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责任意识培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议题式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2024-03-19 10:27吴叔君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第一小学
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议题法治

吴叔君 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第一小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将责任意识确立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课标》中旗帜鲜明地倡导议题式教学,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优化指出了一条明确的路径。本研究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开展调研,从议题式教学的开展情况,教师、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教与学的现状等几方面了解指向责任意识培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议题式教学现状。

一、调研概况及结果

2023年6月,课题组向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第一小学1~5 年级学生发放389 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374 份,问卷收回率为96.14%,向同一区域静安区彭浦新村第一小学、静安区第四中心小学、静安区三泉路小学等三所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共发放问卷35 份,收回有效问卷35 份,收回率100%。将问卷量化数据导入SPSS 23 进行处理,包括信效度检验、正态性检验,进而确定下一步的数据处理手段。

基于研究内容以及数据初步处理的结果,对第一部分《道德与法治学科议题式教学开展情况问卷》采用频次统计,对第二部分《小学生责任意识量表》采用非参数检验和“斯皮尔曼”相关分析。从学生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现状、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得出以下分析:

(一)学生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现状

1.情感态度积极,对议题式教学的体验不深

有86.36%的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感兴趣,其中过半的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对于学科作用认识较为端正,从态度上肯定该学科对自身素养的提升作用。然而,学生对议题式教学的体验有待加强,学生希望在课堂上有更多小组讨论的机会。(见表1)

表1 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情感态度统计

2.师生互动良好,学生主导课堂的比重不高

在课堂中学生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性的机会不多,虽然过半的学生(67.65%)表示课堂上教师“经常留时间给我们讨论”,但总体而言,当前道德与法治授课模式仍然是教师讲授占主导。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大多数会“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并找出正确答案”(87.463%)。(见表2)

表2 课堂实践环节开展现状统计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本研究对《小学生责任意识量表》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小学高年级学生责任意识描述性统计(N=374)

总体而言,研究对象的责任意识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都高于1.5分的中等临界值,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评价各方面责任意识总体处于中上水平。其中,“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意识”维度得分最低,可能是由于这两届学生居家学习的时间较长,导致对班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不高。

(三)教师对议题式教学的了解

1.了解渠道多元,但了解程度不深

教师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议题式教学,但对于议题式教学整体了解不深,只有一成左右的教师表示“较为了解议题式教学模式”。(见表4)

表4 教师对议题式教学的了解程度与渠道

2.教师对议题式教学概念的了解注重议题本身和教学情境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将议题设计和议题内容选择作为议题式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并且八成以上的教师都强调教学情境对于议题式教学的关键作用。(见表5)

表5 教师对议题式教学概念的了解

(四)教师实施议题式教学遇到的问题在于缺乏实施案例

虽然教师了解议题式教学的渠道多元,但各种渠道提供的资源有限。因此,大部分教师希望获得更多课堂实施的案例,弥补对议题式教学了解的缺失,优化自身实施议题式教学的实效。(见表6)

表6 教师实施议题式教学遇到的问题

(五)教师对学生责任意识的评价高于学生自评

对“教师评价小学生责任意识量表”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具体结果见表7。

表7 教师评价小学生责任意识描述统计(N=36)

总体而言,除了“对家庭的责任意识”维度外,其余维度教师对于学生的责任意识评价普遍高于学生自评的结果。

(六)议题式教学与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关系

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议题式教学开展情况问卷》和《小学生责任意识量表》这两部分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年级、喜爱程度、课堂讨论时间与责任意识培养的关系

经过“斯皮尔曼”(见表8)相关分析,得出年级因素对各维度责任意识的影响不大,只有对家庭的责任意识有微弱的负相关。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喜爱程度对责任意识有一定影响,呈中等正相关。课堂讨论时间对责任意识有一定影响,呈弱正相关,即课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越多,各方面责任意识就会越强。

表8 年级、喜爱程度、课堂讨论时间对责任意识的“斯皮尔曼”相关分析

2.教学方式与责任意识培养的关系

经过教学方式与责任意识的K-S 检验(见表9)后,可知不同教学方式在“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分析后,发现“问题式”和“议题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议题式”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方面明显优于“问题式”的教学方式。

表9 教学方式与责任意识及其各维度的K-S检验

3.教师反馈方式与责任意识培养的关系

教师反馈方式在问卷中有四个选项“直接评价学生好或者不好”“不评价,提问其他同学”“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并找出正确答案”“老师直接说出答案”。经过教师反馈方式与责任意识的K-S 检验(见表10)后,可知不同教学方式在责任意识培养及其各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经过多重分析后,发现教师反馈方式在责任意识培养及其各个维度上,“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并找出正确答案”均明显优于“不评价,提问其他同学”。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中,教师的反馈应该多采用“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并找出正确答案”的方式。

表10 教师反馈方式与责任意识及其各维度的K-S检验

二、分析讨论

(一)议题式教学有助于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通过对议题式教学与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交叉分析来看,议题式教学的理念和方式对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有正向促进作用。议题式教学强调以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为起点设置议题,引导学生关注复杂而真实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激活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惰性知识”,调动预测、假设、推理、证明、判断、决策等多项高阶思维能力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缺少“真”议题式教学

小学生对于议题式教学的体验并不突出。一方面是由于当下小学对于“议题式教学”的开展较少,学生体会不深。另一方面也提醒教师需要更多地注重“议题+情境+活动”的多维度推进。一个好议题的关键特征都需要指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搜集更多信息,并有充分空间和时间来进行协商、辩论、验证、冲突解决等活动,能够保障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良好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对于议题式教学的认识仍待提高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版2020 年修订)》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提出“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自此之后,我国议题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较多的研究集中于高中阶段。小学教师对于议题式教学的认识与了解由于倡导时间、研究力度、推广范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尚显不足,在课堂上运用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的教学方式较少。

三、对策与建议

议题式教学的理念和方式对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依托“议题+情境+活动”的教学方法,以真实生活情境中探究性话题为核心,通过系列化、层级性的活动探究,引导学生走向知识和能力的自主建构,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开展责任意识培养视角下的议题式教学内涵序列研究

责任意识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学生之间家庭教育、学习经历等差异都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等发展,因此,教师在实施指向责任意识培养的议题式教学时,要充分考量各种影响因素,积极开展议题式教学内涵梳理,通过对议题的分析、探究,挖掘“责任”元素,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丰富责任意识的培养途径。

(二)推进指向责任意识培养的议题任务的选择和集合研究

“议题”指的是通过质疑、商讨、辩论来阐释、辨析或论证的问题复合体。“议题”兼具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和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有开放与引领的特征,又能体现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指向责任意识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议题的开发和选择,注意做到以综合的视角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既包括学科课程知识与情境话题的整合,又包括学科课程知识与当前时事热点、社会热点的整合。

设计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能力的矛盾争辩性议题,采取热点分析,从一个议题的议论内容拓展到一种观点的内在逻辑,升华思想价值;设计抉择两难性议题,加深对知识的解构,培养学生是非观和价值观;设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生成性议题,在关注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思考解决方法,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三)观照责任意识培养开展议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1.做好议题任务的选择与设计

教学议题的设置要从教材重难点、公共话题、社会热点、学生生活四个方面出发。在议题设计原则上,课标修订组组长朱明光老师撰文指出:“议题不仅包含课程的具体内容,而且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不仅具有整合性、开放性、思辨性、引领性,而且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总体而言,教学议题的设置需要遵循学科素养融入、真实可议、适度开放和深层进阶等原则。

2.营造真实的、接地气、具有探讨意义的议题情境

教学议题的设置需要遵循学科素养融入、真实可议、适度开放和深层进阶等原则,带领学生探究议题中反映的教材知识点,从而为学生构建科学、系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要开展多种多样自主、合作、探究的真实活动,实施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进行角色扮演乃至社会模拟实践活动,把课堂教学拓展到社会生活中去。

3.让学生参与真实发生

如何实现“真实”?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尚待发展,平常获取信息的范围较窄,因此,教师在开展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需要为学生补充一些背景知识,更需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议题生活化,降低理解的难度。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议题法治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