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条件和框架结构

2024-03-14 03:58陈鹏远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江苏现代化体系

陈鹏远

(江苏理工学院 党委统战部,江苏常州 213001)

一、引言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1]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现代化。党的十九大在充分分析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上,创造性地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2]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3]这一重大战略部署。

江苏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应充分利用和发挥所取得的经济基础和优势,探索既具有区域特色又具有示范效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形成区域先导作用,为“全国一盘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下,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区域发展理论和体系,显著区别于西方经济地理学的传统区域发展理论。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目标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发展理论的起点[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则必须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基础和支撑[5]。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问题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关于其意义,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落脚点,而构建新发展格局应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战略目标[6];是将马克思主义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战略[7]。世界视角的现代化具有的普遍性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推动全球性变革发展[8]。关于其内涵,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七个方面的内涵[9]。强自主创新能力基础上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型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时代特征[5]。关于建设路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扎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政策、振兴乡村经济政策、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全方位开放政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10];通过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等创新转型手段,能够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韧性[11];从发展实体经济、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12]。

基于空间结构视角,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支点表现出从分区域增长极“单点突破”到大区域增长带“群带融合”的规律特征[13],梯次发展、区域协同的空间结构与区域格局能够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优化[14]。在区域层面,江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必须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举措,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5]。市场和政府联动能够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16],更高效完整的内需体系、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更高级化的产业基础能力、更一体化的城乡区域发展、更大贡献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江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五个关键突破方向[17]。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为保障,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有助于构建符合江苏自身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18]。

本研究将在充分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梳理江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条件,形成江苏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为推进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三、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江苏经济成了中国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在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49.24亿元的基础上,保持年均近10%的增长率,实现了至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16 364.20亿元,迈上11万亿元的新台阶,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二[19],为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江苏现代化经济的基本状况

依据人均收入水平(GDP或GNP)等指标,对照钱纳里标准模式[20],江苏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全过程可划分为六个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高级阶段、发达经济阶段的初级阶段、发达经济阶段的高级阶段,见表1。

表1 钱纳里标准模式与江苏人均GDP

由计算数据可知,江苏现已进入发达经济初级发展阶段,能够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板和示范区。

(二)江苏现代化经济的基本特征

1. 江苏的经济发展结构更优

2021年,江苏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10∶44.50∶51.40,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59 866.40亿元,增长7.70%。全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9.80%,比2020年提高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7.50%,比2020年提高1个百分点。规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10%,对全省规上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2%,持续引领全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势头猛进。全省规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60%,两年平均增长17%;其中,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数据服务分别同比增长31%、153.10%。科技进步贡献率66.10%,比2020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社会R&D活动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95%[19]。随着江苏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发展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资源禀赋各异、发展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同时,紧密联系的态势正在形成。

2. 江苏的经济发展活力更强

2021 年,江苏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7 622.20 亿元,占GDP 比重达75.30%,比上年提高0.40个百分点;全年新登记私营企业64万户,年末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357.40万户;全年新登记个体经营户184.80万户,年末工商部门登记的个体经营户951万户,市场主体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扬子江城市群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6.90%,沿海经济带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8.10%[19],与此同时,显著的经济增长率呈现出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

3. 江苏的空间结构布局更优

江苏境内高铁、水运、空港、公路立体交通构架已基本成形,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构建“一带二轴,三圈一极”(即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沿东陇海城镇轴与南京、徐州、苏锡常三个都市圈,淮安增长极)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步伐不断加快,正走向“形成‘带轴集聚、腹地开敞’的区域空间新格局,构建特色更加鲜明、布局更加合理、生态更加良好、设施更加完善、城乡更加协调”的城镇体系新阶段。

四、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框架设计

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应立足现有基础条件,在“全国一盘棋”思想的指导下发力。为此,有必要把握好四个基点、五个核心要素。

(一)江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点

第一,立足基础是基本面。立足江苏现有的经济体系是根本,旨在在现有经济体系的改造、重组、重塑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化体系建设。

第二,瞄准现代化是本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既有内涵层面也有外延层面,内涵层面就是我们要把握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外延层面,现代化技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融合为一体的组织管理体系。

第三,协力突破环境制约是核心。现代化经济体系生存于复杂、多变、动态的政治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等多维度生态系统中,并且彼此交互影响、制约,因此大系统观下的协力突破环境制约不仅是思想认识,更需行动落实。

第四,明确定位是关键点。江苏不仅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有着肩负中国发展的历史重任,要将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置于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大局与全局之中。

(二)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维度

一个体系表现为各种要素的集合,核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构成体系的基本框架。本部分从点、线、面逐步提升的维度展开思路,并形成战略性指导策略以及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框架。

1. 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江苏实体经济具有基础性优势,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江苏就是要紧紧抓住实体经济这一根基,毫不动摇地以制造业为主导,以担当全国实体经济发展先锋为己任,构建现代化实体经济体系。一是构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先进制造业经济体系,在全球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二是构建现代化的数字经济体系,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务的快速增长;三是构建服务实体经济的现代化服务体系,向高端化目标升级制造业。

2. 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支撑面

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动力。科技提供颠覆性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企业乃至产业的边际报酬递减的状况,从而不断推动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向高级化、现代化全面升级。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发挥企业主体的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强化企业研发投入、科技创新决策、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加强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等多主体的分工协作,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转化。

金融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血液”。现代金融在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其中,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由“血液”的质量决定。因此现代金融体系必须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匹配,其基本要义就是要扎根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

现代人力资源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基因”。“人才是第一资源。”坚实的STEM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不仅涉及赛道设计,更需要产业对人才的容纳。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不同的角色担当更是不同的价值增值点。领先的职业教育如何与科技研发相结合,不仅是人才教育的设计,更涉及社会福利制度和人的终身发展教育设计。

3. 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空间体

一是现代化的三次产业体系。2021年,江苏的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10∶44.50∶51.40,这是一个较为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江苏省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是,在继续保持和优化这一较为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同时,对三次产业的效率与质量进行系统性提高。在农业部门,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广体系、服务体系以及新型农民培育体系的协同发展,持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水平,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而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在工业部门,要通过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劳动者生产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协同发展,系统持续地提高工业的生产效率以不断扩大江苏工业总量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比重,系统推进工业生产绿色、高端、信息化等以提高工业生产产品的质量;在服务业部门,要通过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协同发展,以现代科技改造、重组、整合传统服务体系,打造现代服务体系,持续在基础设施网络方面进行不断改善,提高服务业部门的生产率和服务人民生产生活的质量。

二是现代化的城乡一体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的城乡一体化产业体系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建设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只有建设好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才能建设好现代化的城乡一体化产业体系。一方面,可通过产业边界融合,对传统农业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将其改造为具有二产化、三产化(也就是所谓的六次产业化)的隶属于多个产业门类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进而支撑现代化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另一方面,就是要形成其他产业体系在农村的布局。若农村剩余生产要素进入城市是城市化的标志,则乡村振兴需要的是城市的现代化要素进入农村,其中最为重要的要素就是产业要素。可以以“一乡镇一园区”的模式打造城乡的产业融合,提升乡村的工业化水平。充分发挥“一个城镇就是一个市场中心”的作用,加速城乡间商品、生产要素与资源的自由流动,加强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三是现代化的区域协调产业体系。江苏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了以“1+3”布局的功能区(即扬子江城市群加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出台了推动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扎实推进苏南、苏中、苏北联动发展。

对于扬子江城市群,则侧重于产业集群与融合发展,从而加快高端要素的集聚,进而高水平地嵌入全球价值链中,打造江苏创新发展新高地。对于沿海地区,则以发展海洋经济与临港产业等为主,加快现代化海洋经济体系的建设。对于徐州,则着重建设淮海区域中心城市,切实发挥淮海经济区的辐射作用,推动江苏省纵向发展。对于江淮生态区,则应利用生态价值与优势,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绿色循环经济。而对于“1+3”各重点功能区,要以实施一批重大功能性和支撑性项目为主导,进一步完善其产业体系,提升其产业体系竞争能力。此外,各重点功能区需要联动发展,融合发展,不仅强调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还要加强区域优势互补,从而塑造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4. 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体系

一是创新驱动战略。首先,要夯实基础研究,对标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实现基础研究与原创性成果突破。其次,要加强基础研究成果应用,扩展实施国家与地区重大科技项目,突破关键技术、前沿技术以及颠覆性技术创新。最后,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和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与保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结构性调整,着力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和农产品品牌,开发优势特色产业。其次,以科技兴农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农业综合能力,从而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再者,加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推进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最后,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慎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在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中,大力发展农业农民合作社的新经营主体,引导并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第一,要把修复长江经济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深入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强化问题整改,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示范段。第二,要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和江苏省《实施细则》,加大沿长江1公里以内的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整治,通过高质量发展破解化工行业“重化围江”的难题。第三,要认真落实“三线一单”,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重大水利建设工程和绿化造林推进力度,强化自然岸线和重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加强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加快建设岸绿景美、绵延千里的沿江美丽生态带。

四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第一,要全力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着力推进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着力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展示江苏作为,做出江苏贡献,共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第二,要充分运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的优势,放大进口博览会的“溢出效应”,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第三,要加快实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第四,要加强开发园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提升资源集聚和产业集聚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五是环境体系一体化协同战略。在生态环境方面,扎实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同时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持先立后破,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营商环境方面,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进一步提振企业发展信心;通过制度设计在资金层面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在政策环境方面,完善市场政策制度,清理妨碍一体化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监管机制体制建设,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健全财政、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五、结语与展望

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实践表明,立足现有经济体系是根本,对现有经济体系进行改造、重组、重塑与发展是本质,协力突破环境制约是核心,而这些都必须置于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大局与全局之中。江苏肩负着为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探路的历史使命,其成功实践和有益探索给予其他省份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启示如下:

要稳定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着力点,保持实体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稳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支撑面,保持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现代人力资源的“三位一体”协调发展;要稳步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包括现代化三次产业体系、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区域协调产业体系在内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空间体;要稳健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环境体系一体化协同战略,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体系促进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江苏现代化体系
边疆治理现代化
数读江苏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