需配合语言沟通与语言抚慰,监测人员需具有高度语言敏感性与预测性,将不良言论尽早消除,带给民众科学、客观的公开信息。这在当下自媒体、国外媒体随意发布信息的年代尤为重要,也可为应急语言服务内容精准化营造清明、纯正的语言环境。

(三)服务方式精准化

本地化应急语言服务除了与国家应急管理机制体制保持一致外,还应建立当地应急语言服务团(下称“地方队”),与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下称“国家队”)彼此呼应,形成国家范围内的应急语言服务系统。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长李宇明介绍,“应急处置工作启动时,只要当地政府提出申请,服务团就将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发起应急语言服务,提供技术、资源支持和必要的人力支援”[8]。因此,当地应急语言服务团一定要与国家队建立管道互通、彼此互助的链条化服务体系,取长补短并避免资源浪费。这样,地方队在应急工作开启后可以在自有资源基础上申请使用国家队资源,而国家队也可以更好调动地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地方队的建立以国家队为模型,成立后其承担本地化应急语言体系构建所需的基础设施、应急产品、服务人才等方面建构任务,依当地情况进行平台化、产品化、人才化的语言服务,同时与国家队保持互助渠道畅通。由此,国家队与地方队的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互通管道就可以畅通、高效运行。

在基础设施方面,首先,政府应在地方队协助下设立当地政府紧急信息播报平台。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如果民众没有官方信息来源,在恐慌中就很容易受自媒体发布信息引导致使不实信息散播、掩盖真相,从而使应急管理陷入困境甚至瘫痪。俗话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鉴于此,当地紧急信息播报平台可在日常、事件中、事件后发布应急常识、紧急信息,与民众进行沟通、抚慰并进行语情监控。其次,政府可建立当地多模态抗疫平台,由地方队指导进行该平台栏目与内容的设置。多模态抗疫平台的建立可通过结合当地民间艺术形式作为政府紧急信息播报平台的强有力辅助。该平台可由当地民间艺人、语言服务志愿者用当地方言俚语、曲艺形式进行日常应急知识、政策宣讲,消减公众心理压力。

在语言产品方面,自2020年以来,在教育部、国家语委的直接指导下,目前共有三种语言应急服务产品,分别是《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疫情防控外语通》与《疫情防控“简明汉语”》[9]。据此,地方队也可会同教育部门进行各地方言通编写,以及根据人口语言结构调查结果进行国家队外语通基础上的其他国家语言及更多应急术语的翻译。同时,根据国家队编写的《疫情防控“简明汉语”》,地方队可以尝试将这些“简明汉语”应用到城市语言景观规划、政府新闻公告发布、公众科学专栏布置中。

在服务人才方面,人才的精准化提供将以当地人口语言结构调查数据为最终依据,建议在最初建立人才库的时候按照供需1∶500比例配置,即,如一地有5 000名手语持有者,则需配备至少10名的手语志愿者,随着社会进一步对应急管理的完善,可逐步提高供需比例。同时,政府不但要形成社会、高校、企业结合的应急语言志愿团队,还要形成专门性的应急语言服务企业,在公共事件突发时有偿调动企业员工,积极应对突发事件。此外,在高校中要逐步开设相关的应急课程与专业,培养专门的应急语言人才进入到社会应急管理行业。

三、特色化服务

基于人口语言结构调查的精准化应急语言服务对象、内容与方式分析,则可根据各地情况进行特色化应急语言服务。特色化在这里指的是根据供需实际调研,提出适合当地的语言服务策略。这也是本地化应急语言服务体系的核心部分,该体系是在遵循国家语言规划、语言管理基本政策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形成的一种在紧急事件中适用于当地特殊情况的以语言为主要服务内容的防灾、减灾措施。依据上述精准化服务方式的基本部署,下文以陕西省为例,从宣传平台、语言景观、人才体系的特色化角度进行论述。

(一)利用民间艺术,建立多模态抗疫平台

中国幅员辽阔、风俗各异,各省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民俗。因此,各地政府在紧急事务信息播报平台外也可建立多模态抗疫平台,结合民间艺术、当地方言,让每个人都成为抗疫的积极分子。

在后疫情时代,陕西省应急管理部门可搭建“艺陕·疫闪”多模态抗疫平台,由省内艺术爱好者、民间艺术家在平台上使用说、唱、舞、画等艺术形式宣传抗疫精神,引导民众科学抗疫。多模态是指“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借助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10]。其抗疫艺术形式可从模态角度进行分类:语言模态(说唱艺术)的唱秧歌、说书、快板、道情、信天游、民歌等;图像模态(绘画、塑作艺术)的剪纸、农民画、麦秸画、泥塑、面花、木版年画等;动作模态(舞蹈艺术)的腰鼓、社火、龙舞、民间舞等;多模态综合(戏剧艺术)的皮影戏、汉调二簧、木偶戏、老腔等。以上只是以艺术形式的主要体现形式进行的模态分类,并不是“说书”中没有动作模态或者“社火”中没有图像模态。

新冠疫情期间,“唱秧歌”这一陕北民间艺术形式与抗击疫情相结合就出现在网络视频中。“唱秧歌”是“闹秧歌”的收尾节目,是由“伞头”(秧歌队最前面举伞的领头人)根据所在场景即兴编唱一段祝福曲、队员跟唱的一种先舞后唱的活动形式。闹秧歌本身是一种动作模态,是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源于古代黄河岸边百姓抗洪斗争的一种汉民族民间舞蹈的类称,以后逐渐添加了“唱秧歌”这一说唱艺术。在当下疫情全球泛滥中,陕北地区有部分民众在网络上进行唱秧歌抗疫,宣传抗疫政策,鼓励大众齐心抗疫,宣扬抗疫英雄事迹等,成为当地人民信口编唱的一种抗疫宣传方式,这一方式也可被分类到语言模态中。此外,省内也有通过“社火”活动进行抗疫的艺术形式。“社火”原为古代宫廷驱疫辟邪、祭拜鬼神的一种官方活动,现为西北地区春节期间乡村节庆的娱乐活动。社火本身因其有诸多活动方式可被归类为多模态中的综合模态,而其中又有图像模态的社火脸谱如“除疫四神”、语言模态的“春官说诗”等,在近两年的社火活动中都夹杂了大量的抗疫因素。此外,陕西省著名的民间艺术如皮影戏、说书、快板、剪纸等都在抗疫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些也是陕西人民喜闻乐见且能参与其中、乐意传播的当地艺术形式。

(二)基于“简明汉语”特点,规划陕西省语言景观

“简明汉语是政府或其他部门提供语言服务时使用的简单、让人容易明白的汉语。按照是否应急,可以分为应急类和一般事务类。”[11]简明汉语是简明语言的一种,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进行语言表达,以满足社会全体人员理解、沟通,也便于机器翻译。有些国家在上世纪就认识到了简明语言对公众理解政府公文、法律条款的重要意义,并开始推行简明语言运动,也希望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让语言起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的功用。为应对新冠疫情以及加强国家应急管理,北京语言大学和北京大学在“简明日语”“简明英语”、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共同研制了《疫情防控“简明汉语”》。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方便疫情中人们相互沟通,也为“简明汉语”应用到其他领域奠定基础,如政府面向民众发布的公告、全国各地的公示语、科普知识、协议等。这对于普通民众理解官方文件、减少信息差有很大促进作用,同时对非汉语母语者也是一种非常友好的信息传达方式。

此外,也可将简明汉语应用到各地语言景观建设中。语言景观是指“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12]。语言景观同时具有工具价值和文化价值,地方化、特色化的语言景观应结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在遵循国家基本语言文字政策下形成吸引外来游客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与此同时,地方化语言景观的建设也需要结合“简明汉语”⑧“简明日语”⑨“简明英语”的基本研制标准,进行语言景观的整体规划。语言景观规划也应有国家统一或地方统一标识,如在当前新冠疫情下,人们出入公众场所都要扫“场所二维码”,乘坐长途公共交通工具到达某地要填报“落地信息表”,国家可以将这些防疫标识归类、统一以减轻对外籍人士与语言弱势群体带来的困扰。其次,语言景观在当下也体现在防疫、抗疫宣传语中,这都属于应急语言景观,它应遵循内容明确、语言明了原则,这也是应急语言景观工具性的体现。但是同时它还应体现其人文性,避免在疫情公告中过度披露个人信息。此外,应急语言景观的规划还需照顾到一般文化水平的大众与外籍人士,这就需要在应急语言景观中使用到简明汉语以及二语(一般以英语为主,部分区域可根据外籍人士母语决定其二语的使用)。

(三)依据人口语言结构数据,构建陕西省应急语言服务人才体系

“人才是第一资源”,本地化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吸纳与培养是目前应急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当地人口语言结构调查即可对应急语言施助者和被助者语言信息有所了解,然后由应急管理部门协调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各方专业人士共同构建应急语言服务人才体系。

陕西省应急语言服务人才体系主要包括 “一基地三库”建设(人才调动)和应急语言服务本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其中,陕西省“一基地三库”建设将依据天津市2020年成立的“一基地三库”为样板,在陕西省人口语言结构调研基础上形成适合本省方言、语种的“一基地三库”--陕西省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库、应急语言服务研究院(智库)、应急语言服务多语种语料库;同时,在陕西省高校资源(师资、语种)调研基础上,可在现有翻译、医学专业基础上酌情增加应急方向课程并壮大师资,着手设置应急外语服务专业。具体研究内容可通过下图1直观体现。

图1 陕西省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体系。

“陕西省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建议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导下建立,并同时在该校成立“陕西省应急语言服务团”。因该校是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联合发起单位之一,并已成立“西安外国语大学应急语言服务团”。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该校在西安市公共交通协助管理、涉外援助与管理中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具有丰富的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实践经验。此外,也可由西安外国语大学牵头建设陕西省应急语言服务的“三库”,在人口语言结构调查基础上,在“多语语料库”中收集相关的应急术语、方言、手语图片并翻译为世界常用语言与当地外籍人士使用外语;在“人才库”中纳入语言专家、应急管理人员、网络技术人员、包括手语者、方言手语者在内的语言人才以及高校、社会与外籍人士中的应急语言志愿者;“智库”的主要职能是配合当地应急管理部门进行应急管理政策制定、设施建设、技术开发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

在“一基地三库”人才的吸纳与调动基础上,也亟待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应急语言服务专业,尤其在已有外语专业、翻译专业、医学专业的高校,前期可在这些专业中开设相关应急语言课程,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开设系统的“应急语言服务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之所以要逐步开设专业而非一步到位是为专业师资紧缺、专业认知不够等因素着想。所以这是应急语言专业开设的初步尝试,也为后期应急语言服务专业建设人才储备与经验。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更是一种珍贵资源,这种资源亟待开发以用于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应急语言服务就是从国家战略出发利用语言资源的低投入、高回报特性在紧急事态下发挥其语言沟通、抚慰与语情监测功能。在疫情时代、后疫情时代甚或疫情后时代,应急语言都需社会各界不断挖掘这一宝藏,让语言发挥其社会功用,让语言弱势群体有知情权,让语言特长者发挥其语言优势,共同维护当地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注释:

①非主导语言相对于主导语言而言,它是指某一社会中非普遍使用的语言,如汉语普通话为中国的主导语言,其他方言、民族语言以及外语在中国皆为非主导语言。

②根据美国政府官方网站https://www.plainlanguage.gov/,“简明语言”(也称为简明写作或简明英语)是指人们第一次阅读或听到时就能理解的交流方式。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发起自上而下的“简明语言运动”,总统们先后发布政令,要求“法规制定者减少官僚主义”、“用外行人术语书写政令”、“政府法规应符合成本效益,易于被民众理解”等。

③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陕西”: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9%95%E8%A5%BF/193811fr=aladdin.

④引自“2020年陕西省残疾人事业统计公报”,http://www.shaanxi.gov.cn/zfxxgk/fdzdgknr/tjxx/tjgb_240/stjgb/202103/t20210311_2155995.html.

⑤引自“2019年陕西省旅游经济发展统计公报”,http://whhlyt.shaanxi.gov.cn/content/content.html?id=9657.

⑥引自“2021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shaanxi.gov.cn/zfxxgk/fdzdgknr/tjxx/tjgb_240/stjgb/202203/t20220328_2215220.html.

⑦有限中文能力:该表达转引自“有限英语能力”(the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cy,简称为LEP) ,它是指在使用中文交际中存在一定的听说读写方面的障碍。

⑧参看:汲传波,李宇明.《疫情防控“简明汉语”》的研制及其若干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2020,34(003).

⑨参看: 孙莲花,杜雪莲.语言景观中“简明日语”的语言表达特点分析[J].文教资料, 2018(4)44-45.

猜你喜欢
应急疫情语言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语言是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