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急救技能模块整合教学在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急救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2024-03-07 07:12刘福生王苏妹郑香春陈孟准崔瑞刚方晓磊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2期
关键词:危重症专业学位研究生

刘福生 吴 笛 黄 坡 王苏妹 郑香春 陈孟准 崔瑞刚 方晓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

新医科作为教育部提出全面推进四新之一,其人才培养关系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新医科统筹医学教学创新,推进学科与科技进步产物融合,改革教学模式,培养服务于生命全周期的卓越医学人才[1]。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以推进复合型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的“新医科”的建设,对医学生的培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扩大,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备受人们关注。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之一是提高研究生的岗位胜任力。目前“四证合一”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下,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训练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岗位胜任力为目的。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走向临床岗位,其能否在未来漫长的医生执业生涯中具有识别、独立处理急危重症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学习和实习阶段是否建立起危重症救治思维及救治能力。研究表明研究生的急救能力和急救意识不足[2-3]。目前中医院校普遍没有开设重症医学课程,中医临床专业医学生在就读期间不仅要接受中、西医两套理论及相关临床能力,同时要完成毕业论文,任务繁重,存在中西医临床思维训练不足、急危重症识别能力欠缺、急救能力和危重症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新医科是指将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植入传统医学,以实现医学的信息化发展、数据化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指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景[4]。本研究针对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急危重救治能力不足的问题,评价基于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急救技能模块整合教学在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急救技能培养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随机将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急诊轮转的北京中医药大学2021 级中医临床专业硕士(内科方向)研究生60 名分为传统教学组和混合式教学组(以下简称混合式教学组)各30例。传统教学组中男性9例,女性21 例,平均年龄(24.15±1.25)岁,混合式教学组中男性1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24.24±1.36)岁。两组学生性别、年龄等临床基础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流程

1.2.1 急诊科入科轮转前问卷星网络题库随机化测试 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建立问卷星网络题库,以考促学,激活知识,发现规培医师的知识盲区,以便针对性培训,同时了解传统教学组和混合式教学组两组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心肺复苏(CPR)、电除颤、气管插管、呼吸球囊、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抢救模块技能掌握水平。

1.2.2 教学实施 1)传统教学组。将病情评估、气道管理知识、呼吸球囊使用、除颤仪的使用,CPR 技术、心律失常的处理、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心电图判读、呼吸机使用和团队协作部分内容的教学依托入科培训、科室小讲座、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形式采用讲授法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诊治患者。2)混合式教学组。在传统教学组的基础上,加用线上危重症决策树练习联合线下危重症病例情景模拟。线上危重症决策树采用问卷星的形式,线下采用危重症病例训练。线下教学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HA)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的考核资料、教材内容和视频资料,急危重症模拟情景练习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在特定情景下合理评估病情、灵活采用危重症救治的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呼吸球囊、呼吸机辅助呼吸、致死性心电图判读等抢救模块技能、病情分析、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带教老师重点评估学员患者病情评估、气道管理知识、呼吸球囊使用、除颤仪的使用、CPR技术、心律失常的处理、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心电图的判读、呼吸机使用和团队协作11 个方面能力。混合式教学组要求急诊科高年资主治及以上、并且参加过AHA 高级心肺复苏导师培训课程的老师担任。

1.2.3 教学评价 理论考试是急诊科根据急诊科长期积累的科室测试题库,主要考查学生病情识别、急救技能、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思维,该测试有科室主管教学的专岗教师统一考核,采用问卷星的形式,满分100 分。采用网络随机题库考核的形式,对两组同学进行出科理论考核;同时根据规培要求,进行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技能操作考核。

1.2.4 教学反馈 调查学员对教学内容、时间安排、实用性以及趣味性的等满意度及建议。调查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病情评估,气道管理知识,呼吸球囊使用,除颤仪的使用,CPR 技术,心律失常的处理,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心电图的判读,呼吸机使用和团队协作等急救能力获得感自评,关注学生自我学习的获得感,采用视觉模拟量表的形式,在学生出科测试时评价,收获最大为9分,没有收获为0分,排序并打分。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 统计软件。组间或培训前后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非正态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组间对比采用非参检验;计数资料以“n、%”或中位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学生成绩比较

见表1。两组学生在进入急诊轮转前进行理论检测成绩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出科的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混合式教学组的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高于传统教学组(P<0.05)。

表1 两组学生成绩比较(分,±s)

表1 两组学生成绩比较(分,±s)

注:与本组入科时比较,*P <0.05;与传统教学组出科时比较,△P <0.05。下同。

组 别传统教学组(n=30)混合式教学组(n=30)技能成绩-80.27±8.17-84.77±8.55△时间入科出科入科出科理论成绩75.47±1.87 78.93±9.85*76.70±2.62 84.07±9.89*△

2.2 两组学生教学模式满意度比较

见表2。教学满意度调查显示,混合式教学组稍高于传统教学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能力获得感自评调查显示,混合式教学组高于传统教学组(P<0.05)。

表2 两组学生教学模式满意度比较

3 讨 论

笔者所在临床教学团队长期承担中医、中西医五年制本科生《中医急诊学》的课堂、临床见习及急救技能实训教学,承担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急救技能实训教学及临床带教,推进教学改革、持续关注教学效果和医学生的培养质量[5]。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提出了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中医急诊“三足鼎立”(急诊识别和重症理念、急救与支持能力和中西医临床思维)的教学理念[6-7],并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研究[8-9]。作为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必转科室,急诊科承担了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的急救技能培训及带教任务。目前“四证合一”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下,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训练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须掌握的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呼吸球囊技术本身的掌握没有问题。但实际临床工作中,临床专业研究生一旦面对危重症病例救治没有思路、不知道该怎么做、做起来完全忘记已经掌握的急救技能模块。如何解决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对急危重患者识别能力、急救能力和危重症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是开展本研究的出发点。既往研究表明[10]临床情景结合高级模拟演练加强医学生对心肺复苏的深刻理解、扎实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能够提高急诊医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应变能力。基于本团队的教学研究实践及文献报道,本研究关注于提高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急危重症救治能力。

本研究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传统教学组依托入科培训、科室小讲座、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形式采用讲授法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诊治患者。病情评估,气道管理知识,呼吸球囊使用,除颤仪的使用,CPR 技术,心律失常的处理,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心电图的判读,呼吸机使用和团队协作融入日常教学中。混合式教学以线上、线下为载体,构建线上课程、线下翻转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灵活运用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情景模拟教学、典型案例等教学方法,实行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机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提高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教学目标。线上联合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将理论知识、操作视频、危重症抢救决策树等知识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提前让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熟悉相关内容。线下教学采用高级生命支持病例演练的形式强化临床专业研究生危重症思维及抢救能力,依托急性胸腹痛、休克典型病例,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让学生组成救治团队,围绕心肺脑复苏的病情评估,依据病情变化产生任务驱动,让学生灵活选用急救技能进行救治,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线上联合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即解决临床大夫任务繁重、临床教学时间宝贵、实习学生时间分散的难题,又尽可能提高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危重症救治能力。科室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已经建立网络考核和大量案例库,对急诊科轮换的研究生进行入科、出科及线上的教学途径[6-8]。本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增加基于混合式理念的急救技能模块整合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学生前期线上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前提,线下翻转、任务驱动、典型案例、情景模拟、病情演变,培养学生在特定情景下合理评估病情、灵活采用危重症救治的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呼吸球囊、呼吸机辅助呼吸、致死性心电图判读等抢救模块技能、病因分析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混合式理念的急救技能模块整合教学并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成绩,特别对于病情评估、临床思维决策、合理选用急救技能有提升作用。可能的原因是师生对急危重症学习的重视、线上危重症决策树练习联合线下危重症病例模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本研究教学方式的开展存在一定的挑战且占用较多的学习时间,两组在教学满意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混合式教学组急救能力获得感方面高于传统教学组。通过和学生访谈得知,通过混合式教学,学生对病情评估、急救技能模块的灵活使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新医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是的改革方向之一,有助于提升急诊医学教学效果[11]。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学有助于临床技能教学效果[12],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医学生心肺复苏操作水平,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13-14]。翻转课堂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中医急诊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满意度[15]。不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组合是不断探索的教学实践。由于基于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急救技能模块整合教学占用较多的时间,教学模式也是在不断地完善之中,新的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磨合和适应的过程,如何调动中医临床医学生线上学习的主动性,提高线上教学的效果,线下病例模拟、翻转课堂的推进、学生的病情判断以及老师的引导都会影响教学的开展情况,典型病例病情的复杂程度和学生知识掌握的匹配程度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尽管存在一些挑战,但基于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急救技能模块整合教学在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急救技能教学中开展仍属于有意义的探索。

综上所述,基于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急救技能模块整合教学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急救能力。

猜你喜欢
危重症专业学位研究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临床观察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