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项目化策略研究

2024-03-07 08:00张金威
辽宁丝绸 2024年1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学期室内设计

张金威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63)

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培方案调整策略

在以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当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教学时,面临真实的场地、真实的业主、真实的需求乃至真实的空间环境氛围时,与作为基础技能训练的“前导虚拟项目”相比,其具有更大的设计操作难度与不可预知性,在此种情况下,问题开始层出不穷,具体总结如下:

缺乏审美培养,没有全局意识。忽视同一区域空间的“联动关系”,团队间不同分工的同学经常处在“互不干涉”的状态下展开设计,将设计引向两个完全相悖的方向,对空间进行人为割裂[2];

尺度规范意识薄弱,尤其体现在CAD 二维与SU三维图纸绘制中,对家具大小、空间尺度、立面高低、陈设间距等因素的把控不够准确,经常造成空间面积与视觉大小的误判;

绘图与项目实际不符,经常忽视处于外部环境中的“墙体、植被、沟渠、过道”等因素,人为屏蔽设计中避不开的“不利因素”,造成设计无法落地或是不切实际。

而此类问题归根结底均为对“设计与制图规范”的漠视,虚拟项目中无业主,不落地,因此在真实项目的教学运行中,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摆正这些问题。

2 符合专业需求,项目灵活介入

研究国家高等职业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介绍》与相关专业建筑室内设计《教学标准》,深刻理解国标中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精神实质,在更高层面上认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调整课程体系,依据专业需求调整课程授课学期,强化区域文化在项目设计中的呈现,以此突显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艺术属性、技术属性、实践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内在联系。在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各课程的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老师精读国家标准,科学分解各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合理融入各课程标准,把良好的艺术审美能力、规范的设计意识、项目实践能力、文化内涵建设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落到实处。

依据教育部出台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专业介绍》课程设置,其共包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专业拓展课程,室内外空间类别均有涉及,并且并未严格限制课程的内容偏向。结合本专业课程项目化、项目课程化的项目教学改革策略,提出“符合专业需求,项目灵活介入”这一思路。一方面使用国标课程,另一方面,依据项目要求灵活介入课程,避免因课程框架限制导致与项目设计方向相违背,在选择项目时也会有更多的灵活性,利于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项目训练。

3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依据教育部出台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专业介绍》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有:造型基础、数字图形、设计创意、制图基础与CAD、人体工学与设计应用、环境艺术设计基础;专业核心课程:环境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实务、室内设计实务、环境形态设计、环境视觉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材料与施工工艺、环境艺术设计工程施工图设计、环境设计工程计量与计价;以及专业拓展课程:室内外环境绘图、室内外方案模型设计与制作、室内外空间设计、方案设计与制作、设计材料与施工工艺等实训。

3.1 结合本专业工作室项目、教学运行模式进行“项目课程化,课程项目化”改革。以项目贯穿课程、工作室联动项目的运行模式,实现了真实项目进课堂、项目成果多元化的展现等。在课程设置上根据项目需求与专业技能需求,以及知识与技能点传递规律,形成课程中与课程间、真实与虚拟项目灵活布局,基础、拓展、创新项目由易到难,组建梯度、灵活、真实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第一学期为大平台基础阶段, 训练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第二学期为专业技能培养阶段。第三、四学期为项目实践教学阶段,深入学习专业核心技能。第五、六学期进入校内、校外实训阶段,提升专业能力。

3.2 同源互补,特色初显,专业群共平台课程设置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同宗同源,且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将两者组建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群,或是作为同类别专业,共用师资与校内外资源,故本文将两者作为专业群进行系统分析,借鉴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标准》,触类旁通地审视环境艺术设计。从专业角度分析,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室内设计同属空间设计范畴,环艺包含室内设计、建筑外环境设计、景观园林设计、室内外兼修;而建筑室内设计主要针对室内设计,按设计类别囊括了家装、工装两大类,按工程区分为硬装与软装,环艺专业的室内设计方向同样如此,因此从专业群角度思考,两者必须设置共平台课程,打通专业壁垒,全面利用专业群资源,形成资源“互补”。

从课程内容上分,共平台课程共包含四类,分别是跨平台基础课、制图类、施工工艺类、赏析与动手实操类,其中跨平台基础课包括:数字图型、造型基础、装饰色彩与构造;制图类包括:效果图设计(3ds Max)、Sketchup 草图大师、AutoCAD 制图、施工制图、手绘制图;施工工艺类包括:装饰工程概预算、装饰材料与构造、人体工学与设计应用;赏析与动手实操类包括:模型设计、写生采风、经典案例分析、住宅空间设计(见图1)。四项共平台课程横跨“基础审美能力培养”“软件、手绘制图能力培养”“设计与制图规范意识培养”“实操与鉴赏能力培养”,可全面提升职业基础技能。

图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群共平台课程设置

在课程内容与课程项目选择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除室内设计项目外,还可适当融入园林景观、户外环境项目,或是项目中的户外环境成分,建筑室内设计侧重室内设计项目或是项目中的室内设计成分。专业群两个专业同样能够做到各有侧重,“初显特色”。

3.3 项目引领,实践教学,环艺专业特色专业课程设置

除了专业群“共平台”课程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还需要特色专业课程,针对“室内+室外”的专业倾向,设置能够集合两种方向的项目展开实践。

特色专业课程包括:大一下学期开设的环境艺术设计基础,大二下学期的环境视觉形态设计、大二上学期的室内外空间设计、大二下学期的室内设计实务与景观设计实务、大三上学期的方案设计与汇报等(见图2),以《专业介绍》为模板,以项目需求为目的,特色课程跨越大一至大三,项目选择上同样以室内设计、园林景观、户外环境项目为主,综合培养。

图2 环境艺术设计特色专业课程设置

以专业群角度来看,除了满足课程项目化、项目课程化的课程设置外,还应结合“赛与证”[3],即积极参与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设计类大赛等检验结果,在大三上学期的课程项目选择上,还可融合考证项目协同进行,组建“岗课证赛融通”的课程体系。岗课证赛融通,根据岗位需求,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确定开设课程。如设置“住宅空间设计”“施工制图”“AutoCAD 制图”等共平台课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环境视觉形态设计”“酒店空间设计”、“室内设计实务”“景观设计实务”项目课程,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开设“住宅空间设计”“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展示设计”项目课程,依据岗位工作内容和课程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并将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内容和学生技能大赛要求融入课程,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项目设置探究

4.1 项目牵引课程,联动实践打破界限

打破传统的项目化教学思路:把“依据课程寻找适宜的项目”创新为“以项目牵引课程”,以项目带动课程内容知识与技能点的传递,使项目成为课程内容核心,注重前后项目之间的连贯与梯度关系,并将项目的影响面从单门课程扩充至多门课程,甚至跨越学期,直至毕业设计实践,贯穿在整个专业培养过程中。

以大二第一学期的教学为例,该学期选定了酒店空间设计(某精品酒店项目)与住宅空间设计(某住宅空间项目)两个项目。本学期除了上述两门外还包括:手绘表现技法、Sketchup 草图大师、效果图设计(3ds Max)、施工制图。施工制图对标省技能大赛,其他课程则全部围绕住宅空间设计与酒店空间设计项目,SU 与3D 针对效果图制作,在完成基础项目教学、了解基本制图操作后,着力解决项目设计中表现出的问题;手绘表现技法则用于处理项目创作阶段的创意构思草图及后续手绘效果呈现;酒店与住宅空间设计两门课则统筹全局、决定着项目设计进度。两个项目贯穿在整个学期几乎全部课程的教学中,一方面减轻了项目制作负担,避免了出现由于项目过多导致的“项目拥堵”现象,另一方面精做两个项目,也可以把精力尽量放在“打磨设计效果、深化图纸精度与规范”上,避免了多而不精的问题。

4.2 项目梯度布局,由虚拟到真实,由基础到创新

项目的设置要遵循认知规律,需要划分出“基础、拓展、创新”三个梯度的项目[4],由易到难,由借鉴到创新。值得注意的是,项目梯度关系不仅指“某一门课”中出现的项目由易到难的变化,而且指“不同学期课程”依据课程的先后,逐渐提升项目的难度与设计创新成分占比。因此,项目布局将呈现为“由虚拟到真实,由基础到创新”。

以大一第二学期的CAD 课程为例,所有专业课程对接企业真实项目“传统街区食坊改造”项目,并将其作为创新项目,配合基础项目“单室空间设计”与拓展项目“小户型住宅设计”,构成“基础、拓展、创新”三段式课程项目分布。项目任务是配合其他课程对该项目的实践,组织平面布局方案的设计,并逐步完成CAD 施工图纸的绘制(见表1)。

表1 项目梯度布局情况简表

在该学期CAD 课程结束后,就将进入大二第一学期的酒店空间设计(某精品酒店项目)与住宅空间设计(某住宅空间项目)项目的教学中。而在此后的大二第二学期,学生又迎来了“某乡村茶厂室内外空间项目”中的空间设计子项目,在“课程项目化,项目课程化”的理念下,该项目成为本学期所有专业课程合力攻克的焦点,服务于真实业主、真实需求。在完成该项目的设计任务后,可以继续深耕项目,将其发展为毕业设计实训项目。至此,由CAD 课程中单室空间设计“基础级”虚拟项目,逐步发展为“拓展级”真实项目,并进阶为“创新级”真实项目。

4.3 多专业联动,实现全局视野下的项目实践

课程以“项目”为载体,依据项目梯度与课程结构进行分层并组织实践教学。与此同时,借助项目的协调统一运行机制,深化不同专业的联动机制,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对接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项目教学全局视野下的专业联动。

富有区域文化特色的设计项目通常涵盖的设计门类较多,以“某乡村茶厂室内外空间项目”为例,包含了空间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导向系统设计、壁画设计、地图系统设计等众多子项目,并非一个专业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建立在“总项目全局视野”下的跨专业、跨工作室项目设计的基础上。以项目运行为契机,带动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室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专业的辐射作用,使资源利用最优化、效益最大化,使多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与改革呈现出与“项目化实践同步”,形成以点带面、资源共享和整体推动的专业群发展格局。

5 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有打造虚拟项目的基础,并最终得到真实项目的磨砺,以项目带动技能的强化训练,带动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大一的艺术性审美培养,到大二的主要技能训练与规范意识培养,再到大三的实践技能综合培养,遵守课程设置并与“共平台与特色课”相结合,项目设置遵循“项目牵引课程,梯度项目布局,多专业联动”的模式,在课程设置层面不限制、有特色,利于项目的灵活介入,又利于梯度项目布局的最终实现。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学期室内设计
陈奕含室内设计作品
室内设计作品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DOE深业上城店室内设计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低碳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