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空中乘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

2024-03-15 09:01罗晓妍
林区教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乘务客舱

罗晓妍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民航经营管理学院,广州 510000)

一、高职空中乘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课程是学校为学习者提供的为达到一定职业技术知识、能力、态度目标,并能获得今后职业资格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被组织序化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是否完整、能否合理反映职业教育的目标与功能,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1]。通过深入走访民航运输业相关企业及开设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发现现阶段高职空中乘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与新技术发展不同步

高职空中乘务专业传统课程体系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日趋严重。随着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基础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民航建设正全方位重塑民航业的形态、模式和格局,民航企业生存模式以及职业岗位都有相应的变化。如:国外大型航企卡塔尔航空已正式入户元宇宙,推出全球首个虚拟客舱乘务员,提供数字化互动体验;阿联酋航空计划借助元宇宙平台开设空中乘务课程培训。国内龙头企业中国南方航空开发国内首创VR客舱虚拟航空实训平台,并已投入使用;海南航空依托网络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推出智能化“数字客舱”服务。传统的客舱服务和安全管理的工作流程随着智慧民航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而改变,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空中乘务专业课程内容仍按航空公司传统运营模式进行设置,课程体系相对落后,教材内容陈旧,实训基地设备与行业标准有差距,滞后于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二)课程体系设置与岗位(群)需求有差距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应以就业上岗能力培养为重点,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为特色。根据企业调研数据显示,67%的企业认为高职空中乘务专业毕业生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仅具有理论知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体现出业界的发展现实问题。这是因为部分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缺乏对企业的深度调研以及对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深度分析,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没有基于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由校企共同开发相应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企业专家和师生的多元主体联合开发机制没有形成。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对课程体系开发的研究较为浅显,部分高职院校为确保就业率,只追求丰富全面而忽略课程内容的逻辑性。还有些高职院校照搬航空公司空乘培训课程体系,知识体系松散,不能与航空公司实现课程互认,造成课程雷同,导致教育资源浪费。这些都反映出高职空中乘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不匹配。

(三)课程体系的实效性不理想

高职教育是类型教育,实践教育是其重要特色。现阶段部分高职空中乘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过程形式化,未体现出真实的工作场景。虽然高职院校特别重视实践实训课程,但是受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以及校内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只能在模拟工作场景中进行学习和操作,缺少真实的工作情境和体验。课程体系的开发因为没有得到企业提供的生产实践经验及相关知识,使得学校未能结合企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进行课程体系开发,导致课程开发的实效性不理想。

二、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空中乘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与意义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应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完善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2]。构建高职空中乘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是以培养能掌握并实际运用岗位(群)需要的专业核心技术技能,有职业资格证书且能直接上岗的应用型民航复合人才为目标,辅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对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和要求开设的专业课程体系。

“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空中乘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有助于解决课程体系与岗位脱节的短板问题。其构建思路和方法可以为一体化综合育人体系提供理论的支持和保障。

三、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空中乘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一)“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体系的总体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应充分考虑企业用人需求,依岗定课。首先,针对专业对口的岗位群开展调研,明确职业面向,总结典型的工作任务,将其转化为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通识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梳理工作行动领域。其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将所教授的专业知识技能转化成与岗位对应的“平台+模块”课程,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最后,将空中乘务、民航旅客运输地面服务等“1+X”技能证书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及全国院校民航空中乘务专业技能大赛(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主办)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英语口语赛的竞赛技能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与考核评价中,以此构建高职空中乘务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使专业教学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实施

1.厘清职业面向及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教育是以行业为导向的教育,本质是教育,核心是职业。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课程体系要充分了解产业需求,以产业需求为基础,明确职业面向。根据企业典型工作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设计课程体系结构,及时将新技术、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构建“课岗”对接的课程体系。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受民航行指委委托,进行国家空中乘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标准修(制)订团队通过走访企业、院校、毕业生回访等调查方式,了解到高职空中乘务专业就业主要面向民航运输企业、民用航空机场、民航服务企业和其他民航相关企业等职业岗位。主要完成航空服务、民航空中安全保卫以及民航运输等工作。主要岗位群包括民航乘务员、航空安全员、航空公司和机场的贵宾室服务人员以及机场地面勤务人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别是安全防护、应急处置、机上急救、机组资源管理以及客舱服务。岗位群所需的职业素养,占比最高的前三项是:爱岗敬业、积极主动以及团队意识。岗位群所需的通识能力,排名前三的是:沟通表达能力(资料阅读、文件书写)、外语能力(英语及小语种)、口语交际能力(口头表达、人际交往)。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占比最高的是:应急处置技能、救护技能以及服务技能。

另外,在高职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能够从事民航客舱服务与安全管理工作,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能够践行当代民航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依岗定课,重建“平台+模块”课程

通过人才需求分析、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能力分析,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专业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将民航乘务员、航空安全员、航空公司和机场的贵宾室服务人员以及机场地面勤务人员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平台”课程由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组成,“模块”课程由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以及专业实践课程组成。按照专业基础课奠基、专业核心课突破、专业拓展课分化的方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平台”课程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进行安排,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体育、军事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课程。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外语、国家安全教育、信息技术、艺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行业文化等列为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航空法、民航概论、客舱播音艺术、客源国概括与风俗、民航服务礼仪、航空餐饮服务、形体训练以及职业形象塑造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为高职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后期深入学习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模块”课程是以工作任务或过程为模块,围绕任务分析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逐级分解学习任务,保障课程的灵活性和精细化。高职空中乘务专业模块课程包含专业核心课模块、专业拓展课模块以及专业实践课模块[3]。专业核心课模块为高职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搭建专业知识框架,夯实专业基础,培养核心业务能力。包括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客舱设施与服务、客舱救护、民航服务沟通技巧、民航服务心理学以及民航服务英语等课程。专业拓展课模块作为帮助学生拓展专业知识的模块,可以细分为不同的方向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与未来发展需要,选择不同课程进行学习。包括航空运输地理、民航危险品运输、民航旅客运输服务、民航商务英语、空港地面服务、民航运输企业管理概论、机组资源管理、手语训练、服务营销、茶艺与茶文化等课程。专业实践课模块应充分考虑职业院校实际以及学生实践锻炼需要,采取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方式,不同学期安排不同的实践课程,并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作为培养目标,注重将实践、创新意识有效融入实践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课程内容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如:在校内进行形体训练、职业形象塑造、客舱服务训练、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等综合实训;在航空运输行业等航空公司,民航机场等企业进行岗位实习。

3.以赛促学,推动“课赛”相辅相成

职业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检验指标之一。它不仅为专业教师参加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支撑,也对学生的职业取向、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产生深远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将全国院校民航空中乘务专业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相关的赛项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建设,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在“课赛融合”的教学改革中,首先,组织教师梳理竞赛项目内容、规程;其次,通过对竞赛项目内容的拆分重组,将部分竞赛内容转化为课程中的项目模块,并把相应知识点融入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最后,通过对竞赛评价体系进行梳理,将其转化为课程考核方案,由学生依据考核方案自主完成任务,教师予以过程性指导并对最终结果进行评价[4]。例如,在全国院校民航空中乘务专业技能大赛任务中,主要考查安全应急处置、客舱救护以及服务沟通应用。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把技能大赛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处置技巧,以及行业的新规范、新标准都纳入日常教学、实操训练的课程内容范畴,将实操训练常态化,夯实核心专业技能。

此外,为适应民航运输行业新技术发展,发挥实训教学的育人实效,学校投建空中乘务专业VR实训室,以满足空中乘务专业开展专业实训和备战专业技能大赛的特情处置模块。实训室建设在硬件设备上,设有VR教学一体机、LED屏幕;在软件配置上,购买空乘VR虚拟实训系统、宽体客机VR教学实训软件、航空“课证融通”云平台等软件系统,能满足空中乘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和多媒体教学需求。实训项目包括客舱服务、紧急撤离、客舱医疗急救、民航飞行安全等;实训内容包括模拟水上撤离、模拟陆地撤离、模拟机上失火、模拟客舱释压等特情处置,能满足客舱设施与服务、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民航服务英语等课程开展专业实训。

4.以证促教,加速“课证融通”

“1+X”证书制度工作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是“岗课赛证”人才达标检验的重要一环。因此,要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衔接,做好空中乘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民航旅客运输地面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推广应用。

在构建高职空中乘务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首先,组织空中乘务专业教师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能力要求、标准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培养一支能够准确把握“1+X”证书制度先进理念、深入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做好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满足新技术和新技能培养培训需求的教学创新团队。其次,依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分析课程模块的职业技能要求,确定涉及的知识技能。例如:将空中乘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内容和考核要求纳入客舱设施与服务、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民航客舱救护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将民航旅客运输地面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内容和考核要求纳入民航旅客运输服务、空港地面服务、民航危险品运输等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将品酒师、茶艺师、评茶员、咖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内容和要求纳入航空餐饮服务、茶艺与茶文化等课程;将化妆师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形象塑造课程教学内容对接,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课程模块的学习,最终达到“1+X”证书的技能考核要求。最后,在教材编写上,建立校内师资与行业专家多元主体参与开发机制;校内教学团队结合“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组织教材编写,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围绕赛事项目和考证任务参与编写理实一体的活页式教材;在“课证融通”上,以教材为抓手,以高质量师资质量为保证,做到“1+X”证书考试与课程、教学互融互通。

综上所述,高职空中乘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四、结语

空中乘务专业为我国民航业培养一线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对航空运输产业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在当今信息化、智慧民航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新时代高职空中乘务专业高质量发展要与时俱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岗课赛证”一体化课程设计,明确岗位任务,分析核心职业能力,并以岗位能力要求设置模块化课程,融合对应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高职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复合化、标准化、透明化,从而达到培养民航高质量人才、建设交通强国的目的。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乘务客舱
客舱内的空气从何而来?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国内主流机型客舱声品质表现分析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速动车组司机乘务交路优化编制方法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民用飞机客舱干燥系统的性能分析
浅谈航空安全员应变能力在客舱擒敌术教学中的培养
高职院校空中乘务英语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