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明珠”携手“东方之珠”续写一段双城佳话

2024-03-20 10:16孔冰欣
新民周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东方明珠上海大学海派

孔冰欣

2024年3月10日,一个“很上海”的日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310”是上海人身份证号码的开头三位,而上海话里,“310”谐音“侪要灵”,寓意更是极好,阿拉欢喜的。

当天是上海大学春季新学期的第一天,天公作美,骄阳明媚。在这股“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闹猛气氛感染下,校内首届沪港文化学术论坛高朋满座,名师云集,妙语连珠,尤其引人瞩目。

本届论坛的成功举行,离不开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的助力。中心成立于2002年,在李伦新、陈东两位主任的先后带领下,立足上海大学,汇聚政、产、学、研各方资源,涵盖语言、文学、历史、美术、戏曲、音乐、影视、建筑等多个领域,在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出诸多贡献,在研究、传播、弘扬海派文化方面也起着引领性作用。每年一届的海派文化学术会议已连续举行了20届。去年9月,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支持设立“唐君远海派文化交流发展基金”,经过数月精心筹备,首届沪港文化学术论坛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得以顺利开幕。

当江南文化遇上了西方文明,催生了海纳百川的“海派”;当岭南文化遇上了西方文明,孵化了姿态万千的“港风”。于是,我们当然相信:当上海遇上了香港,这两颗中国最具摩登气质、性格最为相契的璀璨明珠,终将在新时代续写情真意切、流韵深长的精彩文化篇章。

“不是东西”的好东西

回顾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陈东颇有感慨。

她表示,中心每年组织丰富多彩的海派文化体验营,让白领学沪剧,让学生赏析海派书画,让少年儿童“玩游戏、学沪语”,让外国青年打中国结、结绒线……老上海人、新上海人,长期居住的、短暂逗留的,大家通过种种“沉浸式体验”,愈发热爱上海,渴望与海派文化亲近再亲近。

“记得熊月之老师前些年有一篇文章专门讲了近代以来‘海派的得名、污名和正名。所谓‘污名,即有段时间‘海派被指是‘豁胖,也就是说‘不靠谱。2007年,习近平同志在上海虹口调研时提出了‘海派文化发祥地、文化名人聚集地、先进文化策源地。2016年,韩正同志调研文艺院团时讲:海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16字上海城市精神,是对海派文化的最好诠释,是海派文化的内涵特质。2018年,李强同志又讲,‘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的宝贵资源,要用好用足。”

“对上海来讲,江南文化是底色,海派文化是特色,红色文化是亮色。近些年,我们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倡导要研究‘海派文化的当代价值,也围绕着这个主题多次举行研讨会,助力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可以说,成立以来,我们坚持做了这件事情——为海派文化扬名。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朋友加入我们!”

都说往事如烟,我却要说“往事非如烟,回望多感念”。唐家四代人始终坚持“爱国重教、培育英才”的宗旨,从资助人才培养到资助文化传承,令人敬佩。

陈东还分享了“唐君远海派文化交流发展基金”幕后的动人故事。“都说往事如烟,我却要说‘往事非如烟,回望多感念。从唐君远先生到唐翔千先生,从唐英年先生到今天专程出席论坛的唐嘉盛先生,唐家四代人始终坚持‘爱国重教、培育英才的宗旨,从资助人才培养到资助文化传承,资助善举始终如一,令人敬佩。”

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执行理事唐嘉盛则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开埠的城市,上海、香港均受到西风东渐的影响,同时,二者又都背靠祖国,不忘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说拥有着相似的命运。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其祖父唐翔千在上海学习、生活过。1950年到中国香港创业,落地生根。唐翔千对上海有着深厚的情结,逢人便骄傲地介绍自己是上海人。改革开放后,唐翔千回内地投资,在上海办起第一家沪港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成为“沪港合资第一人”。而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是以唐翔千之父唐君远名字命名的非公募基金会,由1987年唐君远倡议创设在大同中学的“唐君远奖学金”发祥而来。如今,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通过在上海大学设立“唐君远海派文化交流发展基金”,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为沪港两地文化交流互鉴搭建崭新平台,助力文化大业、社会产业、青年事业发展。

“东方明珠”遇上“东方之珠”。

开幕式上,著名美术家、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陈家泠,以及著名钢琴艺术家孔祥东二位重量级嘉宾被授予“海派文化交流大使”称号。陈家泠风趣地表示:“几十年的教育生涯,我深深浸润在海派文化的影响里。海派文化有什么特点?一是时尚,二是摩登,三是克勒。时尚,就是引领性;摩登,就是创造性;克勒,就是经典性。新时代的上海,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融为一体,产生‘化学反应。从绘画的角度看,也就产生了一种‘灵变,海派艺术‘不东不西,也东也西,是‘不是东西的好东西,很有意思。今年是龙年,在上海这个风水宝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超越的时刻,我们应该‘兴风作浪——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超越的龙卷风,作新时代、新海派、新创作的惊涛巨浪!”

機智的陈老师金句迭出,孔祥东坦言自己跟在后面讲话那是“压力山大”。他表示,海派文化是一种执着,海派艺术是永远敞开心扉、不屈不挠地精益求精。在爆款剧集《繁花》里出镜表演过的孔祥东还透露,自己准备创作一部表现海派文化的钢琴作品,目前正在酝酿灵感的过程中。

首届沪港文化学术论坛高朋满座,名师云集。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趁热打铁,立刻笑着建议孔祥东将新作的首演放在上海大学。成旦红在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希望充分挖掘上海大学的学术和文化资源,并以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为平台,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对海派文化专业化、系统化的学术研究,以彰显海派文化的特有魅力,服务上海的城市文化发展。”“香港和上海都处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前沿,长久以来交流频繁。本次‘沪港文化学术论坛的创办,必将充分发挥两地优势资源,通过沪港文化的深入研究与交流,打造出独特的沪港文化学术圈,促进香港与上海两座城市的文化繁荣,激发更加旺盛的文化生命力。”

沪港风云,中国故事

主旨报告环节,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葛剑雄以《海派文化中的日本因素》为题,重点讨论了日本因素在红色文化里起到的作用。“日本的学者用汉字翻译了大量西方的词汇、术语,这么一来,中国人更易理解。比如政治、经济、共产党等等。其中的一些词汇,中国原先也有,但重新翻译之后,赋予了新的意思,(词义)固定下来,得到了普遍的运用。”“中共早期领袖和建党人物里,如李大钊、陈独秀等,都是先在日本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也主要是根据日文本,并对照英文本翻译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子善的报告题为《文学:沪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陈子善指出,清代小说家王韬起初在上海墨海书馆工作,为逃避清廷逮捕逃亡香港,此后开始了在欧洲英法等国的游历。1874年,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华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这份报纸对香港文学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上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新文学的中心,不少香港的年轻的新文学爱好者,纷纷向上海报刊投稿。2024年3月10日是金庸百年诞辰,查先生的上海话讲得特别好……“我期待有人编写一部沪港文学交流史。”陈子善说。

上海这座城市,使一个异乡人觉得宾至如归,最后选择在此终老。……邝富灼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个永恒的、可以寄托的家乡,他在上海找到了。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元生的报告题为《在上海寻找邝富灼》,从比较微观的视角切入,看海派文化的构成和特色。邝富灼先生生于广东,是我国著名的英文专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慈善家,他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工作二十余年,在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回忆。“寻找邝富灼”的过程,让梁元生感慨海派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上海这座城市,使一个异乡人觉得宾至如归,最后选择在此终老。……邝富灼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个永恒的、可以寄托的家乡,他在上海找到了。”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熊月之的报告题为《唐翔千与江南文化》。清末民初,无锡有四大家族,杨薛荣唐。杨家,杨宗濂、杨宗瀚;薛家,薛福成、薛南溟;荣家,荣宗敬、荣德生;唐家就是唐君远、唐翔千。这四大家族共有的特点是崇文重教,视野开阔,具有家国情怀。唐翔千的祖父和父亲谆谆教导唐翔千,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所以他才会带头回国投资。唐家曾在故乡做了许多善事。最典型的一次是1934年无锡严重干旱,庄稼歉收,唐家一下子拿出8000多银元,帮助遇到困难的人。熊月之总结,唐家为社会做出了光辉的榜样,江南文化对他们的滋养、哺育是重要的因素。

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会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薛潮以《宋庆龄在香港的奋斗岁月》为题,回顾了宋庆龄与香港的渊源。跟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时期,宋庆龄曾两度陪伴孙中山赴港。1937年至1941年期间,宋庆龄一直在香港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和发动工作,由于香港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以及香港同胞赤诚的爱国热情,成为宋庆龄运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创建并领导保卫中国同盟,支援中国抗战的重要基地。

交流环节,专家学者们亦紧扣“上海与香港”的主旨,從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角度踊跃发言,思想碰撞,予人深刻启发。

下午的交流发言环节,专家学者们亦紧扣“上海与香港”的主旨,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角度踊跃发言,思想碰撞,予听众深刻启发。首届沪港文化学术论坛的举办,不仅搭建了沪港两地文化交流的新平台,更是两地文化教育事业共同发展的里程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沪港携手,讲好了引人入胜的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东方明珠上海大学海派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高高的“东方明珠”塔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东方明珠塔
海派剪纸
海派赏石概述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百视通东方明珠合并上海文广重大资产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