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助推吉林省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对策研究

2024-02-05 06:21张语芮滕婉琦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吉林省升级制造业

张语芮,滕婉琦

(1.辽宁大学 亚澳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2.长春财经学院 金融学院,吉林 长春 130122)

一、引言

吉林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汽车、石化和光电子信息等产业在国内都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然而,吉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在东北地区的三个省份中一直较低。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3万亿,同比增长6.6%,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26位。吉林省传统优势行业,如汽车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一直是吉林省制造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也是吉林省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近年来众多国内自主品牌崛起以及大量进口品牌涌入,给吉林省制造业带来了冲击,导致产业总产值与营业利润大幅下滑。基于此,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吉林省制造业产业升级效率,以此为突破点,继续推动吉林省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毛盛志(2020)指出,金融结构升级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传统金融领域存在着“金融排斥和歧视”的问题,创新创业受到的支持不足,同时企业面临“融资困难”和“高融资成本”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逐步向数字化转型,数字金融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方式。数字金融的崛起为我国制造业升级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数字金融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产物,相较于传统金融,数字金融体现出更好的普惠性和更高的效率,能够拓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在缓解社会融资压力方面有着更加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驱动制造业企业的产品与技术升级。本文通过分析吉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研究吉林省如何利用数字金融更好地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对吉林省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吉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与产业升级面临的问题

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变化,吉林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大省,其制造业的发展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有必要系统分析吉林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深入挖掘其面临的瓶颈,为进一步研究制造业产业升级提供理论支持。

(一)吉林省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

1.吉林省制造业行业发展现状

新形势下,吉林省制造业发展接续换挡,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轻重工业的关系呈现新的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动能转换成效初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吉林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自2013年以来有所放缓,且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2022年,吉林省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4.7%,明显低于6.5%的全国平均水平。从内部结构上看,吉林省自2015年以来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巩固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老三样”支柱产业的同时,也在打造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建筑、旅游“新四样”优势产业。2021年,吉林省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9.4亿元,同比增长1.6倍,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0.7万辆,同比增长1.4倍,占全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2.9%。未来,吉林省将进一步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新农业等新产业,而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光电子(航天)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已展露头角,逐渐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7)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将制造业列入C门类,包括31大类、191个种类和525个小类。本文利用两位数的制造业大类(C13-4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对吉林省制造业的细分行业分布情况进行描述,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21年吉林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

由表1可知,按照两位数的制造业大类(C13-43)统计,吉林省共有3 228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C13)489 家,占15.15%;汽车制造业(C36)474 家,占14.68%;医药制造业(C27)261家,占8.0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C30)312家,占9.9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C26)168家,占0.52%。从吉林省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农产品加工、汽车制造、医药制造以及石油和化工制造等行业被认为是吉林省制造业的支柱产业。

2.吉林省制造业技术创新情况

(1)吉林省技术创新人才政策

2018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吉发[2018]4号),通常称为“人才18条政策”。该政策根据人才的履历、能力、行业贡献以及社会认可度,将享受不同人才待遇的对象分为五个层次:国内外顶尖人才(A 类)、国家级领军人才(B类)、部级领军人才(C类)、省级领军人才(D类)、基础实用人才(E类)。政策强调了对创新人才的支持措施,包括提供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提高人才薪酬待遇、增加人才安家费和其他经费支持,并完善了人才家属保障政策等。

在增加人才薪酬补贴方面,根据“人才18条政策”,高校和科研院所中A类和B类人才的薪级工资可以按照规定标准提高2级,C类和D类人才可以提高1级;D类及以上的人才,绩效工资增长比例可以提高1%,但总量不得超过30%。另外,人才的安家费用应由各级财政和用人单位共同承担。具体来说,A类人才可以获得200万元的安家费用,B类人才可以获得120万元,C类人才可以获得60万元,D类人才可以获得30万元,而E类人才可以获得3万元至10万元不等的安家费用。这些政策的实施旨在吸引和留住高层次创新人才,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和生活质量,从而促进吉林省的创新创业和经济发展。

(2)吉林省技术创新人员投入情况

R&D 人员投入是测度地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要指标。表2 给出了2011—2021 年吉林省制造业R&D人员的投入情况。

表2 2011—2021年吉林省制造业R&D人员投入情况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吉林省制造业R&D人员投入变化情况。在2017年之前,吉林省制造业的研发人员投入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具体来说,从2011年的16 555人增加到2017年的31 302人,这一期间研发人员投入增加了1.89倍。然而,在2017年之后,出现了急剧的下降,研发人员数量从2017年的31 302人骤降到2018年的17 511人,降幅高达44%。这一下降趋势可能是由于吉林省经济下行导致了大量高层次的研发人才外流。为此,吉林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提高人才薪酬、提供安家费及其他经济激励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2019年至今,吉林省制造业的研发人员投入略有增加,从2018年的17 511人增加到2021年的25 398人,增长率为45%。这表明吉林省制造业的研发人员数量在政府政策的刺激下出现了小幅度的增长。

(3)吉林省制造业R&D经费支出情况

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与制造业产业升级息息相关,如图1所示。2011—2021年,吉林省研发经费总支出表现出明显的S型曲线趋势,而2016年和2018年是两个关键的转折点。吉林省的研发经费总支出逐年增加,在2016年达到了最高值,即908 602万元。然而,研发经费总支出在2017年和2018年开始下降。不过,2019年出现了大幅的反弹,研发经费总支出从2018年的575 015万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684 086万元。其中,吉林省的研发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内部经费支出,而相对较少的部分用于外部支出。通过图1和表2可以看出,吉林省的研发经费支出与制造业中的研发人员投入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随着制造业研发人员投入的增加,吉林省的研发经费支出也相应增加,进一步推动了研发活动的发展。

图1 2011—2021年吉林省R&D经费支出情况

(二)吉林省制造业产业升级面临的问题

1.技术创新水平不强

技术创新的核心在于研发投入。然而,吉林省许多制造业企业在研发方面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相较于一些发达地区,吉林省的制造业企业更倾向于将有限的资源用于传统生产模式的维持,而忽视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这导致了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对较慢,难以适应市场日新月异的需求,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吉林省缺乏完善的创新政策和激励机制,企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2]相比之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同处于东三省的辽宁省和黑龙江省2011—2022年的R&D经费均值分别是3 057 949.75万元和850 365万元,而吉林省仅有743 395万元,辽宁省是吉林省的4.1倍,黑龙江省是吉林省的1.14倍。可见,邻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了良性的创新生态。创新推动机制不足使得吉林省的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去突破技术壁垒,制约了制造业的创新发展。[3]

2.消费需求较低

吉林省制造业面临的消费需求低的问题,对制造业产业升级构成一定制约。这主要源于多方面因素,如传统产业主导、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消费观念相对保守等。这直接影响了市场的活力,也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对创新和技术投入的积极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2022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7 306.5元,而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分别为33 743.5元和26 364.5元。

低消费需求意味着市场规模受限,制造业企业在销售产品时面临较小的市场空间,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进而制约了企业的规模扩张和产能提升。同时,产品升级也会因此受到挑战。高附加值产品通常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技术创新,而低消费需求可能减缓企业对产品升级的投资,这就导致制造业企业难以推出更具竞争力的创新性产品,从而制约了整体产业链的发展。

3.融资环境较差

融资约束问题是制约吉林省制造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中小企业会产生显著影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2022年吉林省金融业增加值均值为739.17亿,而邻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分别为1 566.1 亿和821.5 亿,均高于吉林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吉林省的融资环境相对较差。制造业企业通常需要借助银行贷款来进行技术创新、设备更新、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投资,但由于利率较高,企业在偿还贷款时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也降低了企业对融资的积极性,制约了其在产业升级中的投资力度。吉林省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经常面临融资约束,因为技术创新通常需要持续的资金和资源投入,而创新链条较长、商业风险较高,使得制造业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信贷支持。与此同时,融资渠道相对狭窄也是吉林省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之一。许多中小型制造企业由于规模相对较小、信用较低,难以通过传统的融资手段,如银行贷款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使得这些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处于相对劣势,难以实现规模扩张和技术升级。

三、数字金融助推吉林省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

数字金融目前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之一。在这一背景下,吉林省制造业应积极借助数字金融工具谋求产业升级的新路径。因此,深刻认识吉林省数字金融的现实情况,挖掘数字金融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通过实践与理论的融合,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数字金融助推吉林省制造业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战略地位。

(一)数字金融助推吉林省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理论依据

数字金融是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发展。数字金融可以通过数字技术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突破传统金融服务时间和空间限制,完善金融服务征信系统,缓解金融服务提供者与需求者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数字金融的发展使得更多长尾用户能够获得金融服务,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满意度和服务效率,降低金融服务的风险。这有助于为更广泛的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使弱势群体也可以更加平等和更加便利地享受到金融服务,提高了个体层面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1.数字金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

融资约束问题是制约制造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中小企业会产生显著影响。这主要源于它们存在着经营不稳定和信用不足等问题,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估它们的经营状况和信用水平。数字金融作为一种新兴金融服务形式,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在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和改善融资环境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数字金融对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制造企业,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发展。首先,数字金融的发展有助于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制造业实体企业的投资效率,从而推动制造业的升级发展。同时,也为城镇基础设施改善提供了资金支持,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其次,数字金融有助于更有效地缓解“金融排斥”现象,提高一般用户获取金融服务的机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也为制造业产业升级创造了有利的经济环境。最后,数字金融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完善的金融支持,特别对于中小制造企业,它们可以便捷快速地获得资金支持,促进创新和发展。总而言之,数字金融在减轻融资约束、促进制造业升级和发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有助于改善中小制造企业的融资环境,提高其竞争力,推动整个制造业的提质增效。[4]

2.数字金融通过技术创新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

技术创新是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但制造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推进受到金融供给的直接影响。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经常面临融资约束,因为技术创新通常需要持续的资金和资源投入,而创新链条较长、商业风险较高,这使得制造业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信贷支持。另外,传统金融服务由于地域限制,在金融服务扩展中存在业务盲区,导致资源错配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制造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展开。数字金融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它通过自身的优势克服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建立了多元化的应用场景,拓宽了外部融资渠道,使企业能够更广泛、多元地获取资金,大大提高了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推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数字金融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促进技术创新。首先,它提供资金支持。政府主导的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和行业的资金,为技术创新投资提供了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扩大了资金渠道。此外,数字金融机构运用数字化技术,利用众筹和网络贷款等方式为科技创新型公司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拓宽了资金来源,促进了科创企业的成长。其次,数字金融有助于分散和转移风险。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手段和工具,数字金融可以有效分散和转移风险,以避免单个投资者过度承担风险。最后,数字金融有助于揭示和筛选信息。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完善的贷款审核制度对优质投资项目进行甄别,降低信用风险。科学技术投资者通过对上市公司披露的相关信息进行研究,选择优质、创新型的公司进行投资,从而推动企业创新。

3.数字金融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

人力资本的提升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意味着劳动力拥有更高的知识水平和多样化的技能,这对于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在企业进行产品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跨越融资障碍,通过多种方式获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从而使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制造业产业升级产生更为显著的激励效果。此外,高素质的劳动力可以充分利用数字金融的优势,帮助制造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扩宽融资渠道,实现产业链与数字金融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升级。因此,数字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为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数字金融的另一侧重点在于支持贫困和偏远地区,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经济状况,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有助于中低收入家庭积累资金,提高家庭成员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从而促进创新产出的增加。在这一过程中,高技术型人才能够获得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在专业技术领域接受培训和深造的机会。同时,制造业从业人员接受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也会增加,从而增强人力资本的积累,推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5]这一综合效应有助于缓解社会的贫富差距,促使更多人分享数字金融发展所带来的红利。综上所述,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与数字金融的发展相互关联,共同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更好地利用数字金融的机会,促进创新和效率提升,同时数字金融的普及也有助于改善经济状况、缩小收入差距,为人力资本的提升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从而助力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

4.数字金融通过消费升级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

数字金融通过消费升级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愈发显著。消费需求的主导地位在推动制造业高级化和合理化方面变得至关重要,而数字金融的崛起为这一过程注入了新的力量。其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便捷的支付方式刺激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从而提升了整体的消费规模。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以及支付宝和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迅猛发展,购物变得更为便利,居民消费欲望得到激发。数字金融的作用不仅仅促进了消费规模的增长,更推动了消费质量的提高。通过扩展金融服务的范围和深度,数字金融有效地减轻了消费者在消费能力和资产流动性方面的限制,进一步刺激了更多的消费欲望。因此,数字金融的崛起不仅使消费规模扩大,还促使了消费质量的提升,将制造业的生产和消费两端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需求方的变化是制造业供给方进行转型升级的关键推动力。[6]随着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制造业在不可避免地进行着转型升级。数字金融的兴起进一步提高了支付的便捷性和消费体验,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通过互联网平台与消费者互动,制造业企业能够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充分应用于产品研发,不断调整生产规模和产品类型,从而推动制造业向高级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形成了消费需求与制造业发展之间的有益互动。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根据“恩格尔效应”,消费结构逐渐从低质量和低档次向高质量和高档次消费转变。这促使制造业进行革新和升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和喜好。为满足这一需求,制造业的技术发展需要不断更新,这推动了产业资本回报率的提高和生产率的增加,吸引更多资本投入该领域。因此,这种消费需求升级所带来的“鲍莫尔效应”间接推动了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总体而言,数字金融的发展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范围和深度,释放了社会各个群体的消费活力和需求,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和需求端产业结构的优化,进一步强化了消费需求对制造业产业优化升级的作用。数字金融与消费需求的良性互动,为各方带来了更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二)数字金融助推吉林省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现实基础

吉林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较为重要的制造业省份,其制造业产业升级问题亟需解决。而近年来数字金融的发展为吉林省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提供了现实基础。一方面,数字金融在吉林省的推广得益于先进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覆盖、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数字金融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企业能够更加便捷地接入数字金融服务,实现信息的流通与共享,从而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根据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统计,如图1所示,吉林省的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在2011—2021年间呈现出跨越式增长发展状态。从综合水平看(见图2),吉林省2011年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平均值为24.51,2015 年为208.20,2021 年为339.41。2015 年是2010 年的8.49 倍,2021 年是2015年的1.63倍,是2010年的13.84倍。这表明吉林省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在这10年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从增长速度看,2012年的增速是最高的,2016年的增速最低,2011—2021年期间增速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吉林省的数字普惠金融也从高速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增速始终大于零,说明吉林省的数字普惠金融始终处于上升的阶段。

图2 2011—2021年吉林省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水平

另一方面,吉林省政府积极出台支持数字金融和制造业发展的政策,2023年7月颁布了《〈吉林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3-2025年)〉奖补政策实施细则(试行)》。细则指出,吉林省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业企业实施“智改数转”,使得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降本增效的效果,并且对使用贷款和自有资金实施“智改数转”项目的企业从贷款贴息、事后奖补和担保费补助等三个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同时,对企业上云用平台和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进行业绩奖补。未来三年,吉林省将围绕汽车、医药、装备、食品、石化、原材料等领域,重点支持300个以上“智改数转”示范项目,力争建成1至2家“灯塔工厂”、100个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00个省级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到2025 年推动全省有意愿的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一轮“智转数改”,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引导和制度的保障都为数字金融在吉林省发挥作用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四、数字金融助推吉林省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对策

(一)利用数字金融推动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而数字金融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数字金融可以通过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支持企业进行研发和技术创新。例如,引入区块链技术确保融资信息的透明和可追溯,减少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融资的准确性和效率。建议企业加强对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政府可提供培训和支持,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这些技术。通过运用数字金融平台的整合功能,企业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市场变化,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产品趋势,从而提高企业研发的针对性,灵活调整产品结构,更迅速地满足市场需求,从而更具市场敏感性和竞争力。最后,建议政府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促进数字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政府可以推出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提高其数字技术应用水平。总而言之,吉林省应鼓励制造业企业积极利用数字金融平台,通过数字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二)利用数字金融引领制造业消费升级

数字金融技术在解决吉林省制造业消费需求低的问题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数字金融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灵活和个性化的消费信贷服务。通过建设智能信贷评估模型,数字金融平台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个体信用,降低信贷风险,使消费者更容易获得信贷支持,从而激发居民在购买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上的信心,促进消费需求的提升。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相关政策激励,引导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零售平台方面开展建设工作,重点关注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推荐技术的应用。通过深入了解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喜好,实现更为精准的商品推荐,提升购物体验,增加消费者的购物满意度。数字支付、电子商务平台等工具的引入可以极大地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便利性,从而激发更多的消费需求。此外,数字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需要相应的法律框架和监管措施,以确保数字金融平台的安全性和信任度。政府与相关行业监管机构应当密切合作,及时制定和调整法规,以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保障广大消费者在数字金融领域的权益。

(三)利用数字金融改善制造业企业融资环境

数字金融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方式,可以有效改善传统融资环境的问题。吉林省政府应该积极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数字金融产品,以降低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成本。通过采用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实现更高效和更低成本的跨境支付,从而降低企业国际交易的融资成本。而且,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应政策,给予金融机构在数字金融产品创新上的支持,激励其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融资工具,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加便利和经济的融资服务。其次,政府应在法规和政策层面为数字信用评估的发展提供支持,建立数字信用评估系统,并鼓励金融机构广泛应用该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全面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为其提供更个性化的融资方案。建设数字信用评估系统能够更全面地考量企业的信用风险,降低金融机构的不确定性,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更为精准和灵活的融资支持。最后,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与数字科技企业展开合作,共同推动数字金融的创新发展。建议设立数字金融创新基金,支持数字金融科技企业的研发和应用,吸引更多资金投入数字金融领域。政府层面的支持有助于数字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从而为制造业提供更多元化和灵活的融资渠道。

猜你喜欢
吉林省升级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回暖与升级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