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急医疗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基于CiteSpace 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4-03-06 08:51高盛朱伟卑明健张柳
中国应急救援 2024年1期
关键词:研究者图谱救援

高盛 朱伟 卑明健 张柳

0 引言

应急医疗工作是突发事件处置的关键环节,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命与健康安全。在地震、疫情等灾难事件中,应急医疗的妥善处理具有巨大的潜在益处,可显著减少人员的伤亡和伤残风险。我国地广人多,多灾多险的特点使得应急医疗变得尤为重要。地震、洪水、火灾、疫情爆发等灾害常常在不经意间带来生命威胁。因此,应急医疗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愈加凸显,成为国家安全和人民福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 年2 月14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本研究中的“应急医疗”是指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医疗机构针对该突发性事件迅速采取的紧急应对的医疗行动。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应急医疗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多集中在应急医疗保障体系立法[1]、应急医疗场所的选址[2]、应急医疗物资的配送[3]等方面,对应急医疗领域的系统研究较少,缺少对我国应急医疗领域的可视化知识图谱的研究。基于此,通过检索知网中从1986 年到2023 年我国在应急医疗领域的所有文献,采用文献计量的分析方法,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分析目前我国在应急医疗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够对我国应急医疗领域的持续研究添砖加瓦,丰富我国应急医疗领域的相关研究,为学者研究应急医疗提供新的视角。

1 研究数据及分析方法

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知网,检索的时间范围为1986 年至2023 年,通过检索以及人工整理筛选出1828 篇与“应急医疗”相关的文献进行后续的文献计量分析工作。

采用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6.2 版本进行知识图谱的研究工作,通过研究者的合作关系,研究者的单位以及关键词共现、聚类、时间线和突现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根据软件运行的知识图谱,结合所检索的1828 篇文献,探讨我国在应急医疗领域的研究现状、前沿及未来的趋势。

2 我国应急医疗研究现状分析

2.1 我国应急医疗发文量分析

通过对知网数据库下载的1828 篇论文的统计分析,做出我国应急医疗领域发文量的统计图,见图1。

图1 1986-2023 年我国应急医疗领域发文量

从图1 可以看出,我国在应急医疗方面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2008 年出现研究的小高潮达到107 篇,在2020 年达到峰值269 篇,究其原因是因为2008 年发生汶川特大地震和2020 年新冠疫情,而灾后急救和疫情防控都属于应急医疗的重要内容,接下来的2021 和2022 两 年 分别为206篇和182篇,截至2023 年11 月总共发文128 篇,有望和上一年的发文量持平,我国在应急医疗领域的研究力度持续加大。

2.2 研究者合作分析

采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学术合作网络分析后导出图2 所呈现的研究者合作知识图谱,以深入研究我国应急医疗领域的学术合作关系。分析焦点在于揭示研究者之间的合作程度以及学术网络的结构特征,这有助于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见解和战略方向。

图2 我国应急医疗研究者合作分布知识图谱

在分析图谱时,我们发现图中包括了396 个节点和528 条边,相应的网络密度值为0.0028(网络密度是网络中的连线数除以一个完整网络所可能有的矢量数,即一个具有N 个节点、G 条连线的非定向网络L 的密度计算公式为:2×L(G)/N(N-1),密度值是揭示网络连接性的指标)。这一结果呈现出我国应急医疗领域学者之间合作关系的特点。具体而言,学者之间的联系相对松散,合作网络并不紧密。这表明,尽管有合作发生,但合作频度和强度相对较低,学者之间的信息流动和交流相对匮乏。这是因为应急医疗领域的研究者多分散在不同的机构,缺乏机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或者由于该领域的跨学科性质,需要更多协作的鼓励。

此外,观察图中节点的大小,即圆圈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田军章等少数几位研究者之外,其他学者的节点大小基本一致。在科研领域中,节点大小通常反映了学者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度。因此,这也表明该领域仍需积极推进跨学科合作,以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在该领域的研究者中,田军章和赵一俏合作次数最多为3 次,其研究领域集中在对世界各国的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领域进行分析[4-9];其次是陈宇行团队,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军队应急医疗救治方面[10-13];胡呈炜团队的研究领域是应急医疗处置决策系统领域[14-18];沈烈,裴波和李瑞斌团队集中在应急医疗救援组织建设方面[19-21]。为促进该领域的发展,有必要加强学者之间的合作,促进知识交流和跨学科研究,从而推动我国应急医疗领域的进步和创新。

2.3 研究者单位合作分析

对所检索的1828 篇中文文献研究者的合作单位分析,共有415 家研究单位进行了单位与单位之间开展了应急医疗的相关研究合作工作,合作单位中发文量最多的单位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务部以及华中科技大学(见表1),其中合作发文量最多的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12 篇,其次是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9 篇。通过表1 合作发文排名第10 的也仅有5 篇,由此可见,在应急医疗领域科研单位之间进行合作科研的工作还有待提升。

表1 我国应急医疗领域发文量前10 单位

2.4 关键词共现

关键词是文章研究核心内容的凝练体现,能够体现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及热点。为了了解我国在应急医疗研究领域的研究主题和热点,可以通过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来了解目前的研究状况。根据软件运行后的结果得到图3 我国应急医疗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共有380 个节点和550 条连线,网络密度值为0.0076。从图3 可以看出,应急管理、应急医疗、应急救援和医疗救援是目前我国应急医疗研究领域的关注重点,并逐渐向公共卫生、医疗物资、医学救援、突发事件等研究领域扩散。

图3 我国应急医疗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根据次频出现的高低排序(表2)可以看出,医疗救援出现的频次最多,为47 次,其中心化值为0.23(中心化说明研究热点之间的变化情况,值越大,这个关键词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越大),说明我国应急医疗主要集中在救援方面;而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分别为45 次和35 次,其中心化值分别为0.1 和0.23,说明现有研究集中在与应急医疗相关的主题。

表2 我国应急医疗研究高频词

2.5 关键词聚类和时间线

采用LLR(Likelihood Ratio)算法对从1828 篇中文期刊中检索的文献关键词进行了聚类知识图谱分析。根据图4所示的结果,得到的参数值为Q=0.6744以及S=0.8948(聚类模块值Q 值,一般认为Q>0.3 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 值,一般认为S>0.5 聚类类就是合理的,S>0.7 意味着聚类是令人信服的),这表明所构建的关键词聚类具备相当高的可信度和合理性。通过该算法共聚类7 个:应急救援主要是突发事件及重大灾害方面的研究;应急医疗主要集中在医疗废物以及地震灾害等方面的研究;医疗救援主要集中在应急物质和现场急救方面的研究;应急预案主要集中对于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的应对方案方面;应急能力主要集中在医疗物资主要集中应急调度和应急物流方面;卫生应急主要集中在选址及传染病防治方面。

图4 我国应急医疗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时间线分析关键词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直观的方式,以深刻理解我国应急医疗研究领域中各个聚类之间的时间跨度关系。通过图5 的可视化呈现,能够观察到该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结果表明,医疗救援是该领域的最早研究方向,但自2008 年以来,我国的研究趋势逐渐向应急管理的宏观研究方向发展。近年来,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了选址、空间可达性等微观研究方向。这一趋势的演变反映了应急医疗研究领域的动态性,以及研究者对不同方面问题的持续关注和调整。

图5 我国应急医疗研究关键词时间线知识图谱

2.6 我国应急医疗研究关键词突现分析

通过进行关键词突现分析,能够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应急医疗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根据图6所示的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可以明确看到在我国的应急医疗研究中,一些关键词的突现强度更为显著。具体而言,地震(突现强度=6.14)和应急救援(突现强度=4.81)在该领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 年至2023 年期间,我国应急医疗研究领域的前沿焦点逐渐转向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疫情防控。这种趋势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它引发了我国学者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度关注。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许多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应急医疗方面,以支持疫情的防控和管理。这一转向反映了学术界对应急医疗研究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以满足紧急情况和卫生危机的需求,为社会健康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图6 我国应急医疗研究排名前6 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

3 我国应急医疗研究趋势

通过对关键词的共现、聚类和时间线的知识图谱分析,结合关键词的突现词知识图谱,可以预测我国应急医疗领域的研究趋势。

首先,当前我国应急医疗侧重的是防控方面,对于全面布局,统一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需要从顶层设计方面加强研究力度。国家在应急管理的宏观层面对应急医疗立法入手[22],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医疗体系[23],从而提高我国的应急医疗治理能力;加大对民众的急救培训力度[24],从而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应急医疗体系。

其次,随着经济发展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各种突发性事件层出不穷,诸如2003 年的非典、2020 年的新冠疫情等事件,而我国的应急医疗的重心在救援方面,对于预防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应对能力,提前布局合理的城市、农村应急医疗场所规划[25],构建医院、社区协同的联防联控的应急医疗应对体系[26]。

最后,应急医疗主要考察的是响应速度,但是目前,我国应急医疗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其相结合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对应急医疗物资配送的数字化技术嵌入,对于应急医疗的冷链物资配送[27],应急医疗物资的多元化供给[28]等方面,合理利用数字化技术,达到优化配置的效率。

4 结语

应急医疗系统的建设和有效运作有助于提供快速响应、迅速提供紧急医疗服务、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此外,它还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减少混乱和恐慌的可能性,确保危机时协调有序的医疗服务。应急医疗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不仅要求政府制定完备的应急计划和政策,还需要不断加强培训和资源投入,以确保在面临紧急情况时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保障国民的生命和健康。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软件,对1986 年至2023年期间我国应急医疗研究领域的中文期刊文献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线索。希望有助于提高我国应急医疗体系的整体应对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猜你喜欢
研究者图谱救援
紧急救援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绘一张成长图谱
3D打印大救援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