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井冈山的三次词情

2024-03-18 07:48曾珺
党史博览 2024年3期
关键词:黄洋界西江月红四军

曾珺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和当年参加井冈山斗争的部分同志合影

毛泽东一生以“山”为题材写下不少佳作。在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版《毛泽东诗词集》中,共收录以“山”为名的诗词10首。除此以外,在留存下来的毛泽东诗词中,描写和歌颂“山”的句子也为数不少。可见,毛泽东对山有着独特的感情。

在毛泽东一生走过的无数名山中,有一处山脉,让毛泽东三次为之倾注词情,写下三首词作。它就是井冈山。井冈山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1927年10月,在中国革命最低谷时期,为了保存有限的工农武装力量,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在这里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蓄积的革命“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对这片自己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土地,毛泽东有着深厚的感情。

第一首:战地诗篇——《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7月中旬,湘赣两省国民党军以重兵合击井冈山,发起了第一次“会剿”。毛泽东随即率团奔赴江西永新,对抗那里准备攻打永新的赣军。

毛泽东一走,湖南省委巡视员再次坚持调红四军主力回湘南的错误主张,拉部队南下。8月中旬,国民党军队乘红四军主力撤离之机,向湘赣边界发动了猛攻。土豪劣绅也趁机报复,烧杀抢掠,一时闹得乌烟瘴气。这次惨痛的教训,史称“八月失败”。

南下的红四军主力在湘南也遭受了重创。知道消息后,毛泽东立刻决定以第31团第1营和第32团留守井冈山,自己率第31团第3营迎回红四军主力。在毛泽东离开井冈山期间,湘赣两省敌军各一部,乘红四军主力还在赣西南欲归未归之际,向井冈山进犯,发动第二次“会剿”。留守井冈山的第31团第1营凭借黄洋界天险奋勇抵抗,最终击退国民党军队4个团的围攻,胜利保卫了这个革命根据地。

9月初,毛泽东与朱德率主力回到井冈山南麓黄坳。得知黄洋界保卫战大捷的消息,毛泽东十分高兴,写就《西江月·井冈山》一词记录下这次战斗的场景: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描写的是黄洋界阵地前红军的阵势。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应《毛泽东诗词集》英译者的要求,对这两句作了这样的解释:“‘旌旗和‘鼓角都是指我军。黄洋界很陡,阵地在山腰,指挥在山头,敌人仰攻。山下并没有都被敌人占领,没有严重到这个程度。‘旌旗在望,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敌军围困万千重”写出了当时敌众我寡的情形。“我自岿然不动”写出了红军大敌当前毫无畏惧的凛然气概。“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道出了战斗胜利的原因。“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两句是对战地的实写。

毛泽东并没有领导黄洋界保卫战,未曾目睹战斗的具体情况。但他却以素描的手法把战争的激烈描绘得淋漓尽致,把人的思绪很自然地带到那个战火纷飞的战斗场景中去。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手书笔迹

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对保卫整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粉碎国民党军第二次“会剿”的关键一战。毛泽东在1928年11月25日给中央的报告中说:“8月30日敌湘赣两军各一部乘我军欲归未归之际,攻击井冈山。我守军不足一营,凭险抵抗,将敌击溃,保卫了这个根据地。”毛泽东对黄洋界的感情是非常深的。1965年重回井冈山时,毛泽东还在井冈山管理局于1960年为纪念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立的纪念碑前合影留念。后来,他又應郭沫若请求,重新手书这首词。

《西江月·井冈山》最早发表于1956年8月《中学生》杂志所载谢觉哉《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中,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第二首:故地重寻——《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965年5月下旬,时年已经72岁高龄的毛泽东重回了一趟井冈山。5月22日,他先后到黄洋界和茨坪。在茨坪居住期间,毛泽东了解了井冈山地区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会见了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群众。

从1927年10月引兵井冈山,到这次故地重寻,已经过去了38年。回想起过去的烽火岁月,再看看今日的井冈新颜,毛泽东感慨万千。在井冈山考察期间,5月25日,毛泽东写下一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首词通过往昔的对比,通俗地写出了以井冈山为代表的全中国“翻覆”的史诗式篇章。上阕写景,使用素描手法描写出井冈山新颜,通俗易懂。下阕抒情。“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是说人类社会从来就充满着动荡和战争。这句是毛泽东关于人类社会阶级斗争观的形象表述。“可上九天揽月”是从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中借用而来。“九天”,天的极高处。“五洋”,指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捉鳖”,比喻擒拿敌人。元代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中有“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句。最后一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改自民间谚语,与开头一句“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相互呼应。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76年1月号。

第三首:人間变了——《念奴娇·井冈山》

《念奴娇·井冈山》写作于毛泽东1965年5月下旬重回井冈山之际,与《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为姊妹篇。但孰先孰后,未有定论。该词如下: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手书笔迹

这首词表达的主题与《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无异。上阕起首突兀,以“参天万木”写实,以“飞上南天奇岳”写势,动静皆妙。接下来写新中国成立后井冈山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多了楼台亭阁”。就连往昔悬崖兀立又炮弹横飞的“五井碑前,黄洋界上”,也能“车子飞如跃”了。通过直接和间接描写,道出了井冈山的旧貌换新颜。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无限美好的未来,毛泽东由衷地发出了“江山如画”的赞美。据地质考证,井冈山地区在古时为一片碧绿海洋。毛泽东以浪漫的情怀将“古代曾云海绿”置于“江山如画”之后,在以“古”貌映衬井冈山“今”颜的同时,也暗示了一个道理:自然界都发生了这么大变化,人类社会还不应该在劳动人民手中变得更加美好吗?

写词之难,难在过片。但毛泽东以“弹指三十八年”一句如行云流水一般转至下阕,颇为自然。距1927年上井冈山至今,恰三十八载。其间,在无产阶级的斗争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故言“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实不为过。回想起自己的革命生涯,毛泽东不禁发出感慨:“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一切都过去了,唯一不变的是广大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豪情,似悬天明月,胜惊世风雷。经过他们的艰苦斗争,荡涤了一切魑魅魍魉,开创了一个清平世道。

《念奴娇·井冈山》在毛泽东生前没有被发表,首次发表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9月版的《毛泽东诗词选》中。

毛泽东在诗词中写山,但绝不仅限于写山之景、山之势,而是借助这个载体,表达独步古今的豪情。这三首以井冈山为题的词作就是最好的说明。《西江月·井冈山》中有“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无畏之情;《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自信之情;《念奴娇·井冈山》中有“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的喜悦之情。这三首词,描绘出一组巍巍井冈山雄伟气势与诗人豪情壮志相互交融的壮美画卷。

猜你喜欢
黄洋界西江月红四军
历史上的三支“红四军”
西江月·农家早春
西江月? 井冈山
西江月·新秋写兴
黄洋界观云海
西江月·流萤夜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西江月》
井冈山游记
黄洋界缘何蜚声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