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一体化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024-03-24 14:45杨配轻何小军温玲玲
装备制造技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机电岗位技能

杨配轻,何小军,温玲玲

(冀南技师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0)

0 引言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不断增加,同时对人才岗位能力需求的标准要求也越来越严苛,这就要求学校的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够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相吻合,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因此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技工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逐渐成为多年来年技工院校内涵发展的核心主题[1]。

促进经济发展,培养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人才是技工教育的基本宗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技能人才是技工教育的办学目标,理实一体、工学交替是技工教育的显著特色。技工教育的发展,必须牢牢坚守以技能立身、技能报国为重要目标,着力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1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征

工学一体化即工作与学习有机融合。它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仿真的或实际工作环境为背景完成教学过程,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在专业技能操作中融入理论教学,使学生真正在“学中做、做中学”,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专业的动手实操能力,有利于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解决技术工艺难题,成为“知行合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3]。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技工教育的根本宗旨,在教学的过程中,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对接,做到“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采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途径之一。

机电一体化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在我国得到很大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一方面可以增加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使加工过程智能化、便捷化,对提升中国工业化水平产生重要的深远影响[4]。然而,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科学技术,对人才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传统的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操作的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在智能制造大环境下,应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工学一体,着力培养适应新形势下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2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2.1 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学生学习的挫败感沉重,严重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更容易发现自己实践操作中的短板,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操作技能,激发动力,增强自信心,有利于学生今后长远发展。

2.2 提升技能操作水平,培养企业所需技能人才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宗旨。依据专业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相融合的原则,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有利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标准,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各个任务,每个任务有一个工作页,工作页中有实践的教学任务,同时有理论知识的链接,分析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目标,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完成工作任务。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5]。

2.3 学生就业后的“阵痛期”缩短,校企合作走向深入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在于学生培养过程中已经将企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需求融入,使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紧密对接,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缩短了学生实习的“阵痛期”,促进了校企之间的有效衔接,切实改善了职校生“毕业即失业”、企业面临产业升级人才短缺的状况。

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得以飞速发展,智能化和人机结合,实现了“设计-制造-装配”的全程智能化。中国智能制造飞速发展,人力成本快速上升,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生存的根本是提升产品质量,减少竞争对手,必须提高生产线自动化水平。机电一体化专业融合了大量技术,在现代化的工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需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既懂电力,又懂机械。所以培养复合创新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是社会所需,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具有动手实践操作的技术技能人才。但是,目前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 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无法与产业发展同步

人才培养决定产业发展,而“互联网+”、工业物联网飞速发展,教育内容远远滞后,其更新的速度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需要,教学内容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知识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实训的设备和实训基地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需要以智能化为核心进行改造。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不足,需要一个再认识、再学习的过程。

3.2 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单一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被高素质复合型培养模式取代,培养目标由单一的专业技能向跨学科复合专业技能人才转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机电类的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机械和电气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具备专业细分知识,这些知识之间是相互协调,互融互通的。现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培养的人才不能综合掌握专业知识,与企业的创新型人才需求脱节[6]。

尽管部分院校在学科设置之前,进行企业调研,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课程体系调整,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企业需要具备高度实用性的、富有创新性的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但学校培养的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够牢固,又缺乏熟练地操作技能和能力,因此无法胜任企业的岗位需求,也无法全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不同产业和应用领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7]。

4 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专业“智能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4.1 科学定位专业的发展

依据冀南新区地区优势,针对产业结构特点和区域工作集群,深入调研企业所需的岗位技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计划,培养出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当前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一方面,我国缺乏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现有的技能人才培养无法适应企业的岗位能力所需。因此通过调研企业,发现制造企业缺乏掌握机械、电子、信息化综合技术,集操作、调试、维护维修于一体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培养具有扎实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领域内的基本技术和专业知识,一专多能,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服务装备制造行业所需的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岗位能力方面,企业对于计算机应用、机械设计、PLC 编程、电气设备维修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需求很高;在知识需求方面,企业对机械制图、电工基础、机械制造技术、CAD 绘图、单片机、C 语言和组态软件需求很高;在岗位职业素养方面,企业对于积极乐观、吃苦耐劳、有安全意识、有团队精神、忠诚、精益求精、好学新技术、有创新意识等方面的重要度值很高。

4.2 制定学科建设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4.2.1 学科建设目标

学科建设目标应围绕企业岗位需求进行学科定位,推进工学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基于企业对机电类人员的职业要求,实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将企业中的岗位职责内容进行任务分解,并逐项实施具体教学内容,优化企业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过程中共同建立一个良好的师资队伍和科技工作团队;联合培养了具有机电设备设计、装配、调试、操作、维修、管理人员,以及工业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高创新型能力的综合性的技术技能人才。

4.2.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市场调研,了解企业岗位变化,使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企业用人需要。按照企业工作要求标准,培养掌握本学科必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同时掌握机电设备维修能力,工程自动仪器安装和调试能力,机械一体化控制系统开发、配置、维修能力,机电设备工程技术管理业务才能,并且在学生毕业时要取得相关的技术职业资格证书,为企业输送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以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为导向,教育与生产劳动、技术研究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技术为依托,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工匠教育进课堂”“企业精英讲座”等主题活动,将“匠心”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时将技能大赛创新项目、企业技术项目引入课堂,通过第二课堂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双制的模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中学会技能,专业知识与理论实践相结合,以用促学,学用相长。

4.3 构建新型的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以能力训练为核心,积极为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服务,为社会各界培养技术技能人员[6]。所以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学院针对制造业问题开展了详细研究,与著名企业专家开展了深入访谈,并针对职业能力要求设定了相应课程,重点围绕于培训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在各个课程环节的设计过程中,也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增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课程方面,学校缩减了公共领域基础课程,增设多学科基本课程和拓展课程;在实际运用的基础课程方面,提升学生技能操作的针对性,使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真正学到技能。因此,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将坚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能力训练为核心,进而培养掌握相应学科知识,并具有较强实际能力的人才。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由企业(行业)技术人员和专任教师组成具有丰富实操经验和扎实理论知识的教学团队。以企业岗位群对接学院专业群,着眼于岗位能力需求,剖析出岗位所对应的知识点、技能点,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优化,逐步构建成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单元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建构思路如图1 所示。

图1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4.4 强化实训室的建设

机电一体化学科实用性很强,需要学生不仅有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实践专业知识,在教学的安排中,应使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在学校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分为校内实训课程与校外实训课程。学校校内实训项目可以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方式,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进行实训项目,通过对实训项目学习和操作,使学生真正掌握技能操作。校外实训是在实际的机械加工车间中,对机械设备的装配和调试进行实训,将课本知识灵活呈现于实训车间,在体验生产一线的同时达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目的。学校还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通过深化协作形态,用企业资源作为教学平台进行校内教学实践的环节,同时学校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双赢。

4.5 师资队伍向专业交叉融合、创新应用方向转型

在智能制造的时代,各个专业间的边界弱化了,需要跨学科专业能力与创新应用素养的教学师资团队。因此应培育“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以传授知识帮助带动培训青年教师,教师进入公司,并直接参与到公司技术升级改造,解决企业难题,制定方案时与产业发展前沿方向一致,积极参与企业项目研究,提升能力。同时参加技能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从实际应用中提高师资队伍的技术水平,提高教学实战能力,进一步增强各学科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以符合人才培养中对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需要。

学校应当针对自身具体情况,积极吸纳具备丰富学科工作经历的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开展学科建设、教学研究和课程教学,以促进学校教师主动提升自己的学科技术水平和教育管理水平。学院内部要定期进行师资的培养工作,包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以提升教师各个方面的专业技能水平。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对当下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据此灵活调整教学方案,补齐企业所需专业知识与技能。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身临其境,真正掌握专业的技能操作。

5 结语

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必然需求更多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同时社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愈来愈高,所以,培养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是社会之需要,学校应该依据自己的专业历史、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明确办学定位,制订出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努力培育出符合企业需求,又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机电岗位技能
高级技能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画唇技能轻松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