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的身体表达:壮族铜鼓舞蹈形态研究
——以云南省泸西县法衣村为个案

2024-03-12 02:39陈桂波
关键词:木鼓鼓面铜鼓

陈桂波

云南师范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一、问题的提出

德国学者阿斯曼提出文化记忆理论,认为只有借助于文化记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并且,只有在口语社会中,也就是在那些没有文字的社会中,人们所需要的记忆才等于文化记忆的总和[1]。阿斯曼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按照其记忆方式的不同而划分为“有文字的”和“无文字的”两种。无文字社会的文化记忆完全依靠仪式行为,文字产生之后,仪式作为记忆媒体的功能就逐渐被文字和文本所代替。仪式对于一种文化的意义,远远大于我们迄今的认识。“它不仅和文本相辅相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具备了超越和驾驭文本的巨大潜能。”[2]无文字的社会得益于实物的、礼仪的和传统的帮助,大都比较稳定,而有文字的社会恰恰经常处于迅疾的变化中[3]。所以,无文字社会常常保留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并通过歌唱、舞蹈、节日、仪式等世代相传。舞蹈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通过以人的身体为核心的文化表达,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与记忆。

古代少数民族大都没有普及文字,主要靠图像、音乐、舞蹈、仪式等承载文化记忆并世代口耳相传。相对于丰富的民族文化,史籍中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记载远远不足,关于舞蹈的文献则更加稀少,且由于舞蹈艺术的特殊性,我们很难从文字中真正读懂这一艺术。梳理文献发现,当代研究铜鼓舞蹈的成果主要涉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瑶族铜鼓舞蹈和云南省壮族铜鼓舞蹈,主要从非遗的角度探讨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铜鼓舞蹈的保护与传承问题、铜鼓舞蹈的形式与功能以及作为乐器、神器、礼器、重器的铜鼓舞蹈文化等①例如,谭晓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地方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年版,第8 页;农学坚:《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田林瑶族铜鼓舞》,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年版,第3 页;纪兰慰:《铜鼓舞民俗文化探析》,《民族艺术》1996 年第2 期,第179-188 页。,其中对于铜鼓舞蹈的历史脉络较少涉及。虽然也有学者研究古代铜鼓舞蹈,但对于其起源、早期样态、发展轨迹等还缺乏系统地梳理,铜鼓舞蹈形式和内容的特点也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总结。研究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关于古代铜鼓舞蹈的文献记载比较稀缺。所幸的是繁荣的青铜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不少舞蹈图像,我们可以从青铜器舞蹈纹饰中管窥当时舞蹈的情景,总结青铜时代先民舞蹈的规律和特征,同时青铜器纹饰中还出现了大量直接反映铜鼓舞蹈的场面,这无疑成为我们今天研究铜鼓舞蹈的重要史料。

调查中发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法衣村壮族铜鼓舞蹈开场的跪拜动作以及女性舞者双手托掌上举前伸的祭拜动作(见图1、图2),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石寨山“人物屋宇镂花铜饰物”(见图3)上三人跪坐铜鼓前击鼓及四位舞者双臂向上方伸举、微曲肘、托掌的动作极为相似。由于有了这样的发现,探究该舞蹈的源流就引起了笔者极大兴趣。

图1 泸西县法衣村铜鼓舞蹈开场(陈桂波摄于2014年)

图2 泸西县法衣村铜鼓舞蹈(陈桂波摄于2014年)

图3 跪拜铜鼓舞(石M3:64局部) ①图片引自姚钟华:《古滇国青铜器画像拓片集》,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 年版,第68 页。

铜鼓文化广泛流传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国家,壮族、彝族、瑶族、苗族、布依族、水族、佤族、傣族、克木人、芒人等都曾使用过铜鼓。壮族、彝族、苗族、瑶族等民族至今都还保留着以铜鼓为伴奏或者以铜鼓为道具起舞的习俗。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南丹县的瑶族铜鼓舞和贵州省雷山县的苗族铜鼓舞以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壮族、彝族铜鼓舞已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三个省区四个民族的铜鼓舞蹈各具特色。

虽然云南省入选国家级名录的壮族铜鼓舞蹈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县贵马村铜鼓舞蹈为代表,但舞蹈界学者认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法衣村的铜鼓舞蹈更具有代表性。《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史》(石裕祖著)、《云南民族舞蹈研究》(陈申著)两本专著中均以法衣村的铜鼓舞蹈作为云南省壮族铜鼓舞的典型代表。由云南民族学院艺术系、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云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图书编辑部联合摄制的《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经典》光碟里收录的铜鼓舞蹈也是泸西县法衣村的“神木铜鼓舞”。那么,法衣村的铜鼓舞蹈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二、法衣村壮族铜鼓舞蹈形态

泸西县法衣村壮族的铜鼓舞蹈是以铜鼓和木桶为道具,边敲铜鼓边伴随鼓声做跪、蹲、踮、跳等各种舞蹈动作的祭祀性舞蹈,主要在春节期间和老人去世时敲跳。跳铜鼓舞时,铜鼓侧悬于屋梁上或木架上,一人左手执一根竹棍敲击铜鼓鼓腹,右手执木槌敲击铜鼓鼓面,另一个人手执木桶状扯风桶(又称木鼓或者合音桶)配合铜鼓起舞。当击鼓者用木槌敲击铜鼓鼓面时,木鼓手迅速将扯风桶塞入铜鼓的鼓腔内,然后伴随着相应的舞蹈动作迅速抽出。铜鼓因为气流阻塞而产生共鸣,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两位舞者配合鼓点声做踮跳步、弓箭步、跪蹲等相应的舞蹈动作,木鼓在舞者的手里时而高举,时而低晃,上下左右旋转推送,动作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多变,寓意丰富。由于舞蹈具有明显的祭祀性,又以木桶合音,所以当地文化馆就将该舞蹈命名为“铜木神鼓舞”,当地壮族群众则称之为“神木铜鼓舞”(见图1)。

(一)相关音乐、服饰、道具

1.音乐

铜鼓乐即为演奏时以敲击铜鼓的声音为主导,配以其他乐器演奏的音乐。法衣村的李茂清老人说,铜鼓舞蹈的伴奏乐器以铜鼓为主,还可以配以铓、锣、钹、牛角号、皮鼓、二胡、月琴、三弦、竹笛等乐器演奏。乐曲除壮族的本土音乐外,还吸收中原传入的洞经音乐。在调查中看到的伴奏乐器主要有虫茧巴乌、二胡、月琴和牛角。铜鼓曲谱为:叮叮当-|叮叮当-|叮叮当-|叮叮当-||,曲谱中以代音字“叮”来表示敲击鼓边,“当”来表示敲击鼓面。

神木铜鼓舞曲的歌词有壮话版本的也有汉话版本的,二者有些区别,不能一一对应翻译。其汉语歌词大意是:神木铜鼓神哎,你是壮乡最崇拜的神哎,我们老少同欢唱,男女同欢乐,同喝美酒,共品佳肴,共享壮家丰收乐,丰收乐哎!①歌词来源于笔者2014 年7 月调查时,由王树兴老人提供。壮话演唱中反复出现的“拜啊拜啊”并没有出现在汉话版本中。

2.服饰

两名男舞者均穿青黑色对襟上衣、青黑色中式长裤、青黑色尖口布鞋,头缠黑布包头。女舞者穿节日盛装,蓝靛染制的青黑色绣花缀银饰短衣配及地百褶裙,头佩银饰。自制棉布衣因在水边用磨石反复打磨而呈现出锦缎般的光泽,及地百褶裙也为手工制作(见图4)。

图4 壮族沙人妇女盛装(陈桂波摄于2014年)

3.道具

铜鼓舞蹈道具主要有:铜鼓一面;木桶一个,又称为木鼓或者扯风桶,用藤条或皮条将多块木条箍成圆筒状,直径约29 厘米,高约28 厘米;木棍或竹棍一根,棍长约40 厘米,用于敲鼓腹;木槌一根,用于敲击鼓面。早期的泸西志书没有关于铜鼓的记载,笔者见到了法衣村李茂清家收藏的铜鼓,鼓面直径48 厘米,腰径42.50厘米,足部直径46 厘米,高27.50 厘米。鼓面12 芒,芒间有孔雀翎纹,有三道乳钉纹,一道节纹,两道云纹,纹饰抽象简单。鼓身纹饰更为简单,为曲纹、几何纹,有四耳、四道合范线(见图5)。

图5 法衣村铜鼓(陈桂波摄于2014年)

(二)舞蹈形态

民间舞蹈往往没有严格的程式和套路,在表演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动作的转换与衔接比较灵活多变。尤其敲铜鼓的两人,每一次的敲跳都跟前一次不太一样,要清楚地描述其线路比较困难。询问传承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一概都答就是这样跳的,至于为什么这样跳,均答不知道。经过反复观看视频,逐个分解动作,并挨个将动作以不同角度反复询问传承人,终于对神木铜鼓舞蹈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由于男性舞者与女性舞者的舞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分别讨论。

首先是男性舞者,笔者以《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经典》光碟里的“神木铜鼓舞”为样本,尝试将敲跳铜鼓舞蹈的两位男性舞者的舞蹈分为请四方神灵、拜铜鼓神、送恶灵、再拜铜鼓神四个段落,具体动作形态及舞蹈路线如下:

1.基本动作

基本体态:弯腰、含胸、屈膝、曲臂、略低头。一人左手执一根木棍敲击铜鼓鼓侧,右手执木槌敲击铜鼓鼓面,另一个人手执扯风桶配合起舞。当击鼓者用木槌敲击铜鼓鼓面时,木鼓手将扯风桶塞入铜鼓的鼓腔内,然后再迅速抽出,一开一合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两位舞者合着鼓点声做踮跳步、弓箭步、旋转、跪蹲等相应的舞蹈动作。

动作要领为:执木鼓者完成木鼓塞进铜鼓鼓腔又拔出的开合动作,一般是在击铜鼓者敲击鼓面的“咚”的一拍中,也可以在这一拍中做将木鼓高举或者外推等其他动作。桶要放到铜鼓里1/3 至1/2 的样子。把木桶对着铜鼓一进一出(称为“扯风”,主要起到调音的效果),进去一个音,出来一个音,鼓声听起来虽然轻,但传得远。扯风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铜鼓手还没敲鼓面的时候就把木鼓放进去,敲的同时就把木桶扯出来;二是铜鼓手敲击鼓面的同时把木桶放进去,这两种方式产生的声音效果是不一样的。

(1)击铜鼓者:击铜鼓者提右腿,左腿踮跳两下,同时左手用木棍敲击铜鼓鼓腰两下,右手举木槌于右上方,接着右腿踏地,同时右手用鼓槌敲击铜鼓鼓面,左手收于腰侧;提右腿,左腿踮跳一下,左手敲击鼓腰一下,右腿落地,再敲鼓腰一下,顺势提左腿,右腿踮跳落地成弓箭步,同时右手敲击鼓面。击鼓者以这两个基本动作在铜鼓左右两侧跳跃敲击铜鼓。

(2)抱木鼓者:提起右腿,左脚原地踮跳或向前跳一步,同时双手抱扯风桶于膝盖前方轻快地旋转,换左腿提起,右脚原地踮跳或向前跳一步,同时双手高举扯风桶于头的右前上方;或者提左腿,踮右脚,左脚落地顺势带动身体左转180 度,同时高举扯风桶于头顶正上方;双膝微颤,双手抱扯风桶于腹前左右晃动,接着右脚上前形成右前弓步,同时迅速将扯风桶塞进铜鼓鼓腔再迅速拔出;双脚交叉,弯腰屈膝于小腿边晃动木桶,接着以弓箭步将扯风桶塞进铜鼓鼓腔再拔出;跪蹲于铜鼓前左右晃动扯风桶,将扯风桶塞进铜鼓鼓腔再拔出;左右腿交替,以后腿膝盖落地的大弓箭步向外推送木鼓。

2.击鼓者舞蹈形态

第一段落:请四方神灵。

击铜鼓者:左手执木棒,右手执木槌交替往前平伸作敲击状,伸出左手的同时提起左腿,右腿往前踮跳,出右手的同时则提右腿,左腿往前踮跳,呈现出一顺边的动律特征。按逆时针方向,从铜鼓鼓足一边绕到鼓面一边,两个八拍后开始敲击铜鼓。

抱木鼓者:右腿吸起,左脚原地踮跳或向前跳一步,同时双手抱扯风桶于膝盖前方轻快地旋转;换提左腿,右脚原地踮跳或向前跳一步,同时双手高举扯风桶于头的右前上方,或者提左腿,踮右脚,左脚落地顺势带动身体左转180 度,同时高举扯风桶于头顶正上方;按逆时针方向,从铜鼓鼓足一边绕到鼓面一边,又回到鼓足一边,大约需要五个八拍。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上下两方,木鼓都转到了,意为请四方神灵。

第二段落:拜铜鼓神。

击铜鼓者:击铜鼓者提右腿,左腿踮跳两步,同时左手用木棍敲击铜鼓鼓腰两下,右手举木槌于右上方,接着右腿踏地,同时右手用鼓槌敲击铜鼓鼓面,左手收于腰侧;提右腿,左腿踮跳一步,左手敲击鼓腰一下,右腿落地,再敲鼓腰一下,顺势提左腿,右腿踮跳落地成弓箭步,同时右手敲击鼓面。击鼓者以这两个基本动作在铜鼓左右两侧跳跃敲击铜鼓。

抱木鼓者则于鼓足一侧,应和鼓声完成木鼓塞进铜鼓鼓腔又拔出的开合动作,双膝微颤两拍,双手抱扯风桶于腹前左右晃动,接着右脚上前形成右前弓步,同时迅速将扯风桶塞进铜鼓鼓腔再迅速拔出;双脚交叉,弯腰屈膝于小腿边晃动木桶,接着以弓箭步将扯风桶塞进铜鼓鼓腔再拔出;跪蹲,于铜鼓前左右晃动木鼓,将扯风桶迅速塞进铜鼓鼓腔再拔出。

第三段落:送恶灵。

击铜鼓者:击铜鼓者提右腿,左腿踮跳两步,同时左手用木棍敲击铜鼓鼓腰两下,右手举木槌于右上方,接着右腿踏地,同时右手用鼓槌敲击铜鼓鼓面,左手收于腰侧;提右腿,左腿踮跳一下,左手敲击鼓腰一下,右腿落地,再敲鼓腰一下,顺势提左腿,右腿踮跳落地成弓箭步,同时右手敲击鼓面。击鼓者依然以这两个基本动作交替在铜鼓左右两侧跳跃敲击铜鼓。

抱木鼓者:弯腰屈膝,背对铜鼓迈左腿,成右腿膝盖落地的大弓箭步向左前方推送木鼓,迈右腿,成左腿膝盖落地的大弓箭步向右前方推送木鼓,接着以跳步回到铜鼓前完成木鼓塞进铜鼓鼓腔又拔出的开合动作,交替数次。

第四段落:再拜铜鼓神。

击鼓者依然以两个基本动作在铜鼓左右两侧跳跃敲击铜鼓。抱铜鼓者则自由组合以上三个段落的动作,时而跳跃,将木鼓举向空中,时而低伏,向地面晃动铜鼓,时而将木鼓塞进鼓腔,时而将木鼓向外推送。动作灵活,节奏多变,动作幅度大小、轻重错落有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3.女舞者舞蹈形态

女性舞者的舞蹈主要表现的是农业生产的内容和祈求丰收的愿望。腿部动作主要为踮跳步和一步一蹲的走步,双手大都为掌心向上平举的祭拜动作和一手叉腰另一手挥手的动作。舞蹈呈现出屈膝和顺边的动律特征,基本是两横排完成舞蹈动作,有时也加进围圆圈的构图。舞蹈动作轻盈、缓慢而庄重,女舞者头戴银饰,身着紧身上衣、及地长裙,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舞者的动作幅度和力度。

2014 年2 月春节期间,笔者于法衣村观看铜鼓舞蹈表演,跟随李洪梅学习跳铜鼓舞,并逐一请教每个动作的含义。笔者将整个舞蹈分为十二个舞句,其中三个为托掌拜铜鼓舞句,每个舞句的动作及大意如下:

(1)相约拜铜鼓(走啊走啊,拜铜鼓啦):左手手背轻搭于腰上,右手握空心拳,手心向前,手背靠向肩部位置,出右脚时,向前平伸右手,右手缩回同时左脚在后跟进与右脚并拢,一步一颤,如此反复,意为相互招手呼唤一起去拜铜鼓。

(2)祭拜铜鼓(铜鼓神啊,我们大家一起来拜你了):含胸,双腿并拢,双手从腹前捧到胸口颤膝一拍,右腿上前一步,双臂前伸,微曲肘,托掌,膝部轻颤一拍,收回胸口颤膝一拍,再平伸轻颤两拍,收回再平伸两拍,伴以反复地吟唱:拜啊拜啊拜啊拜啊。

(3)撒种子(见图6):出左腿带动身体向左转45 度,左脚虚点地,手心向上平伸左手,膝部屈伸带动上身上下颤动,右手自然下垂随之前后轻摆。

图6 撒种子(法衣村女性在练习铜鼓舞蹈,陈桂波摄于2014 年)

(4)长叶子(这边叶子长出来了,那边也长出来了):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屈膝,双手向右上方平伸,重心在右脚,左脚虚点地,颤膝两拍,再向左上方平伸颤膝两拍。

(5)祭拜铜鼓:重复祭拜动作,含胸,双腿并拢,双手从腹前捧到胸口颤膝一拍,右腿上前一步,双臂前伸,微曲肘,托掌,膝部轻颤一拍,收回胸口颤膝一拍,再平伸轻颤两拍,收回再平伸两拍,伴以反复地吟唱:拜啊拜啊拜啊拜啊。

(6)请求铜鼓保佑(保一寨子平安,庄稼丰收):以左脚为轴心迈右脚,一步一颤,从前方开始逆时针方向转一圈,面向前、右、后、左四个方向做动作,左手以手背搭腰,右手大臂向右平举,挥动小臂。

(7)高兴甩手:双脚分开站立,膝部屈伸带动上身上下颤动,双手随之左右摆动,双手甩向左上方一拍,甩向右上方一拍,左右两边均为手心向上,重复一个八拍。

(8)拍手跳跃:踮跳步,沿逆时针原地转一圈,双手做叉腰与拍手交替的动作,有时该动作改为围绕铜鼓踮跳。

(9)庄稼长得好(这边长得好了,这边也长得好了):向右迈右腿,右手掌心向上向右平伸,身体略右倾,左脚虚点地,颤膝两拍;左手掌心向上向左平伸,身体略左倾,右脚虚点地,颤膝两拍。

(10)祭拜铜鼓神:重复以上第2、第5 的拜铜鼓神动作。

(11)捧粮庆丰收(有粮了,粮真多啊):两两相对,平伸双手,颤膝两拍,右脚向前一步,屈膝双手向下捧到胸口,再高高举过头顶。

(12)回家:踮跳步,一手搭腰,一手手心向后招手,举右手吸右腿,举左手吸左腿,双手交替,变成两竖排。最后以半圆形跪拜动作结束。

三、古滇遗风:铜鼓舞蹈的形态特征与祭祀属性

云南是铜鼓的发源地之一,这是学界的共识。但关于铜鼓最早的族属问题学界尚有争议,有起源于“氐羌”说、“骆越”说、“百濮”说,更多的学者认为,作为云贵高原上的世居民族,云南古代的“百濮”是最早制造铜鼓的。蒋廷瑜在《壮族铜鼓研究》中阐明“壮族的直系祖先是古越人,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部分濮人从西部迁来与之融合,成为壮族先民,而这部分先民最先接触铜鼓”[4]。滇东南地区的壮族不仅保存了从古至今八种类型的铜鼓,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生态,使得这一地区的壮家人更好地延续了直接源自古滇人的铜鼓文化。尤其是铜鼓舞蹈文化,从内容到形式均与古滇人铜鼓舞蹈相似,颇有古滇人舞蹈的遗风。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战国晚期至汉代的石寨山型铜鼓纹饰精美,铸刻有大量舞蹈场面,是我们研究古代铜鼓舞蹈的重要史料。通过整理青铜器上的舞蹈图像,笔者总结出古滇人铜鼓舞蹈具有屈膝、跪蹲、曲臂、顺边的形态特征和祭祀性的文化属性[5]。通过对比发现,法衣村的铜鼓舞蹈中明显保留了古滇人铜鼓舞蹈的动律特征和宗教祭祀性的文化属性,有着与古滇人铜鼓舞蹈一脉相承的文化特征,承载着传统铜鼓舞蹈的文化记忆,是早期铜鼓舞蹈文化记忆的身体表达。

(一)形态特征

1.屈膝

古滇人舞蹈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屈膝,法衣村铜鼓舞蹈也具有屈膝的特征,这样的特征跟高原地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信仰崇拜有关。高原地区多山,行走山路屈膝是最为自然而稳当的体态,至今其自然环境没有多少改变,所以当代铜鼓舞蹈也保持着屈膝的体态特征。古滇人信仰万物有灵,铜鼓作为神器,受人祭拜。而法衣村壮族依然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万物,每年在特定的日子祭竜、祭水、祭田、祭铜鼓。跳铜鼓舞蹈也有特定的祭祀目的,即祈求铜鼓神驱赶恶灵,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所以铜鼓舞蹈者的屈膝体态与其信仰有密切关系,从数千年前的滇人到当代的各民族,具有一脉相承的文化属性。

2.跪蹲

古滇青铜器上的铜鼓舞者,下肢体态皆以屈膝,或者跪坐于地敲击铜鼓,姿态虔诚而恭敬。晋宁石寨山“铜鼓形贮贝器”(见图7)内圈上就出现了两位舞者跪蹲于铜鼓旁边翘掌起舞的舞姿。在云南省开化铜鼓鼓面的图像中也可以看到四位舞者跪跽在铜鼓台上,双手执木桴,上下舂击铜鼓。法衣村的铜鼓舞蹈也保持着相似的姿态,舞蹈过程中铜鼓舞者大都呈现出或跪或蹲的姿态,不管是祭拜铜鼓还是送走恶灵,皆以单膝或者双膝跪地的姿态舞动手中的木桶。

图7 铜鼓形贮贝器(石M12:2)器盖

3.曲臂

受特定自然条件及文化传统的熏陶,古滇人舞蹈体态圆融放松,弯曲手臂,微屈双腿。法衣村壮族铜鼓舞者也具有这样的体态特征,肢体自然放松,动作缓慢、轻盈、庄重,除了年轻的李家成有直臂敲击铜鼓的动作,其他舞者大都为曲臂。

4.顺边

古滇国青铜器舞蹈中出现了不少手脚同出一侧的“顺拐”舞姿。“一顺边”是高原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上山下山的劳动生活中形成的体态,法衣村壮族的铜鼓舞蹈同样具有“一顺边”的特点。敲击铜鼓者大都为迈左腿,出左手击鼓的顺边姿态,女性舞者也大部分是左手左脚的顺拐舞姿。

5.托掌

法衣村的女性舞者在铜鼓舞蹈中反复做双手托掌向上祭拜铜鼓的主题动作(见图2),同时吟唱“拜啊拜啊拜啊”,与晋宁石寨山“人物屋宇镂花铜饰物”(见图3)上四位舞者双臂向斜上方伸举托掌祭拜铜鼓的动作神似。法衣村村民认为,拜铜鼓的动作就该是双手掌心向上托举的动作。曾经有一位到法衣村采风的舞蹈教师建议将托掌祭拜动作改为双手合十祭拜,认为这样更美观更能明显地表现祭拜的寓意,但村民们认为拜铜鼓就是手张开拜的,双手合十是拜老祖宗的。在法衣村的铜鼓舞蹈中没有看到古滇人舞蹈中典型的立腕翘掌、虎口张开的手型,但该手型是同属百越族系的傣族的代表性舞姿,常见于傣族民间舞蹈中。

6.圈舞

晋宁县石寨山“铜鼓形贮贝器”(M 12:2)器面铸有内外两圈舞蹈图[6],中间两位舞者跪蹲于铜鼓旁敲跳铜鼓舞,外圈有14 位女性舞者徒手舞蹈,这与法衣村的铜鼓舞蹈在形式上和所表现的农耕内容上都颇有相似之处。法衣村的铜鼓舞蹈除了有中间的两位敲跳铜鼓舞蹈的男性舞者,还有十余位女性伴舞者,或跪或立于铜鼓一侧表演反映农耕生活的舞蹈,或者围绕铜鼓成圆圈拍手起舞。

(二)祭祀属性

无论是先民的万物有灵信仰,还是如今壮族人民的自然崇拜,山川日月土地花鸟,包括铜鼓,均是壮族人民崇拜的对象。古代铜鼓舞蹈大多具有祭祀属性,而这样的文化属性依然清晰地表现于法衣村铜鼓舞蹈的形式与内容当中。其基本体态、动作线路、祭拜对象与祭祀主题均体现出铜鼓舞蹈祭祀性的文化属性。

1.基本体态

弯腰、含胸、屈膝、曲臂、头略低是法衣村铜鼓舞者的基本体态。这样的体态与古滇铜鼓舞者如出一辙,是高原民族生产生活和信仰崇拜的体现。

古滇人大多单膝或者双膝跪蹲于铜鼓前敲击铜鼓起舞,法衣村铜鼓舞蹈也有这样的动作特征,铜鼓依然作为铜鼓神受到跪拜。不管是敲击铜鼓者还是舞动木鼓者均保持较低的姿态,或屈膝或跪蹲于铜鼓前舞动。舞蹈开始和结束均为祭拜铜鼓的动作,即抱木鼓者跪蹲于鼓足一侧,于铜鼓前左右晃动木桶应和鼓声将木桶塞进铜鼓鼓腔又迅速拔出。中间有背对铜鼓俯身向外推送木桶送走恶灵的动作,推送后也要以跳步回到铜鼓前屈膝或跪蹲完成木鼓塞进铜鼓鼓腔又拔出的祭拜动作,要交替数次才算完成送走恶灵的程序。

2.动作线路

铜鼓舞蹈的祭祀属性反映在古滇人铜鼓舞蹈中,也同样体现在法衣村壮族的铜鼓舞蹈中。在当代法衣村的铜鼓舞蹈中,舞蹈动作与线路均具有明显的祭祀属性。手持木鼓按逆时针方向,从铜鼓鼓足一边舞动到鼓面一边,又回到鼓足一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上下两个空间,木鼓都转动到了,意为请四方神灵。背对铜鼓以大弓箭步向外推送木鼓,意为送走恶灵。跪蹲于鼓足一侧,于铜鼓前左右晃动木鼓应和鼓声完成木鼓塞进铜鼓鼓腔又迅速拔出的开合动作,意为祭拜铜鼓。铜鼓舞蹈最终要实现的是祭拜铜鼓神以祈求趋吉避凶的目的。

3.祭拜对象

铜鼓自古以来就作为神器受到祭拜,法衣村女性舞者在舞蹈中反复吟唱“拜啊拜”的唱词,并随之作出双手掌心向上平举的祭拜铜鼓的动作。铜鼓被视为神灵,平日需以五谷供养,过年时要以三叉水清洗,遇村寨重大活动使用铜鼓之前要祭祀才可请出,女性不得触碰。而且,不得随意请出铜鼓,因为铜鼓一动,常常意味着要下雨。村民们说:“县上要求表演铜鼓舞的时候常常就要下雨,怪得很,铜鼓一动就要下雨。进出村子就更加困难,有时雨太大了,甚至得取消演出。”在法衣村的传说中,铜鼓是位长相俊美的小伙子,会出去谈情说爱,或者跟妖怪作战,所以出门要用红布蒙着,不能见天日,尤其是天阴下雨的时候,据说会通体发红飞走。法衣村的铜鼓鼓足部分被锯开了四指长的缝,据说这样它破相了就不好意思飞出去了。总之,铜鼓就是人们身边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且鼓声可以让神灵听得见的“铜鼓神”。

4.祭祀主题

祈求丰收、丰衣足食是铜鼓舞蹈的主题。古人春耕秋播、出征狩猎均求助于鬼神,法衣村铜鼓舞蹈与此一脉相承,在内容上延续了古滇时期的传统文化。其舞蹈较为清晰地分为四个段落,一是祭祀四方神灵,二是跪拜铜鼓,三是送走恶灵,四是再次跪拜铜鼓,祈求神灵保佑获得五谷丰收,人畜平安。女性舞者的动作里明确表现了撒种子、长叶子、捧稻谷、庆丰收等农耕生活,表达了盼望丰收的良好愿望和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

结语

经过数千年的沧桑巨变,法衣村的铜鼓舞蹈中依然保留着千年前的文化形态,从形式到内容均与青铜时期的铜鼓舞蹈一脉相承。得益于民间舞蹈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各族人民以自己舞蹈的身体动作承载着古老的文化,通过身体表述实践,一代代传承、延续着古老的知识、意象与记忆,使得我们今日能够从活态传承的铜鼓舞蹈中,从他们屈膝、跪蹲、顺边的舞姿中遥想当年铜鼓舞蹈的风姿与盛况,并通过与文字、图案记载的史料相互印证,勾勒出先民的生产生活风貌。

舞蹈,以舞动的身体书写、记录和传承古老文化,作为文化记忆的身体表达,通过非语言文字的方式,能够同语言文字一样保存文化与传承文化。探索传统舞蹈身体语言,理解以身体为载体的文化记忆,能够与语言文字相互印证,弥补文献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记载的不足。民族传统舞蹈动作形态中,不但蕴含着民族的舞蹈文化基因,还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透过舞蹈——文化记忆的身体表达,我们可以管窥民族的历史风貌与发展轨迹,探索特定地区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更加真实完整地呈现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

猜你喜欢
木鼓鼓面铜鼓
鼓声越千年
佤族狂野奔放的木鼓节
民族电影《阿佤山》与佤族拉木鼓文化传播研究
彩泥变变变
——鼓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胡椒会“跳舞”声音有秘密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佤族木鼓舞溯源
快乐的小铜鼓
铜鼓渐成收藏潜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