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权层次分析方法的乡村振兴评价
——以L 地区为例

2024-03-15 08:37赵攀孙鲁云
关键词:战略农业指标

赵攀 孙鲁云

(1. 皖西学院 金融与数学学院, 安徽 六安 237012; 2. 皖西学院 大别山绿色发展研究中心, 安徽 六安 237012)

农业在安徽省经济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地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安徽的农业、农村、农民赋予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2018 年,安徽省委、省政府适时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和《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两个重要文件。 文件明确了安徽省到2020 年实现全面小康和2022 年党的二十大召开时的目标任务,并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工作做了相关部署。 在以上各级文件的指导下,结合L 地区的资源、经济和人文等具体情况,L 地区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乡村振兴“三个示范”的实施意见》和《L 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等一系列配套文件。 与此同时,L 地区各县、区和镇、乡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谋划中相继出台。

据L 地区统计年鉴,L 地区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拥有1 市4 县,乡、镇、开发区141 个,非农街道7 个,行政村1 894 个,人口566.962 5 万,土地类型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区。 其各区、县和乡、镇的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因此,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地区农村的发展现状和薄弱环节具有全面和清晰的认识,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出制约当地乡村发展的主要问题,了解政策执行的效果,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进展情况。 本文以主流的发展乡村多功能理论为指导,构建了能够实现多重功能的一体化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有助于反映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体现当前工作的重点,评价结果具有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对有效诊断乡村振兴问题、科学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完善乡村振兴政策、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乡村振兴评价研究现状

乡村发展是一个多尺度、多主体、多领域的系统性演化过程[1],同时也是世界性的重大区域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很多国家都出现过生产要素快速非农化导致的乡村衰落现象[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问题[4-5]。 为此,中央适时启动了乡村振兴战略。 目前,已有学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背景、战略内涵、农业地位等领域进行了研究。 如:韩长赋[6]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解读,并详细分析了该战略出台的必要性。 唐安来等[7]研究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陈秧分等[8]从理论、国际与历史3 个维度分析了农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指出乡村振兴战略要优先发展农业,在引入非农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处理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传统农业与特色农业之间的关系。 上述研究为理解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基础,但多偏重于政策解读,而关于乡村振兴评价方面的研究还不多。

乡村振兴根植于乡村发展,属于乡村发展和区域发展的范畴。 乡村振兴战略是根据我国乡村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相应适时采取的乡村发展措施。 虽然直接评价乡村振兴的研究很少,但是不少学者已经对我国的乡村发展评估和区域发展评价进行过诸多研究。 如:范彬彬[9]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4 个方面,运用AHP 层次分析法,进行了评价。 王亚妮等[10]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法,对新乡市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 田时中等[11]利用熵权法对安徽省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测度与分析。 任永泰等[12]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评价模型。 吴国荣[1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熵权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法对内蒙古地区各盟(市)的经济实力进行了研究。 上述研究成果多数从农村发展中的乡村旅游资源、农业现代化水平或经济发展方式等某一角度进行评价。 陈秧分等[1]认为乡村的发展是一个多尺度、多主体、多领域的演化过程,并从多功能农业与乡村发展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乡村振兴的理论内涵,采用熵权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多功能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模型。 该模型指标体系全面考虑了乡村振兴内涵的5 个方面,使评价结果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反映更加真实、有效;在评价方法上,该模型采用熵权法确定层次分析法的权重也较为科学。 但是,上述研究指标的设计多数面向国家和省级层面,而针对乡镇层面的甚少。 然而,以上研究成果对本文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对乡村振兴评价指标的建立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在理论上主要运用陈秧分等学者较新提出的乡村多功能发展理论,从乡村振兴战略的“生产、生态与宜居、文化传承、社会稳定和主体发展”5 个功能维度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数学模型上,采用能够客观反映各指标之间联系的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赋权。 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与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科学内涵相对应的5 个功能维度的一级指标,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具体落实的基层乡镇层面40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指导价值。

二、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

乡村作为一个空间地域系统,最早作为农产品生产区域而客观存在,为城市提供食物是乡村地域承载的核心功能。 随着行为主体由传统的“经济人理性”向“社会转向”“文化转向”,乡村地域从纯粹的地理空间向复合的物质流、空间流演变,由农业生产功能主导向文化、社会、农业生产等综合空间演绎[14]。 乡村的发展以多功能农业为基础,日益强调乡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复合价值。 因此,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地方,还包括生活品质、社会稳定、文化传承等众多层面。 所以,依据陈秧分等学者提出的多功能理论,对乡村振兴评价指标进行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首先,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根据乡村发展多功能理论,构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总要求所对应的5 个功能维度的一级指标。 力求凸显各乡镇地域差异,聚焦国家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共同富裕等重点领域,鉴于数据的可获得和可操作,避免指标规模差异造成不良影响,筛选了40 个比值类二级指标(见表1)。

表1 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

三、乡村振兴评价方法

(一)模型介绍

本文采用基于熵权重的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计算多层级指标体系综合值的定量分析法。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是该方法的关键,不同的权重可能得到较大差异的指标综合值,会直接影响判断和决策。 确定指标权重的常用方法有AHP 法、Delphi 法和熵权法,其中AHP 法和Delphi 法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含了人们对评价对象的若干主观性,而熵权法是一种客观确权方法。 具体而言,熵权法是根据各指标所包含信息量的大小来客观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事实上,某一指标数据的差异程度越大,该指标的熵值越小,其对评价方案的比较作用越大,该指标包含对评价有用的信息就越多,其权重也应当赋予较大值;反之,某一指标数据的差异程度越小,该指标的熵值越大,其对评价方案的比较作用越小,该指标提供的有用评价信息就越少,其权重就应当赋予较小值。 总体而言,熵权法能够运用数据自身包含的信息来客观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与AHP 法和Delphi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可信度,能够避免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二)主要步骤

1.数据标准化。 为了消除不同单位的数据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以及使各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需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假设给定的待评对象为n个,且评价体系含有的指标数为k个,分别记为X1,X2,…,Xk。 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分别记为Y1,Y2,…,Yk。 则第i个待评价对象的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数据为

式中:min(Xj)= min(Xij)(i=1,2,…,n);max(Xj)=max(Xij)(i=1,2,…,n)。 该标准化公式的特点是把各指标的原始数据统一转变为区间中的无纲量数据,使各指标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

2.计算各指标的信息熵。 由信息论中的信息熵定义可知,第j个指标数据的信息熵为

3.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利用信息熵计算各指标权重的公式为

4.计算第i(i=1,2,…,n)个待评对象的综合值。待评对象综合值的数学计算表达式为

四、L 地区乡村振兴评价结果与分析

(一)L 地区乡村振兴评价结果

基于上述模型,利用L 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研究时点为2020 年),首先对L 地区3 区4 县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得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 个一级指标的各自综合得分及乡村振兴5 个一级指标的综合得分情况,见表2。

表2 L 地区县、区乡村振兴各分项及综合评价结果

在对皖西3 区4 县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测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L 地区141 个乡、镇进行了详细测量,得到了141 个乡、镇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 个一级指标的各自综合得分及乡村振兴5 个一级指标的综合得分情况,见表3、表4。总体上讲,L 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水平整体偏低,正处于乡村振兴的起步阶段,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表3 L 地区乡、镇乡村振兴综合评价结果前10 名

表4 L 地区乡、镇乡村振兴综合评价结果后10 名

(二)L 地区乡村振兴评价结果分析

1.L 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不均衡。 从县、区的综合评价结果来看,综合值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是地处山区的L1 县(0.183 8)和L2 县(0.183 2),排名第10 的是平原加丘陵L4 县(0.109 0),第一名几乎是第十名的1.8 倍(见表2)。 综合评价结果前10 名的乡、镇在县、区的分布为:Q1 区1 个,Q2 区1 个,Q3 区0 个,L4县1 个,L3 县1 个,L1 县4 个,L2 县2 个。 按地貌分布为:山区7 个,丘陵1 个,平原2 个。 它们的特点是几乎都拥有特色种、养业村庄,特别是L1 县的Z4 乡和Z6 乡,其中Z6 乡还拥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1 个(见表5)。 综合值后10 名的乡、镇在县、区分布为:Q1 区0 个,Q2 区2 个,Q3 区0 个,L4 县6 个,L3县1 个,L1 县0 个,L2 县1 个;按地貌分布为:山区1 个,丘陵的8 个,平原的1 个。 除Z11 镇和Z19 乡拥有特色种、养业村庄外,其他8 个乡镇几乎都没有特色种、养业村庄(见表6)。

表5 L 地区乡、镇乡村振兴综合评价结果前10 名简况

表6 L 地区乡、镇乡村振兴综合评价结果后10 名简况

2.位于山区的县、区(乡、镇)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比位于平原、丘陵的好,传统的农业大县乡村振兴反而最为落后。 L 地区多山、多丘陵,3 区4 县中只有L4县北部是平原,其他县、区都以山地为主,其中L2 县、L1 县更是位于大别山腹地。 对乡村振兴的发展来说,深处大别山腹地的L1 县、L2 县排名第一和第二,而传统的农业大县L4 县却排在倒数第一的位置。 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有:(1)L 地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多山、多丘陵,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农村的发展和振兴主要依靠国家对革命老区相关政策的倾斜,而政策的倾斜多倾向于地处大别山腹地的L1 县和L2 县。 (2)传统的农业大县L4 县主要还是种植基础性粮食农作物为主,而L1 县和L2 县更注重利用本地的资源和条件结合政府的支持发展特色种植、特色畜牧和特色水产业。 (3)平原为主的L4 县相对山区的L1 县和L2 县,其人口和村庄更多,在指标的人均和村均计算时,可能存在相对偏小的可能,另外,我们在衡量乡村振兴的发展程度时,不能仅仅只注重产业兴旺,还要兼顾生态宜居和乡村文明等其他指标,在这两个指标上相对L4 县,L1 县和L2 县都占有较高的绝对优势。

五、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强化市县镇乡党委和政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责任。 构建责任清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 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细化具体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落实。 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督查监督、监测评估、实绩考核和激励约束,确保全链条、全环节、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责任落实。

(二)立足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产业

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对口合作历史性发展契机,立足资源禀赋,借助外力,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坚持“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树品牌、兴业态,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延伸产业链、强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特色产业竞争力。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积极引导区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全面振兴

坚持党建领航,统筹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协同发展、齐头并进。 构建党组织、金融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群众共同参与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协同推进乡村经济、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建设。 建立“支部+合作社+农户”信息联动的工作机制,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收入水平。

猜你喜欢
战略农业指标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战略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