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写作研究60 年:流变与前瞻

2024-03-10 12:30李玖
外国语文 2024年1期
关键词:体裁写作者议题

李玖

(山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0 引言

作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英语写作历来是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关注的重要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第一篇英语写作相关的论文正式发表 (丁往道,1959),我国英语写作研究历经60 余年发展,成果数量不断增多,包含议题渐趋多元,解决了写作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国际学术对话也逐步加深。新的历史机遇期,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英语写作研究的流变图景,将有助于了解领域概貌,认识不足,提出前瞻问题,推动英语写作研究深入发展。研究者们曾在不同时期对我国英语写作研究进行过系统梳理 (王文宇 等,2004;黄建滨 等,2009;朱岩岩,2011;常畅 等,2020),对学界形成全局性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往梳理大致呈如下特点:文献选择上,时间跨度均不超过30 年;方法上,多运用EXCEL 进行研究数量统计,人工编码进行研究主题归纳。仅有一项研究 (郑霄雯 等,2014) 回顾了自有论文发表以来国内英语写作研究的态势,但重在挖掘写作研究力量和团队状况,并未聚焦研究议题及其演变发展。鉴于此,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5.5 R2 和Nvivo 11,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英语写作研究的焦点议题,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探讨:(1) 国内英语写作研究自发轫之始的流变发展有何特点? (2) 英语写作研究的核心议题有哪些,内涵是什么,存在哪些不足,可以在哪些问题上构筑新的研究空间?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数据源来自中国知网CSSCI (含扩展版) 收录的期刊文献。检索条件为主题检索,创建了包含“英语写作”“二语写作”“外语写作”“写作产出”“书面语产出”和“书面语篇”等多个主题检索式,以确保文献收集的全面性。检索时间跨度为1949—2019 年。由于CSSCI 检索只能获取1998 年 (含) 以后发表的论文,为保证数据完整性,对于1998 年之前的发文,研究者通过人工筛选,将那些发表在当时具有重要影响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也纳入本次分析范围。文献类型为实证或综述类研究论文。在主题检索的基础上,经人工核对,去除无关文献后,最终保留有效文献共1 312 条。

1.2 数据分析

结合可视化工具和内容编码分析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统计梳理。首先,绘制发文量时间分布曲线,运用关键词突变检测,发现研究数量和研究热点的阶段流变特点。其次,生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划分研究议题,并以划分好的议题类别为编码框架,对所有文献进行层级编码,厘清各项议题内涵。最后,评述现有研究局限,提出前瞻问题。

2 结果与讨论

2.1 研究数量阶段流变

发文量曲线能够显示文献数量在时间轴上的动态变化,可以较好反映一个研究领域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程度。自20 世纪50 年代起,国内英语写作研究在整体上呈增长态势,同时又呈现出如下阶段流变特点 (见图1)。

图1 研究数量阶段流变图

初步萌芽阶段 (1959—1979),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有零星的相关论文发表,探讨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实践途径。加速发展阶段 (1980—2010),改革开放后30 年,随着国际交往逐步扩大,培养外语学习者书面表达与交流能力的需求日益彰显;同时,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向国内的引荐与应用,催生了一批英语写作研究的相关成果,并保持指数增长态势。趋于稳健阶段 (2011—2019),在经历急剧上升后,近十年呈逐渐回落趋势,走向稳步发展。

文献的逻辑增长曲线揭示,科学发展会经历一个从前期缓慢发展,到中前期加速发展,再到中后期减速发展,直至后期饱和发展的过程,但减速和饱和并不意味着学科发展终结,而是走向成熟和达到动态平衡的表现 (邱均平,200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英语写作研究数量的变化拟合了这一逻辑增长曲线,于2011 年出现回落,2015 年起,发文量逐年变少,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国内本领域研究自2011 年起才进入相对成熟阶段,这晚于郑霄雯等(2014) 的阶段划分。研究发现的差异可能在于,本研究仅以CSSCI 期刊文章为数据源,文献总数少,揭示的是主流刊物反映出的研究发展历程。

2.2 研究热点阶段流变

关键词突变检测可以发现研究议题在特定时间段内是否有集中的现象,议题集中反映了研究兴趣和热点所在,观察时间轴上关键词的突变情况可揭示研究热点的阶段流变特点。突变分析显示 (见图2),有17 个关键词出现了明显突变,表明国内英语写作研究先后对这些议题给予过高度关注。

图2 关键词突变分析

对发生突变的关键词归类后发现,研究热点流变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 改革开放后至21 世纪初 (1981—2001),写作课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同时,在结果导向教学背景下,对作文中主题句、句子、段落和语法错误的分析是研究重心所在。(2)20 世纪末至21 世纪头十年 (1996—2011),写作过程和语篇分析是研究热点,过程研究中较为突出的是元认知研究。(3)21 世纪第二个十年 (2010—2019),研究话题上,顺应大学英语教改趋势和国际发表需求,学术英语写作逐渐成为新的热点议题;受语言习得社会文化观影响,同伴反馈引起关注;思辨能力培养也成为研究者的重要关切。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占主导地位。

2.3 研究议题聚类划分

Citespace 通过抽取施引文献中联系紧密的关键词形成聚类,且各聚类相对独立,可在宏观上显示一个领域研究的核心议题。关键词聚类采用寻径算法,结合单一时间切片与整体网络修剪策略,共生成13 个聚类。平均轮廓值 (Sihouette) 0.7474 (>0.5),网络模块值 (Modularity Q) 0.7866 (>0.7),说明聚类结构显著,各聚类内节点的主题关联度较高(见图3)。

图3 关键词聚类图谱

鉴于聚类反应的研究内容仍有重叠,研究者对自动运算生成的13 个聚类作了合并处理,归纳形成如下六个研究议题:写作能力研究 (#0,#1),写作课程研究 (#2,#4,#6,#10,#12),写作语篇连贯研究 (#3,#11),学术写作研究 (#5,#9),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7)和写作反馈研究 (#8)。需要指出的是,#4 读后续写也属于写作教学模式的一种,故合并至“写作课程研究”;#8 教师反馈只反映了反馈的一类形式,文献调研显示,国内写作反馈形式的探索渐趋多元,故将#8 延伸为“写作反馈研究”。

2.4 研究议题内涵及前瞻

基于关键词聚类划分研究议题的局限性在于:聚类只能反应关键词的出现频率,依据聚类划分的研究议题,其内涵是什么,尚不明确。为此,研究者运用Nvivo 11,对所有纳入本次分析的文献进行三级编码,确定各项研究议题内涵。前述归纳的六个议题为一级编码,二级编码代表子议题,三级编码代表子议题包含的具体研究主题。编码时,以每项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依据判定其议题归属,若一项研究涉及多个问题,则对其进行多重编码。事隔一个月后,研究者进行了二次编码,两次编码的一致性较好 (a=0.87)。下文将结合编码结果对各议题内涵逐一阐释,并在分析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未来需解决的前瞻问题。

2.4.1 写作能力研究

写作能力研究聚焦四个子议题:(1) 影响因素,探究制约写作能力发挥的客观任务因素和学习者主体因素,如汉英思维及语言差异、二语语言知识及水平、元认知和焦虑等;(2) 能力评估,包含写作测试评分、能力评价模式探索,以及近年出现的写作能力等级量表的构建与应用;(3) 能力培养,表现为早期就培养对策的思辨式探讨和后期少数培养路径的实证研究;(4) 能力发展,在动态系统理论观照下探究写作能力的历时变化趋势,尚未涌现出主题鲜明的子类别。

以往影响因素的研究多围绕语言和认知层面展开,少数研究探讨了情感因素,如自我效能感和动机的效应;情绪因素方面,消极情绪 (如焦虑) 对二语写作的影响得到了较多关注,积极情绪 (如愉悦) 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顺应心理学研究“积极转向”和应用语言学领域认知与情感交互研究快速推进的趋势 (韩晔 等,2020),未来写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中,学习者的积极情绪体验及其与认知因素的交互效应仍有较大探索空间。写作能力评估、培养和发展研究中,由于学界在较长一段时期未形成对“能力”的统一定义,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表现和质量作为内涵等同的概念在研究中常互换使用,且语言能力一直是衡量写作能力的主要指标。近年,《中国英语写作能力等级量表》重新界定了写作能力,突出交际目标,主张认知策略和语言知识均是构成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邹绍艳 等,2018)。未来研究可依据《量表》对写作能力构念的界定,能力评估扭转以语言能力为主的单维标准,将学习者写作过程中的认知策略能力和写作知识也纳入评估框架。能力培养在宽泛的对策探讨基础上,着力解决如何针对不同交际目标,为写作者提供认知策略干预和写作知识供养的问题。能力发展也需突破语言能力视角局限,对写作资源的掌控能力应作为评估学习者写作能力发展的重要维度(Norris et al.,2012);同时,现有能力发展研究多为观察不同水平写作者能力的横断面研究,属于类发展研究 (潘鸣威,2018),未来对写作能力发展的观察需要严格意义上的历时研究。

2.4.2 写作课程研究

写作课是国内英语写作研究自兴起之始就重点探讨的问题,涵盖:(1)写作教学理论和模式探索,发掘可以指导写作教学的语言学、语言习得和教育心理学等理论,提出在这些理论指导下写作教学应遵循的理念原则;探索诸如读后续写、跨洋互动、语料库驱动、合作写作和体验英语写作等教学模式;(2) 写作教学法实践,探讨较多的有过程教学法和过程体裁教学法的应用;(3) 专门用途英语写作教学,集中表现为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摸索。从时间纵向上看,写作课程研究逐步实现了从理念思辨到以实证研究为主的范式转变。这些实证研究在促进学习者写作能力提升方面初见成效 (常畅 等,2020)。以最为典型的读后续写为例,一项元分析研究 证实了读后续写能够在语言和语篇向度上产生中等协同效应(任伟 等,2021);张琳(2020)研究发现,在情感向度上,读后续写对降低写作者焦虑同样具有积极贡献。在现有成效的基础上,未来尚需在如下方面进一步展开工作:

首先,写作教学模式研究需在系统化方向上努力。除由写长法逐步发展而来的读后续写外,目前的模式探索多为针对特定样本的单次尝试,手段种类不少,这些教学手段有待发展成为模式架构清晰,应用范围明确,操作步骤可行的方法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优化。针对读后续写,尽管其促学效应得以证实,但效应的产生还受母语思维 (姜琳 等,2019),体裁和互动强度 (王敏 等,2021) 等调节因素的影响,且目前的效应评价均为一次性终结评价,这对未来读后续写研究提出了新要求,研究者需要:(1) 深入挖掘影响协同效应生发的主客观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引发协同;(2) 考证读后续写效应的适用体裁类型,检验其在除记叙文和议论文以外的其他体裁,尤其是实用体裁写作中是否同样奏效;(3) 创造性地进行读后续写任务设计,增强互动强度,使协同效应达到最大化;(4) 增加形成性评价,考查读后续写协同效应的动态发展过程。

其次,体裁写作教学需丰富体裁类型,促进实用体裁写作教学落地实践。目前国内英语体裁写作类型主要集中在学术英语写作和以商务英语为代表的专门用途英语写作,其他实用体裁,如法律、外交和新闻等行业语篇写作研究处于缺席状态 (邓郦鸣,2020),这些在真实交际活动中常会遇到的体裁类型值得未来写作教学给予充分重视。学生实用体裁意识培养、体裁知识习得、体裁写作能力提升和有效评价均是体裁写作落地到实际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再次,写作课程研究需增加课程设置及评价研究。除早期对写作课程设置的倡议 (丁往道,1959),后期在英语课程体系渐趋完整的背景下,对写作课程设置及改革问题研究不足。如何建立符合校本实际和专业特色的英语写作课程及课程评价体系应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关切,尤其在英语学习目标和方式均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传统的写作课程设置亟需做出相应改革,未来还有较大空间值得探索,例如,如何在内容上设置顺应学习者需求的课程体系? 如何在形式上构建融合传统课堂教学与英语智能写作中心于一体的学习模式? 如何建立评价标准合宜,评价内容全面,评价主体多元和评价方法得当的写作课程评价体系?

2.4.3 写作语篇连贯研究

写作语篇连贯研究凸显为两大子议题:(1) 语篇连贯特征研究,通过分析学生作文的连贯特征,发现存在问题并寻求对策;(2)语篇连贯教学研究,运用语篇连贯理论指导教学,促进学生写作连贯能力发展。

进一步文献分析显示,写作语篇连贯特征的探讨以语料库对比研究居多,但如何运用这些研究结果提升学习者写作连贯能力的实证研究不足。研究者基于语篇连贯理论,提出不少指导写作教学的宏观原则,但这些原则是否可以落地到具体实践教学,是否可以落实到学习结果尚需系列教学研究加以验证。同时,语篇连贯性虽被认为是衡量作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洪明,2011;白丽茹,2019),却在目前的作文语篇评价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作文评分中占比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文本分析和理念探讨回归到教学实际,针对学习者的语篇连贯能力短板,挖掘其制约因素,运用目前语料库研究成果,设计操之可行的教学实验,同时尝试构建将语篇连贯能力纳入作文评价的模型。

2.4.4 学术写作研究

学术写作研究涌现出五个子议题:(1) 学术写作语篇,涵盖宏观语篇分析和微观语言资源 (如元话语、语块、立场和转述) 使用差异对比两类研究;(2) 学术写作教学,探索形式多元的教学模式,尚未形成明显的主题聚类;(3) 学术写作经验,表现为早期针对科技论文,尤其是摘要和引言的写作提供具体指导经验;(4) 学术写作过程,涵盖写作者引用行为和写作困难及应对策略两类研究;(5)学术写作者身份建构,分析写作者如何利用语言资源建构身份。

学术写作研究参与国际学术讨论较多,但我国学习者在习得学术写作能力上仍有其实际困境和特殊需求,一味追逐国际热点是不可取的。国际研究中的热点讨论未必能够完全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分析国际热点与国内现实的接壤空间,以甄别国内研究需关注的重点问题 (徐昉,2021)。因此,未来研究需在如下方面展开工作:首先,已有的学术语篇研究以共时研究为主,其局限性在于我们无法了解写作者语篇特征的动态变化过程,也就难以在学术写作中提供准确的指导和反馈 (姜峰,2020),因此,对学习者学术语篇作历时考察,并应用已取得的语料库成果服务学术写作教学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其次,学术写作教学模式探索已获得较多经验,但如何设置立足校本实际的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仍是关键问题。再次,鉴于目前学术写作研究“重文本,轻过程”的特点 (邓郦鸣等,2020),未来需更多关注写作微观过程,探讨制约学习者学术写作能力发挥的因素,提出有效干预策略。最后,由于单纯依靠文本特征的学术写作者身份建构研究无法捕捉建构行为的个体能动性,文本特征与读者认知相结合的方法逐渐得到学界的青睐 (Matsuda,2015;Morton et al.,2019),但读者认知仍无法准确反映身份建构的语言资源是否为作者有意识使用,未来研究还需推进身份建构语篇手段、读者认知和作者身份意识三方面的接口。

2.4.5 写作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写作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涵盖:(1) 计算机和网络环境教学,包含多媒体及网络资源的应用和信息技术运用框架的构建;(2) 数字化写作平台研究,如体验英语写作系统、基于wiki 的协作式写作平台以及互联网+时代i Smart-TRP 等智能化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3) 写作自动评价系统研究,包含基于自动评价系统,如Iwrite 等的写作研究以及评价系统本身的信效度研究。

信息技术的应用革新了教学手段,极大提升了写作教学效率。新发展阶段,尤其在新文科建设语境下,如何有效应用新技术,赋能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的重要议题。一些与数字化和智能化相关的写作问题需纳入研究范围,例如:如何运用好线上慕课,同时打造英语写作线下金课? 如何顺应智能化趋势,发挥移动学习的便捷优势,促进写作能力发展? 如何搭建网络学习社区,提升写作者能动性,促进自主写作能力发展?针对现存智能技术精细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如何继续建设和用好数字化写作平台,升级自动评价系统,建立涵盖语言准确性、流利性、复杂性,语篇连贯性以及内容切题性和逻辑性在内的评价模型,提升评价维度的全面性和评价结果的可靠性(马武林 等,2023)?

2.4.6 写作反馈研究

写作反馈研究可归为如下类别:(1) 同伴反馈,探讨反馈功效、模式、影响因素及可行性;(2) 教师反馈,探索多样反馈类型,提升反馈效果,以及学生的反馈接纳;(3) 反馈对比,突出表现为教师与同伴,人工与机器两组反馈方式的效应对比;(4)多元反馈,提出人机反馈、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有效结合的混合型反馈模式。尽管学界曾在反馈有效性方面出现过一定争议,但多数研究已证实反馈在提高写作能力上的积极功效,然而反馈研究仅仅关注能否改善写作语言能力又是有局限的,研究结论往往也各执一词,难以形成共识(Truscott,1996)。未来研究需扭转这一导向,开辟新的研究空间。

首先,拓展反馈研究“结果导向”内涵。针对目前反馈功效研究多探讨是否有助于写作者语言能力,尤其是语法能力发展的情况,国内外学者认为有必要结合具体的体裁任务语境,通过反馈助力写作者发展符合体裁要求的语言能力 (Atkinson et al.,2018;徐昉,2021),关注反馈在提升写作者思辨能力方面的有效性 (李莉文 等,2018;耿峰 等2021)。同时,反馈作为一种互动行为还可为教师和学生评价者提供学习契机 (Yu,2021)。未来还需更多研究探索既能支持写作者体裁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认知策略能力和写作知识发展,又可促进评价者学习发生的反馈实践模式。

其次,聚焦写作者接收反馈的认知和情感过程。近年,为数不多的反馈投入研究 (徐鹰 等,2020;韩晔 等,2021) 探讨了同伴和机器反馈情境下写作者的投入变化情况,而写作者在教师反馈条件下的投入似乎是“理所应当”,尚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但实际情况是,不恰当的教师反馈不仅不会促进写作者投入,相反可能会增加修改过程的认知难度,使学生抗拒参与反馈活动,拒绝采纳反馈,甚至引起焦虑、困惑、失望,打击写作自信 (于书林,2021)。写作者接收反馈的情感体验、认知投入及其影响因素仍有较大研究空间,只有探明反馈体验、反馈理解和反馈投入的内在过程,明晰反馈作用机理,才有可能提出更加积极有效的反馈模式,提高反馈功效。

再次,增加教师和学生评价者的反馈素养研究。教师的反馈素养和能力是影响反馈功效的重要因素,不仅影响师生互动、共同交流等知识建构过程和学生的反馈感知 (董艳等,2021),教师作为同伴反馈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监督者,还影响学生评价者的评价认知(周季鸣 等,2019),但目前有关教师和学生评价者的反馈素养研究缺乏,这是未来可以拓展的研究空间。例如,可挖掘写作反馈素养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探索提升教师和学生评价者反馈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机辅反馈广泛应用于写作教学的背景下,解决那些机辅反馈能力边界之外但又是写作者面临的实际难题,避免反馈工作重复低效。

3 结语

本文从时间流变角度将我国英语写作研究划分为初步萌芽、加速发展和趋于稳健三个阶段,并解析了迄今涌现出的六大研究议题。文献回顾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英语写作研究在写作能力、写作课程、写作语篇、学术写作、技术应用和写作反馈等方面成果丰富。诚然,一些研究由于数量较少,无法通过关键词生成聚类进入我们本次归纳的研究议题。但研究数量少并不意味着研究问题本身不重要,相反却有可能是由研究视角或方法局限造成的瓶颈,这恰恰是需要在未来研究中攻破的难题。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层面:(1) 写作过程研究,进一步探讨英语写作加工的复杂心理机制,有哪些神经生理表征,写作者会出现怎样的情绪体验,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认知和情感干预策略。(2) 写作者身份研究,拓展身份研究的体裁范围,探讨除学术写作外,写作者在其他体裁写作过程中如何建构身份,历时演变轨迹怎样,主要受哪些因素制约,如何培养写作者的身份意识,为其身份建构提供有效干预等。(3) 写作教材研究,早在十多年前学者就注意到的写作教材体裁狭窄问题至今依然存在,因此突破以往记叙、描写、说明和议论四类划分的局限,开发体裁类型多样,尤其是实用类体裁的写作教材仍是未来研究的重要任务(唐青叶 等,2009)。(4)写作教师研究,在现有写作教师素养框架的基础上,探索影响写作教师素养的因素和提升路径,同时开展教师教育研究,增进身份认同,促进英语写作教师自身职业发展。(5) 中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未来研究可对中小学英语写作,尤其是乡村基础英语写作教学给予更多关注,以使研究结果在更大范围内反哺教学。

猜你喜欢
体裁写作者议题
Adult bees teach their babies how to dance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写作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