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保温措施对全身麻醉下腹部手术患儿围术期体温及并发症影响

2024-03-22 08:57宣炜嘉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3期
关键词:围术体温保温

李 珊,宣炜嘉,杭 岚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儿童医院手术室,江苏 无锡 214000)

低体温属于临床常见围术期并发症,不但会引发患者应激反应与凝血功能异常,还会降低免疫功能,严重影响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康复[1]。特别是全麻下腹部手术患儿,身体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自身皮下产热脂肪储备少,加之麻醉药物影响、腹腔冲洗、大量补液等极易导致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2]。常规围术期保温护理一般采用手术铺单或电热毯覆盖方式避免患儿热量流失,在时间较短的手术中尚能维持患儿体温,但当手术时间超过1 小时后,常规保温措施已无法满足临床要求,需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以保证患儿围术期体温稳定,避免低体温情况发生[3]。为此,本次研究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20 年12 月—2022 年11 月收治的118例全麻下腹部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复合保温措施对围术期体温变化及低体温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在我院2020 年12 月—2022 年11 月间收治的全麻下腹部手术患儿中抽取118 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年龄0.5 ~3 岁;(2)术前体温正常;(3)接受下腹部手术、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4)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障碍者;(2)合并严重肾、肝、心功能异常者;(3)术中发生休克、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者。采用抛硬币法将118 例入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9 例。如表1 所示,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儿麻醉方式均为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入室前30 min肌注2 mg/kg苯巴比妥钠与0.02 mg/kg阿托品,入室后静脉注射0.5 mg/kg 阿曲库铵、1 μg/kg 瑞芬太尼、1.5 mg/kg 丙泊酚、0.1 mg/kg 咪达唑仑进行诱导插管。采用呼吸机控制患儿呼吸,潮气量6 ~8 mL/kg,呼吸频率每分钟20 ~40 次。麻醉维持采用0.25 μg/(kg.min)瑞芬太尼、50 ~70 μg/(kg.min)丙泊酚微量泵静注复合3%七氟烷吸入方式,手术过程中视情况追加阿曲库铵。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保温护理,术中采用常规电热毯覆盖保温方式,入室前调节手术室温度在22 ~26℃,湿度在50%~60%,将棉垫放置于手术床上,并将无菌单铺好,术中采用双层无菌单尽可能覆盖患儿非手术部位与四肢。

研究组患儿在常规保温护理基础上实施复合保温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充气式保温毯保温。患儿入室前,设定充气式保温毯温度在36 ~39℃,并预热30 min。患儿入室后,反折保温毯,使其能够覆盖患儿四肢,并采用胶布粘贴固定,一直持续至术后患儿出复苏室;在此期间需密切观察患儿皮肤与保温毯接触部位体表温度与核心温度,体温过高时需及时降低保温毯温度档位。(2)冲洗液与消毒液加温。尽量选用不易挥发的消毒液体,在冲洗液与消毒液使用前将其放置于保温柜内常规加温至38~40℃,消毒液使用时需注意控制剂量,避免残留。冲洗液在使用时要遵循“稳”“快”“不外洒”的原则,尽量减少热量流失。(3)输注血制品、药品等升温。采用输液加温器、静脉输液泵对术中所需输注的血制品、药品等实施升温处理,设定输液加温器温度38℃恒温,术中遵照手术要求严格控制输液量,保持输液速度稳定,输液温度与患儿核心温度一致。(4)规范化操作。强化术中巡查,严格控制非手术部位术中暴露,协助手术医师维持术区干燥,术区浸湿的无菌纱布与手术铺单需及时更换或去除,多余液体及时擦除,从而使患儿皮肤保持干燥,降低辐射散热量。

1.3 观察指标

1.3.1 围术期体温 记录两组患儿进入手术室后(T0)、麻醉后15 min(T1)、切皮时(T2)、切皮后30 min(T3)、切皮后60 min(T4)、切皮后90 min(T5)、切皮后120 min(T6)核心温度。核心温度采用鼓膜测温仪进行测量:对患儿外耳道进行清理,更换测温仪红外探头的一次性套膜,之后将其放置于患儿外耳道。

1.3.2 低体温相关并发症 记录两组患儿术中低体温、术中发热、术后寒战及术后切口感染等低体温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4.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多次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χ²检验。P<0.05 为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术期核心温度变化比较

数据为多次测量数据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经夏皮洛-威尔克(S-W)检验,各组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球形检验结果,Machly W=0.800,P=0.186,符合球形检验,以球形度方差分析结果为准,如表1 所示,组别主效应、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均呈显著水平(P<0.001);简单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发现,T0、T1、T2、T3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T5、T6时,对照组核心温度均低于T0时,且低于研究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围术期各时间节点核心温度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儿围术期各时间节点核心温度水平比较(℃,±s>)

注:F组间主效应=76.226,P <0.001;F时间主效应=21.712,P <0.001;F交互效应=14.978,P <0.001;①P <0.05,与同组T0 时比较。

组别 例数 T0 T1 T2 T3 T4 T5 T6 F 值 P 值对照组 59 36.55±0.28 36.59±0.29 36.53±0.30 36.53±0.25 36.19±0.29①36.01±0.36①36.23±0.23① 35.344 <0.001研究组 59 36.57±0.34 36.62±0.29 36.58±0.23 36.6±0.28 36.55±0.34 36.57±0.27 36.51±0.36 0.939 0.470 F 值 0.116 0.495 0.874 1.645 37.790 91.499 25.729 P 值 0.734 0.483 0.352 0.202 <0.001 <0.001 <0.001

2.2 低体温相关并发症比较

如表3 所示,研究组术中低体温、术中发热、术后寒战发生率(3.4%、0.0%、0.0%)均低于对照组(22.0%、6.8%、13.6%)(P<0.05);术后切口感染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儿低体温相关并发症比较[例(%)]

3 讨论

低体温会影响人体各项生理功能与正常代谢,低体温持续时间越长、温度越低对人体的影响越大[4]。临床研究指出[5],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会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血小板与各项凝血因子功能在低体温状态下会受到抑制,凝血物质活性降低,凝血级联反应受到抑制,进而导致凝血功能受到抑制,增加切口渗血量[5]。另外,低体温不但会影响皮肤血流量,抑制摄氧,还会对骨髓免疫功能造成影响,特别是减少多核白细胞在感染部位的聚集,使中性粒细胞的氧化释放作用受到抑制,导致手术切口感染风险上升。此外,低体温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导致血流速度变慢,对心脑等重要脏器灌注造成不利影响。由此可见,给予手术患者保温护理,维持患者围术期体温恒定,避免低体温的发生,对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提高及低体温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的降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临床有研究指出[6],自手术开始30 min 起,患者身体热量开始由核心区向外转移,核心温度开始下降,在这之后自身机体代谢产热逐渐低于散热量,50%以上热量通过皮肤对流、辐射等方式散失。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儿在T4时均出现体温下降,一直持续至T6时(P<0.05);研究组患儿在复合保温措施下,不同时间节点核心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核心温度持续稳定(P>0.05)。由此可见,在短时间(<60 min)手术中,常规保温措施保暖效果尚可,手术时间超过60 min 后,低体温情况仍会发生。分析原因可能在于传统覆盖保温法属于被动保温方式,通过电热毯覆盖皮肤方式仅能减少患儿部分热量散失,当患儿自身产热不足时,低体温的发生无法避免,且复温效果稍差。此外,电热毯材质较硬,无法与患儿皮肤紧密接触,产热不均匀,进而导致保温效果受到影响。而复合保温措施中采用的充气式保温毯可以在患儿体表形成具有保温效果的高对流气体,并采用保温毯覆盖四肢,不但能够使患儿皮肤温度提高,还能有效防止体内、体表热量向外转移与扩散,同时结合多项复合保温措施维持围术期体温恒定。另外,本次研究还对两组患儿围术期低体温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显示,研究组术中、术后低体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董玉梅等[7]的研究结果显示,综合保温护理能够保证患儿围术期体温稳定,降低手术过程中低体温与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本次研究结果类似。临床研究指出[8],相比于成人,儿童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更高,儿童围术期低体温发生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比于成人,儿童皮下脂肪相对较少,尤其是产热的棕色脂肪积累不如成人,体表面积与体质量比值较大,散热更快,中枢神经发育尚不完全,保持恒温与体温调节能力稍差;(2)本身不太完善的自身体温调节功能在全麻下受到进一步抑制,导致体内热量由核心区向外重新分布,在全麻实施过程中吸入干燥、低温的气体进一步加重肺部热量的丢失;(3)术前禁食造成患儿自身热量不足,消毒时间过长、消毒面积过大、消毒液挥发、术中输血输液、腹腔冲洗等导致患儿热量散失,进而致使核心温度下降,加快低体温的发生。针对上述原因,本次研究实施了充气式保温毯保温、冲洗液与消毒液加温、输注血制品、药品等升温、规范化操作等一系列复合保温措施,从而使患儿围术期体温得以稳定,避免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的同时减少低体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复合保温措施可有效维持全身麻醉下腹部手术患儿围术期核心温度稳定,降低低体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凝血功能改善。

猜你喜欢
围术体温保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门窗是外围护保温中的难点
能“保温”的雪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保温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