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颈动脉蹼诊断中的应用*

2024-03-23 11:55柴家荣王彦平李晓军杨志宏李星亮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管腔颈动脉一致性

李 鑫 柴家荣 王彦平 李晓军 杨志宏 李星亮

邢台市第三医院CT/核磁科(河北 邢台 054000)

颈动脉蹼是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的特殊表现,多位于颅内动脉起始部,容易被误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近年研究发现,颈动脉蹼可能是隐源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蹼样结构会引起颈动脉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加速血栓形成,当血栓形成增大至一定程度后会发生脱落,进而诱发颅内血栓栓塞,增加隐源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1-2]。因此,若能早期识别和准确诊断颈动脉蹼,可能对降低隐源性脑卒中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普遍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诊断颈动脉蹼,但当CTA仅获得两个标准(正面和侧面)投影时,容易出现误诊现象[3]。因此,需探寻其它更为准确的方式诊断颈动脉蹼。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壁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CE-MRA)是目前唯一可对颅内血管壁成像的无创检查技术,可通过抑制血管内流动血液信号获取血管壁的静态组织图像,从而反映血管壁病变情况。3D CE-MRA技术现已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疾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被证实对上述疾病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4-5]。但3D CEMRA在颈动脉蹼诊断中的应用尚缺乏明确证据。基于此,本研究将重点探讨3D CEMRA对颈动脉蹼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颈动脉蹼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经邢台市第三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选择2020年2月-2022年8月医院收治的110例疑似颈动脉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6例,女64例;年龄46~75岁,平均(60.02±4.96)岁;合并症:高血压24例,高脂血症18例,糖尿病20例。

纳入标准:伴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疑似颈动脉蹼症状;年龄18~90岁;意识清晰,可配合本项研究;患者知晓本研究方案,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CTA、3D CE-MRA或超声检查禁忌症;既往颈部手术史;伴有精神类疾病无法有效沟通;意识障碍;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1)3D CE-MRA检查:采用德国3.0 T Siemens Skyra Freedom ⅡMR成像系统,32通道头颈线圈,行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 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optimized contrasts by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3D-SPACE)扫描。扫描参数如下:3D-SPACE T1WI序列:TR/TE为600ms/13ms,层厚0.7mm,层数176,编码方向A-P,视野220mm×220mm;3D-SPACE T2WI序列:TR/TE为1300ms/124ms,层厚0.7mm,层数120,编码方向R-L,视野223mm×184mm。3D-SPACE扫描完成后,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钆特酸葡胺(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3167,规格:15mL:5.654g)对比剂,用量0.2mL/kg,注射流率4.0mL/s,获得增强后的T1-SPACE图像。安排2名经验5年以上的影像科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分析颈动脉蹼部位、形态、管腔狭窄程度、颅内动脉有无斑块等影像学表现,若2名医师意见出现分歧则通过协商解决,最终取得一致性结论。管腔狭窄由颈动脉蹼最佳矢状面切面测得,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NASCET)[6]评估管腔狭窄,其中狭窄程度≥70%为重度狭窄,50%-69%为中度狭窄,<50%为轻度狭窄。(2)CTA检查:采用飞利浦256层iCT扫描仪进行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140kV,管电流31mAs,层厚1.5mm,扫描范围500mm;经肘静脉注射碘佛醇(320mgI/mL,国药准字H20113430)造影剂,用量为0.8mL/kg,注射流率4.0mL/s。扫描完成后将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进行重建,获取容积再现及多平面重组图像。安排2名经验5年以上的影像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分析图像,若2名医师意见出现分歧则通过协商解决,最终获得一致性结论。颈动脉蹼的CTA诊断标准如下:(1)横轴位上,颈内动脉起始部或颈总动脉末端出现管腔内薄层隔膜样充盈缺损;(2)矢状位或斜矢状位上,沿颈动脉球部后侧壁或后壁突向腔内的膜状充盈缺损。同时具备上述2项影像学表现即可确诊为颈动脉蹼[7]。(3)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Philips EPIQ 7C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备2-7MHz超声探头,患者取仰卧位,垫高颈部使前颈部充分暴露,在二维超声模式下扫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扫查时头部向对侧扭转,纵切面扫描长轴,然后从上到下扫查横断面,观察颈总动脉窦部、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段,记录超声信号特征。颈动脉蹼的超声特征为颈动脉壁凸向管腔内偏强回声内膜样结构,周围伴有或不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1.3 观察指标(1)将CT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颈动脉超声和3D CE-MRA诊断颈动脉蹼的准确性。(2)分析3D CE-MRA诊断颈动脉蹼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与CT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均接受夏皮罗-威尔克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pa检验一致性,Kappa为0.0~0.20为一致性极低,0.21~0.40为一致性一般,0.41~0.60为一致性中等,0.61~0.80表示一致性较高,0.81~1表示几乎完全一致;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TA检查结果根据CTA检查结果显示,110例疑似颈动脉蹼患者中,确诊颈动脉蹼94例,其中管腔轻度狭窄46例,中度狭窄28例,重度狭窄20例。

2.2 3D CE-MRA与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3D CE-MRA诊断颈动脉蹼的敏感度和准确度高于颈动脉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 CE-MRA与颈动脉超声诊断颈动脉蹼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3D CE-MRA、颈动脉超声诊断颈动脉蹼的效能(例)

表2 3D CE-MRA与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诊断效能比较(%)

2.3 3D CE-MRA与CTA诊断颈动脉蹼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结果比较经Kappa一致性检验,3D CE-MRA诊断颈动脉蹼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与CT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高(Kappa=0.782,P<0.001)。见表3。

表3 3D CE-MRA与CTA诊断颈动脉蹼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结果比较(例)

2.4 颈动脉蹼的影像学表现(见图1-6)

3 讨 论

颈动脉蹼又称颈动脉内膜型纤维肌发育不良,是颈内动脉少见的血管病变,该病发病率低,容易被临床误诊为颈动脉夹层、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8]。目前,CTA是颈动脉蹼首选的无创检查方式,具有成像清晰、采集时间短、价格低廉等优势,可在短时间内获得详细的血管形态信息。但CTA无法提供血流动力学相关信息,存在一定局限[9-10]。因此,仍需采用其他更为准确的方法诊断颈动脉蹼。不同于传统成像,3D CE-MRA不仅能显示管腔,还能对管壁进行成像,清晰显示颈动脉的管壁特征,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研究显示,3D CE-MRA能检测出血管壁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为动脉夹层、血管炎、动脉瘤等疾病提供鉴别诊断[11-12]。但3D CE-MRA在颈动脉蹼的诊断应用方面鲜有报道。

本研究对疑似颈动脉蹼患者行3D CE-MRA检查,并将3D CEMRA检查结果与颈动脉超声和CT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发现3D CE-MRA诊断颈动脉蹼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和准确度,且其诊断颈动脉蹼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与CTA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是因为3D CE-MRA有效结合了黑血技术和亮血技术,其中黑血技术在扫描过程中可提高图像信噪比,获得更加清晰的影像;亮血技术能显示血管全貌,初步判定血管狭窄程度,并为黑血序列提供定位标志;黑血技术和亮血技术的结合能够直观反映颈动脉管壁的结构特征,评估颈动脉病变情况及狭窄程度[13]。同时,3D CE-MRA还拥有强大的后期处理技术,如半自动和全自动的多平面处理、黑血和亮血图像融合等,这些技术有利于临床评估颈动脉蹼厚度,测量管腔狭窄程度。SPACE序列是3D CE-MRA技术中最常使用的序列,该序列采用非选择性回聚脉冲和可变翻转角,能克服T2衰减的影响,避免长回波链带来的模糊效应,有利于提高图像信噪比,更为清晰地显示颈动脉的管壁特征,突出血管病变,为临床确诊颈动脉蹼提供依据[14]。佘德君等[15]回顾性研究采用3D-SPACE血管成像技术评估大脑中动脉斑块特征,发现该技术对血管狭窄程度、斑块负荷及斑块强化程度均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且能够预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而本研究结果显示,3D CE-MRA扫描过程中应用SPACE技术对颈动脉蹼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也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但本研究未进一步分析3D CE-MRA对颈动脉患者隐源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今后需深入研究加以完善。

郑晗佩等[16]研究指出,突出管腔、等信号管壁增厚、瓣膜征、对比剂瘀滞等均为3D CE-MRA诊断颈动脉蹼的典型影像学特征,可为颈动脉蹼的诊断提供证据。其中突出管腔是指颈动脉蹼凸向管腔,呈翘起、突出形态,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平滑光整,呈偏心性或新月形态,因此该征象可作为3D CE-MRA鉴别颈动脉粥样斑块和颈动脉蹼的重要依据[17]。等信号管壁增厚是行3D-SPACE T1WI序列扫描时,管壁可呈现均匀等信号增厚,且管壁信号内无脂肪、血脂、出血等信号特征。瓣膜征是指颈动脉蹼附着于血管内、外侧壁,行轴位/冠状位扫描可观察到类似瓣膜的结构[18]。对比剂瘀滞则是行增强扫描后,可见蹼后方的血管腔内有云雾状对比剂瘀滞影,该征象的出现往往提示对比剂流动缓慢,在假腔内瘀滞[19]。3D CE-MRA通过上述影像学征象,可清晰观察颈动脉血管壁病变情况,从而为临床诊断颈动脉蹼提供可靠依据。但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如颈动脉蹼的发病率较低,因此本研究收集到样本例数较少,未来还有待扩大样本量作进一步分析;且本研究未分析3D CE-MRA对颈动脉蹼患者隐源性脑卒中发生的评估价值,未来仍需深入研究进行完善。

综上所述,3D CE-MRA技术诊断颈动脉蹼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且其在判断颈动脉蹼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的影像学依据。

猜你喜欢
管腔颈动脉一致性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吸引头类管腔器械清洗中管腔器械清洗架的应用分析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消毒供应中心管腔类手术器械清洗方法探讨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输入饱和一致性控制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