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无锡市体育非遗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研究

2024-03-21 07:12刘文燕王海波李振艳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石锁无锡市无锡

刘文燕 王 振 王海波 李振艳

(1.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江苏 无锡 214121;2.常州工学院 体育教学部,江苏 常州 2130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藏,泱泱中华历史悠久,在赓续的文化长河的涤荡下,丰硕的非遗璀璨夺目。非遗来自人的创造,凝聚人的真知灼见,现代人应心怀自豪感和使命感,稔知并传承我国非遗文化,使我国的文化精髓在人类生活中迤逦不绝。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1]。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了文化事业新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2]。体育非遗是我国文化产业和文旅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相关研究逐年增多,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聚焦传承保护,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创”方针后,非遗产业化研究成为新的热点。无锡市体育非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其产业政策和文化环境,梳理其渊源和历史变迁,掌握其资源现状和产业化程度,对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1 无锡市体育非遗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传统文化是现代人深入了解先贤智慧哲思的珍贵遗存,也成为现代人心中最坚韧的根基。非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光泽所在,蕴聚了我国民众的聪明睿智、生活积淀和遗风旧俗,保存和保护、传播和继承、发展和创新成为永恒议题。

1.1 外部政策环境

非遗保护和传承关乎文化血脉延续、文化战略全局和民族复兴伟业[3]。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4]。我国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播。同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要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双创发展,对非遗保护传承提出更高要求。江苏省十分重视全省非遗保护工作,指出要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切实提升全省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无锡市体育非遗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无锡体育非遗文化,对延续区域体育历史文脉、坚定地方文化自信、推动区域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5]。

1.2 内部政策环境

无锡是我国文明城市、最佳地级城市、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6],地处太湖流域,是江南水乡和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无锡致力于打造更具引领力、凝聚力、影响力的文化强市,通过非遗文化等举措保护和保存区域文化遗产,留住城市记忆[7]。无锡将重点培育高附加值、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赋能无锡建设。体育非遗文化作为新型文化业态不容小觑,有利于无锡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必将为无锡增添更多光彩。

2 无锡市体育非遗产业文化环境分析

2.1 国外非遗产业发展历程

国外非遗保护工作历史悠久,研究层次较深。20世纪中叶开始,日本最早进行非遗传承保护,提出“无形财产”概念[8],通过法律保护非遗传承人。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非遗研究进入探索期,美国开始构建非遗理论,国会图书馆1995年开发美国记忆项目,呈现了美国建国二百年来的历史遗产和文化[9]。2005—2015年,非遗研究进入发展期,主要集中在数字化保护和经验性研究。Yang Cheng等[10]利用虚拟技术进行文化遗产复原,数字化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自2016年以来,非遗研究进入深化期,吸收新方法、新理念,以田野调查为主,取得新进展。韩国注重非遗利用和宣传,英国注重非遗进校园,德国教授运用田野调查法得出民族体育发展需走创新之路,意大利政府设立因特网文化遗产项目方便民众查阅和学习相关文化遗产资源。总体而言,国外研究内容具体,对非遗保护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但体育非遗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理论。

2.2 我国体育非遗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逐渐受到重视[11]。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成绩显著,目前共有各类非遗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1 557项;各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3 062名。我国世界级非遗项目总数居世界第一[12],已有43项非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太极拳、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等项目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江苏省共有省级传统体育非遗项目94项[13]。无锡地处省内非遗的高密度核心区,与苏州、常州和南通连接成片,具有良好的区位空间发展优势。李怀亮等[14]研究了体育小镇和武术“非遗”的产业化,胡沛文[15]构建了我国体育非遗产业化开发路径的理论模型。无锡地区体育非遗石锁文化现实生活中的传承保护和影响力较好,但相关研究零星出现,有待继续完善和补充。

3 无锡市体育非遗保护和传承

3.1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

无锡市积极建立非遗名录,并对所有的非遗项目进行记录、分类和保存,以便后续的保护和研究。

目前,无锡市有243项非遗成功申获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64项、市级168项;有477人成功申获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13人、省级76人、市级388人。但是无锡尚无体育非遗进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应积极挖掘和保护具有无锡地域特色的代表性体育非遗项目,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苏省非遗以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戏曲和传统音乐为主,传统体育所占比例极小。官方非遗分类中最初没有传统体育,导致武术类非遗申报为传统舞蹈。2018年,李平、陈小蓉主编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卷)》统计出江苏省拥有体育类非遗项目43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34项,包括舞龙、舞狮、武术、杂技、龙舟习俗表演、石锁等[16]。目前,江苏省可供体育开发利用和传承保护的省级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增至94项,占全部非遗项目的17.74%,体育非遗所占比重逐年提升。

无锡位于江苏南部,太湖之滨,隶属吴地,经济发达,农村体育较好,民俗体育项目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目前,无锡有51项省级非遗项目,例如花样石锁、段龙舞、玉祁龙舞、凤羽龙、渔舟剑桨、盾牌舞等。仅无锡花样石锁归属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一类中,而许多如段龙舞、凤羽龙、渔舟剑桨、盾牌舞等具有明显体育和武术属性的非遗项目被划分至传统舞蹈类别。无锡市可利用的体育非遗项目包括省级的撂石锁(无锡花样石锁)、凤羽龙,以及市级的九连环等,见表1。

表1 无锡市体育非遗项目资源

3.2 建立非遗法律法规,给予政策支持

无锡非遗保护的工作原则是依法保护、科学保护、有效保护。无锡市从2007年开始立法保护非遗,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阶段,无锡市又出台了一系列工作方针、政策、措施等,建立健全各项配套制度,为非遗工作的正规化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政策保障,见表2。

表2 无锡市非遗法制化进程统计

3.3 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

无锡市不仅加强了非遗文化数据库项目传承人的传承体系建设,而且积极建设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研究基地、非遗传承示范基地(表3),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关注、参与、共享和开发非遗文化,营造全社会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表3 无锡市非遗基地统计表

基地中除了企业、个人工作室、民间组织,还有各类学校。无锡将非遗保护传承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崇宁路实验小学等5所学校长期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为全社会自觉保护与传承非遗打下良好基础。其中,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文艺体育界联合会因凤羽龙和无锡市宜宏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因盾牌舞等体育非遗被列入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名单,宜兴市风筝协会因周铁鹞笛(灯)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名单。

3.4 加大财政投入

无锡市政府通过拨款资助非遗项目的研究、传承和推广,2016年出台《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由原来的每年约35万元提升到100万元左右,用于扶持无锡市区范围内国家、省、市级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无锡市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建成各级各类非遗博物馆,创建了全国唯一一家省级石锁协会、全国唯一一家石锁博物馆,并在体育公园配套了24个石锁健身点,无锡已有300多名骨干成员外加1万多名爱好者成为石锁人。

信贷扶贫资金管理方面主要的创新有:第一,借款主体的创新,先后尝试了直接贷款到户、扶持经济实体、支持地方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以及直接贷款到户与委托帮扶贷款相结合等方式;第二,贷款方式创新,1986年以来尝试了政府信用下的经济实体贷款、依托社会信用的小额贷款、抵押和担保为基础的企业或政府贷款等;第三,贴息方式创新,尝试了贴息给承贷银行、贴息给借款人等方式;第四,承贷机构选择,先后尝试了商业银行承贷、政策银行承贷、地方政府选择等方式。

近年来,无锡市先后推出“非遗+特色小镇”“非遗+景点”“非遗+会展”“非遗+博物馆”“非遗+文创品”“非遗+养生”等多种传承传播方式,并引入运河非遗保护机制,已形成了非遗保护传承的新格局,实现了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保护转变,从政府主导转向传承人主导,从公益展示转向产业盈利,采取了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释放了非遗传统活力。目前,无锡市致力于开展工作室带徒、校园开课、企业化运营等活态保护。无锡非遗数字化保护记忆工程持续推进,从“活”起来到“潮”起来,无锡是第一个大规模引入非遗数字藏品概念的城市。

4 无锡市体育非遗文化传承困境

4.1 体育非遗文化认同有待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随着国家四个自信的提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正在觉醒,国家大力倡导我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认同和民族复兴。呈现和传播无锡体育非遗文化所蕴含的多元价值取向和深邃文化内涵是政府、管理者和传承人应思考的课题。相比其他影响力较大的非遗,无锡体育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偏弱。

4.2 体育非遗文化濒危,面临人才断层

花样石锁是无锡市开展较好的体育非遗项目,2013年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2016年成功申报省级非遗名录。然而,撂石锁老龄化严重,人才断层成为其发展瓶颈。其他体育非遗项目也面临相同困境,急需保护。无锡市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有限,关注和研究体育非遗文化的学者稀缺,有些体育非遗项目学术关注度不高,科学研究相对缺位,对无锡市体育非遗传承不利。

4.3 体育非遗文化传承机制仍需健全

无锡市有243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和477名代表性传承人,构建了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其中体育非遗项目有35项。为保持体育非遗文化生生不息,需建立健全传承机制,探索发展模式,避免被边缘化。无锡市正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氛围,以政府主导扶持体育非遗协会和传承人实现传承。

5 新时代无锡市体育非遗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对策

5.1 强化政府职能,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无锡各级政府部门通过积极开设非遗普及课、举办非遗技能技艺传承培训班、力推非遗进景区、召开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完善运河沿线非遗名录体系和传承梯队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保护和传承无锡非遗文化。

民间传统体育既是一项重要的体育事业,又是一种文化产业,在产业基础薄弱、市场失灵等因素的制约下,迫切需要得到相关政策体系的理性引导、扶持与规范。政府要加强对非遗保护传承的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联动和多元投入的机制,鼓励公益资金参与支持无锡体育非遗文化产业转型发展。

5.2 深耕体育非遗文化内涵,拓展产业发展路径

体育非遗守护着城市记忆,传承着地方文脉。无锡市应坚持守正创新,启动体育非遗探源研究,通过渊源梳理,构建技与术为表层的器物技术层、礼与艺为中间层的制度习俗层、道与理为核心层的心理价值层的文化体系,丰富无锡市体育非遗文化内涵。无锡市应探寻体育文明演进与历史辉煌的内在关联,凸显地域个性,镌刻千秋履痕、讴歌伟大时代、赓续城市文脉、承载乡愁乡情、提供精神滋养,做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5.3 培养“工匠精神”,打造无锡体育非遗品牌

传承人是地方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在我国文化传承的大背景下,很多地区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形式、忽略内容,一味强调保持原汁原味,思想僵化,限制了非遗的传承和传播。无锡非遗项目撂石锁传承人阚国祥在非遗传承过程中做到了守正创新,他对传统石锁从材料、外观和重量等方面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原料选取锂金属,外层用橡胶覆盖,质量控制在5~6 kg。这种改造打破了传统石锁对锻炼场地的限制,提升了石锁运动的安全性,突破了发展瓶颈,扩大了习练人群。

无锡市其他体育非遗项目也应发扬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积极传承好、传播好体育非遗文化,谋求产业发展路径。要加大具有无锡市地方特色的优势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力度,培育无锡本土品牌项目和文创企业。同时,要保护好体育非遗“活态”传承人,给予其优惠政策和经济资助,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搭建交流平台,鼓励其参加各类比赛和演出,增强传承人的责任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5.4 持续推进教育传承,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学校教育依然是无锡市体育非遗文化传承的主渠道。无锡市石锁协会应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2022年组织160多名小学生参与体验撂石锁,感受传统体育的魅力,并选取30位优秀学生参加各类石锁公益演出活动,市石锁协会将继续走进学校,推动石锁运动传承推广,让传统运动更“年轻”。根据无锡市体育非遗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现状,无锡市政府应积极推动和扶持各职能部门及协会、学会等组织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为无锡体育非遗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相应的资源与服务支持。

无锡市体育非遗要注重传统体育非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研究;加强社会资源整合,建立体育非遗专家库,吸纳民间专家、高校学者等为体育非遗工作建言献策;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团队,为无锡打造体育非遗文创基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5.5 立足市场需求,以新技术引领体育非遗文化产业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市场需求升级,体育非遗文化产业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无锡市应主动对接当代需求,整理编辑有史料价值、有影响力的体育非遗项目,将有价值的、碎片化的内容连接成网,展示一个完整的区域体育非遗图景,重点构建无锡市较为完整和系统的传统体育文化体系,建设体育非遗影像库,并构建现代化的编目体系。

第一,丰富体育非遗产品供给,提高其影响力与附加值。以无锡太湖马拉松、无锡国际赛艇公开赛等大型体育赛事为依托,构建赛事—非遗文化产品—市场营销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体育非遗IP产品开发,形成集IP、品牌于一体的产品体系,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

第二,开发以数字化、智能化等为特征的新型体育非遗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搭乘“智慧无锡”快车,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推进传统体育非遗资源数字化建设。将“体育非遗文旅体验空间”纳入城市更新计划,打造新型公共空间和消费场景。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进行市场调研、分析研究,提升体育非遗产品的开发设计水平。推动“互联网+体育”非遗旅游产品打造的进程,实现“互联网+体育历史文化资源”的跨界融合。积极引导体育非遗企业探索利用新媒体等手段进行营销推广和品牌宣传。

第三,加强线上线下的结合力度,促进传统体育文化产品转型升级。将线上推广与线下实体店相结合,将网络平台与传统营销相结合,开展体育非遗全媒体传播,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传播体育非遗产品,扩大其影响力。

第四,提升产业集聚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积极引导体育非遗企业进行产业集聚。无锡市应鼓励和支持传统体育非遗产业企业向特色小镇、体育产业园、旅游园区等地区集聚,以传统体育非遗为核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无锡市特色传统体育和濒危体育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和传播,充分发挥体育非遗文化的社会功能与经济价值,积极开发体育非遗文创产品,转变并更新经营理念、生产要素、营销方式、产品功能,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6 结语

新时代新征程,无锡市要不断深化对新型体育非遗文化消费的认识,加快推动体育非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型体育非遗文化消费模式,不断优化新型体育非遗文化产品服务的结构和质量。无锡市应实施体育非遗文化研究工程,加强吴文化、体育文化等城市特色文化资源的研究阐释和开发运用,进一步擦亮“太湖佳绝处、运河水弄堂、灵山吉祥地、千年古吴都、百年工商城”的城市名片,为“太湖明珠·江南盛地”城市品牌注入新的发展动力,让体育非遗走进生活、走到身边。

猜你喜欢
石锁无锡市无锡
无锡一棉
现代石锁运动发展研究
无锡市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清零行动”
无锡一棉
石锁玩出新花样
无锡市刚柔并济治理重大事故隐患
玩石锁,我们是认真的!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少林传统石锁功
无锡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