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学科技期刊走向世界一流的若干思考

2024-03-19 00:36王劲松莉黄河胜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办刊一流科技期刊

■孔 华 王 玲 盛 洁 夏 青 王劲松 张 莉黄河胜*

1) 安徽医科大学出版中心,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81号 230032

2)《中国药理学通报》编辑部,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81号 230032

3)《安徽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81号 230032

4)《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编辑部,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81号 230032

医学科技期刊是传播医学前沿科研成果、记录科学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原始数据创新的平台,促进了医学快速发展,具有专业性强、受众面窄、需求度高的特点。中国第一本中文医学期刊《吴医汇讲》由名医唐大烈于1792 年创办,至今已有230年的办刊史[1]。实践表明,科技期刊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标志,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2]。《中华医学杂志》第一任总编辑伍连德[3]在1915 年的创刊词中提出:“觇国之盛衰,恒以杂志为衡量。”

2019 年7 月24 日,中国科协、科技部、教育部、中宣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4]。《意见》认为,我国虽是期刊大国,但总体影响力和国际水平相差甚远,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进程,夯实科技期刊强国基础。随着“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实施,期刊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朱邦芬[5]认为,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不能一刀切,评价高质量科技期刊应兼顾数量和质量、定量和定性,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只是一种手段或途径,在努力提高期刊质量的同时,不应忘记高质量发展期刊的目的。此外,刘晶晶等[6]提出,通过多措并举、技术驱动、搭建对话交流等方式,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目前,学术界关于医学科技期刊建设走向世界一流的讨论较少,因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和期刊发展需要,对我国医学科技期刊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1 研究分析框架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2)》中对我国科技期刊的总体情况作了介绍,截至2021年底,中国科技期刊总数为5071种(不含港澳台地区)。从图1可以看出:从文种来看,中文期刊4482 种,英文期刊420种,中英文期刊169种;从学科来看,基础科学期刊1570种,技术科学期刊2271种,医药卫生类期刊1152种。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论文数量首次排在世界第1位,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及被引频次均排在世界第1位[7]。在如此庞大数量的论文中,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的论文占比非常低,说明我国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快速提升,但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水平仍然不高,无法满足国内论文的发表需求。

图1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2)》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总体情况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采用文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遵循“总结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基本特征—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与方案”的逻辑思路,找出我国医学科技期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从办刊方向、编辑管理、出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我国医学科技期刊建设走向世界一流的路径。

图2 医学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探索的分析框架

2 一流医学科技期刊的界定

世界各国都经历过各自的历史变革,从而导致社会发展水平不一。但科技期刊的发展与其国家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其出版活动也遵循一定的运行规律,各国科技期刊中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目前,尚未有关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明确定义和标准,期刊界中影响力较大、认可度较高的界定方法为,真正发表前沿研究成果和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能得到领域同行广泛认可的期刊[8]。此外,肖宏[9]认为:从学术期刊角度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能够引领全球基础创新发展,能够发表学科奠基性、基础性原创成果;从实际表现角度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指能在世界范围内占据学科和行业定量统计前5%~10%地位的期刊,尤其被一流的科学家或工程师普遍使用的高影响力期刊。在医学领域,世界公认的三大刊分别为Science、Nature、Cell,它们在发表原创性研究成果方面极具代表性,深刻影响着医学领域的发展,因此有很多优秀的办刊方法和思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霍振响等[10]认为,一流科技期刊主要有三个条件:一是优秀的专家组织,如学术组织编委会等;二是出版编辑,如审稿、编校等;三是发行传播,如纸质、电子和融媒体发行。

综上,一流科技期刊应该具备:一流的稿件质量控制——严格遵守学术规则规范,即研究成果要为科研前沿发声;一流的出版管理理念——要与时俱进,与国际先进办刊理念接轨;一流的编辑人才队伍——人才是期刊发展的核心;一流的平台——编辑加工传播需要高端的平台;一流的服务——以人为本,真正做到始终把作者、读者等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学科技期刊与一般物质商品有着明显区别,这是因为医学科技期刊承载着医学研究成果和文化交流传播,既有一般商品的物质商品属性,又具有精神文化属性。医学期刊主要围绕引领科学研究发展,传播最新医学发现,是我国科技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长期办刊实践可以看出,我国科技期刊始终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办刊要求。接下来,将侧重从出版管理理念和编辑出版辩证关系分析我国科技期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出版管理理念落后

(1)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价。传统的办刊模式随意性强,主观认为期刊年度核验合格就行,缺乏有效的出版管理,主管主办部门也没有履行员工思想把关、业务指导的职责,业绩没有量化指标要求,也没有奖惩评价制度。

(2)缺乏有效经营管理。一是传统经营管理理念根深蒂固,体制机制僵化,管理者“不想动”和体制机制一时间“动不了”等问题突出;二是编辑部分工不明或者不具体,工作作风拖拉、敷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风气盛行;三是融合出版模式单一,仍然停留在纸媒为主、网络发表为辅的阶段,传播严重滞后,时效性较低。

(3)缺乏科研服务意识。科技期刊是为科研服务的,但传统办刊模式中,编辑在与作者、读者互动时缺乏服务意识,具体表现在:接听作者、读者来电咨询时,效率不高、态度不积极,也不能主动为作者提供服务;总体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有效促进学术成果传播和交流,导致期刊学术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强,缺乏竞争力,不能满足学科科研发展需求。

(4)缺乏办刊人才建设体系。期刊人才缺乏,其主要表现在高素质队伍不稳定、高层次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缺乏、编辑队伍专业素养和学术素养有待提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编辑职业缺乏认同感[11]。编辑部人员与编委、作者、读者缺乏有效联动,未能发挥编委会智库作用。人才需要引进与培养,迫切需要一支政治素养高、专业素质硬、有国际视野和时代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2 对编辑与出版的辩证关系认识模糊

“编辑出版”一词中,很多人认为编辑与出版二者概念是一样的,其实不然,二者成辩证关系。科技学术期刊经营是由编辑活动和出版活动组成的,编辑活动的核心是内容加工,出版活动的核心是经营管理,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是,重出版轻编辑的观念在很多办刊人员心中已经形成,他们认为只要文章传播效果好,期刊的影响力就必然大。近年来,我国为扶持科技期刊发展设立“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针对该计划的入选结果,赵大良[12]提出几点担忧:一是科技期刊出版离学术内容越来越远;二是科技期刊研究离编辑出版越来越远;三是学术期刊编辑概念被泛化、编辑人员被边缘化。2021年、2022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所设项目也同样侧重于出版研究。当然,并不是说开展出版研究不妥。数字化和数字技术或新媒体只是手段、工具,若只重视出版经营过程,那必然会脱离供给侧编辑活动,还谈何坚持“内容为王”。我们要厘清编辑与出版的辩证关系,既要重视编辑环节,又要重视出版环节,让二者形成合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

4 高质量发展一流医学科技期刊的方案

4.1 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

中国的一流科技期刊首先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以提升我国医学发展水平为目标。该办刊方向明确回答了“为谁办刊,办什么刊”的根本问题。国家提出“跻身一流”“跃居世界第一方阵”是我国两个阶段发展目标在科技期刊事业上的集中体现。我国七部委在2019年联合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的资助力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建设和发展科技期刊的决心,同时也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自该项目实施以来,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科技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我国科技期刊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这也就明确了办刊实践方向。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2020 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13],强化分类考核评价导向,明确基础研究,“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以及“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在科研课题申报、学术人才遴选中,应明确学术成果在我国期刊首发的比例,引导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更多在我国期刊发表。”文件的相继出台,表明了国家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关注和重视。深化科技期刊体制机制改革,为我国医学科技期刊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指明了方向。

4.2 加强编辑管理

学术科技期刊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质量第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内容,而内容也是科技期刊的立身之本。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扩大优质内容供给,发挥内容资源和编校优势,加强原创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和伦理规范。

4.2.1 完善选题策划和组约稿机制

选题必须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体现其引领性、创新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发挥知识传播和学术引领的作用,最大化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14-15]。以《中国药理学通报》为例:邀请各学科领域专家担任分主编,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教授主要负责收集儿科学前沿课题和向相应专家约稿,并对来稿质量进行把关;和中国药理学会下设专委会如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学专委会、中国药理学会药检药理专委会等合作举办会议,有针对性地选题、组稿、约稿、择优用稿。经过2年多的探索,对所约稿件的下载率和引用率的统计发现,其计量指标高于平均水平。

4.2.2 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

再优质的内容没有严格的编校,也难以成为好作品。“三审三校”贯穿于稿件编校全过程,是稿件质量的重要保障。科技期刊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严格把控稿件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对于毫无新颖性且无学术价值的稿件,在三审阶段就要拒之门外。值得一提的是,三审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同行评议,成熟的“同行评议”机制会对稿件全局有一个高度和深度把控。邀请业内专家对内容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保证稿件的学术价值。编校方面,玉不琢不成器,好的文章也需要多位编辑人员通力合作,根据国家编校标准细心编辑校对。内容和编校质量,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4.2.3 编辑的“破”与“立”

首先,破除编辑部对来稿区别对待。对知名单位和学者、高级职称作者的来稿以及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的稿件格外重视,且轻视默默无闻者的来稿,编辑部决策者如果有这个想法和做法,那对期刊发展无疑是致命的。硕博士研究生、青年学者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学术发展前景广阔,影响力不可小觑,脱离了他们,期刊高质量发展也要搁浅了。科技期刊要重视青年学者,团结他们,依靠他们,在学术质量面前一视同仁,不搞论文取舍论资排辈。《中国药理学通报》在2021年成立首届青年编辑委员会,3年的实践证明青年编委是稿件同行评议的新生力量,他们具有审稿速度快、效率高、所提意见和建议中肯等特点。此外,青年编委推荐稿件的热情高、质量也好。

其次,破笼统为细分,化抽象为具体。目前,多数期刊的栏目仍然是笼统的,导致目次导向不明,优质稿件不能脱颖而出,亦不能很好地描述本期论文的创新和特色。《中国药理学通报》打破原先笼统的“论著”专栏,根据二级和三级学科细分为“抗炎免疫药理学”“神经药理学”“肿瘤药理学”等,作者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论文是否符合期刊的收稿要求,从而提高作者对稿件的识别度和对期刊的认可度。当然,细分后文章传播力和影响力也是可观的。

4.3 加强出版管理

我国科技期刊质量与世界一流期刊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管主办单位在期刊出版管理上缺乏明确的指导,导致多数期刊陷入了迷茫,不知下一步该如何发展,若长期如此,必将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期刊是科技创新成果的载体,若监管不力,势必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他们歪曲、捏造、窃取科研成果,干扰他人下一步探索方向,从而带来一系列恶劣影响,加上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支持科技发展,这必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基于当前的客观情况,可从如下方面思考。

4.3.1 建立考核制度

主管单位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加大考核力度,建立“三年一循环末位淘汰”制度,即每年对本学科期刊进行考核评价,侧重于社会效益评价,着重反映科技期刊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真实情况,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并给出具体分值,对首年考评为不合格的期刊限期整改,次年进行重新考评,若又不合格,则下“红牌”警告,第三年最后考评,根据考评等级和具体得分,一个循环结束时,排在最后一名的期刊向社会通报,将发展严重滞后的期刊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撤销其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4.3.2 强化品牌意识

期刊品牌是期刊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市场占有率的主要保障,也是期刊持续发展的无形资产[16]。《编辑学报》十分注重树立自身品牌意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根据期刊定位以及市场动态,找准需求点并主动出击。在探索与实践中,《编辑学报》形成了特有品牌,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提升了期刊价值以及市场竞争力。此外,要强化经营推广意识。任何产品在市场环境下都要与同类产品竞争,获取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期刊作为一种信息产品,面临的竞争也同样残酷[17]。推广和宣传是提升影响力与形成品牌的关键,优异的推广和宣传能力不仅能够扩大传播范围、提升期刊影响力,也有利于吸收更多的优秀稿件,从而树立期刊品牌,提升知名度,推动期刊学术水平往更高层面发展。

4.3.3 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科技期刊传统单一的纸质出版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积极转型是最佳决策,显然媒体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媒体融合是很多期刊战略决策部署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过去多年,收效甚微。目前大多数期刊已经掌握自建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的技术,但是在数量、质量、出版方式上不尽如人意。

为加快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坚持系统推进与示范引领相结合的思路,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18],指出要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强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创新驱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要切实领会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医学科技期刊出版融合发展。出版模式方面,目前主要以网络首发、增强出版、双语出版为主。网络首发多是基于自建网站和中国知网平台;增强出版的优势在于附加文件对主流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如医学论文涉及的具体研究方法、科研手段细节、辅助数据等,这些文件既方便读者理解论文,又有助于专家评审时的快速判断;双语出版,顾名思义,一篇文章以两种或多种语言出版,适应了不同语种国家读者的需求,便于国际传播,扩大影响力。此外,要积极探索新的出版模式,如数字出版、全媒体一体化出版等,引导期刊适应智能化发展。出版模式创新的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只有适应时代潮流,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走出去”是医学期刊发展的重要布局。我们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线,优化调整出版融合发展的种类、结构,着力解决功能重复、内容同质的问题,推动出版融合集约化、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着力选择一批优质期刊搭建平台,如知识服务平台、专业化数字出版平台;同时,强化示范引领作用,遴选发展一批期刊,培育出融合发展的第一方阵和示范矩阵。

4.3.4 精准定位医学领域,创新刊、补空白

医学科技期刊与其他科技期刊稍有不同,其学科细分程度高、专业性极强。进军一流期刊,必须严格把握和贯彻“专、精、特、新”方针,深耕所在领域,基于学科优势,乘势发展,突出优势,做精专业内容。具体表现在,期刊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团结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相关期刊从业人员,逐渐形成以科研人员供稿和同行评议、编辑人员审-编-发、出版管理协同发展的学术共同体。改革单刊的发展思路,破除“小、弱、散”的局面,变单刊为集群,稳步扩大办刊规模和提升办刊水平,进而向世界一流医学科技期刊发展。以《中国药理学通报》为例,该刊自1985年创刊,一直秉持初心,在稿件内容和方向上只发表药理学文章,并且致力于发表中国药理学家的代表作。在团结科研人员方面,定期召开全体编委会、青年编委会会议和不定期召开主题沙龙,与一线科技人员保持密切联系,依靠他们实时掌握最新科研动态,随时调整刊登主题,近年来,该刊的计量指标一直在学科内名列前茅。

在精准分析研判医学细分领域后,明确自身发展的局限,创办新刊,弥补领域空白,中、英文不限。当然,中英文双语出版也是提升期刊质量方针的应有之义。创办英文期刊,也符合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如果中文期刊在本领域已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各项计量指标均在学科前5%,那么此时创办一种或几种英文期刊,也能起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作用。例如《药学学报》,其中文版在2021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知网各项计量指标均保持前列,英文版影响因子也在稳步提高,最新影响因子为14.5,中、英文版办刊资源得到充分共享,二者相得益彰,呈现“1+1>2”的效应。在2023年7月科睿唯安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ounal Citation ReportsTM,JCRTM)中,13668 种自然科学领域期刊收录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国仅有276 种期刊入选[19]。可见,国际影响力高的期刊中仍然以英文期刊为主,这个客观情况迫使中国人自己得办英文期刊,从而扩大国际影响力。

4.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期刊编辑出版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是人才,引领科技期刊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优秀的科技期刊人才[20],因此必须加强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新时代背景下,编辑要具有期刊强国的政治素养和责任意识,不辱时代赋予的使命,培养创新能力,敢于接受新的挑战,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创新改革和完善人才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高效且科学的用人机制,是激励科技期刊发展的内生动力。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和职业规划,真正地做到讲学习、重修行,讲团结、重大局,讲责任、重执行,讲规范、重纪律,为科技期刊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根据打造顶尖医学科技期刊的发展需求,定向拟定人才培养计划,集中派出人员参加培训班、研修班,学习其他一流科技期刊的先进经验,逐步增强我国科技期刊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期培训结束能够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和提升工作能力。例如,医学科技期刊的专业性极强,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但具有医学背景,还要有较强的履职能力,很多国际顶级医学期刊都拥有专职医学学术编辑,他们在期刊内容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把关作用。另外,需要广纳传播经营人才和国际编委,创造优异条件吸引优秀海外留学生回国发展,为我国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基础、凝聚力量。

医学学术期刊的核心架构有主编、编辑部主任、传播发行和相关办刊人员。核心办刊团队决定着期刊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一支具备高素质、高效率的队伍是期刊繁荣发展的前提。在期刊组织架构中,主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由领域内知名科学大家如院士、高级职称者担任,论文内容质量、审评体系、期刊发展等都取决于主编的判断。研究世界一流期刊发现,大多数主编由行业内影响力大、科研业绩出色的院士担任,而编辑、编委、审稿人也基本是有一定学术造诣的科研人员,他们大多毕业于全球顶尖高校。编委和审稿人主要负责稿件的筛选,把握选题方向、把控同行评议质量等。此外,编委们还提供优质稿件和负责组约稿,保证稿源稳定可持续。编辑人员分为学术编辑和技术编辑,学术编辑主要把关稿件的学术价值,给出初评意见,而技术编辑则对稿件的图表、版式等进行深加工,二者分工、流水作业。基于此,科技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备条件是建立高效率、高水平、有责任心的出版编辑队伍。

5 结语

科技期刊是传播交流科研前沿成果的重要平台,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清楚自身优势和不足,强弱项、补短板,全面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才能推动医学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本文仅讨论了出版管理理念和编辑出版辩证关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高质量发展医学科技期刊的对策,后续将对人才队伍体系建设、融合发展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以期实现医学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假以时日,我们“科技期刊强国梦”一定会实现。

猜你喜欢
办刊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科技期刊的分类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