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教师胜任力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24-03-02 01:45王文霞俞树煜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胜任图谱聚类

王文霞,俞树煜

(1.兰州城市学院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胜任力”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and)提出,这一概念被用于衡量员工工作表现时,能够进行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的区分。“胜任力”代表着员工在工作中产生优秀工作业绩的个人深层次特征的集合,这些特征对个人具有内在驱动作用,激励员工获得优秀业绩,同时这些特征也是可预测、可测量的[1]。其后,很多领域的学者开始关注到“胜任力”这一概念,并将其引入各领域的职业能力的研究中,提出各领域的职业胜任力要求和结构模型,尤其在管理和教育领域,胜任力研究尤为广泛。迪纳克作为较早关注教师胜任力研究的学者,他认为教师胜任力是教师的教学技巧与教学态度的综合,这种综合能力会因教师人格特征及知识运用场景的不同发生变化[2]。其他学者对教师胜任力概念也进行了不同阐释,具体表述不同,但不影响专业领域对此形成的共识,教师胜任力的提法已逐步被接受和认同,已经成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胜任力研究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国内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从最初的教师评价方法中的简单涉及到教师数字胜任力框架的建构研究,一直持续进行,研究成果无论是数量还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增长趋势明显。考虑到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相比于普通期刊发表的论文质量更高,更能够代表该领域研究的成果和水平,对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教师胜任力研究的论文运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进行计算分析,以图谱形式描述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现实状况,直观揭示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未来趋向和态势,对于教师发展研究而言很有必要。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描述

在CNKI数据库中,以“教师胜任力”为主题,进行不限时高级跨库检索,共获得1 112篇文献,此数据反映出国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胜任力进行研究的现状。鉴于初步检索的1 112篇文献中包含的论文质量参差不齐,为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文选取“北大核心”和“CSSCI”数据库收录期刊作为研究的文献来源。

经检索分析,国内最早出现在“北大核心”和“CSSCI”数据库中关于涉及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文献是在2003年,蔡永红和黄天元这两位学者发表的关于教师评价研究方法研究的论文中简单提及教师胜任力评价方法。因此,本文以2003年作为研究的时间起点,又因为本研究以一年作为一个时间切片,为确保研究在时间周期上的相对完整性,确定文献检索的截止时间为2022年12月。最终确定研究的高级检索条件为“主题=教师胜任力”,时间覆盖范围为2003年1月到2022年12月,共获得有效文献284篇,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由美国华裔学者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使用寻径算法,对特定领域的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其计量结果为一系列可视化图谱形式。借助于这些图谱,能够揭示一定学科领域知识演化的路径,并预测该学科发展前沿所在[3]。相比于传统文献分析,这种可视化分析方法对于文献数据进行的挖掘程度更深入,数据分析更全面,并以图谱化形式呈现计量结果,有助于对研究主题的结构化分析。早期版本需要以JAVA语言作为外壳,新版本已经摆脱了这一束缚,不再需要安装JAVA语言即可运行。本研究采用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功能,对2003至2022年时间段内国内关于“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文献进行多角度科学计量,实现对“教师胜任力”研究文献的系统分析。

二、发文量统计分析

对检索获得的284篇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文献逐年统计,形成的年发文量统计图(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近20年来,国内关于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文献整体上呈现出较为平稳的增长趋势。2003年,国内开始出现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文献,之后的6年研究持续进行,但研究文献数量很少,每年不足10篇。2010年的发文量与之前相比骤增,为23篇,成为教师胜任力研究发展过程的一个小高峰。2011-2017年之间教师胜任力研究平稳上升,接下来的3年文献发表略有下降的趋势,2020-2022年,教师胜任力研究文献持续上升,重新迎来研究的爆发期。发文量统计图中趋势线的R2=0.733,拟合程度较高,根据趋势线的走向,结合目前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赋能教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背景,可以大胆预测未来教师胜任力研究仍有较大研究空间和挖掘潜力。

图1 年发文量统计图

三、热点知识图谱分析

论文中的关键词是论文研究主题的集中体现,能够精准表达研究的核心内容。因此,对关键词进行计量、分析,有助于在研究中准确而高效地把握特定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所在[4]。在本研究中运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分析,绘制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等知识图谱,由此可获知2003-2022年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热点所在。

(一)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关键词共现网络是指关键词在所有检索文献中,在不同论文间共同出现的频次所形成的网络。图谱中的关键词节点大小可以直观区分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节点标识大,表明此关键词出现的次数多。关键词中心性值也能够反映出该关键词的重要性程度,中心性数值越大表示该关键词越重要。但是,并非所有高频关键词都具有高中心性,仅靠高频关键词,不能精确确定研究热点,研究热点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关键词的共现频次和中心性。

经过计算,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胜任力”与“教师胜任力”频次最高,节点最大。对关键词根据中心性强度值进行排序,中心性值在0.1以上的关键词有26个。胜任力(141)、教师胜任力(39)、胜任力模型(28)、教师(17)、教学胜任力(16)等关键词中心性均在0.1以上,成为国内教师胜任力研究领域的高频与高中心性关键词。“胜任力”的频次最高,节点最大,对胜任力的研究覆盖了研究的整个时间,而本文在使用主题词检索时使用了“教师胜任力”作为检索的主题词,教师胜任力的中心性值为0.5,所以将不再讨论这两个关键词。剔除“胜任力”和“教师胜任力”之后,会发现在列表中“胜任力模型”和“教学胜任力”这两个关键词出现频次和中心性相对都比较高,表明“胜任力模型”研究和“教学胜任力”研究对教师胜任力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值得关注的关键词还有“高职院校”“绩效”“高校教师”“专任教师”“校本培训”“岗位胜任力”等,这些关键词在教师胜任力研究中中心性数值相对较高,对认识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热点具有支持作用。

图2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通过关键词聚类,可以进一步了解相关研究主题的分布情况。关键词聚类分析是基于关键词的属性特征,通过数学方法按照某种相似性,定量地确定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并按照这种关系程度对关键词进行聚类,以此来了解主题研究情况。

在聚类知识图谱中,Modularity Q(Q值)和Mean Silhouette(M值)这两个重要参数反映聚类结果结构的显著性和聚类结果的可信度,而每个聚类前面的数字标签则显示聚类的大小,数值越小所包含的关键词越多,代表该聚类领域越重要,表明该主题是研究热点。

在本研究中采用LLR算法(对数似然率算法),计算得到:Q=0.8848,M=0.9661,Q>0.3(临界值)表明关键词聚类结构显著,效果良好;M>0.5(临界值)表明聚类结果合理、可信。经计算,284个文献共形成45个聚类,其中聚类号从0到7的聚类分别是:“胜任力”“教师胜任力”“胜任力模型”“岗位胜任力”“高职院校”“教学胜任力”“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

(三)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热点分析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是聚类图谱的扩展,能够动态性地展现一个研究领域主要的研究主题在时间维度上的发展、变化。教师胜任力研究的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如图3所示)呈现了聚类号前8位的聚类,在每个聚类中包含了此聚类主要的关键词及关键词出现的年份,结合高频和高中心性关键词列表和相关文献内容,可将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热点主题划分为四个方面,即:教师胜任力的基础理论研究、胜任力模型研究、各层次教师胜任力结构与评价研究。

图3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

热点一:教师胜任力的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研究中对基本概念和理论范式的梳理,是一个领域实施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胜任力的基础理论研究奠定了这一研究领域形成的逻辑基础,因此,基础理论研究也就成为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热点主题之一,#0胜任力、#1教师胜任力、#3岗位胜任力、#5教学胜任力这四个聚类和其他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如:扎根理论、工作旺盛感、动机、灰关联系数、行为事件访谈、胜任力词典、职业幸福感等,都反映了教师胜任力研究过程中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对教师胜任力研究起到了启发与支持作用,使得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理论范围逐步扩展,理论成果日渐丰富。对胜任力及教师胜任力概念的内涵释义是这一热点领域形成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胜任力研究构建了岗位胜任力、教学胜任力、全球胜任力、数字胜任力、数智胜任力等概念,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岗位胜任力和教学胜任力概念。麦克利兰提出的胜任力即指岗位胜任力,是指在一定具体工作职位上能完成其任务目标并绩效优秀的人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5]。有研究者认为教师胜任力即岗位胜任力,教师的岗位胜任力表现为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自如地实施教学及管理教学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特质的总和[6]。教学胜任力作为关键词最早2009年在核心文献中出现,教学胜任力早期研究关注点集中在教学胜任力素质模型研究,2021年教学胜任力研究强度爆发,教学胜任力的研究发生转向,随着慕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兴起和流行,研究者开始聚焦混合式教学情境下教师的能力要求。

热点二: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在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中显示,#2胜任力模型是教师胜任力研究中形成的一个重要主题,而且在其他聚类中也可以发现“胜任力模型”“冰山模型”“洋葱模型”“结构模型”等关键词,胜任力模型的聚类标签和其他聚类中出现的各种与“模型”相关的关键词反映出“胜任力模型”研究是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胜任力模型是指对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力特征的理论概括。“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在各个职业领域的胜任力模型研究中最为经典。冰山模型将个人素质划分为“可见的、表面的”和“不可见的、深藏的”两个构成部分;洋葱模型则将个人素质结构自外向内分为三层,最外层为知识与技能,中间层为自我形象,最内层是动机[7]。受上述两个经典模型的启发与影响,在教师胜任力研究中,学者们进行了丰富、多元的模型构建研究。党圣鸣等提出基于认知能力等3个维度及17个构成因素构成的管理型教师胜任力模型[8]。马雷鸣、赵蒙成结合扎根理论的观点,提出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德育胜任力的结构模型,从德育意识与态度等4个维度尝试教师德育胜任力模型的创建[9]。王晶心等人根据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现实,提出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胜任力模型,此模型是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创新融合为目的[10]。

热点三: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胜任力素质结构研究。在8个主要聚类中,#4高职院校、#6中小学教师、#7高校教师是以各级各类教师作为聚类标签,在关键词时间线聚类图谱中,也可以发现,其他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如:“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高校青年教师”“专任教师”等,足以证明教师胜任力研究对象覆盖了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朱晓颖采取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数百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引起教师胜任力的差异因素所在[11]。涂云海将胜任力研究引入高职院校,选取高绩效的优秀教师为样本,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索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的胜任力,构建高职教师胜任力模型[12]。周榕对国内远程教学中的高绩效教师与普通绩效教师的胜任表现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并以问卷测试进行交叉验证,提出远程教学情境下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13]。鲁鸣等提出幼教工作胜任力是幼儿园教师实现优质学前教育的重要变量的观点[14]。韩江英等采用抽样方法,研究临床护理教师岗位胜任力影响因素[15]。以上只是列举了几例教师胜任力研究文献,研究者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对象覆盖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教师,学科领域涉及数学、体育、思政、医学等多个领域,研究角度和方法运用方面具有多元化特征。

热点四:教师胜任力评价研究。国内关于教师胜任力研究起源于教师评价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各聚类中体现了教师胜任力评价研究的关键词有“教师评价”“综合评价”“教育评价”“绩效模型”“短期绩效”“评价模型”等。实际上,麦克利兰在提出胜任力概念时,明确认为胜任力是可测量的,并且创造了胜任力测评方法。这给职业领域胜任力研究奠定了最初的基调,受其影响,教师胜任力研究的一个热点方向就是胜任力的测评,用于区分不同水平的工作绩效。周榕确定远程教学胜任力评估指标的层级,构建了远程教学胜任力评估指标体系[16]。王亚萍通过分析、比较高校针对教师的岗位胜任力评价涉及的多个方面内容,选择大数据视角,构建高校教师岗位胜任力的评价体系[17]。

四、研究主题发展趋势分析

关键词突发性图谱能够展示文献被引频次的突减或突增的情况,进而反映出研究热点的重大转向,从而确定研究领域的前沿内容。为了准确定位教师胜任力研究热点的转向点,运用CiteSpace的Burstness功能对关键词的突发性进行检测,得到教师胜任力研究领域10个突发关键词(如图4所示)。每个研究热点都在短时间内的研究呈现出爆发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热点发生改变,再结合关键词频次、中心性图谱可知,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热点从最初的统计分析、教师胜任力素质模型、高校教师的胜任力特征研究转向了绩效评估、继续教育、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数字胜任力研究,其中“教学胜任力”研究的爆发强度值明显,为3.68,表明教师的教学胜任力研究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同样,“数字胜任力”在关键词突发性图谱中爆发强度值为2.66,结合关键词共现频率的统计,“数字胜任力”的共现频次=5,目前中心性值为0.01,但由于“数字胜任力”概念作为关键词最早在论文中出现的年份是在2021年,因此可以确定,“教学胜任力”和“数字胜任力”反映了教师胜任力领域的研究前沿。

图4 关键词突发性图

关键词时区图侧重从时间维度呈现知识的演进,可以支持研究者根据不同时段关键词变化情况从整体上分析研究领域的内在趋势变化,本文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按照时间排序统计了教师胜任力关键词时区图谱,如图5所示。

图5 关键词时区图

图4和图5较直观地呈现了教师胜任力研究领域研究前沿的演变过程,有助于预测教师胜任力研究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结合图4和图5分析,可以将教师胜任力研究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2006年):这一时期处于教师胜任力研究的起步阶段,研究以教师评价为基点,开始逐步扩展相关知识和领域的研究。蔡永红和黄天元在2003年提出教师胜任力评价属于教师评价类型的一种,用于评估教师所需要的素质或胜任力,通常以传统书面测验形式进行[18]。结合时区图中显示的关键词,教师胜任力研究领域出现较早的关键词是统计分析、教师胜任力评价、教师胜任力素质模型、行为事件访谈等,从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教师胜任力研究在早期阶段是产生于教师评价研究的,还可以发现胜任力模型构建的一般路径是通过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搜集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维度和要素,再结合统计分析方法确定维度关系和要素结构,并进行模型构建。

第二阶段(2007-2013年):这一时期处于以“胜任力模型”研究为主的迅速发展的阶段,在图5中显示的高频关键词节点数量多,连线密集,表明此阶段涌现出较多的热点关键词,主要有:教师胜任力、胜任力模型、教学胜任力、岗位胜任力、绩效、胜任力特征等。这一时期教师胜任力研究已经逐渐摆脱教师评价研究的束缚,趋于多元化的研究,研究范围趋于广泛,此时,国内教师胜任力研究处于以“胜任力模型”研究为主的多元爆发期,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职业特征和具体岗位的需求,研究者们在早期建构胜任力模型一般路径的基础上,无论是对胜任力模型建构的理论基础,还是模型建构的科学方法运用方面都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研究结果也很丰硕。

第三阶段(2014-2022年):这一时期处于以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为新基点的全面发展的阶段,热点关键词主要有:教师专业发展、数字胜任力、全球胜任力、实践教学等。这一时期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领域,教育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呼声日益强烈,对教师胜任力结构的研究从传统的基于心理学基础的特征描述转而开始寻求更为完善、更符合时代特征的数智特征的加入[19]。近几年,教育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等多项工程、项目[20],以及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提出,催生了教师数字胜任力概念的产生。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数字胜任力已经成为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必备的素质与能力,而培育和发展教师的数字胜任力已成为研究教师胜任力的主要趋势之一。

五、结论

通过对“北大核心”和“CSSCI”数据库中时间跨度将近20年的有关教师胜任力研究文献进行年发文量统计图、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关键词时区图等多个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分析与相关数据统计,研究发现:第一,国内教师胜任力研究产生于教师评价研究,而且胜任力评价研究在教师胜任力研究发展过程中持续性强;第二,教师胜任力研究集中于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职业需求,构建胜任力模型,研究热点丰富,主题较广,表现出研究者对教师胜任力研究的学术兴趣;第三,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演进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3-2006年)是以“胜任力评价”为基点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2007-2013年)是以“模型构建”为核心的迅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14-2022年)是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面发展阶段。

猜你喜欢
胜任图谱聚类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绘一张成长图谱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自适应确定K-means算法的聚类数:以遥感图像聚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