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脾醒颗粒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研究#

2024-03-13 06:31秦凌云严海燕王跃生杨英薛福敏张敬李小芹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脑肠肽功能性胃肠

秦凌云 严海燕 王跃生 杨英 薛福敏 张敬 李小芹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该病的临床表现可见腹痛、腹胀、早饱、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临床特点具有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等。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及家庭和谐,占用和耗费医疗资源[1]。目前FD 的治疗多采取应用对症药物,主要包括促动力、抑酸及抗酸药物、消化酶、益生菌等[2],然而,临床疗效的不稳定性及疾病的反复性,为该病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困扰。选择及时、有效及合理的治疗方案为临床关注的重点话题。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在FD 治疗中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中医学中并无关于小儿FD 病名的明确记载,根据其临床的症状表现,FD 应归属于“痞满”、“小儿积滞”、“胃脘痛”、“嘈杂”等范围。临床治则以理气运脾,消食化滞,和胃止痛等为主[3-5]。儿脾醒颗粒主要成分为陈皮、薏苡仁、山楂、麦芽、白扁豆、鸡内金、茯苓、山药。组分为药食同源,儿童用药安全性更好。儿脾醒颗粒的功效为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儿脾醒颗粒对于FD 治疗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及用药安全性,为临床上治疗FD 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期间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90 例FD 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 例。其中治疗组男性25 例,女性20 例;年龄5~10 岁,平均年龄7.84±1.40 岁;病程2~6 m,平均病程3.38±0.78 m。对照组男性28 例,女性17 例;年龄5~11 岁,平均年龄7.73±1.74 岁;病程2~6 m,平均病程3.67±0.71 m。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标准》中关于FD 诊断标准[6];治疗前未服用其他药物的患儿;患儿家属均自愿同意治疗方案。

排除标准:合并患有其它肠道疾病者;合并患有血液系统或免疫功能缺陷者;对本研究药物有过敏及不良反应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方案:①主管医师健康宣教,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家长多鼓励,减轻生活和学习焦虑,多参加户外运动和集体活动。②口服盐酸赛庚啶片(规格:2 mg·片-1,上海信谊天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31020510)0.3 mg·kg-1·d-1,分2~3 次服用。

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口服儿脾醒颗粒(规格:2.5 g·袋-1,贵州润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Z20025627)5 g·次-1,Tid。

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2 w,观察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

评估标准:临床症状均消失,疗效指数≥90%,且维持1 m 不复发为“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0%为“有效”;其余情况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及症状评分比较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unctional digestive disorder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FDDQL)。量表包括43 个条目,共涉及8 个领域,包括:日常活动、忧虑、睡眠、疾病控制等。计分分为1 分~6 分,将各个领域所包括条目得分相加并除以所包括的条目数即得该领域的粗分。整体症状量表(Global overall symptom scale,GOSS)评分:包括上腹痛、上腹不适、胃灼热、恶心、早饱等上腹部症状进行评估,总分10~70 分,分值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7];FDDQL 评分:包括日常活动、焦虑、饮食、睡眠、不适症状、疾病处理、疾病控制和压力8 个项目,总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GOSS 评分:包含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反酸、上腹饱胀、嗳气、恶心、早饱感、餐后饱胀8 个条目,总分为56 分,分数越高代表症状越重。

1.3.3 血清胃肠激素和脑肠肽水平比较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胃肠激素和脑肠肽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取患儿静脉血3.0 mL,冷冻离心机3500 rpm 离心25 min,精密吸取上清液。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胃动素(Motilin,MTL)、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水平,操作过程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4 不良反应

记录患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头晕、恶心、腹泻、食欲减退,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出现腹胀、嗳气、腹痛、纳差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及疗效比较(例(%),n=45)

2.2 两组患儿FDDQL、GOSS 评分、体重及进食量比较

治疗后,两组FDDQL 评分均显著增高;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GOSS 评分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在增加体重及进食量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图1。

图1 不同时间点治疗效果比较

2.3 两组患儿治疗后胃肠激素及脑肠肽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MTL 水平均显著增高,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SS 水平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NPY水平均显著增高,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VIP 水平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胃肠激素及脑肠肽水平比较(,n=45)

表2 两组胃肠激素及脑肠肽水平比较(,n=45)

注:与第1 天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n=45)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病因及症状复杂的慢性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约为10%~2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8]。FD 症状的产生与胃肠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黏膜和免疫功能改变,肠道菌群变化及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异常有关。其中内脏高敏感和中枢神经系统高度警觉可能是发病的关键[9,10]。根据以上发病机制,为提高儿童FD治疗效果。

本研究回顾分析儿脾醒颗粒治疗儿童FD 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儿脾醒颗粒治疗组可明显改善FD 患儿腹胀、嗳气、腹痛、纳差等症状,且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FDDQL 评分高于对照组。GOSS 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儿进食量增加、明显增重。推测其机制如下:5-羟色胺对胃肠运动、内脏感觉及脑肠轴等有重要调节作用,赛庚啶(Cyproheptadine,CPH)是一种5-羟色胺2(5-Hydroxytryptamine 2,5-HT2)受体拮抗剂,可阻断下丘脑5-羟色胺活性,兴奋摄食中枢,增加食欲,亦能直接阻止肠平滑肌细胞内钙的超负荷,使平滑肌松弛,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安全有效[11-13]。多项研究结果证实,儿脾醒颗粒能促进消化吸收及胃肠道蠕动。在治疗FD 方面具有临床疗效确切、简便易行、副作用少等优势[14,15]。FD 症状的产生与胃肠动力紊乱有关,胃肠激素是胃肠运动最重要的调控因素。MTL 能促进胃肠排空,刺激胃蛋白酶和胰液的分泌,松弛幽门括约肌、胆道括约肌和回盲括约肌,有助于食物消化。SS 主要分布于胃、十二指肠、结肠和胰腺,它是一种典型的脑肠肽,对多种生理功能具有抑制作用,包括抑制胃排空、抑制回肠、胆囊收缩、以及抑制肠道内容物转运[16,17]。脑肠肽作为一类具有神经递质和激素双重功能的小分子多肽,在调节内脏感觉、分泌和运动中起重要作用。NPY 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交感神经丛中,有抗焦虑及促进食欲的功能。VIP 在胃肠运动调节中主要起抑制效应,可抑制下食管括约肌、胃幽门括约肌,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并能减慢胃排空[18,19]。

该研究提示经治疗后,两组患儿MTL、NPY 水平明显升高,而SS 和VIP 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患儿血清胃肠激素、脑肠肽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证实,儿脾醒颗粒可有效改善机体脑肠肽和胃肠激素水平,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综上所述,儿脾醒颗粒治疗儿童FD 效果显著,可调节机体胃肠激素和脑肠肽分泌,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脑肠肽功能性胃肠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五磨饮对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干预作用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归脾汤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伴抑郁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脑肠肽水平的影响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超声内镜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脑肠肽与肥胖的关系及运动对其影响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