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法背后的文艺生活

2024-03-25 07:21李存信
世界博览 2024年6期
关键词:笺纸瘦金体范成大

李存信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局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会图》描绘了北宋时期文人雅士品茗雅集的一个场景。树下设一大案,案上摆设有果盘、酒樽、杯盏等。文人雅士围坐案旁,或端坐,或谈论,或持盏,或私语,儒衣纶巾,意态闲雅。

宋代是一个文运昌盛的时代,有着一大批在青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宋代的文学、绘画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文学与唐代并称“唐宋”,绘画与元代并称“宋元”。宋代的书法也毫不逊色,它承唐继晋,上接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

逸趣盎然的行书精品

北宋书法家米芾为了一睹松竹的碧影之姿,竟在无锡一带住上半年之久。夏日的竹林最为凉爽。挑一处顽石摆起桌案,风从林中划过,山峦在远处的雾色中千姿百态。端起一杯西湖新茶,细细品味此处的静宜之景,这种日子,想想都是美的。

米芾不想结束这种闲情逸趣的生活。故而在秋季之时,前往苕溪,去登一登那座隽秀奇绝的溪山,感受秋高气爽的畅快。因此,便有了传世书法中的代表之作《苕溪诗卷》。此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卷中之诗共有六首,皆是米芾从无锡前往苕溪途中的所见所感。《苕溪诗卷》创作于元祐三年(1088年),此时的米芾已经步至中年。卷中字迹皆是劲辣之力。米芾运笔极其沉着畅快,像无拘无束的草原野马,潇洒自如之时还懂得进退之道。卷中字字清新自然,正是这卷天然之字,彰显出米芾游玩之时自由豪爽的状态。

苕溪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它本身也是一条河流的名称。起源于浙江省的天目山,流经吴兴县后注入太湖之中。苕溪分为东苕溪和西苕溪。东苕溪流经杭州市内。

宋人对杭州,有着别样情感。杭州在两宋时期被称作临安府。北宋建国初期,朝廷设立两浙路,包含了14州2军,而临安府就在其列。湿润的空气,温和的气候,绵绵不绝的青山绿水,使杭州在北宋初期成为最适合生活居住的城市。

然而,这座风景迷人的城市曾因西湖治理不当一度遭受水患。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杭州太守。他深刻地意识到当务之急就是治理好西湖水。于是他开始四处奔波、了解西湖水况。最终,他从民生、农业、交通、财政等方面入手,依次解决西湖的问题。比如,为了防止湖水被泛滥的湖草阻塞,苏轼将西湖分给城内百姓,用来种植一种特殊的水生植物——菱。

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定都杭州。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南迁,杭州也成為当时最大的城市之一。为了使这座城市更具有都城的规模,南宋朝廷在杭州城原有的基础上大肆修建。重建后的杭州分为宫城和外城。偌大的宫城位于城南凤凰山一带:东有凤山门,西至万松岭,南起苕帚湾,北达万松岭。

《糟姜贴》是黄庭坚用行书写的一封十分短小的信札。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据史料记载,南宋宫城内有“大殿三十座,室三十三,阁十三,斋四,楼七,台六,亭十九”。相较于历史上金碧辉煌的阿房宫,南宋宫城规模并不算大。城内处处皆是诸如园林、亭台、小西湖等典雅别致、别有风味的建筑,体现出了宋人在生活中对风与雅的追求。

“吃”出来的《糟姜贴》

宋代草圣黄庭坚是个才华横溢的“吃货”,在他流传于后世的书札里,所写内容极为丰富,有茶事、美食事、香事以及其他家务琐事。

有一天,黄庭坚收到了好友送来的一方黑木镶花大食盒,食盒的第一层中放着许多糟姜;二层内摆着满满当当的银杏果;最后一层中是一些制作精美的特色糕点小吃。黄庭坚打开酒坛,倒上一碗,再拿起一小块糟姜放进嘴中,香脆与火辣在舌尖碰撞。

友人专门送来的美食美酒,岂能不回以谢意?于是黄庭坚思绪良久,提笔写道:庭坚顿首,承惠糟姜、银杏,极感远意,雍酥二斤,青州枣一蔀,漫将怀向之勤,轻渎不罪,庭坚顿首。《糟姜贴》是黄庭坚用行书写的一封十分短小的信札。纵28.9厘米,横37.6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信虽内容简单,但字里行间溢满了黄庭坚的喜悦心情。得友人惦念,为他送来了些许美酒美菜。黄庭坚回以书信一封,以表谢意。

说起美食,宋人颇有心得。黄庭坚爱“个中渴羌饱汤饼,鸡苏胡麻煮同吃”;苏轼好“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陆游喜“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宋人爱吃,得益于两宋时期繁盛热闹的大环境。就拿北宋时期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来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带来的是市场经济的繁荣。酒楼、茶楼、饼铺、食店等应运而生。此外,走街串巷的小贩们还会吆喝着:卖酒蟹、火鸡、卤鸭、鸡杂、肺肚等。讲究生活趣味的宋人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不时邀上一众好友、品一坛美酒、吃一桌好菜,别提有多高兴了。

如果嫌白天的街市不够热闹,那夜市中的小吃一定不能错过。“小食”一词早在晋朝干宝的《搜神记》一书中便已出现。小食即小吃。两宋时期,饮食文化蓬勃发展。夜市小吃可谓是宋人心中独一处的繁华之地。每当夜幕来临,便是街市店铺灯火通明之时。百万人口的汴京城中,买卖之声、从酒楼中传出的歌舞声,混杂着各类美食的香气,不绝于耳。

苏轼是宋朝的“美食达人”,而作为苏轼好友的黄庭坚吃得也十分别致。除了《糟姜帖》中的糟姜与银杏果以外,他还极爱吃苦笋,清炒凉拌俱佳。他曾言苦笋:“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黄庭坚吃笋都已经吃出了一番境界。将一种美食上升到政治层面之中,黄庭坚当数宋朝第一人。

好字配好纸

蔡襄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其中行书写得最好,楷书第二,草书其次。蔡襄的书法雄浑大气之中带着一股朴实淡然。大文豪苏轼曾在《东坡题跋》中赞叹:“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足见其书法在北宋地位之高。

蔡襄的行楷书法作品《澄心堂纸帖》,寥寥56字,内容虽简,却足以显现出蔡襄行楷的刚劲健雅,飘逸简练。他的书法风格看似浑厚潇洒,实则暗藏着丰富多变的玲珑心思。细细品看这卷《澄心堂纸帖》,圆润熟练的字体中,包含着宋人独特的内敛品行。好字当然要配好纸,纸业在历朝历代都有着不同的发展和变化。宋朝时期,技术上的进步使宋纸的种类也逐渐多样化起来。除了千金难买的澄心堂纸外,宋朝公认最好的纸为“玉版宣”。这是一种洁白无瑕的贡品宣纸,由檀树的树皮与优质稻草制作而成。此纸的质地十分光滑圆韧,用“肤如凝脂、色如璞玉”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贡品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用桑皮加工而成的纸。它的质地十分坚韧,一面光滑一面粗糙,在学者中间掀起了一阵热潮。此纸对墨色的反映效果十分友好,还很容易使作品产生一种古香古色的雅味。这种特殊的纸来自温州一带,被朝廷命名为“温州蠲(juān)纸”。除此以外,宋朝的鸦青纸也十分别致。相传,鸦青纸源于宋时的高丽国。它的颜色像蓝黑色的鸦雀羽毛,光泽四溢,常常被用来装饰物品。

范成大的传世珍宝

范成大的一手好书法,被掩藏于诗名之下。他自幼受母亲蔡夫人指导。蔡夫人乃“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蔡襄的孙女。如今很难寻到范成大的珍贵墨迹。《致养正监庙奉议尺牍》是范成大为数不多传世珍宝中的一卷书法作品,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据研究,范成大习字多以行草为主。他早时习得张旭草书笔法,后又常常临摹王羲之的字迹气韵,故所写之字典雅凝练,自然大气。此卷书法运笔线条流利,下笔有力沉重,落笔利落干净。字如其人,圆润饱满中可见方正的字体或许与他生性忠正刚直有关。

《致养正监庙奉议尺牍》虽是一卷严肃庄重之作,字里行间却透漏出儒雅风气。一笔一画呈现出的是无拘无束、潇洒奔放。极爱田园生活的范成大,不仅将自己的心意诉说在诗文之中,更是挥写在了这封尺牍之上。

尺牍,信札也!唐朝时期,人们对美的追求逐渐体现在纸的二次加工上,“笺纸”也慢慢成了文人儒士间极为流行的“尤物”。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自幼丧父的薛涛因生活所迫无奈之下卖身为娼。她才华横溢,早年居住在成都附近的浣花溪旁。因成都一地盛产蜀纸,制笺便成了薛涛的乐趣。为了使笺纸更为美观,薛涛缩小了纸的尺寸,染上不同颜色:深红、粉红、明黄等“十样变笺”各有风情。“薛涛笺”很快便火了起来,文人孺子更是常常用此笺吟诗挥字。所谓“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題诗咏玉钩”描绘的正是此情此景。

两宋时期,笺纸继续流行,其种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宋人常用的纸分为素笺和花笺。素笺颜色单一、朴实无华,而花笺却精致无比。花笺制作繁琐。首先要将山水风景、人物花鸟等图案雕刻在木板上,然后再用水印的方法印在宣纸上。与其说花笺是一张纸,还不如说是一件工艺品。

精美的花笺恰好能体现宋人讲究的生活态度,《致养正监庙奉议尺牍》中潜藏的便是这种低调的美丽。笺纸上的纹路时而像枝条攀缘,时而如波纹袭来。再配上范成大老练奔放的笔法,更显灵动之美。

蔡襄的行楷书法作品《澄心堂纸帖》,纵24.7厘米,横27.1厘米,纸本墨笔,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罗纹笺”在宋朝也极为流行。此笺首先要染好色,再去印压纹路。为了使纸上的纹路一目了然,工匠常常会用细布对纸进行二次印压。此纸上的罗纹并非平坦的,时有凸起的纸面十分考验人的书法功力。

智慧的宋人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制作出了一张又一张精美的笺纸。龙凤笺、团花笺、金花笺……这些不同的笺纸,都曾是宋朝辉煌历史上的惊鸿一现。可惜的是,随着蒙古铁蹄的到来,宋朝笺纸制作技艺失传,消失于历史中。

独一无二的“瘦金体”

宋徽宗赵佶在位26年,或许他不是一位好皇帝,但他在文艺上却有着异于常人的天分与领悟。他擅长绘画、蹴鞠,更以“瘦金体”书法闻名于世。

早在唐初,才子薛曜(娶唐太宗之女城阳公主)极爱丹青。他所写之字枯瘦苍劲中带着炯炯有神的风采,运笔细腻纤细,字字稀疏高朗,是唐朝书法界中的一股清流。后人将他视为“瘦金体之祖”。北宋时期,酷爱书法的宋徽宗对薛曜之字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将早年临习的黄庭坚书法风格,与薛曜书法风格进行糅合,独创出了新奇的“瘦金书”字体。

所谓“美人在骨不在皮”,用来描绘宋徽宗之字再合适不过。不同于草书的龙飞凤舞之姿、行书的潇洒奔放之韵、正楷的端庄之气,宋徽宗笔下的瘦金体,骨相优雅柔美,笔划瘦劲有力。字字皆似女子舞袖,摇曳生姿之中是纯熟的运笔手法;又似老者习剑,看似瘦骨嶙峋,实则剑意高远。

由于帝王的推崇,瘦金体很快便成为北宋末期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字形。1102年,朝廷开始铸造由宋徽宗用瘦金体亲书的钱币“崇宁通宝”。《宋史》对此币的铸造步骤记载得非常详细。首先要将生铁打成薄片,再将其浸于放有胆水的水槽中几天,最后再进火炉炼化。书法上颇有造诣的宋徽宗对《千字文》厚爱有加。他不光写有《草书千字文》,还写有《瘦金书千字文》。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23岁的宋徽宗,在朱丝界栏(行格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的素笺纸本上,写下了闻名后世的《瘦金书千字文》。文中每字约一寸长、一行有十字,共有百余行。这卷《瘦金书千字文》经受住了历朝历代战火的摧残,如今是上海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

(责编:马南迪)

猜你喜欢
笺纸瘦金体范成大
试论瘦金体的渊源及其美学韵味
试论瘦金体的渊源及其美学韵味
鲁迅对笺纸情有独钟
赵佶书法
——瘦金体
赵佶书法
用手撕出来的建筑模型
略施粉黛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喜晴