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视点》:老故事“蹲”出新细节

2024-02-24 03:15沈晶晶
传媒评论 2024年2期
关键词:浙江日报义乌青山

文_沈晶晶

重大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载体,是党报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践行职责使命的拳头产品。但融媒体时代,伴随传播方式多元化、内容信息轻量化,如何让重大主题报道更贴近时代、更靠近读者、更具影响力和传播力,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优质内容从哪来?表达风格如何转?报道深度和故事鲜度怎样兼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现场,开展蹲点式、沉浸式、立体式调研采访,永远是个好方法。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笔下才会有多少精品。2023年以来,浙江日报围绕“八八战略”20 周年、“千万工程”20周年、杭州亚运会等推出一系列重大主题报道,并于8月开出《第一视点》专栏,呈现浙江贯彻“八八战略”的生动实践。本文以相关报道为例,重点分析如何通过蹲点采访,让老主题、老典型、老故事常做常新,写出新内容、新意思、新风采。

从形式融合,到内容创新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蹲点”一词意为,到某个基层单位,参加实际工作,进行调查研究。作为一种主流媒体常用的新闻采访方式,尤其近年来在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和深化“走转改”的过程中,蹲点报道更成为选题策划、采访实施的重要形态。

从过往经验看,以蹲点方式进行的重大主题报道,通常会选择一个或几个连续的“点”,挖掘问题或总结经验,写作风格上,也常以典型报道、综述报道等为主。

为继承和弘扬调查研究优良传统,克服重大主题报道形式刻板、语言生硬等问题,让人们愿意读、读得懂、能入心,2023 年6 月初,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实施20周年之际,浙江日报推出《“千万工程”启示录》系列报道。多部门联合派出5 路记者,分赴台州、湖州、嘉兴、宁波、丽水、衢州等地,聚焦人居环境整治、城乡融合发展、乡村产业变革等五大内容,深入镇村,采访干部群众。

随后,从6月19日起,浙江日报头版陆续刊发《人居环境,打底美好乡村生活》《融合之路,城与乡双向奔赴》等5 篇报道。思路上,跳出综述报道先有观点、再找案例印证的套路,而是边走边看,边看边思,在蹲点调研中找问题,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从中提取能适用于全省甚至全国的启示和原理。同时,突破亲历式报道的局限,以一地的故事为主体,并联想、观照其他地方和全省的实践,实现小切口和大视野、鲜活度和重要性的有机融合。

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如何挖掘地方优势、展现省域特色、打好浙江品牌,深入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故事,是创新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一项重要内容。

2023 年8 月14 日,浙江日报开设《第一视点》专栏,率先开展常态化、持续性探索。从开篇的《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余村十八年》到《“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义乌故事:何以勇立潮头》,再到近期刊发的《民呼我应民呼我为——写在浙江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20周年之际》等稿件,均通过较长时间蹲点采访,或挖掘出了新故事,或寻找到了老故事里的新细节。

正基于此,文章叙事表达的思维、结构、逻辑、语言等都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让老典型拥有了别具一格的新风采,也提升了重大主题报道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召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文刊发后,引发强烈反响,潮新闻客户端端内阅读量突破40 万,全网传播量近千万。《民呼我应民呼我为》一稿刊发后,获得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批示肯定和表扬。

俯身抓“活鱼”,蹲点闯“三关”

新闻采访一如开展调查研究,需要有基本的目标定位。通过蹲点形式,采写重大主题报道,主要目的是从基层干部、人民群众那里获得第一手材料和信息,让稿件内容耳目一新。

重大主题报道涉及地方工作,往往是党报内容采写的“常客”。比如义乌,在改革开放40周年、市场开放40周年等节点,相关报道可谓铺天盖地。而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推动全省学习推广义乌发展经验、亲自推动义乌强县扩权改革等故事,在《习近平浙江足迹》等书中已有呈现,人们已然耳熟能详。如何见人所未见、写人所未写,难度不小。

相关稿件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效果、获得较好评价,重点是蹲点调研中在以下三个字上做好文章、下足功夫。

第一个字是“深”。无论是重大主题报道,还是蹲点报道,一大重要特征就是深刻性。它的第一层内涵,是指采访调研的深度,要求记者必须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力量,让采访更扎实、更充分、更全面。

比如,《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文采访过程中,浙江日报记者从村到镇、从县到市,采访了从本世纪初至今的多任镇村干部、周边村镇负责人、新乡人、原乡人等数十位对象,了解掌握了许多生动细节,比如“余村本就有座山,名为青山,藏着金矿,只不过成色太差,村里‘开青山、挖金矿’的路没走通”等,此前从未见报过。

“深刻性”的第二层内涵,是思想立意的厚度,要求记者不仅要关注点上和现场的信息,还要搜集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要对表现什么、突出什么、弘扬什么等主旨理解到位。

采写《义乌故事:何以勇立潮头》一稿时,记者一行白天蹲点义乌市委办、改革办、商城集团等采访干部群众,晚上翻阅相关材料,在梳理义乌强县扩权改革、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等大事脉络之时,不断明确文章立意——在改革开放45周年之际,尤其是在国际国内环境复杂、现代化建设任务繁重背景下,写义乌故事就是要进一步激发改革开放的精气神,激励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正因立意明确,蹲点调研才更有的放矢,可以从纷繁的内容中找到核心故事,找到故事和时代、和人民群众获得感的联系。也就是说,做好“深”字文章,不仅意味着能俯身抓“活鱼”,还要从诸多“活鱼”中找到最“对味”的那些,加以生动呈现。

第二个字是“活”。其涵义,既包括蹲点采访要抓“活鱼”,也指捉鱼的方式要灵活巧妙。特别是循迹溯源、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故事的重大主题报道,在核心采访对象缺失等不利条件下,要还原当时的情景、捕捉精彩的片段,必须练就突破的能力、敏锐的眼力。

举例来说,《义乌故事:何以勇立潮头》一稿,第二部分内容主讲义乌强县扩权改革故事。了解改革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当事人因多种因素无法采访,而相关文章和书籍对此描述都很简单,只有寥寥数百字。

如何讲好这一故事?记者决定另辟蹊径,从改革前后当地面临哪些具体难题、省市县针对改革的意见是否统一、改革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障碍等以往报道的“空白”入手,从侧面印证习近平同志亲自推动的这项改革在义乌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蹲点过程中,记者听说改革文件下发当天,义乌就召开干部大会传达,第二天很多部门负责人就赶到了杭州对接。这是一个新的细节,也是一个画面感很强的场景。记者根据这一线索,采访多个部门进行印证,反复确认当事人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最后,通过白描方式呈现这一场景,凸显了改革的迫切性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类似的独家线索和细节还有很多,包括在义乌的外国人因办事难组团“上访”等。总结而言,做好“活”的文章,意味着蹲点采访过程中,要找小切口、挖新场景,善从旁证佐证、侧面反面来丰满故事的血肉。

第三个字是“情”。除了深刻性和灵活性,蹲点采访还有一个突出特征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事实上,一篇重大主题报道能否打动人,能否引发大众共鸣,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能否见人见事,能否捕捉并表达老百姓的真情实感。

在余村,记者一次次采访到当地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而实现发展变化的故事。村民潘春林感慨:“15 年前,总书记的话我还听不太懂,但现在绿水青山真的成了金山银山,上海人、江苏人真的来到我家住。”

在义乌,记者与一个个因改革开放浪潮实现命运变迁、获得精彩人生的普通人深入交流。比如商户张吉英,从20 多年前的小摊起家,在义乌一次次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进程中,抓住机遇,开出店面,办起公司,将雨伞卖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生动实践、鲜活场景、丰沛情感,正是能打动人、贴近人的元素。记者在蹲点过程中着重对普通人的故事进行充分挖掘、细致采访,并在写作时创新采用蒙太奇手法等进行展现,助力重大主题报道跳出扁平化的事实堆砌和表态铺陈。

此外,蹲点报道的产品形态,以往常是一次蹲点形成一篇或一个系列的深度报道,进行集中刊发。但在全媒体时代,这一模式所形成的新闻产品在影响力和传播力方面必然受限。因此,浙江日报也对此进行探索,比如用主稿体现深度,蹲点采访中获得的碎片化内容,用于撰写记者手记,用于制作短视频、海报、H5等新媒体产品,既让记者深入基层获取的优质内容展现出更高价值,也形成了连续的、多维度的传播声浪。

综上,全媒体时代,记者既要继承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沉下心来搞调研,俯下身子抓“活鱼”,转作风改文风,使报道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也要敢于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在选题策划、产品形态、传播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打造出更多精品力作,提高报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基层是广阔天地,通过蹲点调研形式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浙江日报义乌青山
下车镇赴义乌招商引资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义乌展
青山揽胜
凝聚七十载风云 镌刻永不磨灭的追求——浙江日报报史馆侧记
“内容+”,为主流媒体赋能——浙江日报改版的实践与思考
打造舆论监督“升级版”——从浙江日报《一线调查》说起
重大主题报道的可视化探索——以浙江日报的实践为例
以我青山磊落,为梅画地为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