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孔剂诱导合成FeCoCuAl催化剂及其与ZSM-5复合催化CO2加氢制高碳烃性能

2024-03-11 08:24赵治华徐成华任红罗晶杜磊刘晨龙陈雯婧罗静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碳转化率表面积

赵治华,徐成华,任红,罗晶,杜磊,刘晨龙,陈雯婧,罗静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大气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225)

随着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大气中CO2的浓度逐渐上升,各类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1]。中国目前是化石能源消费大国之一,政府承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2]。因此,中国在CO2减排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需采取多种途径减少CO2排放。其中,CO2资源化利用已成为CO2减排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采用CO2加氢技术将CO2转化为甲酸、甲醇、甲烷以及低碳烃(C2~C4)等化合物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3-6]。然而,关于将CO2转化为可作液体燃料的高碳烃(C5+)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CO2在单活性组分Fe基催化剂上经费托合成(Fischer-Tropsch synthesis,FTS)可转化为C2~C4,但由于该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较低,CO2转化率不高[7-8]。随后研究人员发现在Fe基催化剂中引入Co或Cu等过渡金属制得的双金属Fe-Co或Fe-Cu催化剂具有较高的CO2转化率[9-10]。此外,向Fe-Co或Fe-Cu催化剂中引入碱金属K作为助剂,可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及低碳烃(C2~C4)的产率[11]。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当Na、K同时作为助剂引入催化剂,可对CO2加氢制低碳烃起到协同作用[10]。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将Fe基催化剂与ZSM-5分子筛(简称“ZSM-5”,下同)进行复合,ZSM-5上的酸中心可促使CO2加氢生成的C2~C4产物进一步发生碳链增长、芳构化等反应,从而生成碳原子数为5~11的高碳烃(C5~C11)[12-17]。部分研究人员设计了Fe基催化剂与HZSM-5分子筛(简称“HZSM-5”,下同)组成的双功能催化剂,并用于CO2加氢制芳烃[12-15]。其中WANG等[12]发现在340 ℃、2 MPa、n(H2):n(CO2) = 3:1的条件下,其团队开发的双功能催化剂的CO2转化率达到35%,芳烃选择性高达68%。RAMⅠREZ等[16]发现掺杂氧化钾的Fe基催化剂与ZSM-5串联组合可以催化CO2加氢反应产生芳烃,芳烃的时空产率较高,而CO选择性仅为12.8%。RAMⅠREZ等还发现分子筛的作用是通过促进CO转化,进而提高芳烃的选择性。WEⅠ等[17]发现由Na-Fe3O4和HZSM-5组成的双功能催化剂在CO2加氢反应中表现出高效的C5~C11选择性。CO2首先在Na-Fe3O4上氢化产生烯烃中间体,烯烃中间体转移到HZSM-5表面经异构化反应转化为C5~C11。在320 ℃、3.0 MPa、n(H2):n(CO2) = 3:1的条件下,该双功能催化剂表现出78%的C5~C11选择性、4%的甲烷选择性和22%的CO2转化率。上述研究中的Fe基催化剂在FTS过程中的催化活性较低,对CO2的吸附能力较弱,表现出不超过50%的CO2转化率。

为提高对C5+的选择性,并进一步提高CO2转化率,本文依次采用沉淀法和等体积浸渍法制备K、Na修饰的FeCoCuAl催化剂,以FeCoCuAl催化剂作为前驱体,引入造孔剂1,3,5-苯三甲酸(BTA),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及孔体积,提高其对CO2的吸附能力,通过研究BTA引入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获得具备良好CO2催化加氢活性的FeCoCuAl-BTA催化剂。随后将其与ZSM-5按不同的装填方式以及不同质量比进行复合,研究其与ZSM-5复合催化CO2加氢制高碳烃的催化性能。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本文用水为实验室自制蒸馏水;九水合硝酸铁(Fe(NO3)3•9H2O)、九水合硝酸钴(Co(NO3)3•9H2O)、三水合硝酸铜(Cu(NO3)3•3H2O)、六水合硝酸铝(Al(NO3)3•6H2O)、碳酸钾(K2CO3)、硝酸钠(NaNO3)、氢氧化钠(NaOH)和碳酸钠(Na2CO3)均购于成都市科隆化学品有限公司,分析纯;BTA(C9H6O6)购于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析纯;H2、CO2、N2、He、Ar(纯度均为99.99%,体积分数计),混合气(5%H2/95%N2)以及空气均购于成都和平气体贸易中心;ZSM-5(n(Si):n(Al) = 85:1)购于南开大学。

1.2 催化剂制备

1.2.1 FeCoCuAl-xBTA催化剂制备

以Fe(NO3)3•9H2O、Co(NO3)3•9H2O、Cu(NO3)3•3H2O和Al(NO3)3•6H2O为原料,按n(Fe):n(Co):n(Cu):n(Al) =18:6:1:6配制离子总浓度为0.5 mol/L的金属离子混合溶液。按x取值(x=n(BTA):n(Fe),分别为0、7.7%、9.1%、11.1%、14.3%和20.0%)向浓度为0.4 mol/L-0.6 mol/L的NaOH-Na2CO3的混碱溶液中加入BTA,制得沉淀剂。在剧烈搅拌条件下,将沉淀剂滴加至金属离子混合溶液中得到浆料,用少量不含BTA的NaOH-Na2CO3的混碱溶液(0.4 mol/L-0.6 mol/L)将浆料pH值调至8.5。搅拌浆料1 h后,静置老化30 h。过滤后用蒸馏水洗涤滤饼,然后在100 ℃下干燥24 h。经破碎、20~40 目筛网过筛得到颗粒样品,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并按n(Fe):n(K):n(Na) = 18.00:1.67:0.61引入助剂钾、钠离子,待风干后置于马弗炉中在500 ℃下焙烧5 h,得到K、Na改性的FeCoCuAl催化剂,记作FeCoCuAl-xBTA。

1.2.2 FeCoCuAl-20.0BTA/ZSM-5复合催化剂制备

将FeCoCuAl-20.0BTA与ZSM-5分别以粉末混合造粒、颗粒机械混合和双床层混合的方式进行混合(m(ZSM-5):m(FeCoCuAl-20.0BTA) = 1.0),制得3种不同装填方式的复合催化剂,分别记作FeCoCuAl-20.0BTA/ZSM-5-p、FeCoCuAl-20.0BTA/ZSM-5-g和FeCoCuAl-20.0BTA/ZSM-5-d。将FeCoCuAl-20.0BTA与ZSM-5分别以m(ZSM-5):m(FeCoCuAl-20.0BTA)为0.6、0.8、1.0、1.2和1.4进行颗粒机械混合,即可制得不同催化剂和分子筛质量比的复合催化剂,记作FeCoCuAl-20.0BTA/ZSM-5-y,y取值分别为0.6、0.8、1.0、1.2和1.4。

1.3 催化剂表征

采用SSA-4200孔径及比表面积分析仪(北京彼奥德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进行N2吸/脱附测试。在液氮温度(-196 ℃)下进行N2吸附和脱附,随后根据相对压力(p/p0)为0.05~0.35的吸附等温线,用Brunauer-Emmett-Teller(BET)法计算比表面积;根据脱附等温线,用Barret-Joyner-Halenda(BJH)法计算样品的总孔体积和平均孔径。

FeCoCuAl-xBTA的还原性能在PCA-1200化学吸附分析仪(配备有热导检测器(TCD),北京彼奥德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上采用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进行分析。称取约100 mg催化剂在30 mL/min的N2流中于300 ℃预处理1 h,冷却至室温后,切换为30 mL/min的95%N2/5%H2吹扫30 min后,以10 ℃/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00 ℃,TCD同步纪录催化剂还原时的H2消耗量。

FeCoCuAl-xBTA对CO2及H2的吸附性能采用程序升温脱附(TPD)进行表征,所用仪器与H2-TPR相同。对于CO2-TPD,首先在400 ℃下,用30 mL/min的95%N2/5%H2还原催化剂1 h,然后冷却到50 ℃,随后在30 mL/min的CO2气流中暴露30 min,然后用He吹扫30 min,以除去物理吸附的CO2。冷却至室温后,以30 mL/min的He为载气,从室温以10 ℃/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00 ℃对CO2进行解吸,CO2解吸量采用TCD进行监测。对于H2-TPD,其操作过程与CO2-TPD类似,使用的载气为Ar。

采用DX-2700B型X射线衍射仪(辽宁丹东浩元仪器有限公司)对催化剂晶形组成进行分析。分析条件:Cu Kα(λ= 0.15406 nm)为光源、管电压和管电流分别为40 kV和40 mV、扫描范围为2θ= 5°~80°、步进角度为0.02 (°)/min。催化剂表征前先在PCA-1200化学吸附分析仪上用30 mL/min的95%N2/5%H2于400 ℃还原1 h,冷却至室温取出后立即用玛瑙研钵研磨成粉,并在石英片上压片后卡入样品池进行测试分析。

1.4 催化剂催化性能评价和产物分析方法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通过CO2催化加氢反应进行评价,固定床反应装置示意图见图1。

图1 固定床CO2催化加氢反应装置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fixed-bed device for CO2-catalyzed hydrogenation

结合图1,阐述实验方法如下:在不锈钢反应管(ϕ内= 1.2 cm)中装填5 g催化剂,在常压、400 ℃的条件下,经50 mL/min纯H2还原2 h。将催化剂床层温度调至300 ℃,原料气按n(H2):n(CO2) = 3:1通入反应器,并升压至2.0 MPa,保持气体时空速率为3600 h-1,进行CO2连续催化加氢反应6 h后,每隔30 min通过配有TCD和TDX-01填充柱(1 m × 3 mm)的SC-3000B气相色谱仪(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气化室温度为150 ℃、柱箱温度为140 ℃和检测器温度为160 ℃的条件下对反应尾气中的H2、CO、CH4和CO2进行在线分析。气态烃类物质(C1~C11)由另一台配备有火焰电离检测器(FⅠD)和Kromat KB-Al2O3/Na2SO4毛细管柱(30 m × 0.53 mm × 20 μm)的SC-2000G气相色谱仪(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气化室温度为130 ℃、柱箱起始温度为50 ℃并保持5 min,以4 ℃/min的升温速率升至130 ℃并保持在10 min、检测器温度为160 ℃的条件下进行在线分析。收集的油相产物组分采用7890A-5975C型气质联用仪(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分析。色谱条件:色谱柱为HP-5MS(30.0 m × 250 μm × 0.25 μm)、气化室温度为200 ℃、传输线温度为200 ℃且载气为He。质谱条件:EⅠ源、电子能量为70 eV、离子源温度为230 ℃且四极杆温度为150 ℃。

由尾气中的CH4、H2、CO、CO2和气态产物、油相产物中的有机烃含量,依次按式(1)~式(3)计算CO2转化率、产物CO和烃类产物i的选择性。

式中,CCO2为CO2转化率,%;SCO和Si分别为CO和烃类产物i的选择性,%;np为总产物的物质的量,mol;nCO2为反应时间内CO2的总物质的量,mol;nCO为尾气中CO的物质的量,mol;ni为烃类产物i的物质的量,mol。

2 结果与讨论

2.1 FeCoCuAl-xBTA表征与特性分析

2.1.1 织构性质分析

FeCoCuAl-xBTA的织构性质见表1。由表1可知,与FeCoCuAl(未引入BTA)相比,通过引入BTA,可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及平均孔径。且随着BTA引入量的增大,FeCoCuAl-xBTA的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及平均孔径均随之增加,说明引入的BTA在FeCoCuAl-xBTA制备过程中起到了造孔剂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引入的BTA在催化剂焙烧过程中会产生CO2及气态H2O,气态物质的逸散会使催化剂形成更多的微孔。

表1 FeCoCuAl-xBTA的织构性质Table 1 Textural properties of FeCoCuAl-xBTA

2.1.2 XRD分析

FeCoCuAl-xBTA的XRD谱图见图2。由图2可知,FeCoCuAl-xBTA分别在2θ= 30.3°、35.8°、57.6°和63.1°处出现了归属于Fe3O4(pdf No.65—3107)或CoFe2O4(pdf No.2—1045)的弱特征衍射峰[18],分别在2θ= 44.7°、64.7°处出现Fe(pdf No.1—1262)或Fe-Co合金(pdf No.65—4131)的特征衍射峰。同时,随着BTA引入量的增加,归属于Fe或Fe-Co合金的特征衍射峰信号也随之增强,但归属于Fe3O4或CoFe2O4的特征衍射峰信号却随之减弱。这主要是因为BTA的引入导致FeCoCuAl-xBTA比表面积增加并形成更多的微孔,使催化剂中更多的Fe或Co被还原。而Fe和Fe-Co合金是CO2催化加氢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19],这预示着引入适量的BTA所得催化剂可在CO2加氢反应中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活性。然而,所有催化剂均未发现金属Cu的特征衍射峰,这主要是因为催化剂中Cu含量较低。

图2 FeCoCuAl-xBTA的XRD谱图Fig.2 XRD patterns of FeCoCuAl-xBTA

2.1.3 还原性能分析

FeCoCuAl-xBTA的H2-TPR曲线见图3。

图3 FeCoCuAl-xBTA的H2-TPR曲线Fig.3 H2-TPR curves of FeCoCuAl-xBTA

由图3可知,所有催化剂在290~420 ℃内均出现一个较强的还原峰,该还原峰归属于Fe3+→Fe2+→ Fe0或Co3+→ Co2+→ Co0等还原过程对H2的消耗[20]。同时还发现,随着BTA引入量的增加,FeCoCuAl-xBTA的还原峰位置从363 ℃向310 ℃方向移动。这主要也是因为BTA的引入使催化剂具有更多的孔结构及更大的比表面积,进而产生更多表面Fe3+或Co3+物种,使其更容易被还原,并且会生成更多的活性物种Fe0或Co0,这与FeCoCuAl-xBTA的XRD分析结果一致。

2.1.4 吸附性能分析

FeCoCuAl-xBTA的CO2-TPD曲线见图4。由图4可知,所有催化剂均分别在69.0 ℃、166.0 ℃和608.0 ℃左右出现CO2脱附峰。低温脱附峰与物理吸附的CO2有关,而166.0 ℃和607.8 ℃处出现的脱附峰与化学吸附态CO2的脱附有关。从图4还可发现,随着BTA引入量的增加,化学吸附态CO2的脱附峰有向高温移动的趋势,且其峰面积也增加。这同样是因为BTA的引入使FeCoCuAl-xBTA具有更大的孔容与比表面积,从而使催化剂对CO2的吸附性能得以提高。

图4 FeCoCuAl-xBTA的CO2-TPD曲线Fig.4 CO2-TPD curves of FeCoCuAl-xBTA

FeCoCuAl-xBTA的H2-TPD曲线见图5。由图5可知,所有催化剂对H2存在物理吸附作用,其脱附峰出现在100~200 ℃。同时还发现FeCoCuAlxBTA分别在220~320 ℃、320~450 ℃和480~720 ℃这3个温度区间出现H2脱附峰带,其中220~320 ℃的强脱附峰带归属于H2在Fe或Fe-Co合金上发生的化学吸附;而后两个较弱的脱附峰带则归属于Fe或Fe-Co合金上发生H2的解离吸附。另外,BTA引入后,这3个脱附峰带的强度也随之增强,这说明BTA使得FeCoCuAl-xBTA表面上发生H2的化学吸附及解离吸附的作用增强。

图5 FeCoCuAl-xBTA的H2-TPD曲线Fig.5 H2-TPD curves of FeCoCuAl-xBTA

2.2 催化剂CO2催化加氢性能分析

2.2.1 FeCoCuAl-xBTA催化CO2加氢性能分析

FeCoCuAl-xBTA在CO2加氢制高碳烃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见表2。由表2可知,未引入BTA制备的FeCoCuAl的催化性能较差,CO2转化率不到60%,生成的烃类产物以C2~C4为主,其选择性高达66%,而C5+选择性仅为22%。而随着BTA的引入,催化剂的CO2转化率、C5+选择性随之增加,副产物CO、CH4及C2~C4的选择性随之降低。其中,FeCoCuAl-20.0BTA的CO2转化率、C5+选择性分别可达70%、42%。这主要是因为BTA的引入使得FeCoCuAl-xBTA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更大的孔容和平均孔径,有利于催化剂表面生成更多的活性物种Fe或Fe-Co合金,使反应底物CO2和H2在催化剂表面更容易吸附并被活化,同时也会加速中间产物C2~C4在催化剂表面发生链增长反应,从而生成更多的C5+。

表2 FeCoCuAl-xBTA在CO2加氢制高碳烃反应中的催化性能Table 2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FeCoCuAl-xBTA in hydrogenation of CO2 to high-carbon hydrocarbons

2.2.2 不同装填方式的FeCoCuAl-20.0BTA/ZSM-5催化CO2加氢性能分析

FeCoCuAl-20.0BTA/ZSM-5-p、FeCoCuAl-20.0BTA/ZSM-5-g和FeCoCuAl-20.0BTA/ZSM-5-d的CO2加氢制高碳烃催化性能见图6。由图6知,FeCoCuAl-20.0BTA/ZSM-5-p表现出非常低的CO2转化率(27%),且反应主要生成副产物CO和CH4,二者选择性分别高达30%和15%,而C5+产物的选择性低至9%。而FeCoCuAl-20.0BTA/ZSM-5-g和FeCoCuAl-20.0BTA/ZSM-5-d的CO2加氢制高碳烃催化性能相对较好,两种催化剂的CO2转化率和C5+选择性分别为79%、69%和82%、65%。其原因在于,CO2首先在FeCoCuAl-20.0BTA的Fe物种上发生加氢,生成C2~C4产物,C2~C4产物进一步在具有酸中心的ZSM-5孔道或表面发生低聚、异构化和芳构化等系列反应[21-22],从而生成更多的C5+产物。

图6 FeCoCuAl-20.0BTA、FeCoCuAl-20.0BTA/ZSM-5-p、FeCoCuAl-20.0BTA/ZSM-5-g和FeCoCuAl-20.0BTA/ZSM-5-d的CO2加氢制高碳烃催化性能Fig.6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FeCoCuAl-20.0BTA,FeCoCuAl-20.0BTA/ZSM-5-p, FeCoCuAl-20.0BTA/ZSM-5-g and FeCoCuAl-20.0BTA/ZSM-5-d in hydrogenation of CO2 to high-carbon hydrocarbons

采用GC-MS分析了FeCoCuAl-20.0BTA、FeCoCuAl-20.0BTA/ZSM-5-g和FeCoCuAl-20.0BTA/ZSM-5-d在CO2加氢反应后的液体油相产物组成,结果见图7。由图7可知,对于FeCoCuAl-20.0BTA,所收集到的液体油相产物中更多的是烯烃类产物,占比高达63%,而异链烷烃和芳香烃类化合物占比分别仅为23%和2%。在FeCoCuAl-20.0BTA/ZSM-5-g和FeCoCuAl-20.0BTA/ZSM-5-d催化的CO2加氢反应中,收集到的液体油相产物中占比更多的是异链烷烃和芳香烃类产物。这进一步说明,CO2在FeCoCuAl-xBTA上发生加氢反应时,生成烃类物质,并且以烯烃为主。FeCoCuAl-xBTA与ZSM-5分子筛以颗粒机械混合或双床层混合复合时,催化反应生成的异链烷烃和芳香烃类等C5+产物主要是由烯烃在ZSM-5表面或孔道内表面的酸中心位上发生链增长、异构化及芳构化反应获得的。

图7 FeCoCuAl-20.0BTA、FeCoCuAl-20.0BTA/ZSM-5-g和FeCoCuAl-20.0BTA/ZSM-5-d的CO2加氢液体油相产物组成Fig.7 Compositions of liquid oil phase products of FeCoCuAl-20.0BTA, FeCoCuAl-20.0BTA/ZSM-5-g and FeCoCuAl-20.0BTA/ZSM-5-d in hydrogenation of CO2

2.2.3 不同催化剂和分子筛质量比的FeCoCuAl-20.0BTA/ZSM-5复合催化剂催化CO2加氢性能分析

FeCoCuAl-20.0BTA/ZSM-5-y的CO2加氢制高碳烃催化性能见图8。由图8可知,随着ZSM-5装填量的增加,CO2转化率和C5+选择性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图8 FeCoCuAl-20.0BTA/ZSM-5-y的CO2加氢制高碳烃催化性能Fig.8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FeCoCuAl-20.0BTA/ZSM-5-y in hydrogenation of CO2 to high-carbon hydrocarbons

当m(ZSM-5):m(FeCoCuAl-20.0BTA) = 1.0时,复合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CO2转化率(79%)和最高的C5+选择性(66%),此时CO和CH4的选择性也最低,分别为不足1%和5%。而C2~C4选择性的变化呈现与C5+选择性相反的规律。这主要是因为ZSM-5装填量增加时,可提供更多的酸性位点,可迅速使FeCoCuAl-20.0BTA催化剂上形成的大量烯烃中间体发生链增长、异构化和芳构化反应,生成更多的C5+产物。同时,由于CO2加氢制高碳烃属于分子数减少的反应,生成C5+的过程可进一步加快CO2的转化。然而,当ZSM-5装填量过高时,复合催化剂中FeCoCuAl-20.0BTA的相对含量降低,从而降低了CO2和H2在FeCoCuAl-20.0BTA表面的活化机率,不利于CO2的转化。

3 结论

向CO2加氢制高碳烃用催化剂FeCoCuAl中引入造孔剂BTA,研究了BTA引入量对催化剂FeCoCuAl-20.0BTA理化性质和催化加氢性能的影响。随后以FeCoCuAl-xBTA和ZSM-5分子筛构建复合催化剂,并研究了复合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得到以下结论。

(1)FeCoCuAl-xBTA中存在BTA,其在焙烧阶段会分解为气体产物,有助于提高催化剂比表面积并产生更多孔隙结构,同时引入BTA可减弱Fe、Co与载体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催化剂表面生成更多的活性物种(Fe或Fe-Co合金)。其中,FeCoCuAl-20.0BTA对CO2加氢制高碳烃的催化性能最佳,其CO2转化率和C5+选择性分别可达70%和42%。

(2)m(ZSM-5):m(FeCoCuAl-20.0BTA) = 1.0,并采用颗粒机械混合方式进行复合时,其CO2转化率和C5+选择性分别为79%和66%,主要是因为在FeCoCuAl-20.0BTA上产生的C2~C4产物会进一步在具有酸中心的ZSM-5分子筛孔道或表面发生低聚、异构化和芳构化等系列反应进而转变为C5+产物。

猜你喜欢
高碳转化率表面积
经济增长与高碳排放脱钩
积木的表面积
巧算最小表面积
我国全产业领域平均国际标准转化率已达75%
巧求表面积
高碳醇/膨胀石墨复合相变热沉多目标优化
中国高碳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强度榜
表面积是多少
曲料配比与米渣生酱油蛋白质转化率的相关性
透视化学平衡中的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