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典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文艺功能和时代价值

2024-03-01 11:52虢胜男
剧作家 2024年1期
关键词:仙姑喜儿白毛女

虢胜男

民族歌剧的产生是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的。在新中国成立前,受长期战乱的影响,大众的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直到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全党上下和解放区开展文化解放运动,自此打开了民族艺术复苏和发展的开端。起初文化解放运动的内容还较为局限,主要集中在人们普遍喜欢、普遍参与和难度较低的秧歌等文娱活动,而随着文化解放运动的不断发展,中国新歌剧逐渐诞生。《白毛女》便是中国新歌剧里程碑式的作品,直到今天依然活跃在舞台上。

一、民族歌剧《白毛女》创作的时代背景

20世纪中叶,我国的歌剧艺术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但无论从歌剧的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风格、结构等方面都没有出现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作品。当时的中国正处在艰难的抗战阶段,为了鼓舞各阶层人士的信心与勇气,延安展开了整风运动。在這一政治背景下,带有民族特性的新歌剧形式——秧歌运动蓬勃开展。中国第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民族歌剧《白毛女》也应运而生。作品从最初的巧妙构思到完成创作都凝聚了极强的革命力量与合作精神[1]p52。经过诸多艺术家的多次改版,作品的主题将阶级斗争理论和浪漫主义精神相结合,形成了一部将民族革命与戏剧表达相融合的民族歌剧。歌剧《白毛女》于1945年4月28日在延安的党校礼堂完成首演,引起了巨大轰动。作品在民族秧歌剧的基础上融合了戏剧、声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借鉴西方歌剧创作形式的同时,注入了本土的民族元素,真正打开了民族歌剧的创作思路,是中国民族歌剧的里程碑式作品[2]p18。作品《白毛女》在主体内容的呈现上极具时代特征,同时也是我国民族革命音乐文化的一种展现,是当时抗战人民急切需要的精神支撑。可以说,作品将带有时代性的政治环境与人民审美高度融合,还实现了时代潮流和艺术形式的创新,切实推动践行了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新进程。经过近七十年的传播与改版,民族歌剧《白毛女》已经成为当代民族歌剧中上演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经典佳作。

二、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文艺特色剖析

《白毛女》作为中国的新歌剧,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向世人再现了当时底层人民受压迫的悲惨生活,在触动受众共鸣的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实现了作品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同时开辟出一条民族文化与西方歌剧的融合之路,对后续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最初取材于“白毛女仙姑”的传说,而后经过艺术家的多次修改与加工,以民族歌剧的形式呈现给受众,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农村群众的真实生活,在取得艺术成功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革命斗争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一)剧本内容方面。歌剧《白毛女》的剧本内容源于报告文学《白毛仙姑》中的传说故事,最初的剧本创作共有六幕二十场,经过多次改版最终修定为五幕十四场。整个剧本故事内容脉络清晰,女主人公“喜儿”的人物形象立体鲜明,整个故事围绕主人公“喜儿”化为“白毛女”这一线索展开,主人公与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碰撞出跌宕起伏的情节内容,随着带有张力性冲突的人物故事发展实现了主题的进一步升华。“白毛仙姑”的传说在晋察冀边区广泛流传。传说河北地区经常会出现一个皮肤全白的“仙姑”,她经常到奶奶庙附近偷吃贡品。这样的传言让附近的乡亲不禁感到害怕。直到抗战时期,解放军战士驻扎到晋察冀一带,构筑起抵御日军的战线,并建立了晋察冀革命根据地。为了帮助驻地百姓解决疑惑,八路军战士决定一探究竟,派出了锄奸队,埋伏抓捕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白毛仙姑”。在抓到“白毛仙姑”后了解到这位传奇仙姑原本是周围村里的姑娘,因受到当地恶霸地主的欺凌,无奈离开了亲人和故土,为了在茫茫山区寻求生计,只得躲藏在山洞中,因害怕人追赶,就趁夜深人静到周围的庙里寻觅些吃食。由于长期生活在山洞中,白天也不见太阳,导致无家可归的姑娘长期担惊受怕、缺乏营养,皮肤变色。姑娘因夜晚害怕经常是快速奔跑,使得看到她的人以为遇到了“妖怪”,于是“白毛仙姑”便成了令人害怕的怪物。报告文学故事的产生让人民认识到了对旧社会的改造刻不容缓,同时也直接促成了民族歌剧《白毛女》的诞生。剧本中的白毛女在报告文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其主题思想是为了呈现“旧社会把人变鬼,新社会把鬼变人”的中心思想。整部歌剧的艺术形式建立在西洋歌剧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民族故事,为后续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参考。

(二)戏剧表演方面。歌剧《白毛女》在融合当代戏剧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矛盾冲突,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来展现当时残酷的阶级斗争,从貌美如花的“喜儿”到饱受迫害的“白毛女”,将当代歌剧中女性形象所涵盖的悲剧色彩充分地呈现出来,让受众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歌剧背后所蕴藏的强大精神力量[3]p44。歌剧内容的悲剧性从喜儿父亲杨白劳的死开始,丧父后的喜儿无力向恶势力反抗,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生活的悲惨仿佛蔓延到全局。整部戏剧的核心矛盾点在封建社会下聚焦,贫苦百姓在阶级社会的压迫下全然丧失了尊严,剧中相关人物的塑造需要通过积累式的绝望感来提升歌剧的张力。主人公喜儿在生活中失去了亲人、自由,巨大的心理创伤和痛苦将她从人变成“鬼”。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将核心点聚集在个人命运下,整部剧中程式化的戏剧描写手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歌剧《白毛女》的表演中,创作者采用了戏曲加秧歌剧融合的表现形式,通过斯式体系等方式完成了故事的叙述。在戏剧表演的唱段中应用了较多的修辞方法,通过排比句式来展现杨白劳与喜儿生活的艰辛。生活虽然清贫,但父女俩相依为命日子也还算过得去。同时也通过跳出剧外的隐喻来暗讽黄世仁的无耻与贪婪,穆仁智的伪善与奸诈。通过口语化的台词+民间方言和谚语的形式,提升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与此同时应用带有民族特色的语言也将作品的淳朴内容呈现出来。

(三)音乐创作方面。整部歌剧的音乐创作主要源于秧歌剧的相关创作经验,同时吸取了带有民间特色的花鼓、秧歌和民歌的元素,形成了带有戏剧化的音乐[4]p91。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主要从本民族的音乐元素出发,用带有地方特色的旋律与音乐形态成功地塑造了剧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形象。音乐的主体形态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曲调改编,如一些陕北民歌的应用;在音乐唱词方面将带有民族风格和人物性格的音乐形态应用到作品中。如歌剧中根据山西民歌改编的《十里风雪一片白》通过深沉的音调映射出杨白劳凄惨的人生,这也是反映杨白劳人物形象的主题音乐。在父女对唱的《扎红头绳》唱段中,以较为轻快活泼的音符来表达杨白劳对女儿的那种伟大的父爱。除了歌唱的形式,歌剧中还加入了一些吟诵,通过凄楚的吟诵调《老天杀人不眨眼》表达杨白劳内心的悲愤之情。歌剧最后的大合唱《太阳出来了》,以转调的音符和开阔的音调,向受众呈现了一个崭新的景象,同时将“歌唱新中国”的主题思想呈现出来。歌剧《白毛女》作为当代歌剧的里程碑,对后续民族音乐和戏剧音乐的创作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民族歌剧《白毛女》的艺术价值及影响

(一)艺术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歌剧《白毛女》的内容经过了多次的优化和改版,深刻的主题内涵让它成为国人心中的经典。作品的主题内涵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承,这种人文精神是通过历史的沉淀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对党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抗日主张的宣传成就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在推动歌剧艺术发展的同时,这部作品也有着极大的文艺革命作用。在作品演绎呈现的过程中也承载着带有时代性的精神文化和哲学思维,它同样也是革命时期国人艺术领域和道德领域的一种价值呈现。

(二)对歌剧创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后,戏剧艺术大放异彩,歌剧《白毛女》也进行了多次的创新改版,在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构思技巧和文化元素,其艺术价值也逐渐提升。随着《白毛女》认可度的不断提升,国内相继创作出现了诸多优秀作品、经典歌剧作品,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刘三姐》和《小二黑结婚》等。这些作品的创作形式和舞台呈现都与《白毛女》有着一定的关联。例如由赵树理小说改编而成的歌剧《小二黑结婚》,就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让作品更加富有戏剧色彩。故事主要对小芹和二黑这对青年的恋爱过程进行了完整的描述,二人均受到封建恶习包办婚姻的迫害,通过二人的努力最终在政府的帮助下摆脱了封建的枷锁,结为夫妻。整部作品通过真实的叙述,将百姓身边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在演绎过程中巧妙地设置了戏剧场景,既生动形象又发人深省,具有极强的教育引导价值。此外,在歌剧《白毛女》中融入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元素,如“白毛仙姑”带有传奇色彩的生存故事从侧面也呈现出了作品的艺术内涵,即旧社会的阶级压迫把人变成了鬼。这样经典的表演范式和曲调结构不仅受到了艺术大家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也被新时代的民族歌剧所传承,如民族歌劇《夜宴》《骆驼祥子》等都是在融合民族特色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创作技法为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也创新了传统民族歌剧的文化精髓,即将歌剧内容创作与现代话剧相结合,以多样化的表演方式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5]p56。与此同时,歌剧《白毛女》将戏曲节奏交替的特点应用到表演中,通过锣鼓、琵琶、弦乐的伴奏紧拉慢唱,在丰富表演风格的同时增强了歌剧作品的舞台感染力和表现力,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水平,也开启了民族歌剧的创新发展之路。

四、结语

民族歌剧《白毛女》中所蕴含的艺术审美特性,不仅仅是形式和内容的一种融合,同时也是歌剧艺术自身所呈现的一种艺术信念。这部自强的民族歌剧作品,呐喊出了时代性革命的最强音,在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国故事的演绎,展现了一种富有时代意义的文化精神,给受众以全新的艺术体验。这无疑是一部富有时代意义的经典作品,当代剧作家也应在此基础上为我国的民族歌剧发展添砖加瓦,让中国民族歌剧走向世界舞台,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王芳:《试论〈白毛女〉对中国歌剧发展的重要作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蒲涛,王珊铭:《抗战新歌剧〈秋子〉的创作与演出》,《戏剧文学》,2005年第9期

[3]何斌:《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与思考》,《四川戏剧》,2005年第2期

[4]詹桥玲:《20 世纪中国歌剧发展谈概》,《音乐研究》,2005年第1期

[5]黄仁柯:《解密〈白毛女〉的传奇故事》,《中州今古》,2004年第10期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岳莹 王玥

猜你喜欢
仙姑喜儿白毛女
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创作排演史事考
何仙姑避嫌
仙姑
憨福
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唱段研究
白毛女(第一幕节选)
小二黑结婚(节选)
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艺术形象分析
在延安,初见《白毛女》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