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富硒稻米标准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2024-02-29 12:27黎晓玲罗艳红龙佳嵘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4年1期
关键词:技术标准稻米团体

黎晓玲 陈 杨 罗艳红 龙佳嵘 任 昀

(湖南省计量检测研究院, 长沙 410014)

硒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对于预防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地方性疾病、 防止器官老化与病变、 延缓衰老、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有重要作用[1]。 据不完全统计, 2020 年底全国富硒产业总产值已突破1 500 亿元; 全国已有24个省份发现有天然富硒土壤, 富硒耕地面积超过333 万hm2。 湖北省恩施市、 湖南省桃源县和新田县、 陕西省安康市、 江西省宜春市和万安县、 安徽省石台县等地, 形成了以富硒种养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目前, 已有针对富硒农产品的硒元素及硒形态分析方法[2~6]、 风险评估[7]以及农业标准化[8~10]等的相关报道。 如张留圈和陆柏益[2]从我国富硒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分析了富硒农产品检测方法、 风险评估、 标准制修订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针对富硒方式、 标准认证等产业化环节提出了对策建议;孙梅和吴强华[3]综述了近年来农产品中硒形态分析的研究进展, 主要涉及提取技术、 分离技术和检测技术等, 并对农产品中硒形态的分析进行了展望。

富硒稻米作为我国人民的主食和食品加工的重要基础原料, 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 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以及对于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 农民增收和全民健康都具有重要作用。2019 年6 月, 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 首次将发展功能农业列入指导意见, 而富硒农业是功能农业的代表性产业。 随着国家对富硒产业的扶持和发展, 产业标准化工作迎来快速发展, 制定并实施了一批富硒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 检测方法标准及产品质量标准。 本文以富硒稻米为研究对象, 分析标准化现状, 提出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以期为相关单位和部门开展质量监管提供借鉴参考。

一、 我国富硒稻米标准现状

(一) 产品标准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11]、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12]以富硒稻米、 富硒稻谷、 富硒大米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将产品标准信息汇总, 详细见表1。 如表1 所示, 我国在富硒稻米产品标准方面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 “国家-行业-地方-团体” 标准体系, 现有国家标准1 项、行业标准1 项、 地方标准13 项、 团体标准24 项。其中, GB/T 22499-2008 《富硒稻谷》 规定, 富硒稻谷加工的大米中硒含量应在0.04~0.30 mg/kg 之间, 且硒含量要求不分等级; GH/T 1135-2017《富硒农产品》 规定, 通过生长过程自然富集硒或通过硒生物营养强化技术, 而非收获后添加硒, 所获得的富硒谷物类产品的总硒含量应在0.10~0.50 mg/kg 之间, 且硒代氨基酸含量占总硒含量的百分比应>65%。 此外, 截至2023 年9 月, 已有湖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陕西省、 江西省、 河北省、四川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江苏省、 黑龙江省、 重庆市、 湖南省、 辽宁省、 福建省、 山东省、 广东省、 青海省、 北京市、 河南省、 贵州省、 安徽省等20 省 (区、 市) 以富硒农产品或富硒大米硒含量要求等方式发布实施地方或团体标准。 其中, 地方标准DBS42/002-2022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富有机硒食品硒含量要求》、 DB45/T 2578-2022 《天然富硒农产品硒含量鉴别与分类》 以及团体标准T/OAIA 0001-2018 《富硒农产品》、 T/CHYY 004-2023 《富有机硒营养食品硒含量要求》 既要求了总硒含量, 又对有机硒或硒代氨基酸含量占总硒含量的百分比提出明确要求, 而且标准间对硒含量要求差异较大。

表1 富硒稻米相关产品标准

(二) 生产技术标准富硒稻米品质与种植环境、 水稻品种、 栽培技术等条件密切相关。 为满足不同土壤条件下富硒稻米生产活动, 针对富硒稻米环境评价、 种子、 种植、 加工、 生产、 产品质量评价等富硒稻米生产全流程, 各地以地方标准、 团体标准的形式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生产技术标准, 提出了产地环境、 品种选择、 有害生物控制、 肥料使用、 农药使用、 种植、 施肥、 灌溉、 收获、 包装、运输、 储藏等过程的操作规范, 明确各环节的技术要求, 用于指导富硒农业生产。 采用与 “(一) 产品标准” 相同的检索方法, 检索到国内富硒稻米生产技术相关现行标准23 项, 其中地方标准14 项、团体标准9 项(见表2)。

表2 富硒稻米相关生产技术标准

截至2023 年9 月, 已有湖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东省、 江西省、 四川省、 江苏省、 黑龙江省、 湖南省、 海南省、 河北省等10 省 (区) 以种植加工、 栽培、 生产技术规程发布实施了地方或团体标准。 其中, 绝大多数标准明确提出了富硒稻米硒含量要求, 且给定的总硒含量范围宽。 部分标准还同时提出有机硒占比指标, 如DB3607/T 009-2022 《富硒稻谷生产技术规程》、 DB4413/T 15-2020 《富硒稻米种植加工技术规程》、 T/HNFX 002-2022 《嘉禾县水稻富硒栽培技术规程》 分别规定有机硒含量占比≥65%、 >80%、 ≥80%。 部分标准还对富硒稻谷实行分级, 如DB5115/T 19-2020 《宜宾天然富硒水稻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三) 检测方法标准我国现行的富硒稻米相关检测方法标准有13 项, 其中国家标准1 项、 行业标准2 项、 地方标准4 项、 团体标准6 项(见表3)。

表3 富硒稻米相关检测方法标准

目前, 富硒稻米总硒含量可以采用国家标准GB 5009.93-20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硒的测定》 进行测定, 涵盖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3 种检测方法。 硒代氨基酸含量按GH/T 1135-2017 《富硒农产品》 附录A 规定的液相色谱-原子荧光法测定, 硒代胱氨酸 (SeCys2)、 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 (SeMeCys)、 四价硒 [Se (IV)]、 硒代蛋氨酸(SeMet)、 六价硒 [Se (VI)] 均能有效分离, 检出限分别为2.3、 5.0、 2.0、 7.4、 5.1 μg/L。 此外,NY/T 3556-2020 《粮谷中硒代半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的测定 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T/CAB CASA0002-2018 《富硒农产品中硒代氨酸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HPLC-ICP-MS))》、 T/SATA 041-2023《食品中有机硒含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和T/SSX 002-2022 《谷物中硒代蛋氨酸、 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测定 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法》 采用 (高效) 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直接测定有机硒。 而DBS42/010-2018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富硒食品中无机硒的测定方法》、 DB36/T 1243-2020 《稻米中有机硒和无机硒含量的测定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 T/DLAS 0002-2020《富硒食品中有机硒和无机硒的测定》、 T/SDAQI 037—2021 《粮谷中有机硒的测定》 和DB45/T 2578-2022 《天然富硒农产品硒含量鉴别与分类》附录B、 DB4413/T 15-2020 《富硒稻米种植加工技术规程》 附录A 则提出无机硒测定方法, 采用总硒与无机硒差值间接得到有机硒含量。

二、 我国富硒稻米标准体系现存问题

(一) 标准体系不健全, 兼容性不强不同产品标准、 生产技术标准对富硒稻米硒含量的认定标准有很大差异, 含量范围宽, 且在含硒(富硒) 产品鉴定、 富硒稻米分级以及有机硒、 无机硒、 硒代氨基酸检测等方面有不同要求。 不同标准间差异大, 特别是不同地区地方标准差异, 造成标准体系兼容性不佳, 这给标准的实施和监管部门开展富硒产品监管带来多重困难, 也会造成厂家同一批次产品多地执法结果完全不同的窘境。 湖北地区发布的地方标准DB4205/T 76-2021 《富硒优质稻米高效生产技术规程》 规定富硒稻谷硒含量应≥0.15 mg/kg, 相较于国家标准GB/T 22499-2008 《富硒稻谷》 规定的0.04~0.30 mg/kg, 其认可的低限量是国家标准的3.75 倍, 没有设置最高限值。 而且,生产技术标准与产品标准协同性有待加强, 绝大多数生产技术标准对稻米硒含量是有明确要求的, 且生产技术标准指标严于产品标准, 对总硒、 有机硒含量要求不同。 此外, 不同归口部门的团体标准众多, 在指标认定、 产品分级、 富硒与含硒定义等方面对富硒稻米要求差异很大, 让消费者、 监管部门无所适从。

(二) 检测方法标准不完善, 方法间可比性不强现行相关检测方法标准适用于富硒稻米中无机硒或有机硒不同形态含量的测定, 包括了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检测方法, 但相关标准在无机硒以及硒代氨基酸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条件、 测定条件和有机硒计算等具体操作规范上不尽相同, 造成不同标准方法的检测结果可比性不强。 如T/SATA 041-2023 《食品中有机硒含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和T/SSX 002-2022 《谷物中硒代蛋氨酸、 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测定 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法》, 因试样制备方法、 分离和测定条件不同, 检出限相差数倍。 此外, 检测方法标准对标准储备液配制方法的规定上, 部分组分如硒代胱氨酸、 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 硒代蛋氨酸等尚无可溯源的标准物质, 无法严格满足溯源要求。

三、 加强我国富硒稻米标准化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 统一富硒产品标准, 合理规范富硒产业经济为可持续发展富硒产业经济, 满足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本要求, 建议农业农村、 市场监管、 卫生健康等多部门从人均膳食摄入风险、 营养学、 硒含量分布特点等角度统一制定不同等级的富硒稻米国家或行业标准, 以解决当前多层级标准认定指标不一、 市场监管执行难的问题。 而且国家应根据地区风险监测、 土壤硒含量情况、 不同人群和饮食特点, 参照碘盐做法, 制定与标准相适应的富硒产品分类指引, 做到精细化补硒。 此外, 应规范各地团体标准制定行为, 不建议团体标准涉及硒含量要求类的标准, 鼓励制定特色富硒产品、 生产技术等相关标准, 并在标准制定、 技术要求、 制定单位及单位数量、 归口行业部门等方面全面考虑, 严格要求, 使团体标准在严于国家、 行业标准的同时, 又能体现地方特色。

(二) 优化生产技术与管理操作, 完善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依据各地土壤环境等实际情况, 摸清所在地区农田土壤硒含量情况, 加大对富硒稻谷种植及人工施硒方法的研究, 优化完善生产技术实操内容, 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相关生产技术标准, 以更好指导农民开展富硒稻谷种植及日常管理, 尽量做到小范围统一富硒方法、 施硒量等田间管理操作。 此外, 在品种选择、 移植栽培、 病虫害防治、 施肥等田间管理共性问题上, 统筹制定地区或行业标准, 减少因生产技术标准制定水平差异造成的标准混乱, 进而影响富硒产品质量。

(三) 研制溯源用标准物质, 优化检测方法标准体系应研制硒代胱氨酸、 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 硒代蛋氨酸等不同有机硒形态的纯物质和溶液标准物质。 在此基础上, 加大对富硒农产品有机硒检测方法和基体硒 (含有机硒) 成分标准物质研究, 研制出不同形态无机硒及有机硒的大米基体标准物质, 以满足当前检测工作、 方法验证、 人员比对等质控活动需要。 同时, 应进一步规范不同形态硒 (无机硒、 有机硒或硒代氨基酸) 检测方法标准, 结合产品标准、 生产技术标准要求完善检测方法标准体系; 将现有团体标准、 地方标准进一步完善, 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 以方便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这将有助于壮大富硒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技术标准稻米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浅析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香喷喷
深海采矿船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
对特高坝抗震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的探讨
发挥内外因作用 促进稻米业发展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阿维菌素在稻米中的残留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