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纺织工业遗产的更新改造研究

2024-03-07 08:00袁赟
辽宁丝绸 2024年1期
关键词:纺织工业常州遗产

袁赟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常州是全国纺织工业的明星城市,老城区的纺织企业老厂房,在纺织产业衰退和常州城市更新进程下,面临“关、停、并、转、迁”[1]的局面,老厂房的再利用,在常州老城厢复兴工作中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将运用动态发展的理念,结合常州特色纺织历史文脉,从老旧厂房的空间功能置换、地域文化传承、场景内容运营三个维度,采用存续更新的理念,延续纺织工业遗产的文化积淀,发挥其社会和经济价值。

1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开发案例与经验启示

1.1 “古根海姆效应”城市更新模式的失败启示

工业遗存保护与更新,要从城市的文化、记忆出发,颠覆式、“精英化”的工业遗产更新模式只会造成工业遗产与城市的记忆、文脉的断裂[2]。法国北部工业重镇朗斯市,通过大刀阔斧地大建卢浮宫来重振经济。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美术画廊”与没落衰败的煤矿小镇,产生空间上的不连续性,格格不入的建筑本身也饱受周边居民的诟病。“复制卢浮宫”的工业遗产改造手段,并没有从文化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脉络的角度尊重和利用城市现存的工业遗产。

1.2 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成功经验启示

基于当代价值实现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成为主要研究热点。近年来,各城市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不断觉醒,且已经有众多成功案例。纵观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模式,目前主要有:主题博物馆、创意产业园、工业旅游、综合功能开发等模式,科技融合的创新利用也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1.2.1 主题博物馆改造模式

废旧的老厂房车间以主题博物馆的形式,肩负起公众教育、讲座培训、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新的历史担当。法国北部传统纺织工业城市鲁贝市,保留了城市中老旧的纺织车间、废弃的市民公共游泳池,并改造成纺织手工工厂博物馆和艺术与工业博物馆,吸引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加莱蕾丝时尚博物馆也从倒闭的蕾丝车间,变身为“时尚艺术殿堂”。主题博物馆的成功改造,让纺织工业的历史记忆、情感价值以宝贵的纺织面料和服饰文化馆藏的形式保存和延续。

1.2.2 创意产业园改造模式

近年来创意产业园成为工业遗产转型的热点,老旧工业厂房实现从单一的工业制造空间向多元化的创意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上海东华纱厂自2000 年关停后,完成了向上海人工智能示范区的转型,吸引了众多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北京时尚创意梦工厂、北京798、北京751、苏州刺绣厂利用文化创意企业驻扎,让园区没有沦为廉价的写字楼,同时带动了整个园区的活力,也解决了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就业问题。过去“看不上眼”的城市边角料、闲置工厂,变身成为城市微型时尚空间、潮流社区,进入公众视野。

1.2.3 工业旅游改造模式

通过策划特色化的工业遗产旅游路线,进行地域工业遗产旅游的保护与开发。日本富士吉田市,通过在城市空间设置手工制作体验、艺术展览、设计师对谈等旅游体验项目,获得了人们的关注,也实现了纺织品产业的复兴。首钢工业遗产公园,也是利用冬奥会赛项,积极开发新兴冰雪运动旅游资源,达到城市文化复兴和空间功能提升的目标。工业遗产城市在保留城市艺术、建筑、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同时,打造出一条独具艺术特色与前瞻性的工业旅游道路,完成工业遗产诗意般的蜕变。

1.2.4 综合功能改造模式

多元的商业功能与厂房主体空间结合,老厂房化身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生活剧场。西安大华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纱厂的工业建筑原貌[3],实现了空间功能的置换,成为汇聚剧院、商场的休闲娱乐空间。大华1935 以纱线的“线”为设计元素,与西安(Xi’an)一致的拼音,来唤起对西安老纺织工业城市的记忆,延续城市纺织历史文脉。综合功能改造模式,更偏重开发工业遗产经济价值和实用性,让工业锈带重新成为生活秀场。

1.2.5 科技融合改造模式

引入数字技术手段、新媒体等现代媒介,对工业遗产的功能、形态进行创新性开发利用。拉维莱特公园内的巴黎科技与工业博物馆,保留了原场地中屠宰场的黄铜钢架结构,在老建筑的基础上,将工业感与现代科技感揉和在同一个空间中。南京园博园也是保留了废弃的水泥厂烟囱和筒仓,在筒仓内部融入科技手段,打造数字馆,让工业遗产的空间体验从物理空间向虚拟空间延伸。

纺织工业遗产在近代化进程中衰落、消失,又以主题博物馆、创意产业园等形式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各国家、各城市之间的城市面貌及发展拥有巨大的差异,“照搬照抄”的模仿倾向是错误且无效的。常州市需要借鉴上述鲜活、典型的成功改造案例,进而为常州纺织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复兴提供参考和改造依据。

2 常州纺织工业遗产现状调查

2.1 常州纺织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成效概况

江苏常州是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发祥地之一,长三角地区主要的棉纺织业中心和丝织品加工地[4],曾在1980 年代,以灯芯绒、卡其布、化纤等产业链成为全国闻名的“纺织工业明星城市”,纺织产业根基强,纺织文化积淀深厚。常州拥有众多近代纺织工业遗产以及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星罗棋布的纺织工业遗产汇聚于京杭大运河沿线[5]。现存的纺织工业遗产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原始建筑的形态风貌,场地破坏小,大部分的纺织工业遗产都处于各种形式的使用状态中。近年来,常州在遗产保护开发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2 常州纺织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现存模式

以常州市纺织工业遗产改造的标志性成果为研究对象。运河五号、大明纱厂先后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南城脚·牡丹里文化创意产业园、弘阳1936 成为常州城市更新的文化新地标(见表1)。

表1 常州代表性纺织工业遗产开发与保护基本情况

位于古运河畔常州三堡街上的恒源畅厂,着力打造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周边设有常州画派纪念馆、常州市工商档案博览中心、恒源畅历史陈列馆以及常州大运河历史陈列馆等历史文化展示中心。以民国建筑群为亮点的天虹大明1921,开发了集科技感和观赏性为一体的工业旅游路线。厂区经过提质更新,保留了如老厂房、水塔、实验室、办公楼等建筑,生态环境优美,具有观赏价值和人文意趣。

牡丹里文化创意园运用小体量、低成本的文化创意产业改造模式,将封闭的黑牡丹废旧厂房打造成策展型商业运营空间,聚集了品牌孵化、教育培训等多元空间功能。常州弘阳1936,原为常州市目前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近代纺织工业遗产大成三厂旧址,则是以综合功能的改造模式,完成民营棉纺织厂的迭代更新,成为重要的多功能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运河沿线的纺织工业遗产实现空间资源互补,并且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老城区不可替代的多功能城市空间,具有重要的工业遗产保护价值。

2.3 常州纺织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突出问题

2.3.1 相关政策法规仍需完善

工业遗产保护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缺乏保护手段和方法。虽然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相关部门也在不断研讨政策及细则,但是常州市尚未出台精准助力纺织工业遗产创新发展的规划政策。有关部门也未构建完善的纺织工业遗产保护数据库,仍需进一步制定完善常州市纺织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政策法规。

2.3.2 地域特色元素挖掘不够

常州纺织工业遗产改造存在低级转换、照搬既有模式等问题,缺乏地域特色元素。如恒源畅历史陈列馆没有很好地融入常州地域文化元素,存在纺织主题馆的展陈方式和展览内容雷同、展陈项目形式单一、设计粗糙、展陈设计没有与工业遗产原场地结合等问题。

2.3.3 文化与经济价值亟待提升

遗产自身的文化和经济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调研中发现,南城脚·牡丹里文化创意园仅入驻不到10家机构,与园区原本规划相差甚远[6]。而运河五号虽然入驻率较高,但自建成以来,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更新换代慢,建筑外围有餐厅、酒吧、剧本杀馆、艺术作坊等以“夜经济”为主的商业业态,业态混乱。上述问题,都反映出常州纺织工业遗产仍未发挥出自身的文化与经济价值。需要通过培育新业态,从而达到场所激活。

2.3.4 缺乏常态化运营维护的管理机构

常州现有的纺织工业遗产主要受各场地所属单位管辖,各遗产点空间分布广、区位较为分散,管理人员流动性强、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纺织工业遗产的系统研究很难兼顾。因此,难以从科学性、持续性管理的角度提出优化管理、整治提升的设想,亟需完善场地的运营管理模式。

2.3.5 市民的工业遗产保护意识薄弱

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尚未成为全社会共识,缺乏广大市民的认同和参与。由于线上线下活动推广宣传工作的缺乏,常州的纺织工业遗产影响力弱、吸引力不足,尚未成为江苏省内标志性的工业遗产旅游目的地。同时,常州的纺织工业遗产大多与居民社区紧密联系,若不提升工业遗产的公众认知度,改造开发的工作将会比较艰难,也将成为常州纺织工业遗产保护面临的巨大挑战。

综上所述,因为场地活力不足、设计改造趋同、管理水平低下、保护热情缺乏等因素,让常州的纺织工业遗产难以满足居民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3 常州纺织工业遗产的更新改造策略

3.1 系统规划与科学管理,培育常州纺织工业遗产优秀示范项目

打造设施现代化、管理规范、业态融合的示范项目。结合常州纺织工业遗产的自身历史与价值特征,编制常州纺织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开发整体系统规划,制定专项规划、政策机制及配套实施细则,并将常州纺织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开发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利用“点(单个纺织工业遗产点)、线(历史轴线)、面(城市格局框架)”有机串联城市中不同的纺织工业遗产点。强化纺织工业遗产差异化竞争,如举办文创大赛,以常州纺织工业文化遗产为IP 开发衍生产品等活动,进行老字号品牌形象重塑。通过品牌特色定位、文化内容创新、衍生产品消费等有力保障措施,打造新消费场景。

3.2 运用城市人文营销策略,引领文化创意潮流

深入挖掘常州独有的纺织工业符号,提取最具地域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元素,进行主题营造和内涵重塑。结合现代审美理念,将策展的理念和思维运用于展示展览场景。精炼展览大纲,挖掘场所形象符号,创新展品与纺织技艺传承形式,打造情景化、体验化、专题化的展陈空间。设计如传习所、传习工坊、陈列馆、博物馆等纺织技艺体验景点。

融入“快闪”创意概念,打造现象级的“艺术+日常+事件”城市营销活动,激发公众感性,激活场所业态。如巴黎凯旋门在为期2 周的限定展览,被包裹在银色的聚丙烯织物中,极具当代性和先锋性,备受文化遗产专家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牡丹里文化创意园的开园快闪艺术展览,弘阳1936 打造的国潮生活时尚空间,都是打造未来常州市充满潜力的文化消费空间的重要举措。

3.3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赋能纺织工业遗产场景升级

将数字技术与新媒体手段运用在工业遗产开发中,动态体验型展项串联静态观光型展项,数字赋能纺织工业遗产场景空间。利用先进的工程测绘、3D 扫描建模、摄影与数字影像、遥感地图等科技手段,结合AI、5G+8K、3D Mapping、动态投影、AR 增强现实、VR 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XR 扩展现实、元宇宙等遗产数字化展示技术,将建筑投影技术融入运河五号夜经济商业业态,打造城市夜游亮化工程。除此之外,将遗产场地文旅IP 与常州特色游戏动漫产业结合,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新消费场景,形成工业遗产的新业态、新资源与新产业链。

3.4 强化绿色环保意识,旧建筑修旧如旧

摒弃对旧工业建筑彻底破坏和拆除的传统做法,遵循修旧如旧原则。重视老旧建筑文脉和建筑肌理,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用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关注节能低碳、无毒环保、绿色生态、可再生、零甲醛等材料的运用。尊重建筑的“原真性”,运用保留建筑特征要素、强化建筑鲜明特征、材料创新重构等传承性更新手法重古建筑原有肌理和所依存的地形地貌与山水格局。在不破坏历史生态、居民生态、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使新旧建筑、街景风貌协调一致,融入城市空间。

3.5 文旅融合,推出常州纺织工业遗产主题游览路线

轨道交通对纺织工业遗址的可达性有着重要作用,公共交通站点是一座城市重要的艺术展示窗口。推出“跟着公共交通畅游常州纺织工业遗产”的特色化主题体验路线、“一码(QR 码)运河廊道工业遗址游”等项目,为市民和游客提供精准游览路线。将纺织企业文化、工业场所、工厂风貌、工业生产过程,工人生活场景等[9]作为大运河沿线纺织工业遗产主题游览的特色和亮点。同时,联合轨道交通公司,征集工业遗产沿线“文化宫站”“勤业站”等重要地铁站点的站厅文化艺术墙设计方案。

3.6 宣传展示常州纺织工业特色,积极提升公众的参与度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离不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运作,应搭建“创作研发+宣传展示+传播推广”数字平台,创建纺织工业遗址线上视频平台、云博物馆等。进一步将工业遗产保护融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历史、社会实践课程,让青少年群体作为新主体参与到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实践,进而达到更广泛的社会参与与认知度。

立足自身的文化特征,传承常州纺织人务实、创新、求变的人文精神。依托本地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搭建纺织文化公共服务平台。邀请专家学者、园区老总、老厂工人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培训,开展如刘国钧、查济民等常州纺织名人名家的学术研讨会和纪念活动。

3.7 完善专门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工业遗产运营管理效率

大力引进和培育理论研究和运营管理人才。工业遗产涉及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旅游学、城市规划、工业技术、艺术设计等诸多学科门类,亟需建立完整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体系,同时进行改造实践和理论研究,坚持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培养理论研究和运营管理人才。

引入市场化的运营考核方式。完善管理体制、治理结构、运营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工业遗产的综合管理和运营能力,提高工业遗产的业态融合度、设施现代化和管理规范化水平。

4 结语

常州市的纺织工业遗产,是常州百余年纺织历史的积淀,是城市发展的文化底蕴,也承担着延续常州城市纺织工业文脉的使命。文章聚焦常州纺织工业遗产的更新改造,围绕重塑常州地域文化特色、延伸地区纺织工业记忆、激发老城厢活力的重要意义,总结推导出文化带动产业、产业激活空间、空间创造价值的路径策略,以期对江苏省及全国相似类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纺织工业常州遗产
2021年度纺织工业标准化发展报告
常州的早晨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选载
隆重推出:2020/2021《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
遗产怎么分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千万遗产
遗产之谜
遗产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