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产视域下跨学科学习协同五育融合育人研究

2024-03-15 09:01吴启超
林区教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跨学科育人技能

仇 实,嵇 杰,吴启超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一、问题提出

新时代职业教育被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2022年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强调,职业教育要适应数字化变革需要,与终身教育相结合,与产业链条相契合,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融合[1]。数字技术展现的巨大变革潜能,已向经济社会全面渗透并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演进的新动能。同时,数字技术也影响了传统生产模式,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成为时代必然。未来社会就业格局面临深刻的重塑,这将极大地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大量标准化程度高的工种会被人工智能技术淘汰。因此,职业教育更加迫切地需要关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所重塑的经济社会。

新知识生产模式中跨学科性、异质性和反思性等特征日益凸显,这些特征及发展趋势改变了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格局,给职业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激增,使得提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质量成为应然之举。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在“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课程变革”论坛上有专家指出,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基于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紧跟产业升级步伐,融入专业知识体系、技术技能变革和岗位职业能力[2]。新知识生产视域下构建跨学科开放性融合替代固有传统单一学科的课程体系框架,增强职业本科教育课程适应性[3]。然而,在跨学科课程学习中如何培养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知识创新,仍是职业本科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研究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出发,构建适应新知识生产模式的职业本科育人策略,探讨跨学科学习协同五育融合育人的应然逻辑以及实践路径,以期提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适应新知识生产模式的职业本科育人策略

为了应对新知识生产模式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势在必行,特别要注重在技术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之间取得有效的平衡。融合五育理念的跨学科课程为职业本科教育提供一个多元协同育人的实践平台,根据工作任务筛选与融合各学科知识的精华来构建教学内容,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从而赋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育人策略。

1.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在工业4.0时代的背景下,智能制造和智慧工厂在制造业领域迅速兴起,技术变革推动了智能知识生产模式的出现,成为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方式。智能知识生产模式的特征在于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工具,并通过搭建信息基础设施的共享平台来实现,它依赖核心技术的突出作用,为知识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性,对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4]。新知识生产模式应时代需求而生,知识生产离不开人的参与,人作为知识创新的关键主体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这意味着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要顺应新知识生产模式,将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为人才培养的源动力,激发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不断创新与优化。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交织的类型教育,为回应新知识生产模式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势在必行。对于职业本科学生来说,要从仅仅掌握技术并被动适应技术发展的角色,转变为能够主动参与知识创新并提高知识生产效能的人才。从知识生产模式内涵及转型逻辑出发,职业本科教育应通过多元应用情境和知识创新活动来培养学生,使其具备学习能力、数学素养、基本科技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精神、文化意识与全球视野、社交责任感等核心素养。为此,智能知识生产模式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包括多元化知识技能培养、实践与实习经验、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数据分析和数字素养,以及持续学习和自我发展等方面。由于跨学科性是新知识生产模式的典型特征之一,因此对学生的多元化知识技能培养,不仅限于传统的专业知识,还包括跨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能够拓宽视野,理解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联系,提出综合性解决方案。在跨学科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通过与团队合作工作,培养其沟通、协作和领导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学习跨学科课程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2022年9月联合国召开教育变革峰会,强调教育变革对于人类共同未来的紧迫性,而课程变革作为教育变革的主要途径之一备受关注。国际教育委员会指出,课程来源于人类丰富的公共知识,无须把学科划分为固定不变的清规戒律[5]。在第23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上,世界职业院校与技术大学联盟主席道恩·沃德认为,职业院校也要适应变化,为学生提供更多面向未来的课程[6]。这些观点共同表明,课程变革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单一学科的知识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实际问题,知识的选择应突破学科界限,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互动与重构来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从而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升级。因此,跨学科课程应运而生,它从学科知识中选择一部分“最有价值的知识”组成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其学习的必然结果是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7]。

智能知识生产模式对于人才素质结构提出更全面的要求,除了必备的知识积累,还需要具备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将其所掌握的知识成果应用于社会服务,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创造和创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为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职业岗位服务,对于国家的技术创新和竞争力提升起着关键作用。为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更要注重有效平衡学生的技术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智能时代高技术制造业。基于上述原因,学习以专业性和跨界性并举的跨学科课程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为学生提供完整的价值观念和知识方法去探究项目化的工作任务,还引导学生用多元的眼光、质疑的精神、批判的思维去解决应用情境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最重要的是,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具化为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促进五育互融互通,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才。

三、融合五育理念的跨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与盐城工学院共建本科“4+0”化学工程与工艺试点项目专业,截至2023年6月已联合培养127人。本研究以职业本科试点专业为研究对象,对“新能源材料”跨学科课程进行模块化与项目化重构,将五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中,协同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核心素养。

1.“4+0”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重构

随着化工产业向过程绿色化、控制智能化和产品高端化转型,对化工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升,特别是在跨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方面。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直接影响着人才的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高质量课程的建设对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提升教育质量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基于工作体系对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再建,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培养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和迁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能够主动适应时代变迁的挑战[8]。因此,课程重构的价值意蕴在于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助推学生塑造创新思维能力、多元综合素养、行业洞察力和可持续发展潜质。

“新能源材料”是“4+0”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课程,对此类课程的设计要体现出课程内容前沿性、教学形式互动性、考核内容开放性。基于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刻影响着化工行业发展,本研究对已有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再建形成课程模块,以满足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域下智能时代对化工人才的新要求。重构后的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课程模块、专业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和集中实践模块组成(见图1)。将“新能源材料”课程分类到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源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涌现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学生需要掌握利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新能源材料”课程正是以绿色发展作为价值底色、低碳技术作为知识框架、器件材料作为关键支撑,以跨学科课程作为实践平台,达到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创新思维、适应行业发展、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目的。课程内容包括太阳能与光伏材料、核能与核燃材料、地热能与干热岩、储能与电动汽车、氢能与燃料电池等专题内容。为增强职业本科教育的适应性,通过模块化项目化对“新能源材料”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与再造(见图2),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核心素养。

2.跨学科学习协同五育融合的实践案例

随着智能生产模式的崛起,传统的动作技能逐渐被智力技能所替代,为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职业教育肩负起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职业教育的传统育人模式分工明确,校内教师主要负责传授显性知识(明确表达、传授和记录的知识),而校外教师则注重灌输隐性知识(个体在实践中获得、难以明确表达和传授的知识)。然而,这种“拼盘式”的合作方式无法达到真正“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效果。相比之下,多元化育人模式的亮点在于整合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和实践应用来掌握知识与技能,使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情境中得以融会贯通。

当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变革的“中国方案”。五育融合式教学作为多元化育人模式的一种“育人实践”,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旨归的教学范式。为此,本研究采用多元化育人模式,以五育融合为育人理念,以跨学科课程为实践平台,紧密结合新知识生产模式需求重构课程,以期提升职业本科育人质量。本文选用重构后的“新能源材料”课程中的“模块四之项目2”作为教学改革实践对象,在育人模式上将五育理念融入跨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见表1),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使其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并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表1 融合五育理念的跨学科课程教学实施路径

四、结语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让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格局发生改变,这使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既面临发展机遇,又面临挑战。为了适应新知识生产模式,提高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质量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过程中,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其高质量建设至关重要。基于新知识生产模式的跨学科性这一典型特征,本文通过构建“跨学科开放性融合”的课程体系框架,将五育理念有机融入模块化和项目化的跨学科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多元协同育人的实践平台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在后续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这种多元协同育人模式还需在优化多元应用情境和设计知识创新活动方面进一步探索,使得课程凸显高阶性和挑战性,以满足智能时代高技术制造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

猜你喜欢
跨学科育人技能
高级技能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