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导航: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2024-02-07 20:59邱剑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概括能力阅读教学

邱剑

【摘 要】 概括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以导航模式为指导手段,以“精准概括”为目标,合理引入目标设定、路线筛选、准确导航等培养环节,能够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关键词】 概括能力 导航模式 阅读教学

语文课标对高年级阅读概括能力的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概括能力”的引导和塑造,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育的始终。在这种教学背景下,笔者尝试以“精准导航”为手段,引导学生确定答题方向,理清答题思路并最终实现准确表达,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概括性回答”是检验学生梳理、归纳、概括、整理能力的重要题型,回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明白问题之“所问”。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题干上进行圈、点、勾、画,提炼关键词,带着目标进行阅读。圈画关键词使回答方向明确,目标也更容易被锁定,这样概括总结时就不至于偏离主题或主旨不明。

学生在做《男生贾里》的阅读理解时,有这样一个题目:“读了这个故事,很多地方让人意想不到。请选择两个让你出乎意料的情节,用上‘没想到’进行概括。”读完题目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出乎意料”和“没想到”标记为关键词,然后以“出乎意料的事情”作为搜寻方向,到文中圈画。最后归纳总结,答案就有了:没想到学校的广播站立刻播报了这个小故事;没想到下午的全校师生联谊会上,贾里被大家选为“今日之星”。

由此可见,只要学生学会提炼题目中的关键词,选择正确的答题信息就有了方向。

对阅读材料的内容或主旨进行总结概括是考查概括能力的传统题型。小学阶段的阅读题材主要是叙事、写人、写景、状物,教师根据不同的阅读题材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时,可设计不同的导航式学习单,帮助学生排除干扰信息,选择最佳思考路线。

叙事类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的,教师应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设计路线进行导航。在这个过程当中最容易定位并概括出来的是“起因”和“结果”,定位难度最大的地方在于“经过”。“经过”往往都是一波三折的,需教师辅以事件转折、冲突等“路标”,帮助学生进行精准导航。以五年级下册课文《草船借箭》为例,学生在学习单导航下概括出的文章主要内容为: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能,要求诸葛亮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并想借这个无法完成的任务谋害他(起因)。诸葛亮趁江上大雾,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经过)。诸葛亮成功挫败了周瑜的暗算(结果)。

写人的文章应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并借此引导学生学习人物的美好品质。在概括人物塑造类文章主旨时,教师可以将叙事类文章的概括路线融入其中,设计概括路线,如:主要人物、典型事件(起因、经过以及结果),并以动作、语言、表情等标记,辅助放大细节以概括人物品质。以五年级下册课文《军神》为例,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刘伯承(人物)因眼部受重伤(事件起因),在一家德国人开设的诊所做眼部手术,并拒绝使用麻醉剂(事件经过),为他做手术的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事件结果)。学生从刘伯承在病床上的动作(平静、一声不吭、紧紧抓住、抓破了)、语言,以及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变化(冷冷地—目光柔和—生气—慈祥—肃然起敬)等这些辅助信息,可以判断出劉伯承坚强勇敢的毅力和军人钢铁般的意志(人物品质)。

写景类文章通常选择最具代表性、最有特色的景点按一定顺序进行描写,并寄情于景,情景交织。那么概括此类文章主旨时,导航路线应是:景物、顺序、特点及情感。以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为例,文章描绘了荷兰牧场(景物)白日的辽阔无际和夜晚的祥和寂静(时间顺序+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兰牧场风光的由衷赞美(寄情)。

状物类文章即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性,用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述,并借物言志。此类文章与写景类文章相似,概括主要内容时的导航路线是:事物、顺序、特点及情感。以五年级上册课文《松鼠》为例,文章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松鼠(事物)漂亮的外形、驯良的性格、乖巧的行为和生活习性等(顺序),突出了松鼠很讨人喜欢(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言志)。

概括不仅要归纳阅读文本的主旨要义,还要以简洁的语言或文字进行有条理的精准表达。在积累字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缩句删冗、辨词析句等思辨性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在概括问题时紧扣目标。

1.积累字词语句,夯实文字表达的基础。概括能力需以语言或文字的表达来体现,而表达的基础在于词汇的大量积累。比如,由于学生平时的词汇积累较少,当说到一个人长得好看时,学生的头脑中会千篇一律地浮现“美丽”“好看”这些词语。其实,我们还可以说“俊美”“标致”“姣好”“英俊”“倾国倾城”“国色天香”“花容月貌”“沉鱼落雁”等。又如,在形容一个人内心难过时,除了用“伤心”这个词,我们可以说“悲痛欲绝”“痛心入骨”“肝肠寸断”等。学生只有积累更多的词汇,才能避免表达时的千篇一律。

2.结合缩句练习,熟悉概括表达的方法。缩句就是在不改变原句意思的基础上提炼句子内容,是锻炼概括能力的基本功。如“清晨的阳光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可缩写为“阳光抚摸着土地”。我们应在透彻理解句子原本意思的基础上,入情入理地缩句。如“可爱的小演员差点儿在舞台上滑倒”,若不仔细理解句子原意,就可能会缩成“小演员滑倒”。而原句的意思是“差点儿滑倒”,其实并没有滑倒,在这里“差点儿”虽是修饰成分,但不能省略。因此,正确缩句结果应该是“小演员差点儿滑倒”。

3.通过辨词析句,提高精准表达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思辨品质。创作《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诗人曾以“到”“吹”“入”“过”等字入诗,几经推敲最后选择“绿”字。“绿”字在此诗中由形容词巧妙地转化为动词,意思是“吹绿了”,生动形象地点出了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春意盎然的景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又如,“孤寂”“孤僻”“孤单”这三个词语的意思相近,但“孤僻”一词多形容性情,而“孤寂”则是内心或精神层面上感到孤单寂寞。我们放进句中体会一下就更能辨明异同:

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很接近,但在具体语境运用时却有所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思考,辨析相近词语间的微妙差异,提高概括表达时的精准度。

概括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技能。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入新的“导航”式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内容里融入目标设定、路线筛选、准确导航等培养环节,优化了小学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概括技巧,阅读训练时以问题为切入点,以路线为抓手,能很快确定重点,理清思路,概括总结时更显条理化,表达也更加中肯和切题,实现了概括能力及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

当然,概括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要立足日常教学实践,以学生为本,不断改革创新,最终引导学生实现从掌握技巧到自如运用的转变,从概括思维到创新思维的无缝转换,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概括能力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让概括有“法”可依
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如何提高记叙文的概括能力
读活新教材 实践新课标
关于提高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思考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