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石刻大全·晋城市卷》清代戏曲碑刻释文校补

2024-03-02 01:45游秋璐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碑记句读重修

游秋璐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三晋石刻大全·晋城市卷》的部分释文出现文字误识、缺文、衍文、脱文及句读错误等问题,错误原因则是著录者未识异体字、形近字、音近字以及不明词语。今通过考辨字形、字义、异体,参考传世文献和碑刻文献,校正误释,校补缺文,校正衍文,校补脱文,举正句读,分析误因,以期为相关文献的利用和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撑,亦为汉语文字研究提供可靠的字形材料。

一、文字误识

(一)不明词语而误识

1.清道光十五年(1835)①《礼义会馆立约碑记》:“一约会馆分数除二分、一分半外,不得布图再简。”[1]235

2.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玉皇庙碑记》:“龙飞大清同治拾三年岁次甲戌仲冬子日上浣之吉阖社勒石。”[2]

(二)不辨形近字而误识

1.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东社重修舞楼柒间碑记》:“甲申年补葺采邑,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不能不引领嗟悼。”[3]412

2.清咸丰年间(1851-1861)《增修舞楼戏房东西禅房碑记》:“传三门庙宇曾不停方,雨角参差,禅房实为隘狭。”[1]453

3.清嘉庆二十三年(1817)《彩绘海神庙记》:“余等十有九人,彼此家民最近,且临是庙,闲暇无事之日,咸集其地。”[3]498

4.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演奇楼碑记》:“补修西南耳楼两间,东大门经楼三间。”[3]776

(三)不辨音近字而误识

1.清雍正七年(1729)《重修舞庭记》:“且邨中诸君一片至诚,或捐财或捐力,信然乐从,毫无悭吝。”[4]173

二、缺文考补

(一)不明词语而缺文②

1.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观音堂续建高禖祠戏楼山门记》:“维□掌账赵固长。”[5]310

2.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创建斋宫并重修四社公所碑记》:“夫苍郁之观□虬之干成之者非旦夕。”[1]424

3.清咸丰七年(1857)《重修舞楼碑记》:“今世村之中,旧有关帝庙一所,庙之前复有戏□三间。”[3]667

按:“戏”下一字,《三晋石刻大全·晋城市高平市卷》作缺文处理。原拓片作“”,当是“台”字。戏台,舞台,供演出用的台。清嘉庆十二年(1807)《静升村补修关帝庙碑记》:“嘉庆十二年中秋月补修关帝庙正殿、东西廊房、献亭、戏台、钟鼓楼,一应花费开后。”道光十三年(1833)《重建关帝庙舞亭暨修诸庙碑记》:“闻之春有祈,秋有报,此戏台之设所由来也。”光绪三十年(1904)《韩壁村重修庙宇碑记》:“其间重修多历年所,乞今舍宇疎漏,轮奂之美弗着;戏台倾圮,颓坏之势将形。”因此,“”当作“台”。

4.清宣统元年(1909)《重修正殿香亭关帝庙高楼东灶房楼碑记》:“夫惟乘其时,理其财而更得人焉以赞□厥事,则功之成也孔易,而神之神也亦灵。”[1]512

(二)不识异体而缺文

1.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合社公议碑记》:“是故名山古庙,上有殿宇以辉煌,下有舞楼以朝应,在前在后,确然不移,然后□明咸宜,神人胥悦矣。”[3]438

2.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东社重修舞楼柒间碑记》:“□以演歌舞以承祭祀也,恳为序以志之。”[4]412

3.清道光十三年(1833)《岭东村创修三嵕殿并舞楼碑记》:“次岭从西而东,俯临村心,为一村之来脉,此岭东村□由名也。”[5]634

按:“由”上一字,《三晋石刻大全·晋城市泽州县卷》作缺文处理。袁拓片作“”,当是“”字,为“所”之异体。《广韵·上声·语韵》:“,所俗字。”[13]《字学三正·体制上·时俗杜撰字》:“所,俗作。”[8]68《四声篇海·一部》:“,音所,字比同俗用也。”[14]碑刻文献亦有用例。清雍正七年(1729)《重修舞庭记》作“”,道光八年(1828)《金妆圣像并彩画舞楼碑记》作“”,咸丰二年(1862)《祁氏支祠记》作“”。因此,“”当作“所”。

4.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创建斋宫并重修四社公所碑记》:“而戕之者无底止,终已不顾,恐所□者悉臂□而山灵竭矣。”[1]424

三、衍文校正

1.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观音堂续建高禖祠戏楼山门记》:“惟有圣者智者,自然生妙悟,到处作因缘,随在为施布。”[5]310

按:复核原拓,释文“圣”后衍“者”,当删。

2.清乾隆十三年(1748)《创修舞楼碑记》:“阖村人公议,喜施大会钱粮兴工,不足钱粮又照社均摊。摊派管饭修工,照地亩收银,起盖戏楼。”[1]280

按:复核原拓,释文“派”前衍“摊”,当删。

3.清道光三年(1823)《重修东元阁舞楼碑记》:“是以道光二年秋毕后,社首中耆老者,覩此阁舞楼狭隘,殿宇倾残,因捐资布施□舞楼创修七间,庙貌补画鲜丽。”[3]521

按:复核原拓,释文“社”后衍“首”,当删。

4.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演奇楼碑记》:“东南高,补文明之盛也。”

“焕然一新,未极盛也,春祈秋报,□为祀典,永垂不朽也。”[3]776

按:复核原拓,“东南高”句,释文“文明”后衍“之”,当删。“焕然一新”句,原释文中的缺文为衍文,当删。

四、脱文补正

1.清雍正七年(1729)《重修舞庭记》:“其一团获神之微衷,未必即有邀福之心,然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自靡不降之以福矣。”[4]173

2.清嘉庆七年(1802)《增补庙宇神池改作歌舞□碑记》:“祷无不应,感而遂通。举四境之人民,皆頼之灵应以为安。”[3]449

3.清嘉庆十六年(1811)《补修玉皇庙碑记》:“顾无不灵之神,人无不虔之心。”[3]473

五、句读举正

1.清雍正七年(1729)《重修舞庭记》:“第舞庭颓废,不堪寓目,邨中善信甚为不安,以为庙无舞庭矣,以对神明而隆祀典乎?”[4]173

2.清顺治十年(1653)《润城镇中庄庙创建拜亭碑记》:“虽然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名胜易坠,身□昔已□后可知矣。”[1]109

3.清同治十年(1871)《重整禁约修房栽树碑记》:“查知的实,均按三七分,披社得得七分,地主得三分,以免争端。”[3]708

《三晋石刻大全·晋城市卷》在整理中留下了部分句读错误及文字误释、缺文、衍文、脱文等问题,因此学界还应做进一步研究。本文拟通过对照拓片考辨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而正确句读、纠正误释、补充缺文、剔除衍文、补正脱文、分析误因,以期为相关戏曲碑刻文献的利用和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撑,亦为汉语文字研究提供可靠的文本材料。

[注释]

①本文引用的碑刻文献材料题名格式采用“年号+碑刻题名”,下同,兹不赘述。

②核查拓片,是本有全字,而录文却作缺文处理,并非真有缺文。特此说明。

猜你喜欢
碑记句读重修
基于地方本科院校线上建课重修的探析
乾隆《翼宿神祠碑记》与戏神信仰的正名
学分制下高校重修工作持续改进路径研究
短句(主语+谓语)
《重修建立玉皇庙记》碑
“咬文嚼字”三篇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重修龙泉寺碑记所见明代寺院经济
关于独立院校重修现象的讨论
明《建文昌神祠记》残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