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远上白银间

2024-03-03 18:07赵晨
环球人文地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驴车龙湾永泰

寻访永泰古城鹿寿山下,遗世独立的戈壁古堡

羊群排着队站在距离太极池不远的地方,主人一声鞭响,它们就在头羊的带领下迅速奔向池边狂饮。我蹲在池水的另一边凝神屏息,远远望着,生怕吓到这些胆小的小家伙们。

永泰缺水,年均降雨量仅18毫米,加上古城位置偏远,不在黄河灌区内,这里的农作物生长条件艰难,一直都是靠天吃饭。为了让农作物保湿,农民在田间地头用石头覆盖土地。不知道的还以为甘肃的石头地能长出庄稼呢。

永泰古城位于景泰县城西南26公里的寺滩乡,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城池是大明帝国西北边防线上最重要的军事重镇。抵达永宁门外时天空阴沉,萧瑟的城门楼、黯淡的太极池、遍地的羊粪蛋儿,空气中夹杂着寒气,不远处的鹿寿山上浓云翻滚。

好在阳光没有让我们久等,很快便从浓云中挣扎出来,我迫不及待地放飞无人机至三百米的高空,眼前的龟城着实让人惊叹。有了阳光的加持,整座古城顿时有了生机,尽管城内处处残垣断壁,但依然有人坚守在这里。

古城的城墙由夯土筑成,形制渾圆,犹如一只金龟。城南分设内外两门,稍向西偏,形如龟头;四面设有瓮城,如同龟爪;在城北的旷野中还延绵着五座烽火台,好似龟尾。

进入古城内,一条主街纵贯南北,城内全是土坯房,最高的建筑物还是一个影视剧组留下的教堂。这座教堂早已废弃,里面更是年久失修,残破不堪。走进这栋危楼,心里不免有些忐忑,这里曾经是摄影师眼中的“永泰三宝”之一,如今已经没法在里面正常拍照。如果说教堂是影视剧组所建的假把式,那么古城内建于1914年的永泰小学则是货真价实的百年小学,但可惜的是,由于永泰的生态条件持续恶化,越来越多的永泰人被迫迁到灌区生活,这所永泰人引以为豪的小学也在2015年彻底关闭。

永泰古城内共有五眼水井,修建者是清代名将岳钟琪。岳钟琪是岳飞的二十一代世孙,在永泰城里出生。从他的曾祖开始,岳氏家族世代戎马疆场,到岳钟琪的时候更是家族顶峰。康熙末年,岳钟琪从四川提督位置上一路高歌猛进,在雍正时期官拜兵部尚书、宁远大将军,在年羹尧问罪后一度接替他成为大将军。雍正末年,岳钟琪遭人诬陷,被判斩监候,直到乾隆二年才得以赦免并重新启用,还指挥了大金川平叛,乾隆十九年,岳钟琪病逝于平叛凯旋的路上。

岳钟琪在雍正初年回乡祭祖的时候,曾站在城南山坡上感慨,永泰城虽然形似金龟,但未有五脏。在他的主导下,永泰的兵民从城南开暗渠引水入城,在城内开五眼水井,并在城外修筑涝池。城内的军民可以在井中取水,饲养的动物可以在涝池饮水,这样既实现了人畜用水分离,也不用再担心一旦敌军围城会被掐断水源,更为城内军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暗渠和水井的修建如同为这只金龟添上了五脏六腑,直到今天,这些井水依然为城内村民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清澈的水源。

日影西斜,永泰古城迎来了一天中最美的时刻。牧羊人赶着羊群从起伏的丘陵间出现,羊群排着队站在距离太极池不远的地方,主人一声鞭响,它们就在头羊的带领下迅速奔向池边狂饮。我蹲在池水的另一边凝神屏息,远远望着,生怕吓到这些胆小的小家伙们。

喝饱后的羊群会在牧羊人的驱赶下返回城内的羊圈。等待拍羊的游客大都集中在永宁门内外或者护城河边的桥头,然而羊群不愿从人群周围走过,牧羊人也不喜欢自己的羊群被游客惊扰,所以他们经常赶着羊群从其他没有人的城门悄悄进城。据说,如果想近距离拍羊,或是让羊群按照拍摄路线行进,那么直接给牧羊人塞点儿钱或许可以做到。

日暮西沉,疲惫的身躯已经难以支撑我们在永泰等候星空了,故决定在天黑前返回景泰县城。古城内不少地方我们没有走到,心存遗憾的同时,希望这里的一切能长久地保存下来,也希望村民们能够有更好的生活。

通往黄河石林乘羊皮筏子漂流,搭驴车观景

从龙湾村到饮马沟大峡谷还有一些距离,如果步行过去,少说也得四十分钟,最快捷、最有乐趣的方式是从村口码头乘坐羊皮筏子顺流漂到沟口。

同永泰龟城相比,景泰的黄河石林更广为人知。我个人将黄河石林景区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游客服务中心、二十二道拐、龙湾村和饮马沟大峡谷(石林核心区)。

游客服务中心背后的观景台是俯瞰整个黄河龙湾的最佳观景点,二十二道拐则是连接游客服务中心和山下龙湾村之间的盘山公路,全长2.3公里,垂直落差达150米。

乘车经过二十二道拐,一路盘旋漂移。这段蜿蜒曲折的彩色公路是黄河边上的龙湾村村民出山最便捷的通道,也是黄河石林土黄色崖壁上最绚丽的一抹色彩。下了大巴车后,联系上龙湾宾馆的老板。一顿简单的午餐,一个舒适的午觉,推开龙湾宾馆的后门,穿过一小片枣园,眼前就是黄河。从龙湾村到饮马沟大峡谷还有一些距离,如果步行过去,少说也得四十分钟,最快捷、最有乐趣的方式是从村口码头乘坐羊皮筏子顺流漂到沟口。

一路上我和筏工闲聊,这里的筏工大都是当地村民,早先从龙湾村到饮马沟大峡谷是不允许游客步行前往的,羊皮筏子是唯一的交通工具,那时他们的生意很好,有时一天能拉七八趟。现在景区开放了这段路,羊皮筏子不再是唯一选择。黄河筏工的工作并不容易,除了要在顺流而下时把好舵之外,在驶出和驶入码头时还要奋力划水,对抗水浪和小的旋涡,以免出现翻船的情况,挣的都是辛苦钱。乘坐黄河羊皮筏是黄河旅游的特色,建议体验一下。

走进饮马沟大峡谷,才算是真正走进了石林。我看见一辆辆驴车裹挟着黄土迎面而来,搭一辆驴车,悠悠晃荡在深邃峡谷内,两旁是形态各异的石笋石柱,那一刻我们仿佛穿越回到了古丝绸之路上。

这里每一名驴车车夫都可以胜任石林的讲解员,他们知道每一处石林中有趣造型的名字和背后的故事。说来惭愧,我为了拍照,一直跑前跑后,道路两旁石林的名字和故事,我倒沒记住多少。

走出大峡谷,来到一片开阔地带,这是驴车之旅的终点。再往前走就是山坡顶上的观景台,在观景台上可以看到一大片密集的石林。站在山顶,观景台不同方向看到的风光是不一样的,每变化一个点位就会带来新的惊喜。

从山顶返回的时候,我们还遇到了小小的波折。乘坐驴车是要先交往返的钱,来回只能坐同一辆车,驴车把游人送到终点后,都会推荐游客坐卡丁车上山,驴车则在终点等待。我们想在峡谷口和山上多玩一会儿,也为了让拉车大姐多拉一趟生意,便跟她约好下午6点在驴车终点处等她。可是直到6点半也没有等到她,在寻找大姐联系方式无果之后,无奈之下我们跳上了景区的巡查车,在返回途中却又碰到了匆匆赶来的大姐。我们换乘了大姐的驴车,没想到她不但把我们拉出了景区,还一路拉回了龙湾村。

在龙湾村这一晚睡得很好,大清早竟然是被驴子叫醒的,也难怪,整个龙湾村光拉车的驴子就有三百多头。换好衣服走出门,抬头发现天空浓云翻滚,细雨绵绵,别有一番风味。

彩色泵站与水川湿地大漠沙洲上的温婉水乡

不同于传统甘肃村落土黄色的观感,顾家善村完全是一派江南风景。你能想象在黄河边的沙洲上还有青瓦白墙的存在吗?

景电工程这个名字并不准确,它的标准称谓是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这是一个横跨甘肃、内蒙古两省四县的大型提灌水利工程,整个工程分为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和民调工程三部分,灌区总面积1496平方公里。从1974年一期工程建成开始,整个景泰川地区的种植条件和生态条件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

依托景电一期工程的泵站和供水管道,这里被打造成了一个水利风景区,我们寻找的也就是这个地方。之所以会选择这里,不是对水利和灌溉有多么大的兴趣,而是因为这里的泵站和管道被刷上了不同的色彩,这令我十分好奇。或许是宣传得不够,来这里的游客少之又少,网络上的有用信息更是寥寥无几,我费尽心思才打探到了彩色泵站的准确位置,可巧,泵站就在五佛沿寺的旁边。

我们快步走进了1号泵站,看到了彩虹般的外墙。走进泵站内,里面的景象更是呈现出了兵马俑的既视感。对于我们这样的外行,设备自然是看不懂的,也只能走马观花地感受一下。

比起泵站,五佛沿寺更为出名。这座寺庙始建于北魏,核心石窟内有泥塑的五佛造型,侧面是千佛石窟。现存的这五尊佛像,中间的是清代重塑,其他四座都是唐宋时期的造像。侧面的千佛小龛内有不少北魏时期的残存小佛,更多的是后人补放。在五佛沿寺登高望远,脚下的黄河以及对岸的北城滩都尽收眼底。

从水利风景区返回景泰县城的路上,到处都能看到彩色的送水管道,它们或高架,或平铺,都是径直暴露在外的。那些平铺在路面上的管道,让人回忆起了小时候在院子里爬高上梯钻管道的场景。

从景泰前往白银水川湿地,是计划之外的旅程。我们到白银后的第一个去处是水川湿地,这并不仅仅单指水川湿地公园,而是包含了强湾乡、水川镇以及黄河对面榆中县的青城镇的一大片绿洲。

湿地公园面积并不大,却很美。如果是盛夏时节,湖内遍布荷叶,那该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穿过一座小门楼,再走不远便到顾家善村,水川这一带最值得看的村子就是这里。不同于传统甘肃村落土黄色的观感,顾家善村完全是一派江南风景。你能想象在黄河边的沙洲上还有青瓦白墙的存在吗?顾家善村的人们把村子用花草装点得十分精致。看惯了大漠孤烟,躺入温婉可人的水乡,在今天不过是几个小时的车程,但在几百年前,却是戍边将士梦寐以求的。

离开顾家善村已近傍晚,走出村口,我注意到不远处的山顶有几座寺庙,直觉告诉我,那会是一处风景绝佳的观景点。沿着寺庙方向行驶,不到5分钟就到了山门,这里竟然叫作北武当。放眼望去,整个水川湿地尽收眼底。我第一次发现,原来黄河除了奔腾的壶口和清澈的贵德,还有水川这样张弛有度、动静相宜的一面。

(编辑 陈致颖)

作者简介

赵晨

地道的老西安,资深火车迷,旅行和摄影爱好者,足迹遍布全国。喜欢用镜头和文字记录时光,对生活永远充满热爱,对远方始终保持向往。

猜你喜欢
驴车龙湾永泰
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龙湾玛珥湖水华爆发成因初探
北美蓝莓落户永泰
毛驴的慢生活
阿P卖菜
台专家探访永泰庄寨
运草的驴车
幸福老袁家
毛驴的慢生活
标准化,游客纷至永泰来
吉林省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食(药)用真菌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