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二泉》中“阿炳”角色表演塑造的美学研究

2024-03-01 11:52宫小涵
剧作家 2024年1期
关键词:阿炳表演者歌剧

宫小涵

歌剧表演从本质层面来看是一种舞台艺术的呈现,需要创作者和演员一同遵循“构思在先,表演在后”的规则。尤其需要舞台表演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结合自身掌握的舞台表演技巧,根据剧情的设计和人物的需要进行人物构思,让表演者完成自我内化、实现对角色的认同。带有民族音乐色彩的歌剧《二泉》作为优秀的歌剧作品,集地域特色、现代意识和传统根基于一体。这部作品在几经编写的过程中汲取了民族传统艺术和西方优秀歌剧经验,以民族化的形式,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内涵。整部作品以主人公阿炳的生平为脉络,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塑造出了一个带有情感冲突的民间音乐奇才。歌剧中阿炳的人物形象塑造直接关系到整部作品的成功与否,也是体现东方经典艺术——二胡艺术美的关键。本文着重从歌剧主人公的人性美、音乐美、形象美三方面进行探究。

一、歌剧《二泉》中的人性美

在歌剧《二泉》中,主人公阿炳是作品的主体脉络,按照歌剧创作“写人、为人写”的创作主旨,“阿炳”的角色表演塑造至关重要[1]P27。这就需要创作者和表演者一方面完成对“人物”的捕捉,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表演技巧完成“人物”情感的抒发,捕捉体会到“阿炳”的内心情感,完成角色的建构,呈现出角色的人性之美。

(一)角色表演塑造的刻画美

在歌剧角色塑造的艺术创作中,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和艺术家更加关注“人性”的问题,从人性角度来呈现个性化的角色表达。关于角色人性的塑造和刻画,要求歌剧演员从点出发,通过“小题大做、小马拉大车”的人物刻画方式,以普通的角度为切入点实现主题的呈现,以小见大,通过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呈现出社会人性的真善美。歌剧《二泉》中的主人公“阿炳”的角色塑造,需要表演者根据剧本的社会创作背景和阿炳的生存环境进行细致的分析。歌剧《二泉》中阿炳的表演者王宏伟谈到人物角色表演塑造问题时说,他个人除了详细分析现存的关于阿炳的文献资料外,还多次到阿炳先生的故居和生活地进行采风,在二泉、惠山等地感受阿炳的内心世界[2]P116,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和资料里的阿炳相融合,感受一位饱经沧桑的民间艺术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在角色塑造的整个过程中,表演者需要将自身与角色人物融为一体,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在生活中体验和感受才能够將人物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甚至从潜意识里去感悟阿炳的所思所想,尤其是在阿炳失明的那部分表演中,那种心灵的无助和对家人及生活的态度,都需要表演者根据主人公的生活背景和角色构思获得人物表演的灵感。将主人公阿炳郁结于心的无奈和悲情表达出来,巧妙地完成歌剧人物角色的刻画,让受众能够切身感受到主题的内涵,以人物角色带有起落的人生境遇和情感起伏来考量不同时代的人性,在强调不屈向上的同时也呈现出“人”的奋斗与挣扎,刻画出一种带有人物特点的生命美。

(二)视听融合之中的韵律美

歌剧作为音乐和表演的艺术融合,将语言赋予了音乐化的魅力,如何将带有故事的剧情变成脍炙人口的“场上之曲”,则是表演艺术家们综合能力的体现。我们以歌剧《二泉》首演阿炳的扮演者王宏伟为例,王老师的声乐表演形象贴切,在塑造人物角色形象的同时,也展现了视听融合的一种“韵律美”。这种“韵律美”不单单是一种内心情感的抒发,还蕴含着受众对于民族歌剧的审美追求,即老百姓常说的看起来有亮点,听起来有味道。歌剧《二泉》主人公阿炳的唱段,在整部剧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编剧和作曲家在创作时最大限度地提取了《二泉映月》中的音乐旋律[3]p120,唱段中咏叹调的旋律高雅而有韵味,整体上呈现了江南民歌的韵味,在每一部分的唱段中都能够体现出不同时期主人公的心理特征。在唱段《无锡景》中编剧还将带有江南韵律的小调穿插其中,达到了较好的表现效果。歌剧中的视听融合表演,一方面要求表演者准确地把握阿炳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还原人物形象,将自己的理解与二度创作相融合,展现“视界”的魅力,为舞台表演提供新的表演视角。另一方面,表演者要从戏剧结构、音乐和音响层面去理解当代声乐表演的内涵,巧妙地处理好歌剧中的演唱高潮和戏剧冲突,产生新的审美境界,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二泉》视听融合中的“韵律美”。

(三)理解与认识之上的情感美

历经百年沧桑,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日趋成熟。面对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中国歌剧艺术在艺术表现、创作主题等方面仍然保持着多元化的成长态势。尤其是民族化的创作让中国民族精神的表达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歌剧《二泉》作为带有民族文化符号的代表作,也是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阿炳的角色形象塑造需要在尊重事实和尊重原创的基础上完成,这就需要表演者把握住主人公的情感。整部歌剧中阿炳的情感主要围绕三个层面展开,即父母情、夫妻情、二胡情。首先,在歌剧的前半场中,表现了阿炳先生对于父母情的一种感念。青年时期的阿炳一直生活在道观,早年父亲的不能相认和母亲的离世给幼小的阿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这就需要表演者将阿炳与父亲交流中的那种憋闷和无奈的复杂内心情感通过对话和二重唱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诠释出来。其次是与彩娣的夫妻情。善良的阿炳在茶楼工作时遇到了苦命的彩娣,为救助彩娣遭到恶霸的殴打导致失明。彩娣苦苦寻找阿炳,最终二人走到了一起。二人之间的夫妻情是建立在共患难基础上的,就需要歌剧表演者在表演时展现出这种特殊的情感。在长期的生活中彩娣不仅是阿炳的妻子,还是他生活的依仗,陪伴阿炳走完了后半生。表演者需要在理解剧本的基础上认识角色,在心中形成构思,实现对夫妻情的完美诠释。最后是阿炳对二胡的钟情,面对命运的如此不公,阿炳从未放弃对二胡的热爱,这种情感也值得人们敬畏。

二、主人公阿炳形象的音乐美

歌剧表演艺术中,带有主题色彩的音乐既是对歌剧作品的整体概括,也是呈现主体人物角色形象最为直接的手段。对于歌剧中的主人公而言,需要表演者基于不同的人物形象和特征有效准确地凝练人物个性,并融入新的元素,从而达到深化人物音乐形象的作用。与其他歌剧有所不同的是,主人公阿炳的音乐并不是后期创作的,而是民间艺术家“阿炳”先生自己创作的。其中的绝世佳作《二泉映月》便是阿炳人生最完美的写照。可以说《二泉映月》的音调一响起仿佛就映射出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盲人在风雨中拉琴的场景,歌剧《二泉》的作曲家也深刻地意识到保留作品《二泉映月》的标签性与塑造人物的形象密切相关,唯有从其原有作品中挖掘人物特性,才能够在引发受众情感共鸣的同时保留艺术的真实性。可以说歌剧《二泉》中主人公阿炳的音乐形象主要通过主题旋律《二泉映月》和主题乐器二胡进行塑造。这一做法也真实实现了歌剧创作者对主人公阿炳的艺术尊重和人格欣赏。歌剧的序幕以作品《二泉映月》开篇,开篇音调下行仿佛感叹命运的不公,凄楚地哀叹着,这也为整部剧目的音乐埋下了伤感的伏笔。在充满悲悯和无奈的旋律中,阿炳先生开始了他不幸一生的陈述,这种悲悯也化作一种对命运抗争的力量,奋斗着、奔涌着。作曲家通过对《二泉映月》中原始曲调的变奏和重构将主题旋律贯穿于歌剧的发展始终,最大限度地呈现和还原了民间艺术家阿炳先生的人物特点,可谓是展其心、塑其形,用最原始的旋律向观众讲述着阿炳先生坎坷的人生路,这其中的辛酸和苦难不仅仅属于底层的劳动者,也带有对命运的美好向往,原始的音乐中既有悲悯也有对梦想的渴望。阿炳先生作为民间艺术家,因精通乐器二胡和琵琶远近闻名,因此,主题乐器二胡是歌剧《二泉》中阿炳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特殊表现。阿炳先生一生中创作的作品多达二百多首,不论是乐器演奏的超群技艺,还是那种独特的音乐情怀,主题乐器的呈现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论是歌剧中的二胡演奏者还是乐器独奏,都是一种直接的视觉艺术传达。这种音乐艺术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通过主题音乐或与交响乐队协奏,将其在舞台景观下的演奏动态直面传达给观众,在为受众搭建真实音乐表演空间的同时,直接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积极向上的民间艺术家形象。

三、主人公阿炳的舞台形象美

在歌剧表演中,除了歌剧主人公的舞台直接表达,歌剧演员的舞台行动对角色人物形象塑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歌剧人物舞台形象的塑造主要以舞台表演为载体,通过戏剧场景的搭建,赋予观众戏剧化的代入感,让受众达到共情。歌剧的舞臺表演者既要诠释出人物原型又要忠实于原著,在自身艺术修养的基础上赋予人物新的生命和活力,完成歌剧演员角色形象的二度创作。从歌剧的整体舞美表达来看,舞台设计师以对主人公阿炳的主观意识呈现作为舞台的变化动机,用“抽屉式”的手法填补舞台空间,通过投影、水雾和用光的结合将舞台的重点和舞美主题进一步深化,不论是在造型设计上还是在服装设计层面,都构成了塑造阿炳角色形象的重要因素。从带有诗意特色的江南水乡到民国时期的落魄,时空的跨越意味着主人公阿炳人物形象的独特性。舞台上的演员运用写意和纪实的双重手法将“阿炳”的人生命运变迁场景化地展现在受众眼中。舞台艺术作为歌剧表达最为直接的呈现框架,是歌剧艺术表达中具象化的艺术形态。歌剧中人物的舞台形象塑造通过不同的场景空间表达展现人物的外在和内心情感,具有独特的形象审美价值,为歌剧人物形象美的呈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歌剧《二泉》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离不开精致的舞美设计,从灯光到舞台的多样化设计都不断深化了阿炳不同人生阶段的境遇和内心活动,从舞台外部呈现上为主人公“阿炳”构建了多元的情感框架。

歌剧《二泉》人物角色塑造是成功的,它为受众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民间艺术家——阿炳。阿炳一生历经坎坷磨难却心怀梦想,积极感恩,体现了时代审美理念和人文精神。歌剧中塑造的主人公阿炳角色形象体现了当代歌剧艺术中所表达的“人性美”“音乐美”和“形象美”,为当代民族歌剧创作提供了一个标准的范式。其成功创演不仅为当代歌剧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当代民族歌剧的创作者们深层次地挖掘民族文化题材提供了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于平 :《舞剧〈阿炳〉:门文元与他的“人文关怀” 》,《舞蹈》,2000年第1期

[2]周慧中:《舞剧〈阿炳〉的投排断想》,《艺术百家》,1999年第3期

[3]张知二:《观照全局 写意大气 简洁到位 精美独特——从舞剧〈阿炳〉的舞美设计浅谈周本义教授的艺术追求》,《艺术百家》,2001年第2期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岳莹 王巍

猜你喜欢
阿炳表演者歌剧
张帮主
张帮主
走进歌剧厅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妙猜两数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论表演者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