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整本书阅读教学

2024-03-07 14:58李芳芳陈志平
语文建设·上 2024年1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

李芳芳 陈志平

【关键词】ChatGPT;《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技术赋能

教育数字化是数字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向,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性切口”[1]。在此情境下,教育和以ChatGPT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互动成为业界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时下最具“ 革命性”的技术,ChatGPT 已经使教育“破防”,“以变求变”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2]那么,教育该如何应变?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又会引发怎样的风险?如何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 学界为此展开了系列研究。从目前来看,研究聚焦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多于基础教育。而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研究“应为”又多于“何为”,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基于此,本文拟聚焦基础教育,选取《乡土中国》一隅,尝试从微观角度探索利用ChatGPT 赋能整本书阅读教学,以期为基础教育有准备地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引起的变革提供参考。

一、ChatGPT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潜能

寻找ChatGPT 与整本书阅读教学需求的契合点是探索发挥ChatGPT 应用潜能的基础。《乡土中国》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主要表现为:时间紧,有限的教学时长难以承载体量较大的整本书阅读[3];学生水平差异大,难以做到因材施教[4];教学资源搜集不易,教师只能“就书讲书”[5];繁多的抽象概念、陌生的学术化表达加大了阅读难度[6];观念的时代差和背景知识的缺乏难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共鸣[7]。试设想,若能借助外力对教学进行协助导航,让教师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立足‘高阶和‘人本开展价值创造”[8],该是何等的幸事!而作为数字劳动新主体的ChatGPT 使得该设想成为可能。

1.助教:智能助手和虚拟教研室

生成性是ChatGPT 的重要特征,它能通过智能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解析,从中识别规律并有效对接用户指令。ChatGPT 在阅读教学中的灵活介入,犹如为教师配备了数字助手,协助开展机械、重复的基础性工作;又犹如为教师打造了虚拟教研室,实现知识共享和智慧“众筹”。其应用潜能具体表现如下。

课前阶段,一是助力资料搜集。教师可借助ChatGPT 强大的检索功能,获取费孝通先生及《乡土中国》的背景信息,对文章形成更深刻的解读,从而破解《乡土中国》的资料搜集和理解难题。二是助力教案撰写。在获得相应的角色和任务设定后,ChatGPT 能自动生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案底稿,并跟随教师的任务“牵引”不断进行调整。三是助力活动设计。ChatGPT 本身已经完成了庞大数据的学习,拥有强大的扩展能力,能根据指令进行语文学习活动的推荐和生成。例如,教师通过目标约束可利用ChatGPT 生成如下学习活动的预设计,还可通过指令进一步细化活动内容,使其更具操作性。

阅读理解活动:将《乡土中国》分成适当的章节或篇章,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并提供一些问题或指导性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以及对书中观点的质疑和思考。

观点分析与辩论:选取《乡土中国》中的一些重要观点,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点分析与辩论。每个小组可以负责一个观点,通过深入研究和辩论,展示对该观点的理解。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文学与艺术联动:将《乡土中国》与相关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进行联动,展示农村题材作品的多样性和对农村生活的描绘。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不同艺术形式对农村社会的表达和表现。

实地调研: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调研,选择一个真实的乡村社区进行田野调查。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乡村生活、与农民交流,并记录下他们的观察和感受。回到课堂后,学生分享他们的调研成果,通过实地调研与书中描述内容的比较,深入理解和反思乡村变迁。

写作任务与创作:通过写作任务,如书评、读后感、议论文等,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表达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和观点。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展示对农村社会的思考和看法,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另外,也可以鼓励学生创作相关的短文、诗歌等,以提升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方法和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乡土中国》这本书。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农村变迁的理解,還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这些活动与真实的乡村社会和农民进行互动,深入了解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课中阶段,ChatGPT 的教学赋能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更新迭代,新一代GPT-4 表现出大算力、强智能和多模态等优势,能通过提供个性化、情境化教学支持来“活化”阅读课堂。一是支持个性化教学。在《乡土中国》阅读过程中,ChatGPT 可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作出量身定制的交互式响应,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教师利用GPT-4 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提炼出《乡土中国》阅读中的个体难点和群体堵点,并据此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我国搭载GPT-4的人工智能程序“NeaChat”和美国可汗学院的“Khanmigo”都在布局数字智慧教学,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9]二是助力情境化教学。GPT-4 和PaLM-E 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对图像和文字的整合,生成多模态、可视化的信息,让乡土社会更生动、适时地展现出来,完成《乡土中国》著作与生活的链接,缩减文本与学生认知的时代差。

课后阶段,ChatGPT 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作业的智能生成、教学诊断与评价方面。在作业的生成方面,ChatGPT 可根据指令生成有针对性的作业,并制订出作业评价方案。针对教师较为苦恼的《乡土中国》跨学科作业,ChatGPT 也能调动多学科资源,按需生成作业(如下)。尽管ChatGPT使得作业生成更加便捷,但作业的信度、效度都需要教师严格审核,并通过补充提示进行优化。在教学诊断与评价方面,ChatGPT 可协助教师对学生的乡土调研报告进行评估,并提供反馈和建议;同时,它还能搜集教学过程中蕴藏丰富价值的海量数据,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反思。

作业名称:乡土中国的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任务要求:

学生需要整合地理、历史和政治等学科知识,设计一份研究报告,探讨乡土中国的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以下是一个可能的作业设计:

研究背景和目的:学生介绍乡土中国的概念以及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学生阐明研究问题,即乡土中国的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地理研究:學生分析所选乡村地区的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包括地势、气候、土壤等,以及对乡土文化的影响。学生探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对乡土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历史研究:学生研究所选乡村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分析乡土文化的起源和演变。学生探究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对乡土文化的影响,并讨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政治研究:学生研究国家政策、地方政府对乡土文化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学生分析政治因素对乡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

跨学科整合:学生整合地理、历史和政治等学科研究成果,分析乡土中国的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学生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包括教育、政策、社区合作等方面,以促进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评价指标:

研究报告的结构和组织:报告能否清晰陈述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结论,逻辑性是否强,各部分之间是否有良好的衔接。

学科知识的运用:学生是否准确应用了地理、历史和政治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概念,能否深入分析和解释乡土中国的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跨学科整合和综合能力展示:学生能否有效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有内在联系和有逻辑性的综合分析,能否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数据和证据的支持:学生能否准确搜集、分析、解释相关的数据和证据,以支持他们的研究和论点。

结论和建议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学生的结论和建议是否基于充分的研究和分析,能否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方案和措施。

学术语言和表达能力:学生能否使用准确、清晰和适当的学术语言,写出流畅的句子和段落,有效地传达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教师可根据以上评价指标,审阅学生的研究报告,并提供具体的评价和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辅助评估方式可以包括写作评分标准、学生自评和同伴评价等。

2.伴学:数字百科和移动学伴

ChatGPT 灵活的知识调度能力和生成能力使其具备了类似数字百科的功能,能够成为学生知识学习的脚手架、合作探究的移动学伴。

一是赋能适时资源供给。对于初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其学术类著作的阅读经验远不如文学类丰富,读懂《乡土中国》具有一定难度。[10]作为一个即时的问答工具,ChatGPT 可识别学生关于背景性知识的提问,并生成相关的回答,这样的交互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的知识盲区。例如,针对学生提出的“乡村社会有哪些特点”,ChatGPT 可以从人口分布、农业经济、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行阐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乡村社会的基本面貌。在阅读过程中,ChatGPT 也能就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推荐有关文献、学者观点,学生可按图索骥进行深入探究。针对书中抽象的概念,ChatGPT 还可提供具体数据和案例,帮助学生从书本知识向实际情境迁移。

二是赋能泛在知识学习。有别于将整本书阅读当作课内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作为课程内容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需要贯通课内外,实施一体化设计,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打通时空界限,对学生进行连续性指导[11]。ChatGPT 能突破时空限制,满足一体化设计需求,助力学生的泛在学习。学生可通过向ChatGPT 提供个人阅读偏好、学习目标、阅读难点等数据,获得定制化的阅读策略推荐,从而更有规划地开展阅读。在缺乏教师指导的情况下,GPT-4 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提出改进意见和连续性的学习支持,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调整阅读策略。

三是赋能合作探究学习。ChatGPT 的交互功能可延伸至合作学习,使得学习更加灵活化和拟真化。学生可为ChatGPT 设定不同角色,如高中教师、社会学家、学伴等,与自己开展合作探究;也可将《乡土中国》的观点提供给ChatGPT,并与其展开对话。ChatGPT 会根据学生的背景供给和角色设定,提供各种可能的解释和见解。双方进行观点的互动协商,边讨论边修正,在讨论中激发思考,在思考中深化对文本的解读。ChatGPT平等耐心的回答和陪伴式的互动可以给予学生情感支撑,角色的设定也能赋予学习创意感,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3.导思:思维导航和创意引擎

作为拥有强大“思维链”技术的ChatGPT 能够激活文本的互文性,在海量文本中进行抽象和概括,找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并基于用户指令生成新内容,这种生成原理本身就蕴含着重要的学习思维,使得ChatGPT 能够成为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逻辑框架。“思维链”技术使得ChatGPT 能实施复杂推理,理解用户多指令间的关联,逐步推动多序列任务完成。学生在人机对话中,需要思考如何将ChatGPT 的回答与新的问题相连接,形成一条条有机的思维链。例如,针对“《乡土中国》关于乡土社会的论述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学生向ChatGPT 直接提问,难以获得理想的解答。此时,可逐步开展引导:你知道《乡土中国》吗?该书对乡土社会的论述有哪些?这些论述是否提供了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建议?根据以上论述,你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有何思考? 通过不断“ 抛锚”,引导ChatGPT 给出更深入、更高级的回答。这种互动训练有助于学生实现对前后知识的关联与整合,在“瞻前顾后”中串联出更为立体的知识结构。

二是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好的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阀门。当ChatGPT 不能生成理想回答时,学生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审视其合理性和逻辑性,优化提问方式,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批判性思维也离不开质疑,ChatGPT 的回答并非全部准确,学生可以作为竞争的对话者,阐述其潜在偏见或漏洞,在协商与互动中重构知识。辩论是锻炼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学生可将《乡土中国》的观点输入ChatGPT,并训练其生成系列辩题和论据,在此基础上,实施人机互辩,挑战ChatGPT 的观点。这种互动过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也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是激活学生的创意和灵感。ChatGPT 的生成源自“一种数据化的编码计算”[12],这种强大的编码计算使得其回答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系统性的特点。人们不一定满意其生成的内容,但能在连续的输出中触发灵感,从而开启新的思维旅程。例如,在未经训练、直接询问“礼治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区别”时,ChatGPT 的答案有些勉强,但回答问题的角度(权威来源、规范和约束方式、权力责任分配、冲突解决机制)却发人深省。ChatGPT 的辅助有利于撬动学生的思维生长点,使其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提出新的見解。例如,针对教材中“ 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调研,ChatGPT 会启发学生迁移至“乡村振兴”“农民工返乡创业”“乡村教育和人才流失”等更多角度,学生还可据此与ChatGPT 展开交互式的头脑风暴,获得更多学习智慧。

ChatGPT 不仅为学生引入了平等性对话,也引入了个性化对话和竞争性对话,学生在与ChatGPT 的对话中会逐步形成对原有知识的批判、质疑,在判断中实现知识的重构,在对话中推动思维的演进,进而推动阅读教学由原来的权威课堂转变为对话课堂,从关注预设的结果转向关注知识的生成,而这也是ChatGPT 赋能阅读教学的核心所在。

二、ChatGPT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随着ChatGPT 在教育领域的“破圈”,唯有提前谋划,有准备地迎接人工智能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让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赋能。

1.确定ChatGPT 在阅读教学中的位序和边界

一是厘清ChatGPT 使用价值,通过价值判定来明确教学位序。ChatGPT 介入的阅读教学构建了新的“师—生—机”三元协作关系,三元协作下的阅读课堂,人是教学的主体,机器只是辅助性的工具,永远无法代替人的阅读和情感价值交流。ChatGPT 能提升教学效率,但其服务的最终指向仍是作为主体的人,这是三元协作课堂应始终坚守的价值理性。

二是明确ChatGPT 使用规则,通过规章来约束技术的使用。教师需要对ChatGPT 的使用建章立制,明确其使用目的和范围,并制订使用指南。必要时,教师可示范ChatGPT 的使用方法,客观呈现ChatGPT 的优缺点,引导学生理性使用ChatGPT,有选择性地接受其生成内容。

2.实施机辅模式下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一是实施ChatGPT 融入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流程的再造。在教学实施的起点,教师须对教学所关涉的各项知识和工作进行归整,结合ChatGPT 特性,对其使用进行梯度设计。在知识归整方面,借用朱于国、姜向荣对语文知识的四分法[13],除作为课程内容载体的言语形式知识外,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可鼓励学生多用ChatGPT,对概念、事实、现象进行解释和溯源,但需要核实权威来源;言语实践知识可兼用ChatGPT,对步骤、计划和方法进行推荐,但ChatGPT 无法代替个体实践;缄默知识应慎用ChatGPT,其生成的内容虽能激发灵感,但学生语感的形成离不开多读、多写、多思。在工作归整方面,重复机械的事务性工作可以借力ChatGPT,但推理、分析、创造等高阶任务和品读、解析等高情感性工作仍需要师生的具身参与。在前述分类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合理设计机辅模式下的阅读教学流程,绘制教学蓝图。笔者以黄冈中学雷胜红老师的教学设计为基础,尝试拟构ChatGPT 融入下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流程(见图1)。

二是在人机交互中实现“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统整。两个任务群共有的“阅读”表征为其融合奠定了基础。在实际的阅读中,可尝试将部分内容打通,从一个任务群辐射到另一任务群[14],从而实现多任务群的同向同行。ChatGPT 融入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实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为主,以“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为辅,主任务群勾连辅任务群,用“跨媒介”的形式推进整本书阅读形式的优化和阅读结果的深化。依据阅读目标展开ChatGPT的知识检索、资源推送和学习路径导航,并引导学生认知媒介语言;依据阅读实践任务生成活动方案,并通过追加提问进行调整,生成个性化表达;组成跨媒介学习共同体对生成的内容进行集体研讨,协同生成跨媒介阅读成果。例如,以“中国大妈国外种菜”话题为例,可组织学生联系“乡土本色”章节进行讨论,再结合ChatGPT 的生成得出“土地附着、自给自足、乡土情结”等关键词。在此基础上,人机携手可进一步拓展至“舌尖上的中国、李子柒、土地庙、乡村音乐节”等更丰富的话题。教师可鼓励学生据此展开多媒介的乡土调查书写,推动阅读与媒介、与生活的连接,形成对乡土中国的深入理解。

三是在反向质疑中实现“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合流”。ChatGPT 也会犯错,需要师生对其内容进行辨识。这种辨识包含师生对生成内容的鉴别、评价、改造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既训练了思维的逻辑性,也增强了所获知识的深刻性,能实现阅读与思辨的有效贯通。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既可顺向引导,通过提问和提示来生成答案,也可反向质疑,对既定答案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教师可借助ChatGPT来催化反思活动,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生成结果和生成历程,并对不同的结果进行对比和提炼。教师也可借助ChatGPT 来实施人机“ 对抗”,由ChatGPT 生成《乡土中国》辩题,通过教师控制ChatGPT 来组织一场机器的超级大脑和班级学生的群脑之间的对抗赛,引领学生通过交流、反驳、辩解等学习过程,驱动思维活化和思想深化,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ChatGPT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ChatGPT 有其适用的阈值,合理有序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其为教育赋能。

1.避免人工智能技术狂热下的数据异象

一是避免数据污染。ChatGPT 的生成基于已有的训练数据,训练数据的质量会影响生成的准确性。对于《乡土中国》这类学术著作而言,其中的观点和论证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仅仅依赖ChatGPT 的回答可能无法获得足够准确和全面的解释。同时,其回答可能无法涵盖《乡土中国》的最新研究成果,需要师生进一步提纯。二是避免数据“ 茧房”。当ChatGPT 的生成符合个人偏好时,个体容易沉浸在算法推荐的与自身相似价值的信息中[15],忽略掉不喜欢的信息,从而被困于信息茧房中。在《乡土中国》的阅读学习中,ChatGPT 会向着师生中心需求推进,对师生实行精准投递。师生如果缺乏技术理性,就容易为技术所误导。三是避免数据迷失。ChatGPT 具有“永恒的生成性”,它可以在运算中实现无限递归[16]。这就意味着在《乡土中国》阅读教学的人机互动中,ChatGPT 会不断生成答案,逐步累积起关于文本的信息“ 汪洋”,师生如果缺乏整合能力,就容易陷入技术迷茫,也容易引发阅读偏航。

2.警惕学习外包下的思维僵化

一是警惕思维惰化。智能时代,当人的感知、判断过度依赖机器时,容易导致思维僵化和能动性消解。学生在阅读《乡土中国》的过程中,可通过ChatGPT 快速生成答案,知识的唾手可得可能引发技术依赖。如不加以节制,学生的好奇心和能动性会被技术所侵蚀,成为僵化的知识“生产”。二是警惕创造力退化。面对ChatGPT 的超强能力,学生的思维可能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投喂和知识的惯性索取中逐步惰化,放弃对文章的深度品读。同时,ChatGPT 所带来的学习便捷符合人们“走捷径”的偏好,教师应警惕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其对技术的兴趣所挤占,用技术思维代替高阶思维。

3.关注算法依赖下的感知退化

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促进对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是“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重要旨归。阅读鉴赏力和文化感知力的提升离不开对文本的沉浸式品读,学生只有在这种身心俱在的阅读参与中,才能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在ChatGPT 的使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与作品的情感性、精神性交往,避免人机的纯粹数据交换。学生从ChatGPT 中获得的是经过算法加工过的二手材料,而不是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过度依赖ChatGPT信息传递会减弱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力。因此,教师在人工智能技术之外,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多层情感交流和认知互动,守护好学生的文学灵性。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以《乡土中国》阐释《红楼梦》的居处布局原则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