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6 h清理冷凝水对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呼吸道细菌感染及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2024-02-05 05:05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冷凝水冷凝呼吸机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呼吸机临床常用于帮助或者代替患者的自主呼吸,从而维持气道通畅,改善二氧化碳潴留、纠正呼吸衰竭。由于从呼吸机出来的气流经过湿化器加温、加湿后,受管路外低温影响,产生较大的温差,致使出现冷凝水现象,若倾倒不及时可能引起细菌感染。目前,清理呼吸机管路中的冷凝水间隔时间较长,致冷凝水污染程度加重,不利于患者后续治疗[1]。研究表明[2],较短的冷凝水清理间隔时间可降低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旨在探讨间隔6 h清理冷凝水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呼吸道细菌感染及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8月—2023年1月收治的93例机械通气患者。纳入标准:年龄50~68岁;机械通气大于48 h。排除标准: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认知功能异常。依据冷凝水清理时间不同分为两组。常规组:46例,其中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龄(57.78±13.46)岁;病程6~14 d,平均(9.85±2.34)d。干预组:47例,其中男27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24±13.38)岁;病程6~13 d,平均(10.13±2.26)d。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MR730型湿化系统给予机械通气,可自动加水加湿,并进行双加热,应用的湿化液为无菌的注射用水,呼吸管道每周更换1次。常规组每12 h清理1次冷凝水,干预组每6 h清理1次冷凝水,两组患者在清理冷凝水时均添加湿化液。

1.3指标评定 冷凝水污染: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5 mL呼吸机管道中冷凝水,于无菌加盖试管中注入,并将其送检,依据细菌培养结果计算冷凝水污染情况。感染病原菌情况:于机械通气第2天,经人工气道应用无菌吸痰管采取适量气道深部分泌物,于无菌密闭容器放置标本并送检;取适量吸出的分泌物行涂片检查,若为合格痰标本,进行定量细菌培养,如果连续2次培养出同一优势菌株,即为致病菌。临床指标:采用HXD-I C028型多功能监护仪测定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预后:包括呛咳、肺部感染、VAP发生率等。

2 结果

2.1冷凝水污染及感染病原菌情况 冷凝水污染率:干预组为8.51%(4/47),常规组为26.09%(12/4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04,P=0.025)。感染病原菌:干预组感染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各1例,感染率为6.38%(3/47),常规组感染铜绿假单胞菌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感染率为19.57%(9/46),两组感染率比较尚无统计学意义(χ2=3.60,P=0.058)。

2.2临床指标 干预组心率、呼吸频率水平均低于常规组,血氧饱和度水平高于常规组。见表1。

表1 临床相关指标的比较

2.3预后情况 干预组:47例患者中,发生呛咳、肺部感染、VAP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38%(3/47);常规组:46例患者中,发生呛咳3例、肺部感染及VAP各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91%(11/4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59,P=0.018)。

3 讨论

临床通过机械通气可维持适当的肺泡通气量,以满足机体消耗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需要,改善肺的气体交换功能。但由于室内空气的温度与呼吸机送出的空气温度有温差,当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产生了冷凝水,若在冷凝水管理中措施不当,可能引起冷凝水倒流。在进行机械通气后,每12 h清理呼吸管道中的冷凝水虽避免了频繁清理冷凝水造成的呼吸道感染,但清理间隔时间较长,为细菌滋生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而每6 h时清理呼吸管道中的冷凝水,避免管道内形成细菌滋生的“温床”,促使管道内形成相对抑菌的环境,降低因机械通气期间所导致的呼吸道感染。结果显示:干预组冷凝水污染率低于常规组;两组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率尚无统计学差异;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表明每6 h时清理呼吸管道中的冷凝水可降低冷凝水污染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在调节感染病原菌情况方面效果相当。此外,机械通气后,清理呼吸管道中冷凝水的间隔时间为12 h,在临床上减轻了医务人员的负担,但也增加了因冷凝水集聚引起肺部感染的风险,不利于患者预后[3]。而每6 h时清理呼吸管道中的冷凝水通过及时对冷凝水进行管理清除,避免了管路中聚集冷凝水,减少因冷凝水流入下呼吸道所引起的呛咳;并在降低人为污染的情况下,抑制临床上冷凝水过多反流至湿化瓶,避免在管道输送期间冷凝气将所含病原微生物输送到肺部,减少肺部感染风险,避免痰液粘稠的发生;并通过湿化液的应用,促使气道保持一定湿润状态,避免气道黏膜因干燥引起的出血,以保证气道通畅,避免因气道阻塞引起的心率、呼吸频率加快及血氧饱和度水平降低;且严格的冷凝水清除机制,减少了在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状态下含菌冷凝水进入下呼吸道所引起的VAP的发生[4]。

综上所述,对机械通气患者每6 h时清理呼吸管道中的冷凝水,可降低冷凝水污染情况,改善临床效果及预后。

猜你喜欢
冷凝水冷凝呼吸机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空调冷凝水回收与利用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饱和蒸汽冷凝水循环利用
洗脱苯粗苯冷凝冷却器优化改造
小型洁净室干盘管及其冷凝水管道施工优化
硫磺回收装置冷凝冷却器改造
压缩机级间冷却冷凝析水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