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育人初心 躬耕教育沃土

2024-02-22 07:26黄虹
体育教学 2024年1期

關键词:黄虹;教育教学实践研讨会;生命的彩虹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1-0010-04

彩虹,是我追求的人生图腾,这不仅是因为我的姓名中有见证父母爱情的“虹”字,更有我对人生的“虹”愿。我希望每个学生的求学如彩虹,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我希望每个学生的生活像彩虹,经历酸甜苦辣,风雨过后绚丽璀璨;我也希望我的课堂像彩虹般斑斓,辉映湛蓝的晴空;我更希望自己的内心如彩虹般宏大,阅尽世间万物,积淀优雅从容。多年来,遵循这样的教育追求,我在体育教育的路上,不断求索,倾心树人,不断推动体育回归教育本质;立足课堂,持续构建体育学科优质课程体系;拓展空间,积极探索体育教学的多元融合数字驱动。

正如名字里的“虹”一般,我希望自己和学生一起,享受体育的回馈,追逐生命的彩虹。

一、追逐彩虹:让体育回归教育本质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母校北京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我永远记得,总书记来到学校体育场边,亲切看望正在上体育课的师生,告诉孩子们:“看我现在身体这么好,都是小时候体育运动打下的基础。”在座谈会上他叮嘱中小学生要“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求我们确保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就是要求我们深化体教融合,聚焦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促进体育协同育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在感受到一名体育教师的无上光荣和崇高使命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在长期坚持体育教师生涯中形成的教育理念,即体育既要做运动,强身体,也要做教育;既要教知识,教技能,也要教精神;不仅要学专长,学技巧,也要学生活。体育是育体、育智、育心、育魂的教育方式,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

(一)让体育成为滋养身心的田园

八一学校赋予“军魂铸人”的牢固信念,它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时都融入到体育精神中。基于“育人至上”“军魂铸人”原则,我们确立了让体育教育成为滋养学校办学理念、激发学生身心能量的工作定位,追求“让体育精神流淌在八一师生的身体里,伴随并影响一生”的工作目标,始终践行着自己身为一名体育教师的初心。

【案例一】

在我的办公室收藏着一块石头。那是多年前的一个冬季,我带学生去野三坡训练留下的纪念。当时,有名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跑回来,按照规定需要重跑。那天北风呼啸,学生边哭边跑,我在她后面跟着。跑到半路,她突然躲到一个土丘后面,摸到了一块石头攥在手里,转回身,瞪着眼看着我。我也急了,直面冲着她喊:“你就是没自信,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能过得了今天这个坎儿,你就是条龙!过不了今天这个坎儿,你就是条虫!”喊完,我叉着腰、直视着她的眼睛。因为我深知,如果我这次退让了,会给她今后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对视了几秒,她把石头一扔,转身又继续跑了起来,我则悄悄地把那块石头揣进了兜里。最后,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跑完了全程。后来她在几次定向大赛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一次比赛跑山路,她的鞋被刺穿,她拔掉刺继续完成了比赛。几年后这名学生考上大学,第一时间就回来看我,我问她还记不记得那块石头,她红着脸说不记得了。但是临走之前,她却搂着我的肩膀趴在我耳边说:“老师,是您让我看到了自己不知道的潜能!”

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底线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体育教育要面向人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站在“体育是基础性工程”这一高度,推动体育回归“面向人人”,多年来秉承“阳光体育”教育理念,追求体育的公平性、普惠性和包容性,让体育如阳光一般照耀每一颗心灵、温暖每一个生命,使每名学生都能更加靠近体育,在运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收获成长。

【案例二】

体操不仅是一种体育教学,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过程。中学体操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自信的重要课程之一。高一年级在学习体操“双杠支撑摆动成骑撑——前进一次——前摆挺身下”这个内容时,体型偏重的路芸芸同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对自己很不自信,同学们都在有说有笑时,她总是低着头、插着兜,静静地、远远地躲在其他学生后,尤其是在练习前摆挺身下时,她说什么都不敢做。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找了几个她平日里说得来的小伙伴,用起了“欲擒故纵”法,在低双杠上玩起了支撑摆动跳下的追逐游戏。开始的时候我让小伙伴们都让着她,让她先赢几场,几场追逐游戏玩下来,我和她的小伙伴说:“不要再让着她了,让她追你们!”结果她的小伙伴们却使劲摇头说:“老师,真没有刻意让着她,她变快了!”

日子一长,渐渐地我们也看到她脸上的笑容了,还能听到她因为追到了对手而发出的快乐笑声。针对像芸芸这样上肢绝对力量不弱而相对力量较弱的学生,我们还自编了一些俯撑竞赛游戏,看谁能在一手俯撑一手“石头、剪刀、布”赢的情况下,迅速拍到对方的肩膀,对方还要边俯撑边快速进行躲闪,既锻炼了学生的腰腹力量和上肢力量,又锻炼了快速应变能力。

这之后,在伙伴们的鼓励下,芸芸能够完成用皮筋斜拉、降低高度和难度的前摆挺身下动作了。能够完成简单的成套双杠动作,她特别高兴,还在后边的课上主动承担了保护帮助同学的任务。当然,她还是会强拉住同学,要求和她比一下支撑摆动跳下的追逐游戏,享受快速完成跳下后能追到对手的乐趣,同学们都说,芸芸变了,变得比以前开朗多了。

像芸芸这样由怕运动转变成爱运动的学生在八一学校还有很多,高二年级开始学习单杠后,高二(1)班的王淼同学这样写到:用了几节体育课,我们开始学习单杠了,看黄老师做着挺轻松的,但实际上一点都不容易,每次练习总会担心自己掉下来,不过在过了那艰难的第一次之后,倒是很神奇地越做越轻松了,我想大概是体验之后才发现并没有想像得难。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也一样,看似困难,只要敢于尝试,就一定能克服障碍,取得成功。

体育教育要面向人人,很多时候体育工作的关注点更多地是集中在那些体质薄弱的学生身上,正如校长要求的那样:我们不要因为关注塔尖上那一点亮光,而把塔下面所有的因素都忽略掉。教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名学生,对每一名学生高度负责,这是教师的责任。

(三)体育让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指出:“体育锻炼是增强少年儿童体质最有效的手段。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不是要吃得胖胖的,而是要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生活体育”这一概念在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的同时也在传递健康生活态度,传播生活体育价值观念,激发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生活化进程中,将运动融入自己的生活。

【案例三】

2017届毕业生陈奕菲现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她在来信中写到:在八一田径队的两年半时间里,个人成绩并不优秀的我同大家一样享受着队里丰富的“资源”。那段时光,“魔鬼小跳”等十种大开“脑洞”的跳跃练习每每回想起来都会使我嘴角上扬。在您身边的那几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您没有一直以枯燥单调的训练来使我恐惧体育,而是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法让我“动脑子”,从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即使在进入大学以后,我奔跑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一直延续至今,大学里每次越野跑、校园马拉松我从未缺席。以前的经历让我爱上了跨栏、跳远时飞跃的快感,而在八一学校,是您让我真正爱上了奔跑,让我学会在很多看起来枯燥甚至是令人疲惫的任务中,发觉到其中的乐趣并用脑子去做好它。我想,您对我的影响不仅仅是体育方面的。

“体育生活化”就是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热爱体育、热爱运动的种子,让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体育方式,成为美好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伴随他们一生最快乐、最健康的礼物,让他们的生活因为体育更加绚丽多彩。

二、描画彩虹:让体育植根优质课堂

八一学校沈军校长多次强调:“一所学校的品质决定了学生的品质,学生的品质决定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品质。”作为体育教研组组长,我和团队着力打通体育学科建制,更好地突出学校办学优势,打造体育学科课程体系和育人方式,促进体育学科可持续、内涵式、包容性发展,为学生的品质人生奠基。

(一)塑造课程体系,铺就提升学科素养的“跑道”

锚定“身心健康、体魄健勇、身姿健拔、人格健全”的体育培养目标,围绕体育学科校本标准,我们构建了由“身心与气质”课程群和“军魂铸人”教育活动共同构成的体育育人体系。

“身心与气质”课程群分为三类:一是基础课程,以国家学科为主,夯实学生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基础;二是拓展课程,以校本选修为主,扩展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育视野;三是挑战课程,以学科社团、学科节为主,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遵循“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原则,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案例四】

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的龚睿翔同学这样记录着他的足球故事:一年后,我在球赛确认单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挺怂的,尤其是在体育方面,很多体育比赛,我都是能不上就不上,能躲就躲,生怕自己表现不佳而丢脸。但是后来我才真正发现,其实成绩不好并不丢脸,丢脸的是你连“亮剑”的勇气都没有。这次足球赛,说实话我心里挺虚的,我怕因为我的失误而让班里输掉比赛。希望在明天球场上,我能找到勇气。我觉得不论明天的结果如何,我们都要为自己的班级全力以赴。

体育的魅力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去练,更教会学生如何去面对,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八一学校的“身心与气质”课程群和“军魂铸人”理念为八一学子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军魂铸人”教育活动包括专题学习和主题实践两部分,使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提升道德意识,一是铸技能,二是铸视野,三是铸精神。

作为北京市“足球传统学校”,我们将“校园足球”打造成十二年一贯制的精品课程,构建了兼顾普及与提高,涵盖足球基础、专业拓展、职业提升三个层次的校园足球课程体系,形成了人人都参与、班班有球队、年级有联赛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

(二)教学反思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对于教师来讲,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旨在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

多年来,我坚持在反思中前行,在课余时间常年积累教学笔记,撰写教学心得近50万字,养成了“学—察—思—践—研”的教学反思习惯。

我也将这些教学反思应用于我的教学与教研实践。一个简单的保护帮助的小手法就能解决学生单杠学习中的恐惧心理,一个自制的小教具就能帮助学生没有顾虑地完成支撑跳跃动作,划一条简单的粉笔线就能帮助学生认清起跨点位置、改掉跳栏的毛病,这些小妙招蕴含着大智慧,给予我和我的学生很多惊喜。

凭借课堂的观察和积累,我出版了专著《彩虹跑道》,主編了3部体育教学参考用书,参编教学丛书10余部,并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书的编写,数篇论文获得国家级、市区级一等奖,发表在国家一级刊物上30余篇。正是基于这些真实的、鲜活的课堂素材和不断的教学反思,为这些学术成果提供了源头活水。

(三)提升教师能力,练就驾驭课堂的“法宝”

专业基本功是体育教师的“门面功夫”,这是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必备的特质。作为教师,最怕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要想保持自己课堂的主动性,不是靠说教,而是靠自身过硬的专业基本功让学生信服。35年来,我从未脱离过一线课堂,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后,我尤其感觉到身上的担子重了许多,深入课堂才会有体育教师的视角,才会有自己的教学感悟。几年来上市、区级公开课、研究课累计达50余节,我仍保持着每周16节以上的课时量。前几年曾一度达到每周20节以上。这些日常的教学积累,凝聚了强大的沉潜力量。

【案例五】

几年前到老区河北阜平支教,去之前就听当地的教师们说,因为学校的体育场地太小,没有办法上好体育课,体育老师经常被“病倒”。到了一看,一个小小的篮球场,每班都是近90人的大班额,体育场地确实很小,小到捉襟见肘。当地的老师们问我上什么内容,我问他们器材室里有什么,他们说,有几块小垫子,还有一些短跳绳,差不多够两人一根,我说那好,咱们就上跳绳课。

课的第一部分:把跳绳当作各种点标,先让孩子们绕着不同的点标跑起来,我拿出了一个小音箱,音乐一放,孩子们可兴奋了,跑得特别带劲儿。课的第二部分:跳绳练习比赛,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组,进行一对一的单人比赛跳,一带一的双人比赛跳、两人摇绳一人跳的三人比赛跳、跟着童谣一起小组合作的花样跳绳。随着全班同学一起在大喊“小熊小熊快点跑出去”的愉快时光中,一节体育课结束了,孩子们满头大汗,比赛难分胜负。下课了,孩子们竟不愿意散去,一部分女生还围着我问东问西,望着她们额头上的汗水和红扑扑的脸颊,我问她们累不累,她们先是重重地点点头,然后又使劲地摇摇头说,不累不累!并且害羞地对我说:“老师,我们还想上跳绳课,跳绳太好玩了!我们好久都没有这样开心地上体育课了!”

听了孩子们的话,我的内心是沉重的,这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小场地不能是没有体育课的理由,小环境不能是丢失热爱的借口,小局面更不能是没有情怀的代名词。作为老教师,要告诉年轻教师们:基本功是体育教师驾驭课堂的“法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苦练教师内功,打开眼界,才能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养。

2022年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以来,本人更深感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教师成长的内核,必须带动身边的教师一起向前走,志同方能不孤,众行方能致远。成为海淀区名师工作站体育学科组组长以来,本人在三届导师、学员中培养出了6名特级教师、7名正高级教师。

同时我也深知,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教育的魅力,更是傳承的力量。我的师父索玉华老师告诉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也会把“新竹高于旧竹,全凭老干来扶持”的传统继续发扬传承下去,传给我的徒弟们,我愿意和我的战友们一起,使种子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在体育教育的科学大道上携手前行。

三、飞跃彩虹:让体育走向品质未来

海淀区是北京市最大体量的区县,保证顺利完成四、六、八年级区统测以及高三体育学考、初三体育现场考试是区教委领导和全体考务老师的神圣使命。多年的海淀学考总考务长工作,使我养成了认真对待每一个工作环节的严谨的工作态度,切实关爱学生家长的微妙的感受,提升了全面的组织协调能力,练就了强烈的责任心和勇于担当的精神。结合多年考试经历发现:问题出在考场上,根源出在课堂上,只有以考促研、以研促教,才能更好地达到以考促教的良性循环,体育考试的指挥棒才能真正引领学生、家长理解体育考试改革的社会内涵。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体育教师的职责,也是学校的义务,更是家长、社会的责任。

中考体育改革后,四、六、八年级的体测成绩作为过程性考核计入中考体育总成绩,在表面的分数背后,我们更看到了教育观念的变化,那就是更加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体质健康。随着国家及北京市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学科的“改革”也在大步向前推进。我们感受到海淀区特有的“大体量”“大手笔”,更看到了北京市教委挥毫泼墨下体育教育的“大举措”“大步伐”,让我们对体育的未来充满期待。推动全区域体育走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大发展”“大繁荣”,展现中国式基础体育的“大胸怀”“大格局”。

今后的学校体育工作,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多加关注。

(一)发展“多元体育”

回归到教育,体育新课标提出,要积极探索与适当增加“体育选项走班制”和“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一校多品、一生一长的体育教学改革实效。2024年,北京市中考体育现场改革从“8选3”变为“22选4”,这次改革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让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适合和擅长的项目,感受运动的快乐。体育多元化发展不仅是社会所需,更是学校体育发展所需。

(二)加强“融合体育”

体教融合主要体现两个穿越,一是穿越体育学科边界,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二是穿越学校边界,集家庭、学校、科研机构、国防基地、体育场馆等优质资源,建立共享体系,搭建体教共融、家校共育平台,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学校体育教育发展。

(三)探索“数字体育”

数字赋能体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场景也日益丰富,线上课程、远程教学、线上健身、云上赛事、虚拟运动等也成为体育教育新样态。期待这些新技术能为学校体育插上隐形的翅膀,打开一片新天地,助力学生身心飞扬,去追逐彩虹般的梦想,拥有彩虹一样的韶华。

四、结语

时代赋予了我们体育强国的新时代使命,我希望体育教育能让每个学生爱运动,让体育成为他们生命中那抹最耀眼和亮丽的彩虹,我希望实施彩虹般的体育教育,带给学生希望和美好。我更希望自己践行彩虹般的教育使命,以“断涧迎风撒碎玉,雾雨当空飞彩虹”的执着信念,与大家一起,坚守育人初心,躬耕教育沃土,坚定地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