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818例未产女性孕前体成分特点的现况分析

2024-03-20 02:58贺宇恒谭容容刘莉莉陶新城浦丹华吴洁
生殖医学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体脂年龄组腰围

贺宇恒,谭容容,刘莉莉,陶新城,浦丹华,吴洁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 210029)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问题。而孕前超重/肥胖对妊娠期母体、子代的近远期健康均会造成较大影响。孕前超重/肥胖和孕期增重过度被多项研究认为与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相关[1-4],是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5],增加子代体重、代谢疾病发生的风险[6]。而且超重/肥胖的发生可引起青春期提早发育[7]、糖脂代谢异常[8]、心理健康问题[9]的风险增加,影响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发育。肥胖的干预重在早期预防,其中孕前是预防最为重要的环节。

女性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增重与子代体成分存在线性相关性[10-11]。BMI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评估肥胖的指标,但由于BMI 水平在不同体脂百分比个体中差异较大。近年来体成分分析能更准确地反映人体内各组分含量及比例,反映测试对象的营养状态及肥胖程度等。研究显示体成分指标的变化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糖脂代谢异常、肌少症、脂肪肝等[12]。通过体成分相关指标可以较准确了解孕前女性的营养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肥胖女性并纠正其不良的生活习惯,预防孕期体重过度增加及儿童期肥胖的发生。因此,在孕前评估并优化体成分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孕前检查的2 818名未产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进行体成分的检测,分析体成分的分布特点,为女性备孕期间的营养干预及体质量管理提供可靠指导。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 年8月于我院妇女保健科就诊的2 818例孕前检查女性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在本院孕前检查并行体成分分析的女性;(2)年龄≥20岁;(3)已婚,无分娩史。

排除标准:(1)已诊断为代谢性、营养性及内分泌性疾病,合并其他内科合并症(高血压、肝损、哮喘等);(2)服用激素类药物等。

本研究经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研究方法

1.体成分测定:采用InBodyS10人体成分分析仪(韩国拜斯倍斯),嘱受试者检测前保持安静、排空大小便。患者平卧位,保持同一个姿势直到测量结束。用75%酒精棉球擦拭皮肤的电极接触面再进行测量,电极接触点分别为双手拇指和中指,双足内踝和外踝后下方。基于生物电阻抗法主要测量和分析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腰围、臂围、蛋白质、无机盐、骨骼肌质量、骨矿物质含量等。

2.诊断标准及分组:孕前女性BMI=体重(kg)/身高(m)2。参照中国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推荐的分类标准:消瘦为BMI<18.5 kg/m2,正常为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为24.0 kg/m2≤BMI<28.0 kg/m2,肥胖为BMI≥28.0 kg/m2。本研究将BMI≥24.0 kg/m2纳入超重/肥胖。使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定义为内脏脂肪肥胖症[13],女性腰围≥80 cm诊断为腹型肥胖[14]。

将孕前未产女性按体脂百分比(正常为18%~28%)和骨骼肌占比(正常为90%~110%)分为9组[15]:(1)高体脂高肌肉型(体脂率>28% 且骨骼肌占比>110%);(2)高体脂正常肌肉型(体脂率>28%且90%≤骨骼肌占比≤110%);(3)高体脂低肌肉型(体脂率>28%且骨骼肌占比<90%);(4)正常体脂高肌肉型(18%≤体脂率≤28%且骨骼肌占比>110%);(5)正常体脂正常肌肉型(18%≤体脂率≤28%且90%≤骨骼肌占比≤110%);(6)正常体脂低肌肉型(18%≤体脂率≤28%且骨骼肌占比<90%);(7)低体脂高肌肉型(体脂率<18%且骨骼肌占比>110%);(8)低体脂正常肌肉型(体脂率<18%且90%≤骨骼肌占比≤110%);(9)低体脂低肌肉型(体脂率<18%且骨骼肌占比<90%)。另外,按年龄分组可分为4组:分别为20~<25岁组,25~<30岁组,30~<35岁组,≥35岁组。

三、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及体成分特征分布

本研究纳入2 818例孕前未产女性平均年龄(28.55±3.27)岁,平均BMI(22.46±3.59)kg/m2。

根据育龄期女性正常体脂百分比(18%~28%)及骨骼肌正常标准占比(90%~110%)[15]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成分特征分型分析(表1)。2 818 例未产女性中,高体脂正常肌肉型比例为39.78%(1 121/2 818),高体脂低肌肉型为24.80%(700/2 818),而正常体脂正常肌肉型仅占14.02%(395/2 818)。

表1 不同体成分类型的孕前女性占各BMI人群和总人数的百分比[n(%)]

根据BMI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超重/肥胖(BMI≥24 kg/m2)的孕前女性比例为27.75%(782/2 818),其中高体脂正常肌肉型比例最高(76.60%,599/782),其次是高体脂高肌肉型(19.69%,154/782)。而正常人群(18.5 kg/m2≤BMI<24 kg/m2)的中高体脂低肌肉型比例为36.39%(651/1 789),高体脂正常肌肉型为29.18%(522/1 789)。消瘦人群(BMI<18.5 kg/m2)的孕前女性主要表现为正常体脂低肌肉型77.33%(191/247)。以体脂百分比作为肥胖的评价指标,高体脂百分比女性占比高达70.09%。超重/肥胖、正常、消瘦组间孕前女性的体成分类型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1)。

二、不同年龄段孕前未产女性体成分指标比较

孕前未产女性各年龄组的统计结果显示,25~<30岁组女性人数比例最高(59.23%,1 669/2 818),其次是30~<35岁组年龄段女性(27.93%,787/2 818)。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孕前未产女性肥胖相关指标(BMI、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臂围、腰围)在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BMI、内脏脂肪面积、腰围、臂围在25~<30岁组较20~<25岁组显著下降(P<0.05),之后开始随年龄增加而增加;25~<30岁组孕前女性的无机盐、骨矿物质含量、蛋白质、骨骼肌质量与20~<25岁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30~<35岁组和≥35岁组比较,各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表2)。

表2 各年龄组孕前女性体成分指标的比较(-±s)

如表3所示,将肥胖相关指标BMI、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腰围、骨骼肌占比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孕前女性的BMI、内脏脂肪面积、腰围、骨骼肌占比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24 kg/m2的女性在≥35岁年龄段中比例最高(39.57%,55/139);腰围≥80 cm的孕前女性中,同样是≥35岁年龄组占比最高(51.80%,72/139);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的孕前女性,20~<25岁年龄组占比最高(22.42%,50/223);而低肌肉型(骨骼肌占比<90%)的孕前女性在各年龄组中占比均超过50%,且随年龄增加,低肌肉型女性比例逐渐增多,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中体脂百分比≥28%的孕前女性比例均超过68%,其中占比最高年龄组为30~<35岁组(73.57%,579/787),但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各年龄组孕前女性在不同肥胖相关指标中的分布情况[n(%)]

三、孕前未产女性体成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将孕前女性的体成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热图1结果显示,BMI与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腰围、臂围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80,P<0.001),其中BMI与臂围相关性最大(r=0.97,P<0.001)。而体脂百分比与无机盐、骨矿物质含量间呈弱正相关(r<0.020,P<0.001)。蛋白质与无机盐、骨骼肌质量、骨矿物质含量间呈高度正相关(r>0.80,P<0.001),其中蛋白质与骨骼肌质量相关性最大(r=0.998,P<0.001)。

BMI:体质量指数;PBF:体脂百分比;VFA:内脏脂肪面积;AC:腰围;ArC:臂围;Protein:蛋白质;Minerals:无机盐;SMM:骨骼肌质量;BMC:骨矿物质含量。

讨 论

体成分分析是评价体内各种成分含量的常用临床检查,主要包括水分、蛋白质、肌肉、脂肪、无机盐等物质。体成分各项指标的含量和比例不仅能反映人体的体质状况、体型特征以及身材大小,也是诊断肥胖、超重的重要依据。临床常用BMI评估人体营养状况的指标,但其指导意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研究显示,以BMI进行分组,BMI≥24.0 kg/m2的孕前女性比例为27.75%,而以体脂百分比作为肥胖的评价指标,高体脂百分比女性占比高达70.09%,肥胖检出率明显高于BMI作为肥胖的评价指标,说明BMI并未真实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及体脂分布情况。赵俊香等[16]研究结果显示,358例孕前女性平均体脂百分比超过28%,但研究未对体脂百分比进行分层分析,且样本量较少。本研究以体脂百分比和正常骨骼肌标准占比进行分层分析发现,高体脂正常肌肉型比例为39.78%,高体脂低肌肉型占比24.80%,而正常体脂正常肌肉型仅占14.02%。而且不同年龄组间高体脂百分比女性的比例均超过68%,提示现阶段未产女性孕前主要表现为高体脂百分比,且部分女性为低肌肉型。这可能与久坐的工作方式、高热量的饮食习惯、缺少运动的生活方式相关。因此,针对高体脂百分比未产女性的孕前指导,不仅要帮助其减重、减脂,还应合理补充优质蛋白,增加抗阻运动,增加其肌肉量。

年龄是影响女性体成分变化的重要因素。我们研究结果发现20~<25岁组孕前女性肥胖相关指标显著高于25~<30岁组(P<0.05),这可能与20~<25岁组女性大多处于读书或刚工作阶段,久坐的学习/工作模式、高热量的饮食、缺少运动的生活方式相关。而且静坐少动≥7.5 h/d可增加女生发生肥胖的风险[17]。还可能与本研究纳入的20~<25岁组年龄段研究对象样本量较少有关。本研究结果提示蛋白质、骨骼肌质量、无机盐、骨矿物质含量在25~<30岁之后,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上升。一项来自成都地区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女性的无机盐、骨矿物质含量、骨骼肌、蛋白质均在30~39岁达到高峰,而后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18]。此外,本研究以骨骼肌占比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各年龄段超过50%的孕前女性属于低肌肉型(骨骼肌占比<90%),且逐年增多。营养摄入不足是引起低肌肉体型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其中蛋白质是维持肌肉量的关键营养物质[19]。研究显示高蛋白低碳水的饮食模式联合运动,更有助于减轻体重、降低体脂肪含量,增加去脂体重[20]。至少150 min/周中等强度运动,至少75 min/周的高强度运动,或两者的等效组合搭配营养的膳食,更有助于获得健康的体脂和肌肉分布[21]。因此,针对高体脂的孕前女性,在减重减脂时,根据体成分特点适时调整运动方式,重视骨骼肌占比,推荐增加优质蛋白摄入,促进其恢复正常脂肪肌肉体型。越来越多研究报道,孕前超重/肥胖不仅影响受孕率,还增加妊娠期及产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切口感染等[1-2,22]。而且流行病学研究及动物研究均显示,孕期母体环境因素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儿童甚至成年后肥胖以及相关代谢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23]。孕前超重/肥胖的女性,其所生子女的BMI、腰围、体脂、内脏脂肪含量更高[24-25];母亲孕前BMI与儿童期子女的体成分指标如腰围、体脂肪、体脂百分比等呈正相关[26]。因此,孕前保持正常BMI、体脂百分比是早期有效干预措施,尤其是35岁以上高龄者。积极开展妊娠前营养和运动指导,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调整运动和饮食方式积极控制体重,降低体脂百分比,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降低子代发生肥胖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27-28]。

既往研究报道,脂肪组织与骨密度之间关系尚不明确,有文献提示骨密度与体脂百分比呈负相关[29-30],也有显示无机盐与脂肪呈正相关[31]。由于研究人群的种族、年龄、性别的不同,结果也有差异。而本研究受试者为育龄期女性,各种营养成分的摄入以及骨矿物质吸收的增加,提示体脂百分比与无机盐、骨矿物质含量呈弱正相关性。此外,蛋白质与无机盐、骨骼肌质量、骨矿物质含量间呈高度正相关。肌肉是由蛋白质和水分组成,蛋白质和骨骼肌质量相关性最大,所以对于高体脂百分比的女性在减脂、控制体重的同时,应保证每天适量优质蛋白及矿物质的摄入,适当增肌,以防引起蛋白质缺乏、骨量减少和肌肉量下降。本研究显示BMI与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腰围、臂围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其中BMI与臂围相关性最大。提示臂围与BMI、腰围、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是同向增加的,而且臂围的测量简单易行,不受呼吸、饮食的干扰,更有助于患者的自我监测。

孕前未产女性体成分现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高体脂百分比,尤其年龄≥35岁的女性,以腹型肥胖为主。为高体脂百分比孕前女性科学减重降脂,孕期合理膳食营养,预防孕期过度增重及儿童期肥胖提供指导。因此,孕前女性行体成分分析更有助于精确地识别潜在肥胖人群,针对性提供优生咨询指导,降低超重/肥胖对育龄期女性健康的影响,及其对母婴健康的远期影响,为孕育新生命提供健康环境。

猜你喜欢
体脂年龄组腰围
腰围增加1厘米相当于老了1岁
选腰围 试戴半小时
对广东省成年男子BMI指数的分析
从颜值到实用性华为智能体脂秤VS小米体脂秤
腰痛病人如何使用腰围
腰痛病人如何使用腰围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记录体重也许斑斓
漂亮的实力派 有品PICOOC S3智能体脂秤
体脂:爱它或恨它,先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