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实践与探索

2024-03-15 09:01张玉波任明刚
林区教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农科院科教应用型

张玉波,任明刚,张 鹏

(1.安顺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2.安顺市农业科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科教融合是国家为了更好地将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化应用优势与大学的人才优势有机整合,联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在着力培养科研型大学生的同时,有效解决地方普通院校办学资源短缺,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大战略安排[1—2]。随着新时代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实施,以及GDP增长对科技创新的依赖度进一步提高,创新型应用人才成了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资源。现实发展与制度演进显示,科教融合已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参与服务各地区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选择[3]。

一、推进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发展动因

1.推进科教融合协同创新是加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战略安排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出台文件的方式初步确立了科研协同育人的基本思路,明确我国大学既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又要加强科学研究这两项必须紧密结合的基本任务。新世纪,科教融合已提升到国家层面政策设计范畴。为了满足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对应用型科技人才的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主管部门通过顶层政策设计方式加强引导,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4—5],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把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顺利启动“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贯彻实施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战略意见、发展规划等系列政策以及各地党委、政府依照出台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表明,科教融合已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大战略。

2.农科教融合协同创新是提升农业院校办学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发展战略之一,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贯彻落实的重要政治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的背景下,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作为乡村振兴大战场的排头兵,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何,是否能直接投放到乡村振兴大战场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效果,脱贫攻坚成果的后续巩固,也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目标的实现。寻求新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农学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此可见,农业院校必须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顺应新时代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优势,通过农科教融合途径提升办学质量,破解阻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系列困难和问题,培养新时代“三农”工作人才已是必然选择。

二、科教融合协同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科教融合协同创新是多个协同主体在资源、信息、人才、技术等要素方面实行互补和共享的机制创新,是围绕多个主体的共同目标而集中各方优势资源的互商共议交流平台。当前,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满意度逐年下降,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不适应社会需求,脱离社会经济发展;教学资源和培养模式没有根据招生规模的扩大而进行更新和调整。农业院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链条还不稳固,使得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二是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失衡,存在以基础教学为主,科技前沿知识讲授相对缺乏,在校内实行“科研实践+理论教学”的科教融合模式延续性不高,效果不明显;三是教学与生产实际不相适应,针对性地分析生产应用中的共性关键问题的教学内容欠缺,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式不灵活;四是办学特色同质化,围绕本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建立的优势学科不突出,个性化办学特色不明显。总体上看,目前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的应用型大学生仍处于初始阶段,成功的实践案例不多,学生培养规模不够大,相关的支持政策不够完善,需要持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

三、探索联合办学模式,强化科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本科教育效果

新时代,国家深入推进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目的是激励不同创新主体发挥出高效协同作用,使科教融合模式的比较优势更具体、更明显。安顺学院农学院(以下简称农学院)与安顺市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农科院)以培养适应山地高效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打造科教融合创新平台,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探索由地方政府牵头整合科教优势资源,以共同培养人才为目标,使双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作用,实现资源、人力、技术、成果共享的联合办学科教融合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双方联合办学的主要做法

第一,坚持共建共享原则,搭建科教融合平台,实施联合办学。由市人民政府牵头整合农科院科研基础设施、试验材料以及实验平台资源,整合农学院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室资源,搭建学生教学实习平台以及协作研究平台,实施联合办学,协作科研。

第二,坚持互助原则,整合人力资源,培养创新型人才团队。在农科教融合协同创新模式探索过程中,双方互派干部,共用拔尖人才、高端人才,通过任职、兼职等途径建立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使农学院和农科院之间的高层次人才双向流动,使双方在人才学历、资历结构方面实现互补。

第三,坚持协作原则,巩固农科教深度融合基础。以重大科研项目联合申报与协同实施、关键技术协作攻关、科技成果联合开发、技术人才联合培养等为主要内容,通过科研材料互通、学术经验和科研资源共享,促进科研实力大幅提升。

第四,坚持质量至上原则,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科教融合平台,明确“懂理论、会操作、善分析”的目标,实施效率化管理和考核考评制度,抓实联合办学。着重从学、用、析、解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创新,在农学院进行理论教学及效果考核,在农科院进行实习实训以及专业实践能力检测与补充,提升应用能力、思辨能力,激发学生立志奉献“三农”工作的激情,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三农”工作应用型人才。

2.联合办学模式形成

目前,农科院与农学院已合作7年,通过创办联合办学点,不断完善管理和考核制度,形成“校内理论教学+校外科技实践”的联合办学科教融合模式,拓宽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途径,双方实现共赢。探索形成“3+1”(即3年校内理论教学+1年科研实践教学)层级化教学模式,学校负责专业理论教学,农科院负责实践教学指导,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巩固理论的“学用结合”效果;“1+X”(即1个主学科+多个副学科)辐射实践教学模式,促使构建形成钻研一个作物,融会贯通多个作物的综合知识体系;“1+1”双导师(即1名校内教师+1名校外科研人员)指导教学模式,校内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校外导师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课题选题、开题及实施;“1+1”双班主任(即1名理论教学管理班主任+1名实践教学管理班主任)管理模式,及以用人为导向的校外教学实践综合考评模式。

3.联合办学效果

在联合办学模式探索与创新过程中,农科院与农学院借助科教融合平台获得双赢,联合模式如图1所示。现已建成农学、设施农业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实践基地1个,联合培养本科生234人,其中3人已被聘为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各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1%以上。农科院1名尖端人才被选拔为农学院的学科带头人,43名科技人员被聘为农学院兼职教师,15名科技人员被列入农学院“双师型”特聘教师遴选库,有效充实了师资队伍,使农学院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任务实现“短平快”。农学院3名教师被选派到农科院挂职,选派1名拔尖人才到农科院作学术宣讲,推进人才资源互助,实现科研团队力量结构改善。通过联合办学与协作科研,双方在项目申报与实施、技术攻关与集成、成果培育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

双方联合申报省级以上项目4项,获得立项2项;通过项目实施,联合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使项目联合攻关有了初步成效。通过联合办学模式探索和创新,培养一批转变角色快、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脱贫攻坚提供人力支撑,其办学模式也得到社会认可,其成果“省市共管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训路径探索与实践”在2022年获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4.探索联合办学的体会

第一,通过联合办学拓宽教学概念,采取层级化体系构建落实顶层设计理念的效果较明显。通过联合办学,引导学生掌握学什么、怎么学和如何学,促进其构建干事创业知识结构体系,凸显以适用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了解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对其专业的重要性,以及在其对口就业和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弥补实际需求与理论知识的差异。同时,实际生产实践中的经验以及专业知识能拓宽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拓宽其专业知识面。学生根据实践生产需要自学相关知识,这能够反馈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全面与否,优化培养方案的设置,促进学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以及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化。联合办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农学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还有利于学校专业发展。

第二,农科院通过科教融合使自身科研资源要素获得补充。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积累的学生以教学实习方式参与科研,有效充实科研辅助人员结构,促进各专题研究有序深入实施;二是有利于从实习学生中发现、挖掘一批适合做研究的潜力人才,拓宽科研机构发现人才的渠道;三是以实验仪器共享为途径的资源补充方式,和以兼职、任职为途径的人才资源互补方式,使科研平台的硬件、软件实力得到提升;四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拓宽解决某个关键问题的突破思路,触发科研灵感,提高科研灵感产生频率,使研究内容更加丰富。

第三,农学院通过科教融合缓解教学实习工作压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解决教学实习基地紧张、实验平台短缺等难题;二是把即将毕业的学生推向“向何方,怎么走”的十字路口,运用检验测试平台,鞭策学生迈出关键一步,间接为潜在人才打通定向就业绿色通道,拓宽就业渠道;三是充实“双师型”教师数量,使“双师型”教师遴选范围更广,师资力量增强。

第四,学生是联合办学的直接受益人。一方面,增强学生自身实际操作能力,检验自身知识积累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参加农科院的学术讲座、培训等,了解科技前沿,使自身知识结构获得补充。此外,通过顶岗实习,进一步提升履职基础能力,间接拓宽就业渠道。

四、科教融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背景下,实施科教融合的重要性再上新台阶,模式和效果逐渐多元化,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科教融合模式单一。文献资料显示,当前的科教融合模式主要有同一法人机构(即学校自身)管理下“科研+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和联合办学模式三种。从模式应用方面来看,“科研+教学”模式应用最多[6],联合办学科教融合模式探索和应用方面文献报道较少。从结构组成来看,高校教师科研教学一肩挑构成科教融合的应用最多,双单位、双导师共建的科教融合应用较少。

第二,联合办学平台基础待进一步完善。目前,联合办学处于深入探索阶段,科研机构大批量接收学生的能力不足,教学、办公及配套设施条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实习任务需求。科研经费紧缺,不能满足学生自选课题实施需要,“命题式”教学实习仍占主要地位。另外,地方政府应从财力、物力方面大力支持联合办学平台建设,补充平台资源。

第三,不同的教学实习机构给学生的角色定位各异。企业追求利润,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工人;科研机构追求科技创新,将学生作为科研辅助人员;教师将其作为学生。以科研辅助人员、学生、廉价劳动工人等不同角色完成教学实习任务的效果差异较大。地方高校应围绕学生兴趣,综合优选联合办学机构或科教融合协作伙伴,综合分类推进科教融合,满足不同被培养主体的需求。

第四,联合办学模式的配套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一是修订完善毕业生论文管理制度,加强对选题、开题、课题实施、论文形成和答辩环节的过程管理,守住论文质量底线,严防抄袭、伪造、篡改、代写甚至买卖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发生。二是强化导师责任,细化导师职责,对校内外导师实行同责制管理,杜绝出现导师意见不合、置学生处于两难状态的问题发生。三是由科研机构建立用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探索答辩式、汇报式、综合考评式的考核评价制度,综合考评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防止出现镀金式实习。

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农业院校需要结合专业定位与发展特色,积极拓展农业科学领域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协同农业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构建涉农类专业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和新平台,打造“教学—科研—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科学人才培养新思路和新路径。总之,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和探索必须基于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内外衔接的有效性,高校管理者需深刻认识没有学科建设的专业建设是无源之水,没有专业建设的学科建设是无本之木,充分发挥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承的作用,实现产教研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要求。

猜你喜欢
农科院科教应用型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科教导刊》征稿函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