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2024-02-29 12:27褚田芬江云珠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4年1期
关键词:稻鱼稻米种养

褚田芬 江云珠 韩 晨 戴 芬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 杭州 310021)

我国面临粮食安全压力, 人口、 耕地、 水资源等因素都影响着粮食生产, 提高水稻产业标准化水平成为提升粮食产量、 确保质量安全的必要措施;水稻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如种植面积减少、 劳动力短缺、 资源利用效率低等, 需要通过标准化来解决, 并以此促进提升水稻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现有水稻标准体系不完善, 标准数量多而分散, 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来引导产业发展。 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水稻主产区迫切需要通过标准化来促进和提升产业健康发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标委”)等部门提出并设立了国家水稻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以下简称“平台”)项目, 平台前期基础较好, 在标准梳理、 制定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 具备推进标准化工作的基础; 此外, 建设更为完善的标准化平台有助于水稻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 提升地方稻米的品牌影响力, 推动水稻产业转型升级。 本文梳理了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现状,介绍了平台建设情况, 重点阐述了平台在水稻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展望。

一、 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 受人口、 耕地、 水资源等因素变化影响, 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虽然有所提升, 但还面临一定的挑战。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13-2022年我国稻谷总产量呈波动上升, 2022 年全国稻谷总产量20 849.48 万t, 与2013 年的20 628.60 万t相比, 增加了220.88 万t, 增幅为1.1%。 稻谷单位面积年产量由2013 年的6 717.27 kg/hm2提升到2019 年的7 059.20 kg/hm2, 增加了341.93 kg/hm2,增幅为5.1%。 近年来我国稻谷播种面积变化较为平稳, 2022 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约2 945 万hm2,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 833.2 万hm2)的24.9%, 仅次于玉米 (播种面积4 307 万hm2, 占比36.4%)。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均提到要重视粮食安全, 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因此, 国家对稳定水稻等粮食安全生产的要求十分迫切, 既要稳定水稻总产安全, 又要保障稻米质量安全, 还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稻米品质提升的要求。 同时, 由于水稻是受水土资源约束性很强的作物, 我国耕地面积增长空间不大, 存在淡水资源紧张、 劳动力短缺、 生产成本增加以及强灾害性气候和病虫害多发等不利因素, 使得水稻种植增粮与增收的矛盾日益突出。 未来水稻产业的发展, 将依靠科技进步和增强综合标准化水平来赋能, 以实现产业体系综合发展能力的提升。

二、 平台建设与优势

(一) 平台建设目前, 长江中下游的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水稻种植总面积的45%以上, 是我国水稻核心种植区域, 稳定该区域的水稻生产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该区域自1978 年到2016 年, 水稻种植面积由1 855.44 万hm2下降到1 500.65 万hm2, 减少了354.79 万hm2, 其中降幅最大的是上海市与浙江省, 分别下降了72.26%与67.32%, 存在着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的问题[1], 同时农业劳动力不足与稻谷需求逐步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 针对我国水稻产业发展中需求和存在的问题, 2018 年国标委启动平台建设,旨在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友好等提供支持。 5 年来, 平台按照 《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国家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项目通知》(国标委农﹝2017﹞139 号) 精神, 围绕长江中下游水稻产业开展标准研制及综合标准化服务, 积极推进水稻产业标准化。 具体包括: 持续跟踪我国水稻标准现状, 通过标准梳理、 比对分析,努力完善水稻标准体系; 协助地方进行全程质量控制、 农业规范认证和稻米质量安全等工作; 通过各种培训和科普宣传, 致力于提高水稻生产主体标准化技能; 开展平台宣传和推广服务。

(二) 平台特点优势主要表现在:(1) 针对性。 为长江中下游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标准化需求提供服务, 从满足该地区水稻产业健康发展的需求出发, 极力推进水稻产业规范化生产。(2) 系统性。 平台从顶层设计出发, 致力于建设标准体系, 其工作涵盖了标准研制、 应用推广、 技术服务等多个方面, 形成了综合性广泛的服务体系。(3)标准化。 在梳理和制定标准的基础上, 注重实践,强化标准化, 通过培训和宣传活动, 组织专家授课和基地实操, 推动标准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4) 数字化。 平台还开展了数字化运营, 采用小程序等数字化手段开展服务, 提升网络影响力。 (5)品牌化。 协助地方开展品牌建设, 推动优质稻米产业发展, 提升整体品牌价值。

三、 平台作用

(一) 在开展区域内水稻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的作用平台持续跟踪我国水稻标准现状, 并进行标准梳理和比对分析, 以进一步完善水稻标准体系。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我国对水稻、 玉米等重要农作物制定了数量庞大的标准, 平台每年都对现有水稻及稻米相关标准进行梳理和统计, 对水稻标准数据库进行更新。 除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外, 水稻标准数据库还统计分析了各省市制定的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 截至2023 年10 月30 日, 现行有效水稻及稻米生产、 加工及水稻生产机械和加工机械等标准共2 481 项, 其中国家标准95 项, 行业标准203 项, 地方标准1 526 项, 团体标准657 项。2021-2023 年新制定的水稻及稻米相关标准943项, 占标准总数的38%, 表明各地积极开展标准制定工作, 水稻标准体系得到不断完善[2]。 从标准制定的内容来看, 涉及水稻产品、 生产管理、 栽培技术、 病虫害防治、 药效检测方法及农药残留检测、 产地环境、 灾害防控、 农药机械、 包装贮运及稻渔综合种养等内容。“十三五” 以来,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增长较为明显, 2022 年我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86.37 万hm2, 同比增加21.96 万hm2,增长8.31%。 为此, 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指导和推广“肥药双减、 一水两用” 的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标准和“控源增汇、 节能减排” 相关的水稻生产标准, 既满足水稻生产发展所需, 也对环境保护、 低碳等作出贡献。

虽然当前制定的水稻相关标准数量众多, 但同时也存在标准分散不系统、 协调性差、 重复多、 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3]。 平台通过梳理分析我国现有水稻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发现生产技术特别是病虫草害相关标准数量较多, 达1 096项, 占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3 种标准总数的63%; 基础通用和产品标准也有173 项之多,加工及贮运标准有47 项; 而包装标准只有1 项,销售供应标准只有2 项, 标准数量相对较少。 为此, 平台项目组建设人员通过梳理和分析我国现有水稻相关标准, 对其进行分类和归纳后, 构建了我国水稻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见图1), 并根据标准体系及相关标准数据, 在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 稻米检测技术、 溯源技术及销售供应端等方面加强了标准制定。

图1 水稻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二) 在加强水稻产业综合标准化技术服务方面的作用随着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工作的推进, 平台积极参与区域内水稻标准和标准综合体的制定, 推进水稻产业综合标准化工作。 5 年来,在国标委的支持下, 平台服务区域内水稻产业的标准体系建设及品牌标准服务共10 项 (见表1), 同时协助政府及主体发布团体标准10 项 (见表2)。

表1 国家水稻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项目

表2 近5 年水稻相关团体标准制定发布清单

近年来, 浙江省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以稻鳖、 稻鱼、 稻虾等为模式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创新、 品种优化和模式探索, 构建了“德清稻鳖共生”“青田稻鱼共生” 等典型的浙江稻渔模式。 针对浙江省先进的稻渔产业, 平台组成员积极对接桐庐县稻鳖生产主体, 为企业制定了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团体标准T/ZNZ 138-2022 《半山区稻鳖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企业以标准为生产指导准则, 实现按标生产和 “肥药双减, 稳粮增收”; 对接丽水市农业农村局, 根据丽水地区悠久的稻鱼生产历史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制定了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团体标准T/ZNZ 167.1-2023~T/ZNZ 167.7-2023 《丽水稻鱼综合种养标准综合体》, 从稻鱼综合种养全产业链产前、 产中、 产后3 个环节根据关键控制点综合分析标准要素, 构建稻鱼综合种养标准体系, 制定生产模式图和稻鱼生产绿色防控手册, 以实现丽水地区稻鱼综合种养“千斤稻, 百斤鱼, 万元钱” 的生产目标, 不仅为农业生产主体提升生产效益, 更为稻鱼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标准引领。

(三) 在推进水稻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方面的作用

1.促进水稻产量提高。 地方标准DB33/T 2434-2022 《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规范》(由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牵头制定) 的实施, 进一步挖掘了水稻产量潜力, 提高技术应用到位率, 缩小了面上生产水平和高产示范方的产量差距, 促进浙江省水稻平衡高产。 同一水稻品种甬优1540 审定时的公顷产量为10 128 kg, 按高产栽培模式公顷产量为12 798 kg, 农户高产攻关公顷产量可达到14 809.5 kg, 说明按标生产后增产幅度十分显著。 研究也发现, 以国家标准GB/T 17891 《优质稻谷》 为依据实施水稻标准化生产, 按照“减肥减药” 的生产方式, 产量高于常规体系, 并在连续实施2 年、 4年、 5 年的土壤上产量有显著提高[4]。

2.推动稻米品质提升。 我国现行稻米质量标准体系中包括了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和其他标准。 其中, GB/T 17891 《优质稻谷》 实施后, 优质米品种逐年增多, 以前品种审定时更多关注产量和抗性,现在增加了品质指标、 食味指标, 使得品种培优和品质提升过程有标可依, 极有力地推进了稻米品质升级。 此外, 水稻标准制定过程中, 主推病虫害绿色防控办法, 提倡农业、 物理、 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 要求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必须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因此稻米安全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浙江省通过团体标准发布了T/ZJLSX 1.1~T/ZJLSX 1.6《浙江好大米》系列标准, 从种植质量控制规范、 加工技术控制规范、 储藏运输控制规范及质量追溯体系构建等方面, 对浙江省稻米品质管控提供了技术指标, 为浙江省稻米安全保障与品质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5 年来浙江省审定的优质米品种占比由原来的5%增加到20%。

3.协助开展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工作。 依托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质量全程管控技术杭州中心, 服务丽水市山区半山区稻鱼综合种养生产主体、 绍兴市上虞区早晚连作水稻生产大户和杭州市临安区水稻规模化种植企业, 积极帮助其实施水稻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操作规范。 目前已协助青田愚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青田绿色山根田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和青田县欧鹤藏红花种植专业合作社3 家水稻生产主体申报并成为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CAQS-GAP) 试点单位。 同时, 加强了平台与CAQS-GAP 在线服务平台相关功能的对接, 强化良好农业规范(GAP) 全程质量控制建设, 有效增强和提升平台服务水平。

4.推动优质稻米品牌建设。 为推动区域范围内优质特色稻米申报名特优新农产品, 平台组成员与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机构(CAQS-PJ-0001) 建立合作, 开展区域范围内特色稻米产品品质评价鉴定服务。 主动对接区域内各县 (市、 区), 协助梳理特色稻米产品清单, 结合名特优新农产品申报要求, 选定“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青田 “稻鱼共生系统” 生产的青田稻鱼米和青田田鱼作为第一批申报产品, 通过充分挖掘青田稻鱼米和田鱼特异性指标, 帮助完成青田稻鱼米和青田田鱼的品质评价鉴定服务工作, 并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5.推进水稻品牌标准体系建设。 帮助丽水地区建设丽水区域公用品牌 “丽水山耕”, 完善品牌标准体系, 研究制定了《丽水山耕: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丽水山耕: 肥料安全使用规范》《丽水山耕: 优质稻米安全生产规范》 等标准, 并加强标准化建设。 为地处杭嘉湖鱼米之乡的嘉善县陶庄镇制定《陶箩米标准综合体》, 推进当地优质粳稻标准化生产, 为提升“陶箩米” 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打好基础。 为产业提供各种技术培训及科普宣传服务, 积极组织水稻全程质量控制、 GAP 认证、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全产业链标准化、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等领域专家团队, 以专家授课、 基地实操、 点对点服务、 网络平台推广等形式, 开展水稻全程质量控制标准化技术宣贯和培训, 提高农业主体全程管控标准化技能。 仅2020 年就在丽水地区组织全程质量控制示范现场会及标准化技术专题培训6 场, 培训350 余人次, 发放全程质量控制标准化技术资料及书籍400 余份, 有力带动了当地水稻生产主体按标生产。 还通过网络平台加强宣传, 借助“一县一品一策”“浙江农安” 等微信公众号, 宣传稻作文化历史、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病虫害绿色防控、 农药安全使用以及稻作研学活动等内容, 积极探讨水稻产业和农文旅及科普研学相结合的发展方式。

四、 前景展望

农业标准与标准化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是农业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 水稻生产是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 持续地加强和推进水稻生产的标准化, 仍是工作的重点和目标, 下一步应从4 方面推进工作。

(一) 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 品质提升、 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精神和2022 年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 精神, 平台应着重为水稻全产业链标准化服务, 组织开展水稻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 积极推动水稻综合标准化生产, 以解决目前水稻标准数据庞大、 标准内容重复严重、 部分标准标龄过长、 标准过于分散、 实际应用难度大、 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现状。 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的通知》, 平台将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 以稻米产品为主线, 以强化全程质量控制、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促进融合发展为目标, 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 开展标准梳理、 比对分析和跟踪评价, 按照“有标贯标、 缺标补标、 低标提标” 的原则, 制定产地环境、 品种品质、 产品加工、 收储运及包装标识等方面标准, 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科学、 合理的现代水稻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二) 进一步强化平台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水稻标准化示范基地的标准化制度体系, 实施设施设备标准化改造, 推进水稻绿色生产技术和生态循环模式应用发展。 同时, 在制定配套的标准综合体的基础上, 选择示范性强的主体, 在基地实行统一标识标牌, 实行制度上墙; 编制简明易懂的模式图、 明白纸和风险管控手册; 建立标准化专业队伍, 开展标准宣贯培训,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带动区域水稻生产实行统一品种、 统一技术、 统一管理。 平台将积极推行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设, 因地制宜帮助规模化生产区域构建标准综合体, 并对示范基地依标生产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三) 进一步推动平台数字化建设在现有“浙江农安” 公众号的链接下, 不断依据需求来开发平台小程序, 提升平台服务产业的能力, 加强优质稻米的推介及展示, 培育大米品牌, 推进区域内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 进一步提升平台服务水平推动开展相关标准绩效评价及验证工作, 提升水稻标准化生产服务能力。 积极争取有效运行经费, 扩大平台的宣传力度, 对接浙江省水稻种植合作社、 种粮大户,推广水稻标准化生产体系至长江三角洲地区, 提升平台服务功能, 平台将继续为构建和推广“最严谨的水稻标准”、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稻鱼稻米种养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田里的农耕智慧
——稻鱼鸭共生复合系统
稻米香喷喷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
到2022年,安徽省稻鱼综合种养将达600万亩
发挥内外因作用 促进稻米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