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浙江“衣被天下”?

2024-03-24 18:59绍轩
党员文摘 2024年5期
关键词:南浔柯桥丝绸

绍轩

从5000多年前在桑林中发现蚕,到驯养家蚕,再到栽桑养蚕、传承编织技术,丝织业凝结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浙江这一笔,笔墨浓厚。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的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多种以桑蚕丝为原料的织物。这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绸产品,距今已有4400年至4200年。

丝绸,见证了东方文明走向世界的梦想,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绵延数千年,跨越上万里。为什么说浙江“衣被天下”?浙江又为何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发地?在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与丝有关的新老故事呢?

丝绸,是丝绸之路的主角。丝绸产品及其生产技术和艺术成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内容被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东西方文明互鉴作出卓越贡献。

一问世,丝绸便被视为珍品。春秋战国、秦汉时期,蚕桑丝绸技术猛进,出现了用脚控制织机开口的踏板织机、用专门程序控制经线提升的提花机。

春秋时期的浙江,大部分地区属于越国。越王勾践采纳范蠡建议,以“奖励农桑”富国,“省赋敛,劝农桑”。之后的会稽郡出现帛、丝、纱等丝织品,“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西汉武帝时张骞“凿空”西域,基本贯穿了中原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的交通,横亘欧亚大陆的丝绸贸易通道开始形成。因为地缘相近,丝绸之路起初的重点在北方,但与南方联系甚密。

到唐、宋时期,连年战乱、气候变化导致北方丝绸产销萎缩,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成为重心。宋元统治者实施“农商并重”和开放的海洋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取代陆路。其间,浙江是重要的出发地,杭州成为丝绸生产、贸易和信息中心,“丝绸之府”美名传天下。

集中在苏南、浙北的江南丝绸业,在明、清达到极盛,民间商贸作为主力,漂洋过海远销。在浙江,以手工业为主的家庭小绸坊充盈大街小巷,货至千金的商贾也屡见不鲜。

其中,产自浙江湖州南浔的“辑里湖丝”堪称丝中极品,闻名海内外。当地兴起以“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为代表的丝商群体,留下了懿德堂、尊德堂、小莲庄等气势恢宏、中西合璧的豪门建筑。

辑里湖丝,以南浔的辑里村命名。1851年,产于南浔的辑里湖丝荣获伦敦首届世博会金奖,“白、净、柔、韧”的辑里湖丝,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世界大奖的民族品牌,从此销往海外。

《吴兴蚕书》中曾写道:“丝由水煮,治水为先,有一字诀,曰:清,清则丝色洁白。”过去人们对生丝质量好坏的判断,最简单的办法是用铜钿挂在所缫的一根丝上,越能承重、韧性越强的丝为上品。南浔辑里村早有“水重丝韧”的传说,该村穿珠湾、西塘桥河之水,不仅十分清澈,而且富含矿物质。因为一方好的水土,南浔人创造出了辑里湖丝的与众不同。

“穿珠湾的水,匀二叶的桑,莲心种的蚕”,这是辑里湖丝能够脱颖而出的奥秘。

南浔,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河网纵横,密如蛛网。南浔的水,养出了驰名中外的辑里湖丝,也传承着运河的故事和文化。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南浔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江南运河南浔段作为一个独立的遗产区,它主要是包括了一段和一点,这也是湖州唯一一个入选的申报点段,也是中国首个整体被列入世界遗产的一个江南古镇和运河重镇。

所谓一段和一点,一段指的就是河道本体,就是頔塘故道,頔塘故道全长1.6公里左右,它既是南浔古镇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古镇连接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的水道。

开凿于西晋太康年间的頔塘故道,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历史上江南运河的“西线”,也是大运河的重要支线。

当时,大量精美的中国丝绸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直接输往欧洲、美洲。这也是18世纪欧洲掀起“中国热”的重要因素之一。

隋唐大运河、草原丝绸之路、沙漠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绵延数千年、跨越上万里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纽带,为人类历史谱写了灿烂篇章。

历史的发展是连续的过程。

太湖边兴起的苏州府震泽镇、盛泽镇,湖州府南浔镇、菱湖镇,嘉兴府石门镇、濮院镇,杭州府塘栖镇、临平镇等丝绸市镇,有的镇可能换了名字,但整个地区,“衣被天下”的名声依旧。

今天,摊开浙江省地图,我们能十分清晰地找到其中的发展脉络。

像是湖州的织造,嘉兴的经编、化纤、毛衫,杭州的丝绸、化纤,绍兴的印染、市场、染化料,宁波的服装,台州的产业用布,金华的无缝针织、牛仔裤、针纺……这些地方都是浙江紡织产业重镇。

不同的是,古代是丝,今天是布。从丝到布,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

在现当代,随着编织、印染、缝纫等技艺进步,棉、麻、绒、皮革、化纤等服装原材料迭代革新,伴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纺织面料逐步替代丝绸,成为丝绸之路贸易的主流产品。

之所以说浙江“衣被天下”,是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服装制造商,而浙江的现代纺织产业位居全国首位,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

1992年,“绍兴轻纺市场”更名为“中国轻纺城”,成为全国首个冠以“中国”的轻纺专业市场。30年来,从摇着船橹的“水上布市”,到大胆开辟“马路市场”,再到建设“国际纺都”,柯桥就凭着“一块布”,闯出了全球影响力。

很难想象,30多年前,200多户布商,陆陆续续来到柯桥水上河边布街经商卖布的场景。几百米长的河道边,商贩兜售布匹,买家从四处云集至此,狭长的“水街”兴盛了起来,一条专业布街就这样悄然诞生,成了中国轻纺市场的雏形。

从丝到布,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技艺仍在不断精进,不断“出圈”。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浙江不断推动企业走出去,主动接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续写着“衣被天下”的新时代故事。

原本被很多人视为“古老产业”“传统产业”“夕阳产业”的丝织、纺织,在浙江有了新变化。凭借科技、管理、设计等加速变革,丝织、纺织近些年开始转向“先进制造业”,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因为一块块“布”,海外客商云集于此;又因这座城,外商找到了“家”的感觉。印度布商Bobby来到中国,“因为有一笔关于布的生意,我来到了柯桥。”操着一口流利中文的Bobby回忆说,“在这里什么布都能买到,而且物美价廉。”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此后他便在浙江绍兴柯桥扎了根,并且有了中国媳妇和两个混血宝宝。

产业的兴盛,人气的兴旺,靠的正是浙江人的精益求精、锐意进取。

柯桥今天的这片天地,就是靠脚步与韧劲闯出来的。中国加入WTO以后,柯桥外贸从非洲拓展到欧美,大批布商积极跑展会、找客户,开启“二次创业”。“拎包就走”成了他们的职业习惯与日常。“商场的安全感,永远在市场一线。”一位柯桥企业家曾这样说。

这背后,更是对丝绸文化、布艺文化传承弘扬的不懈追求。更好地发掘浙江丝绸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摘自《浙江日报》)

猜你喜欢
南浔柯桥丝绸
去南浔古镇
《莲花庄》《南浔古镇》
绍兴市柯桥区柯桥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南浔,果真难寻
柯桥印象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柯桥产业五记
近代南浔宜园修复研究
数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