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创新
——以泉州市第一幼儿园“西街记中记”乡土教育课程建设为例

2024-03-06 05:34黄晓军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西街乡土绘本

黄晓军

(泉州市第一幼儿园,福建泉州 362000)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因此,我国幼儿园在依规建设国家正式课程的基础上,应高度重视建设乡土教育课程,充分开发利用乡土自然文化教育资源,精心设计和组织实施有意义、有意图、有意思和有意蕴的系列特色教育活动,致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幼儿,为塑造具备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泉州市第一幼儿园(以下简称该园)创办于1930年,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中心老城区——鲤城区西街,其古迹与民俗交相辉映,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该园以“传承、培育、创新”为办园目标,秉承“文化漫润美惠心灵”办园理念,积极探索将鲤城区西街的历史与当代文化元素迁移渗透到幼儿园环境创设、活动组织和评价决策等“西街记中记”乡土教育课程建设全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效。

一、充分开发与利用乡土教育课程资源

在乡土教育课程目标定位上,该园强调引导幼儿体验乡土文化,激发其生成乡土情感、乡土关怀与乡土认同,并为促进其国家认同奠定坚实基础[1]。在乡土教育课程内容选择方面,该园秉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的教育理念,坚持紧密贴合儿童真实需求,关心儿童真实感受,大力支持幼儿全面亲身体验乡土日常生活,逐步建构关于西街的历史与当代文化记忆并内化铭刻于其幼小心灵深处。在乡土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该园初步构建了协同开发与利用鲤城区西街历史与当代文化教育资源的行动网络。首先,积极动员教师定期“走出去”调查了解,积极识别并筛选出适合幼儿学习体验的礼仪风俗、节日庆典、艺术文化、文化古迹等乡土文化资源,进而编制方便今后利用的资源目录,不仅用于幼儿园户外与室内文化育人环境创设(见图1-2),而且用于设计与实施生活、游戏和教育等活动。其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不仅参与收集、整理和改造西街文化教育资源,而且积极参与幼儿园特色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负责讲解民间习俗,介绍当地人文故事,组织民间游戏,指导特色手工制作,以及家园合作开展传统节庆活动。再次,坚持分批次聘请泉州非遗传承人担任乡土文化教育课程教师,一方面为教师和幼儿传授民间艺术技能,与此同时组织开展一系列体验式民俗活动,如妆糕人、梨园戏、拍胸舞、木偶雕刻、刻花灯等。最后,积极组织开展保护泉州西街文化遗产活动,除了经常性组织广大家长聆听非遗公益讲座,还提供必要技术支持,大力引导幼儿、家长、教师共同成为家乡文化传承者。

图1 把西街景物搬入幼儿园

图2 东西塔下闹花灯

二、重视优化乡土教育课程实施策略

该园重视统筹规划设计与系统组织实施鲤城区“西街记中记”乡土绘本-戏剧-哲学教育系列活动。

一是积极优化乡土绘本阅读活动策略[2]。例如,在“西街记中记——时间的足迹”文化绘本阅读活动中,该园教师在室内发起环节,会通过展示绘本封面和简要介绍故事背景,巧妙引发幼儿们对“时间的足迹”主题的好奇心;在户外延伸环节,会利用园所设置的仿真西街场景,组织幼儿进行情景模拟阅读,使其仿佛亲身置身于西街历史的变迁之中(见图3);在园外体验环节,会带领幼儿近距离地观察西街景观,并与绘本中的画面场景进行对比,增强其现实感知与历史记忆的链接;在室内拓展环节,会设计角色扮演游戏,指导幼儿扮演绘本中的角色,在想象的西街场景中开展符合角色身份的行动;在区域交流环节,会举办绘本分享展示活动,会启发幼儿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和绘画以及手工作品等,向同伴及教师展示了他们对“时间的足迹”主题的独特理解。

图3 在仿西街场景沉浸式阅读

二是积极优化乡土戏剧主题活动策略。例如,在“西街记中记——时光漫游”戏剧教育活动中,该园教师会深入考察西街历史并遴选确定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近代时期的变迁等代表性历史时刻作为戏剧活动背景,进而精心设计戏剧表演的情节和角色。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会利用模拟西街的小舞台,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见图4),逐步引导幼儿融入戏剧氛围,培养其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该园积极邀请家长参与扮演特定的戏剧角色,显著加强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紧密联系。在戏剧表演之后,教师还会及时组织幼儿进行表演反思与经验分享,引导幼儿更加全面认识西街的历史变迁。

图4 西街小舞台上表演梨园戏

三是积极优化乡土哲学探究主题活动策略。例如,在“西街记中记——我们的故事,时间的朋友”哲学教育活动中,该园教师首先会通过图画和小故事[3],将时间描绘成一个友好的小伙伴,让幼儿感受到时间是一个陪伴着自己成长的朋友,从而轻松愉快地认识西街的历史。其次,会积极组织幼儿参与绘制时间线,尝试用不同表征方式标注重要的时间节点,支持幼儿可以直观地感受童年时光的流逝(见图5)。再次,会组织户外“时间的寻宝游戏”,引导幼儿在寻找宝藏的过程中,直接体验到时间是充满趣味和惊喜的冒险旅程[4]。再次,会鼓励家长向幼儿分享家庭中的小故事,支持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中感知时间的流逝,形成对于过去和现在的朴素认知。

图5 手绘《我在一幼》时间线

三、切实加强乡土教育课程审议工作

该园重视全面加强乡土教育课程审议工作[5],初步建立了乡土教育课程质量常规管理机制。

一是积极优化乡土教育课程资源审议策略。首先,组织教师认真研读西街历史文献,深入采访当地居民,确保所获取的乡土教育资源真实可靠。其次,成立由教育专家、家长代表、社区文化工作者等多方参与的课程审议小组,紧扣“西街记中记”主题,对采集到的各类教育资源进行详细评估,致力筛选出最具启发性和教育价值的内容。再次,定期邀请家长代表参与课程资源审议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订课程资源开发方案。

二是积极优化乡土教育课程方案审议策略。首先,由课程审议小组对课程方案的内容维度和实施序度进行前置性评估,确保其对于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适宜性以及指引教师集体教学的有效性;其次,针对“西街记中记”的每个具体主题活动设计,充分发挥行业专家的专业性评估、教师的实操性评价以及家长的参与式评价各自优势,坚持从历史教育、文化体验、社会互动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性评价。再次,定期组织课程方案实施情况的反馈和改进会议,坚持动态优化课程方案。

三是积极优化乡土教育课程成效审议策略。首先,坚持通过定期活动观摩、教师研讨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全面了解乡土乡土教育课程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其次,坚持制订简易可行的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标准,组织教师从幼儿话语、行为、作品和任务完成等过程性表现方面对幼儿学习与发展进阶情况进行达标性评价或诊断性评价。再次,重视建立在线互动平台,支持教师和家长随时反馈改进课程的意见或建议。

总之,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泉州市第一幼儿园深刻认识到乡土教育课程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在地化推动力量。展望未来,应当加强面向整个泉州市域文化资源的“走出去”和“请进来”课程建设力度,更加有力地支持幼儿们全员、全程、全面嵌入泉州闽南乡土文化生态系统之中,更加显著地提升整个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的文化品质【6】。

猜你喜欢
西街乡土绘本
绘本
绘本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绘本
乡土中国
泉州西街尽显“古韵新风”
松茂古道从西街到松州古城
西街往事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